說起甘肅農業大學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的標本陳列室,相信沒有多少同學知道,但這個又名「恐龍館」的地方,實在是不可小覷且應該被更多的青少年朋友所知曉,因為:這裡有在甘肅發現的保存最為完好的侏羅紀恐龍化石標本;有世界上已知牙齒最大的植食性恐龍;有看似植物卻屬於動物的海百合化石標本;國內僅有兩件的尖齒粒骨魚化石,一件就在這裡……
今天,甘肅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博士楊精濤老師為同學們刷新一下對化石標本的認知。
「盛氏彤笙龍」
恐龍館裡個頭最大,長脖子、長尾巴的一隻恐龍,研究人員給它起名為「盛氏彤笙龍」(待發表),這是為了紀念甘肅農業大學第一任校長——盛彤笙先生而命名的。該化石發現於白銀地區的中侏羅世地層當中,是在甘肅發現的保存最為完好的侏羅紀恐龍,也是在白銀地區發現的第一件恐龍化石標本。
亞洲地區首次發現的多刺甲龍類
小腦袋、小牙齒、肩膀上帶刺、身體上布滿甲片的恐龍,被稱之為金城洮河龍,屬於多刺甲龍類。該化石與蘭州龍一樣,發現於現在的臨洮地區,是亞洲地區發現的首個多刺甲龍類恐龍,至此,蘭州盆地先後發現了非鴨嘴龍形類禽龍類——巨齒蘭州龍,巨龍形類——劉家峽黃河巨龍、炳靈大夏巨龍和大唐永靖龍,金城洮河龍的發現再次表明蘭州盆地的河口群蘊含著一個豐富而獨特的恐龍化石組合。
牙齒最大的植食性恐龍
生活於早白堊世的蘭州盆地(產地在定西市臨洮縣)巨齒蘭州龍,從它的名字可以看出,它的牙齒非常巨大,單個牙齒最大可達7.5釐米寬、14釐米長,是世界上已知植食性恐龍中最大的。體態笨重是巨齒蘭州龍又一重要特徵。根據其粗壯的下頜和肋骨,估計其生活時的體長約為10米,頭骨的長度約為體長的十分之一,臀高約為4米,體重大於5500公斤,屬四足行走或偶爾兩足行走的恐龍。
巨齒蘭州龍與其它同時代恐龍牙齒對比圖
看似百合花的動物
遠看外形像百合花或者枯萎的荷花的「植物」化石,它其實是一種棘皮動物,與現在的海星、海膽親緣關係較近。它們是奧陶紀至新近紀非常豐富和重要的海生動物,目前數量依然豐富,但在淺水區已經不如在古生代和中生代那麼常見了。常見的海百合類硬體一般分為根、莖、冠三部分,藉助長長的柄固著在海底的石頭或浮木上,柄的上端連接著動物身體的主要部分——呈球形或杯形的萼,萼的頂端伸出腕,腕的數量一般為5或5的倍數,腕又常常繼續分叉,在遠端形成纖細的羽枝,用來捕獲漂浮在水中的食物,比如微生物。因海百合經常集群出現,且腕隨著水流擺動,酷似隨風搖曳的百合花,故此得名海百合。
海百合化石標本
泥盆紀的海洋頂級「掠食者」
尖齒粒骨魚復原圖
尖齒粒骨魚生活於距今3.8億年前(中泥盆世)的英格蘭,屬於盾皮魚綱,節頸魚目,它們的頭與軀幹前部均覆以厚重骨甲。頭甲與胸甲以特殊的關節相連,關節髁位於胸甲,關節窩位於頭甲兩者可以活動,故名節頸。
尖齒粒骨魚作為盾皮魚類,首先出現了頜的結構(即下巴),這對於生物演化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使它們具有更強的捕食、反抗、競爭與交流能力,從而在泥盆紀時期成為海洋的頂級掠食者,可能以現在的鯊魚的祖先為食。不像現在的魚類,它們的脊椎骨為軟骨,很難保存為化石,發現的化石多數只有頭部化石。
尖齒粒骨魚化石標本
★小連結★
甘農大古脊椎動物研究所
2016年,甘肅農業大學為了拓寬學科領域,新開設了古脊椎動物學研究方向,成立了校級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專門研究古脊椎動物(近期主要是恐龍)。研究所陳列室(又名恐龍館)陳列展出300餘件化石標本以及6具恐龍骨架模型。
除本版介紹的這些之外,陳列室中的化石標本還包括發現於甘肅省內的斜方薄皮木、腕足類、珊瑚類、獸孔類、昆蟲、葉枝介、龜類,甘肅鳥,大唇犀、和政羊以及大量的恐龍骨骼化石,以及一些從國內外徵集的精美化石,比如彩色條帶狀疊層石、立體的三葉蟲實體化石、恐龍蛋、似哺乳爬行類(二齒獸、水龍獸)、與海生爬行類關係較近的原龍類和貴州龍、極具收藏價值的菊石等。
★科普下★
為啥是恐龍骨架模型而不是真正的化石標本?
在這裡需要給同學科普一個概念,就是為什麼大多數裝架陳列的是復原的恐龍骨架模型,而不是真正的恐龍骨骼化石標本?恐龍骨架模型是用樹脂按照化石標本(真正的化石)等比例製作而成,不將化石標本直接裝架的原因有三個。
首先,恐龍骨骼化石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是十分珍貴的,由於裝架過程中要用鋼板、鋼卡固定,不可避免化石標本會造成損傷,這樣做是為了保護化石;
第二,恐龍骨骼化石在發現之前就已經部分有風化或缺損,不可能完整地保留下來,加上長期的掩埋、擠壓都有變形,不能恢復原有的恐龍形態,這時候就需要用樹脂補齊缺失的部分,復原恐龍原有的骨骼形態;
第三,真正的恐龍骨骼化石標本經歷了近億年的石化作用,已經完全變成了石頭,只是保留了骨骼的形態,十分沉重,為了保持長期的姿態(太重了,時間一長,鋼板都可能壓彎)和裝架的便捷,故採用樹脂模型代替恐龍化石進行裝架展示。
文·圖丨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首席記者 夏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