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芳被指定主演《母親》舒繡文因身體原因被凌子風換角

2020-08-10 石坊青斜


電影《母親》(1956)中國版海報

1955年上影投拍的電影《母親》(1956)於次年「三八」節公映後,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受到輿論的好評。影片描寫一個普通婦女,在漫長的革命鬥爭中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歷程。影片既著力表現「母親」這一人物形象對革命事業的堅定性,也注意刻畫她對親人、對戰友的高尚情懷。

張瑞芳(1918-2012)在電影《母親》中扮演為革命者「守門」的母親。這部影片以張瑞芳母親的革命經歷為藍本。

電影《母親》(1956)劇照,張瑞芳

導演凌子風(1917-1999)當時指定要張瑞芳主演,他有充分的理由:「母親」的原型就是張瑞芳的母親杜廉維,母親的人生經歷和革命事跡,成了張瑞芳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不必擔心找不到革命母親的感覺;在此之前38歲的張瑞芳從來沒有演過這類角色,所以可能演出獨到之處。事實正如他所料。《母親》是著名電影劇作家海默(1923-1968)的代表作之一。

擔任《母親》導演的是凌子風,此前他曾隨中國電影代表團赴蘇聯考察訪問,在基輔電影製片廠參觀根據高爾基同名小說改編拍攝的影片《母親Мать》(1956)現場,並與擔任編導的蘇聯著名電影藝術家馬克·頓斯闊依Mark Donskoy(1901-1981)進行交流。

導演凌子風

看到這部曾對俄國及國際工人運動產生極大影響,也曾感召包括自身在內的無數中國青年走向革命的名著,將轉化成栩栩如生的銀幕形象,他心中充滿感慨,有機會也在中國拍一部這樣電影的念頭油然而生。因此,當他看到海默剛剛完成的電影劇本《母親》,當即認領了執導任務。

凌子風導演藝術的風格,在《母親》的演員選擇上體現得很為突出。主人公母親原來選定由舒繡文(1915-1969)扮演,這是基於她先行參加了蘇聯《母親》一片的譯製工作,而且就是擔任母親角色的配音。不料就在開拍前夕,她突發嚴重心臟病住進了醫院。

從左至右:秦怡、白楊、張瑞芳、鄧穎超和舒繡文

張瑞芳曾撰文就此「換角」一事加以說明:「新中國成立之後,五十年代初,我和繡文大姐都分配在上影廠,住得也很靠近。她當時已經接受了影片《母親》的任務,沒想到她的心臟病嚴重發作,廠裡想讓她換演《祝福》(1956),認為母親的戲份太集中了,怕繡文大姐身體頂不住。

當時,我正拍完《南徵北戰》(1952)後,陪同印度電影代表團參觀長春電影廠,我接到廠裡的長途電話,要我在回上海時就近在唐山下火車,因為《母親》攝製組正在唐山體驗生活,我已經被選為母親一角的扮演者了。那時正是服從命令聽指揮的年代。」

電影《南徵北戰》(1952)劇照,左為仲星火,右為張瑞芳

當我從唐山回到上海之後,立即打電話給繡文大姐要去看望她,她說:「我不願意見到你!」我說:「我一定要見到你!」當我告訴她,導演凌子風因為她的病情不穩定才忍痛換人,並因為我有一位革命的母親才考慮換我。我從來沒有演過老年人,正在緊張、發愁,她的表情變得緩和了,不再生我的氣,說:「看來《祝福》我也演不了了,祥林嫂有撞頭尋死的戲。」她被反覆無常的病困擾著,不久便離開電影廠調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在話劇舞臺上開創新天地。」

電影《母親》(1956)劇照

凌子風果斷決定換人,並指定要張瑞芳主演。不少人表示懷疑:影片前後跨越二十多年,「母親」經歷了一次次生離死別與血火考驗,張瑞芳雖然有較長表演生涯,但舞臺實踐多、從影時間短,而且沒有養育過孩子,平時愛說愛笑,一點母親感覺都找不到,能演好這位質樸善良而又堅強的革命母親嗎?

張瑞芳自己也感突然和擔心,自己一向演的是年輕的角色,演年輕時期的母親可以沒有任何負擔,但是從來沒演過老年的母親,更沒演過老年的革命母親,就怕演得不像。

電影《母親》(1956)劇照,張瑞芳

但凌子風卻有他獨特的眼力和充分的理由:一、演員本人就有一位革命的母親,母女連心,所以不必擔心找不到革命母親的感覺;二、恰恰因為演員從來沒有演過這類角色,所以可能演出獨到之處。這一回答不僅平息了爭議,也給了張瑞芳很大鼓勵。

正如凌子風所強調與預期的,母親的人生經歷和革命事跡,成了張瑞芳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在「是黨史也是家史」的激勵與幫助下,她終於在銀幕上樹立起一位活生生的革命母親形象,將一個普通農村婦女成長為堅強革命者的過程展示得極為自然、可信而又非常親切、動人。

電影《母親》(1956)劇照

畢竟生活體驗只是提供了進行藝術創造的必要基礎,要衍化成真實而鮮明的人物形象還須付出勤奮紮實而富於創造的努力,分別扮演母親及顏佳的張瑞芳、秦文,因在該片之前所飾角色都不同程度遭遇失敗,因而在拍攝中更為用功。

張瑞芳此前在電影《三年》(1954)中扮演了一個私營紗廠的工會主席趙秀妹,她還曾到上棉十七廠參加勞動,把深入生活的體驗認真寫入「角色自傳」和「表演計劃」中。但因《三年》政治性很強,所描寫的轟轟烈烈的「五反」鬥爭,待到影片拍攝完成早已過去,已進入公私合營高潮,形勢和政策都發生了變化,影片雖經修改但還是很快就停止放映了。

電影《三年》(1954)劇照,張瑞芳

張瑞芳扮演的趙秀妹在觀眾中沒有留下什麼印象,業內評價也認為「這個人物的內心世界仍然處於封閉狀態」。

雖然這一次角色塑造失敗主要在於劇本存在缺陷,但張瑞芳在拍攝《母親》時還是吸取了教訓,從做案頭準備起就很注意劇本中規定情境和人物之間的有機聯繫。由於劇本原來太長,加之各方面提出一些意見,不斷有所修改,張瑞芳都隨即落實到人物塑造中,不致脫離劇情提供的軌道,而且遇有好的設想及時嚮導演提出。

她對每場戲中母親心理過程的體驗尤其重視,因為在巨大的電影幕布上,人物面部極細微的一點動作,都可以表達無窮的含義。

電影《母親》(1956)劇照,張瑞芳和金焰

比如母親在幾十年的時間裡經歷了無數次的生離死別,很多悲痛的場面都需要流淚,她把這些地方逐一排列起來加以推敲比較,從中找出心理的差別和表達分寸的不同……經過這些充分準備,張瑞芳感到對母親的基調、性格的生長、人物關係的發展、規定情景的細節等方方面面已形成一條比較清晰的線索,拍起來心中有底,不致再重蹈趙秀妹生硬的覆轍。

不過臨到開拍前又發現了新的問題,戲中老年母親的年齡跨度比她的真實年齡長30歲,首先是面部的皺紋如何處理?當時還沒有高超的化妝技術,經反覆試驗效果還是不理想,最後決定不在面部過多加工,而是要她從神態和體態上逐漸顯出年輪的老邁來。

電影《母親》(1956)劇照

這又促使她下了很大的功夫去觀察和模仿老年人的一舉一動,甚至有時走在街上,就會尾隨著某個路過的老太太,模仿著她的步態跟她走上一段。

秦文(1928-2008)進入《母親》攝製組之初所背「包袱」更重,因為相繼參與《斬斷魔爪》(1954)、《為了和平》(1956)兩片的表演均告失利。不甘服輸的秦文從競選《母親》顏佳試鏡頭開始,就嘗試力改過多從外形上「演地下工作者」的毛病,要把角色感情豐富的一面突出來。

她對顏佳一角作了深入分析,出場初始顏佳是一名年輕的知識分子,剛做黨的地下交通員,戰鬥經驗並不豐富。

電影《母親》(1956)劇照,秦文

十年後重到礦區領導罷工鬥爭時,已是一個老練的幹部,對敵鬥爭堅決,與叛徒不共戴天,與母親之間既有革命工作的聯繫,又有一層未過門的媳婦與婆婆的關係,因此顏佳對這位為革命獻出兒子、含辛茹苦的黨員母親既充滿敬愛,又飽含婆媳的親切之情,自己的任務就是把這種恨與愛具體化。

要做到形象動人,秦文首先要了解那個時代和人物,尤其是革命知識分子的具體生活情形。她下決心絕不能把顏佳再演成一個只是「嘴把式」那樣的乾癟人物,為了縮短與角色的歷史距離,一頭扎進了上海圖書館,翻閱了1927年到解放前的畫報,閱讀革命鬥爭回憶錄,詳盡了解當年的人、景、情。

電影《母親》(1956)劇照,張瑞芳和秦文

在研究人物造型的過程中,凌子風導演親自為顏佳設計了毛線羅宋小帽,而秦文與搞服裝的同志又共同設計了有長穗和圖案花紋的長大圍巾及旗袍等。秦文穿戴上這些衣物在鏡子前走動,終於找到了角色信念,相信自己就是在1920年代後期的上海外白渡橋上徘徊的女學生了。

形象只是幫助自己對角色樹立信念的第一步,重要的是要準確把握人物思想脈絡演出感情。秦文除了充分細緻地做好準備,如片中的地下接頭有好幾處,她對每一次秘密接頭都作出具體設計,此時此地顏佳想的是什麼,該做什麼動作,怎麼表演才恰如其分,而且虛心求教,從導演以及同場演員的指點、交流中獲取教益。

電影《母親》(1956)劇照,張瑞芳和張子良

凌子風談及親身經歷曾說,那時的知識分子參加革命,有一種浪漫色彩,譬如被捕了不僅不害怕,反而以諦聽自己腳鐐的響聲為自豪。這個生動例子啟發秦文從人物的精神世界入手塑造角色,在表現顏佳接受新任務與心愛的人分別前,讓其面帶歡欣,即使在白色恐怖下接頭,也注意體現顏佳從容不迫,從而增添了人物的時代特徵。

功夫不負有心人,張瑞芳、秦文都圓滿完成了自己的角色創造任務。《母親》作為1957年「三八」節獻映影片,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她們所傾心塑造的融滿腔柔情與堅貞品格於一體的感人形象,得到了廣大觀眾的熱愛和崇敬。

電影《母親》(1956)劇照,金焰

而在《母親》中飾演老鄧的金焰(1910-1983),至解放後以為他這個「電影皇帝」從此可以多拍些影片。豈料新片一部部開拍,很少有他的份。他加入上海電影製片廠將近兩年,只拍過一部《大地重光》(1950) ,是一部歌頌七個革命戰士堅持鬥爭的影片。7個戰士等於是7個主角,以群戲為主,演起來不過癮。

後來又拍過《偉大的起點》(1954) 、《母親》和《暴風雨中的雄鷹》(1957),也多是配角,難以發揮他的演技。秦怡的妹妹秦文,與姐夫金焰一起參演過的這部《母親》,只是沒有對手戲,金焰犧牲後,秦文才正式出場。

電影《母親》(1956)中國內容版海報

相關焦點

  • 紅遍全國、情路坎坷、中年棄世,舒繡文的54歲人生
    童年經歷1915年,舒繡文出生於安徽一個教師之家。曾經的舒家也算是一個名門望族,祖父是大清年間的進士,然而到了她父親這一代家道中落,只能以教書謀生。她的父親本身是有原配妻子的,在學校教書期間認識了舒繡文的母親,兩人偷偷談起了戀愛,並生下了舒繡文。在輿論壓力下,舒繡文父母帶著六歲的她遠走北京,過著清苦的生活。
  • 舒繡文齊名秦怡,卻感情屢受挫不能生育,54歲病逝沒等來養子?
    其實舒繡文的父親也算出生名門,可惜啊後來家道中落,才淪為了教書先生,而此前他早已婚配,但在學校認識舒繡文的母親後,卻動了真情。1929年,14歲的舒繡文因家境窘迫而被迫從北平安徽中學輟學,為了減輕生活的負擔,15歲的她無奈在舞廳當起了伴舞女郎。
  • 「四大花旦」張瑞芳:感情坎坷一生無子女,賣房只為建養老院
    這「四大花旦」分別是張瑞芳老師、秦怡老師、舒繡文老師、和白楊老師。她們為電影發展史做出了巨大貢獻,是「表演藝術家」。堅強的母親,堅韌的張瑞芳張瑞芳出生在1918年,是一個軍人之家,父親常年在外保衛祖國。而母親出生於鄉紳之家,家中很是封建。因為母親家中,有著兩個姑姑,因為學習,變得多愁善感。
  • 戲劇演員舒繡文被周總理一聲「同志」激勵
    著名的戲劇演員有舒繡文、張瑞芳、白楊、秦怡和趙丹、金山、陶金等。尤其是舒繡文、張瑞芳、白楊、秦怡4員女將蜚聲全國,被譽為影劇界的「四大名旦」,輝煌於中國影壇、劇場長達半個多世紀。她們創造了中國話劇與電影的璀璨業績,其人品、藝品均為人們所禮讚。
  • 22大電影明星張瑞芳:與白楊秦怡齊名,三次婚姻卻無子女,94歲仙逝
    實事求是講,張瑞芳參演的作品並不多,對此,張瑞芳自己曾說過:「捫心自問,幾十年來由於各種原因,我拍的片子數量很少,還不到20部。現在的年輕演員上戲的頻率真令我們這一代老演員羨慕,他們幾年拍的片子比我們一輩子拍得還多。」
  • 「李雙雙」張瑞芳的三段婚姻
    張瑞芳,是上海老年觀眾們很熟悉的一位老藝術家。1962年她主演《李雙雙》,塑造了一個活龍活現的新時代女性形象「快嘴李雙雙」而家喻戶曉,她也因此片獲得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達到電影演藝事業巔峰。許多人從此將她與「李雙雙」劃上等號。
  • 張瑞芳:一生3次婚姻,婚姻坎坷終身未育,晚年在養老院度過
    提到話劇,就不得不說起中國話劇「四大名旦」——白楊、舒繡文、張瑞芳和秦怡。在抗日戰爭時期,她們憑藉出色的演技,將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而張瑞芳更是成為無數觀眾心目中的人物李雙雙。,因為兩人性格上的極大反差,五年後結束第一段婚姻,而後張瑞芳又全身心投入到了話劇表演事業中。
  • 從話劇名旦到電影明星,張瑞芳不止是「李雙雙」
    她就是張瑞芳(1918年6月15日-2012年6月28日),名副其實的新中國電影界最資深的前輩,從抗日戰爭時期的話劇明星,到新中國的電影明星,她橫跨了中國近代史與現代史最重要的節點。1931年,張瑞芳與崔嵬共同出演獨幕劇《放下你的鞭子》。1935年,進入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西洋畫系學習,在校學習期間,張瑞芳仍執著於演劇,參加了《進來的主角》《幹嗎》等劇的演出。尤其是她試演《幹嗎》一劇女主角何南時,感情真摯,著名導演陳綿教授看了非常滿意。以後此劇在幾個劇場連續演出,好評如潮,此時的張瑞芳才18歲。她接連成功的表演實踐,為她日後的抗戰舞臺生涯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 101歲張昕桃李滿天下與姐姐張瑞芳是「影壇姐妹花」
    1965年5月,張昕隨調任重慶任副市長的丈夫陳荒煤來到這座山城,雖說給安排了重慶市話劇團總導演一職,但由於客觀原因,她並沒有具體幹過。1935年,張瑞芳考入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西洋畫系學習,同時參加進步戲劇活動。1938年抵達重慶,先後在怒吼劇社、中華劇藝社、中國萬歲劇團、中國藝術劇社任演員,與白楊、舒繡文、秦怡一起被譽為話劇「四大名旦」。
  • 張瑞芳的愛情和婚姻故事——紀念張瑞芳誕辰102周年!
    1958年,主演劇情電影《三八河邊》 。1962年,憑藉劇情電影《李雙雙》獲得第2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1964年,主演劇情電影《李善子》 。1976年,參演劇情電影《年青的一代》 。1978年主演《大河奔流》 。1982年,由其主演的兒童電影《泉水叮咚》上映。1986年,出演劇情電影《T省的84·85年》 。
  • 百年瑞芳㈡|「紅姐」張瑞芳
    張瑞芳住過的北京老家主臥  周雅婷 攝1949年,張瑞芳與姐姐張楠(右)、妹妹張昕(左)在北京重逢。那次採訪張瑞芳的時候,她身體欠佳,住進了華東醫院,顯得有點遲鈍,但說起往事立刻精神一振。她說,南京發生「下關慘案」後,他們舉家遷到北平,母親杜健如(後改名廉維)為了擺脫因參加北伐的丈夫殉國和幼女病亡造成的極度悲傷,用一部分積蓄在偏僻的北城買下了梅蘭芳的一座舊宅。「一二九」學生運動爆發後,這裡經常會來一些神秘的「陌生人」,是她姐姐張楠帶回家的「同學」——彭真、姚依林、蔣南翔等等,還有黃敬(解放後天津第一任市長)。
  • 舒繡文:《一江春水向東流》電影中的王麗珍
    舒繡文堅決地說,「我就不相信自己跳不好!」「我們是考慮到這個舞的難度……」蔡楚生補充說。「為了塑造角色,我什麼苦都能吃,我一定要學會西班牙舞,我還要讓你們滿意!」舒繡文自信地說。「你畢竟三十好幾了,學這種舞蹈很累,我們主要從你身體狀況來考慮……」蔡楚生說。
  • 苦命的張瑞芳:19歲與初戀分開,一生三婚,陰差陽錯未攜手,相思七十載
    此時,張瑞芳已因年邁,常常失憶認不出人,可看著老照片裡的鄭曾祜,她還清楚地記得與他之間發生過的一件件小事。那一同騎自行車前往頤和園春遊、在北海白塔下划船笑語的美好往事,像一張張深銘心底的木刻畫,哪怕到了垂暮之年,仍在她心底清晰如昨。
  • 好人張瑞芳
    說明來意後,嚴處長有些為難地說,張瑞芳最怕別人來找她寫文章,現在她正忙,等以後再說罷。既然如此,我想也不便為難人家。就這樣,在幾個月中,我定期向張瑞芳及丈夫嚴勵問候,也沒有提寫稿子的事情。有一次,張瑞芳主動打電話來,囑我到她淮海中路的寓所去一次。此後的30多年,我們就居然成了常有往來的熟人。那時還不興叫「老師」,我一直叫她「老張」。
  • 影星舒繡文:臨終骨瘦如柴無人照顧,遺產不給養子只留一封遺書
    無意走入演藝圈,被批評決心奮起舒繡文的父親舒子胄本有一位原配妻子,但是他在中學教書之時結識了舒繡文的母親許配蘭。兩人私定終身,1915年生下了舒繡文。兩人因為忍受不了旁人的指指點點,便帶著舒繡文移居到了北京。
  • 被人隨意凌辱打罵,舒繡文病危也無人照顧,臨終前未見養子一面
    無意走入演藝圈,被批評決心奮起舒繡文的父親舒子胄本有一位原配妻子,但是他在中學教書之時結識了舒繡文的母親許配蘭。兩人私定終身,1915年生下了舒繡文。兩人因為忍受不了旁人的指指點點,便帶著舒繡文移居到了北京。
  • 周裡京是她學生,丈夫陳荒煤,姐姐張瑞芳,百歲老藝術家近照曝光
    新中國成立後,張昕和姐姐張瑞芳一起,成為北京電影製片廠的演員。1950年,參演了張波執導,劉柳、徐捷、陳志堅、管宗祥主演的《神鬼不靈》,在其中飾演大神姑母。1953年,參演了林揚執導,林汝為、閻增和、管宗祥主演的《趙小蘭》,在其中飾演婦女主任。
  • 張瑞芳:一生3次婚姻,一生未懷育,晚年辦老院,94歲去世
    ,她的母親非常有教養,從小就教育楊江瑞芳的姐妹們,要告訴她們女性必須要有經濟獨立。在曾經她演《打鬼子去》這部影視作品的時候,扮演的是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當時他拍完這部劇的時候,她的渾身都在發抖,也正是因為他這樣認真的原因
  • 病重無一人照顧,舒繡文臨終一刻仍惦記養子:怎麼不來看看媽媽?
    同年九月,舒繡文與查瑞龍、袁美雲聯合出演電影《中國海的怒潮》。這是舒繡文真正開始接觸電影,也為她日後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家奠定一定的基礎。,但屬於舒繡文的孤獨和無奈始終沒有消失過。尤其是對於舒繡文這樣一個從近代生活過來的女性而言,不會生育是非常遺憾的。後來,舒繡文只能從曾經重慶的姐妹那裡過繼一個男孩,對於這個男孩,舒繡文也算得上非常喜歡,並且給他去了一個兆元的名字。兆元從小到大,都是一個非常聽話的兒子,但是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兆元卻非常的逆反,甚至是與母親舒繡文分道揚鑣,徹底劃清界限。
  • 紀念電影表演藝術家張瑞芳誕辰101周年 —— 電影集錦
    張瑞芳電影集錦  視頻製作:cotton500張瑞芳(1918年6月15日—2012年6月28日),原籍北京市,出生於河北省保定市。1958年,主演電影《三八河邊》 。1961年,經周總理評定,獲得「新中國人民演員」稱號,俗稱「二十二大電影明星」。1962年,憑藉電影《李雙雙》獲得第2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 。1964年,主演電影《李善子》 。1976年,參演電影《年青的一代》。1982年,由其主演的兒童電影《泉水叮咚》上映  。1986年,出演電影《T省的84·8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