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新片……「星戰8」還能給老粉嘗嘗甜頭,元旦檔就……
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元旦檔爛片扎堆,躲得過妖精躲不過鬼!節前最後一天走出影院,尬得我只想點一首《I want my money back》。。。
得救日在節後,當我刷完剛剛回歸的神劇——
(救了命了可真是!)
《黑鏡》第四季
Black Mirror Season 4
平時一般不愛追劇,不是不好看,而是大部分劇都,太——長——了!
日韓劇稍好點,國產劇注水嚴重,動不動五六十集起,美劇這點也不咋友好,七八季是標配……所以比起講一個故事讓人幾個月不得安寧的大長劇,我還是愛電影更多一些~
但英劇是例外。
比如最喜歡的《黑鏡》,一季不超過6集(前兩季各3集),一集用1小時左右講一個獨立故事。真·短小精悍(另一部喜歡的《9號秘事》甚至一集不過半小時)。
就像S4E03女主的精靈短髮般~
《黑鏡》是當之無愧的世紀神劇,屬於 #有生之年必看# 系列。
即使第三季開始從英國 Channel 4 改嫁美國 Netflix,豆瓣評分也跌出9分檔,但回歸季的製作水準依舊在線,在眾多真愛粉眼裡也並未走下神壇。
甚至有影評人表示:我們可能看了《黑鏡》有史以來最好的一季。
豆瓣評分截圖
爛番茄截圖
所謂「黑鏡」,即指我們在每面牆、每張桌子、每隻手掌間都能找到的東西:電視屏、顯示器和智慧型手機屏幕。
「黑鏡」 內外,一面是腦洞大開的黑科技,一面是深不見底的人性。打開「黑鏡」,被網際網路連在一起的地球村盡收眼底,關閉「黑鏡」,我們看見自己。
而意識抽離、記憶讀取、社交網絡、虛擬實境和人機互動,則是《黑鏡》在黑科技設定上一以貫之的拿手好戲。第四季當然也延續了這些設定~
第四季海報合集
第1集和第6集都屬於「意識抽離」系列。第1集還涉及「虛擬實境」。
作為宇宙題材的首次嘗試,第1集《卡利斯特號飛船》(USS Callister,又譯「別惹程序猿」)在影評人網爛番茄上得到了最多的本季最佳標記。
男主戴利(人稱低配版馬特·達蒙)是一個情商為負的技術天才,但因性格懦弱、社交無能,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被同事忽略嘲笑(可能是程序猿被黑得最慘的一次)。
於是他用職務之便構建了一個虛擬星艦,並在此虛擬空間扮演如上帝般掌控一切的船長。那些在生活中欺負過他的,都被他通過DNA建模生成數字複製人,成為他在星艦上的奴隸船員。
這些船員在現實中只是一串代碼,但在星艦上有著與真人無異的意識、知覺和相應人格特徵。現實中他們欺負戴利,星艦上他們就被戴利百倍千倍地報復回來,忍不了還沒法兒尋死。
「就像一個永遠清醒著的噩夢」。
故事雖是虛構,技術也遠未實現,但故事裡的欺辱和報復,又何嘗不是人類一直在面對的現實?
一位老者言:人不興欺負人,也不興教人欺負,讓人欺負慣了,日後就成了壞人。
第6集《黑色博物館 (Black Musuem)》是三個暗黑小故事,在意識抽離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意識傳輸存儲」+「身體感受共享」。
一位丈夫為了拯救成為植物人的妻子,參與了將妻子的意識轉移到自己身體的醫學實驗。轉移成功後,兩個獨立意識共享一具肉體,妻子能隨時感知丈夫的所有身體反應。
妻子通過丈夫的身體重獲新生,但對丈夫而言,腦袋裡有另一個人喋喋不休,「就像坐在後座上愛指手畫腳的乘客」, 還有何隱私可言?即使是愛人,親密到如此也是災難。
第二個故事是,一個手術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外科醫生,為了挽救事業,冒險植入一個尚處試驗期且無法再取出的傳感器,以與病人共享身體感受。由於能更準確地診斷,醫生的事業起死回生,甚至其他同事在確診前也要讓他先感受感受……
不過故事總有「BUT」,一次意外讓傳感器受損,醫生感知錯位,他開始像吸毒一樣對痛感上癮……天天守急診室門口感受疾苦,守不到,就自殘……
第三個故事,一位死刑犯的意識被黑色博物館的老闆下載下來投入展覽室,通過讓遊客體驗「對犯人處以死刑」的活動賺錢。
遊客只要拉下電閘,就能親眼目睹犯人被猛烈電擊的痛苦模樣——這可不是影像播放,每一次拉閘都是人格意識真實的痛苦反應。
犯人被困在博物館經受成千上萬次電擊,遊客們卻能毫無負罪感地離開這裡,甚至給朋友安利。
第六集最後還有一個三個故事融合的小反轉,就不劇透了~
第2、3集,都與「記憶讀取」有關。不過這兩集黑科技感不明顯。
第2集《方舟天使 (Arkangel)》,是「媽媽偷看孩子日記」的升級版——
一位差點失去女兒的母親試用了一項能時時掌控孩子蹤跡的新技術,並可控制孩子眼裡的畫面(限制級直接馬賽克)。
這很容易讓人想到第一季第三集:每個人都能通過耳後植入的記憶晶片,記錄、回看、放映記憶畫面。丈夫懷疑妻子出軌,就不斷從記憶中抓取證據……
也會讓人想到第三季第五集:受植入晶片影響,明明與常人面貌無異的不治之症患者,在士兵眼中卻是怪物,殺戮時不見血腥,士兵就能毫無恐懼和愧疚地獵殺同類。
與這兩集相比,方舟天使似乎溫和一些。然而過度的控制不僅讓孩子不知恐懼,更讓其長大後成為母親的恐懼。
第3集《致命鱷魚(Crocodile)》,其實與真鱷魚並無關係。
講的是一個一直逃避車禍責任的女孩,多年後成為著名建築師,但為掩蓋那場車禍,她一步錯步步錯,因記憶被讀取而走上連環殺人之路……
經濟學上有一個「鱷魚法則」,即假如有一條鱷魚咬住了你的腳,而你試圖用手將其扒開,那鱷魚就會同時咬住你的手腳,且你掙扎越多咬得越多。脫身的唯一辦法就是砍掉那隻腳,及時止損。
從這個角度講,女孩「擔心暴露」的恐懼,就是那條鱷魚,越想掩蓋波及面越大。
第4集絞死DJ (Hang the DJ)屬「社交網絡」系列。前幾季與此有關的劇集都十分暗黑冷峻——
第一季《國歌》,首相在網絡勒索下性侵一頭豬(據說成了神預言。。。);
第二季《白熊》,面對被獵殺的活生生的人,吃瓜群眾一律冷漠,只顧拿著手機拍攝分享;
第三季《暴跌》,人類的一切衣食住行全靠別人給的評分,分值跌破底線就會鋃鐺入獄……
第三季《全網公敵》,討厭誰就上網罵他,被罵最多的人直接暴斃……
……
全是一黑到底。
而這一季的《絞死DJ》,卻幾乎「背叛」黑鏡一貫的暗黑,整個地溫暖明亮起來,甚至有些喜劇色彩。
這裡的人相親戀愛全靠一款APP,可謂戀愛終極解決方案。有了它,媽媽再也不用擔心你找不到對象~
這個APP會讀取使用者的戀愛歷史數據,自動匹配約會對象,並在雙方見面後告知二者的戀情時長,什麼時候該幹嘛也全有預測和提示,可以說非常 user-friendly 了。
然而一切也沒那麼容易,匹配過程中不僅要與喜歡的人相處,還必須與討厭的人互相熬煮。經過無數次折騰,才能與所謂的真愛牽手成功。
最後說第5集《金屬頭》(Metalhead),這集是「人機互動+AI」。
劇中人只是拿了幾個布娃娃,卻被 AI 一路追殺,沒交代前因後果還全程黑白,看時提心弔膽又莫名其妙,但看完細思極恐,脊背發涼……
人世間什麼最恐怖?「未知」啊!
不知為什麼被追殺,也就無從解決當下,更遑論預防未來。機器哪會講為什麼,難道我們還能跟機器探討人性?
管你好人壞人,冤枉還是石錘,鎖定目標就要拼死得手,任你逃了多遠、掙扎多少久都絕不放過。
這不是永不言棄的熱血決心,而是精準冷漠的程序設定。
AI 殺你,與你無關……
看完我默默把它標記為本季暗黑之最……
整體而言,除了第2、3集未來感差一點,《黑鏡》第四季在腦洞設定、懸念反轉、黑科技反思和人性探索方面依然高水準。
雖然珠玉在前,觀眾要想繼續感受到第一、二季深水炸彈般的震撼已不太可能,但第四季在「宇宙題材」和「感受共享」上的小創新,也讓人相信《黑鏡》還能繼續精彩下去。
一次性刷完,再回顧幾集前三季的經典,最強烈的感受還是:這哪裡是未來,這一直是現在。
以前還以為科技扭曲了人性,但其實人性不是植物,也不是金屬,人性是深淵,深淵是不會被扭曲的。
千萬年來,深淵一直存在,科技的發展,只是為人類提供了一面能看得更深的鏡子;當然,當條件成熟,科技也能將單個的人,推入這深淵的萬劫不復。
蘋果機的投食處
▼
長按即可投食給吧哥
文 | 夢見被AI追殺的
編輯 | 鮮有廢客
看完再多的讚嘆不如一次有效的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