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喜歡的《黑鏡》(Black Mirror)第四季,確認將年底前在Neflix回歸(11月或12月)。
英倫Cult神劇《黑鏡》的第四季,將延續之前的理念,繼續以科技進步給現實社會帶來的影響為背景,用極具科技感的未來故事,反思充滿現代感的人的情感。
第四季每集依然由不同導演操刀,從最近流出的先導預告中可知,6個故事的片名分別是:
《Crocodile》(鱷魚)
《Arkangel》(方舟天使)
《Hang The DJ》(絞死DJ)
《USS Callister》(星際聯邦:卡裡斯特號)
《Metalhead》(金屬頭)
《Black Museum》(黑色博物館)
從畫風可以看出,新一季《黑鏡》,涉及到的科技越來越「黑」,內容覆蓋面也越來越宏大。
《黑鏡》系列始於2011年,前兩季橫空出世,這部劇對當下和近未來社會的反思讓人感覺耳目一新,立即成為「現象級神劇」。
美國矽谷流媒體巨頭Netflix,從它身上嗅到成功的味道,花了將近兩年時間、支付了4000萬美元版權費,預定下《黑鏡》最新的兩季12集,正式將這部「非主流」的小眾英倫劇放到網際網路上。
除了投入更大預算、升級製作水平,這一「遷移」還帶動了眾多好萊塢導演和明星加盟。本季除了吸引到明星導演朱迪·福斯特,更有《權力的遊戲》、《神探夏洛克》、《漢尼拔》等劇的導演操刀執導。
▲ 朱迪·福斯特執導了本季的《Arkangel》(方舟天使)
根據《黑鏡》劇集的締造者、曾經當過記者的查理·布魯克(Charlie Brooker)解釋:黑色的鏡子就是對未來的預言,它照亮的是每個人對未來世界的不安。
查理·布魯克想探討一個被科技接管的時代,擁有閃亮如黑色鏡子般屏幕的科技產品對世界帶來的影響。
▲《黑鏡》系列之父,查理·布魯克(Charlie Brooker)
今天,我們想藉機回顧下本劇內容提到的人類與科技的關係。隨著時間推移,《黑鏡》的「預言」有哪些已經逼近、甚至成為真實。
----有劇透!沒看過前三季的小夥伴可繞行----
人工智慧(AI)的應用在這部劇中幾乎隨處可見。
舉個「慄子」:
Be right back當中,一個叫Martha的年輕女人因為未婚夫Ash在一場車禍中遇難後陷入了絕望。於是她購買了一項服務,這項服務可以利用一個人生前的網絡通信信息重建一個數字版的「人」,並且還能非常精準地模仿他的個性。
於是她將未婚夫Ash的性格植入了一個看起來跟他一模一樣的機器人中。不過到了最後,Martha發現,機器人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與Ash不一樣,它冷酷、無情、被動。最終 Martha 把機器人鎖在了閣樓裡。
這個故事裡的人工智慧機器人Ash可以說已經具備了相當高度的智能,然而還是無法與原來真正的那個人類Ash相比。這其實也順其自然地引申出一個長期爭論又懸而未決的話題:
人的本質是什麼?一旦AI具備和人類完全一樣的智能時,我們人類又如何自處?
有趣的是,現實生活中已經有類似的事情發生。2016年的時候,據報導,一位來自俄羅斯的創業者Kuyda為了讓去世一年的朋友Roman永遠陪伴在自己身邊,已經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將「他」做成了一個聊天機器人。
她徵求了親朋好友的支持,收集了近8000條簡訊,剔除掉過於私人化的部分,將其餘的輸入自己的公司Luka構建的神經網絡中進行訓練,從而創造出一個Roman的數位化身。
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故事背景被設定在一個未來世界,在那裡,幾乎每個人都會有一個植入耳後的記憶晶片和微型電子眼,這個晶片連結大腦和視覺神經,能夠將 AR 虛擬影像投射到人眼的視網膜上,同時通過人眼視角看到的影像也會全程錄下裡保存在植入的記憶粒中隨時,這些保存下來的影像你可以隨時在電子眼中查看,也可以分享給其他人。
這種科技感十足的智能設備被很多人預測可能會是下一代智能計算終端,說不定在不久的將來就可以實現部分或全部功能。
Nosedive中設定了這樣的一個社交情境: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有一臺移動智能設備,這臺設備可用來給每個你遇見並與你打交道的人打分。這一打分系統看似簡單,實則會對每個人在社會中的身份、地位和能享受到的權益有重大甚至決定性影響。
這一體系的極度冷酷顯而易見:比如當女主的同事經歷了一次分手之後,全公司的人都對他打了非常低的分數,從而使他甚至無法進入到公司;女主始終努力追求在他人心中的完美形象,卻因種種意外而跌落低谷。而這一切僅僅依據一個簡單的智能打分系統就可以完成。
試想一下,如果有這樣一套系統,可以將你每一次發送的朋友圈消息打分,系統會將這個分數換算成你的及時社會評價分數,並會影響你在社會生活中的幾乎每一個行動,想想這樣的社交模式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呢...
在《黑鏡》 2014 年的聖誕特輯中,講到了這樣一個讓人不寒而慄的技術——意識克隆,即通過科技手段克隆出人的獨立意識。
這個意識和原主人有著一模一樣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並且讓這個意識脫離人軀體而存在,幫助意識原主人做一些瑣事、或是承擔罪責。這種在人腦中植入計算機或者晶片,從而讓機器具有和人一樣的意識。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夠將自己的意識像對待一個普通文檔一樣上傳和下載到某個智能設備中去...然而這一切會給人類帶來什麼,是福祉?還是災難?科學家們也各執一詞,看來作為小白的我們只能持觀望態度了。
1949年有一本書,在計算機科學發展史上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這就是《Giant Brains, or Machines that Think》(機械大腦——會思考的機器)。
裡面有一個場景的描述:現在的計算機看起來體積相當龐大,但未來計算機會是什麼樣呢——你可以把它放在你自己的兜裡、可以用它來收發信息、做計算、當嚮導給你指路.它可以幫你來解決各種問題,你會完全離不開它。
這不就是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嗎?!
短短60多年,科技已經不斷向著人類想像力的方向發展、而且速度越來越快。幻想,儼然成了科技創新的源泉。
當「增強現實時代」來臨,虛擬和真實已經混在一起,也許10年以後,我們就會生活在科幻電影描繪的狀態中。
那時候,人性會如何變化以適應時代呢?情感呢?
讓我們一起,邊看《黑鏡》邊琢磨吧!
《黑鏡》第四季先導預告片 ▼
未來愛好者的電影俱樂部 極客專屬的感性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