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沒有音樂,生活就是一個錯誤 ◯
TAOLU MUSIC
莎拉·布萊曼雖然成名許久,但對於大部分的國內聽眾來說,第一次聽到莎拉·布萊曼還是11年前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她與劉歡所合唱的《我和你》。
當年劉歡與莎拉·布萊曼在「地球」上,輕鬆愜意地唱著奧運會主題歌《我和你》的這一幕,至今依舊感動。
而莎拉·布萊曼再次為中國觀眾獻唱,便到了10年後,2018年的《幻樂之城》,當莎拉·布萊曼出現在節目中的時候,王菲說一聽她唱歌就起雞皮疙瘩,而彈幕也幾乎全是這樣的:
心疼同一期的其他演員
節目組真是下血本啊
真的假的,她都來了?
可以,這個腕夠大!
不過網友有這麼大的反應,其實也不奇怪,假如你看一看莎拉·布萊曼的簡歷,你就不會覺得大驚小怪:
莎拉·布萊曼是葛萊美獎最佳古典女藝人、全球銷量最高的跨界女高音。
出演的音樂劇《歌劇魅影》、《貓》都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音樂劇。
不僅如此,她還是唯一一個兩次演唱奧運會主題曲的藝術家,一次是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另一次便是家喻戶曉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
光這些頭銜,在字裡行間,就已經將莎拉·布萊曼不同尋常的音樂生涯有所表露了。
1960年,這位享譽世界的天后呱呱墜地。
雖然年紀小,但莎拉·布萊曼從小便目標明確地成為一位藝術家。
3歲學習芭蕾舞;11歲學習爵士舞並登臺表演,當時所有的人都認為她在將來會成為一位職業的舞蹈家。
直到她12歲的一次演出,讓莎拉·布萊曼的母親就向我們聽到《我和你》一樣,至今無法忘懷。
12歲那年,莎拉在學校的期末匯演上穿著吊帶裙,演唱了《愛麗絲漫遊仙境》中的一首歌曲。
我從來不知道她能唱得那麼好,當她唱到高音的時候,所有人都為之傾倒。
我相信,就從那一刻開始,她就與歌唱不可分離了。
又過了一年,學校將莎拉·布萊曼送去著名導演約翰·施萊辛格的音樂劇《我和阿爾伯特》的選角,別人最多也就能成功獲得一個角色,而她一次便獲得了兩個角色,真是天之驕子啊……
這次的成功,不僅讓莎拉·布萊曼以13歲的年齡首次登上了皮卡迪利劇院(piccadilly theatre),更是對她一直以來努力的肯定。
或許是命運不不允許她做一個舞蹈演員,莎拉·布萊曼當年參加了倫敦皇家芭蕾舞學院的面試但卻被淘汰。
雖然在BBC還是做了幾年的舞蹈演員,但莎拉·布萊曼最終自己也選擇了離開,並加入了一個歌唱組合「Hot Gossip」。
莎拉·布萊曼憑藉「Hot Gossip」,在自己的18歲之際,擁有了第一首全英暢銷單曲《I Lose My Heart to a Starship Trooper》,這支單曲銷量超過了50萬,並在全英單曲榜中名列第六。
1981年,布萊曼參加 《貓》的面試,結果才剛唱了兩句,就被打斷了。
然而這卻不是一個壞消息,馬上有人通知她:該劇作曲Andrew Lloyd Webber(安德魯·洛伊·韋伯)要請她第二天到家裡去面談。
在精心打扮後,布萊曼順利地通過了面試,並演唱了韋伯1976年的作品《阿根廷別為我哭泣》。
幾個月之後,她獲得了《貓》中傑米瑪這一角色。
在一系列的情感糾葛後,衝破了道德與世俗的看法的布萊曼、韋德二人,最終在了一起,而這個決定也使布萊曼的事業一步一步走向顛覆。
先是演唱韋德專門為其聲音創作的的《Song and Dance》和《Requiem》,且憑藉後者,布萊曼更是得到了第一個葛萊美獎的提名。
隨後布萊曼更是在韋伯著名的音樂劇《歌劇魅影》中扮演克莉絲汀,這一角色是韋伯為她量身定製的,並堅持由布萊曼出演。
後來當該劇登陸美國百老匯演出時,美國方面以知名度為由要求替換布萊曼,韋伯為了讓布萊曼繼續出演,甚至威脅停止上演該劇,最終,兩方達成了妥協。
離開《歌劇魅影》後,她也出版了錄音室專輯,包括韋伯的音樂劇《Aspects of Love(愛的觀點)》中的單曲《Anything but Lonely》、1988年的《The Tree They Grow So High》與1989年的音樂劇歌曲集《The Songs that Got Away》。
但1990年,布萊曼與韋伯離婚。
離開音樂劇的舞臺後,布萊曼開始追求個人的歌唱事業。
先是與卡雷拉斯(José Carreras)合唱了1992年巴塞羅納奧運會主題曲《永遠的朋友》(Friends for Life);後與德國組合Enigma合作,推出了專輯《Dive》,這張以「水」為主題的流行專輯,除了在加拿大獲得成功外,在其他地區反響平平。
1995年,莎拉布萊曼與Enigma再次合作,推出搖滾專輯《Fly》,當中的主打歌曲《A Question of Honour》讓布萊曼在歐洲的知名度大增。
而廣為人知的《Time to Say Goodbye》亦是出自這張專輯是為德國拳擊明星亨利·馬斯克(Henry Maske)告別賽創作的曲目,由布萊曼與男高音安德烈·波切利(Andrea Bocelli)演唱 ,這首單曲僅在德國的銷量就突破了300萬,成為了德國史上最暢銷的單曲。
時間進入2000年,莎拉布萊曼推出了有別於《Time to Say Goodbye》風格的專輯《Eden》和《La Luna》,融入了更多的流行元素。
2008年是豐收的一年,莎拉布萊曼闊別五年後發行哥特風格專輯《Symphony》,同名巡演也在全球展開,出演電影《Repo! The Genetic Opera》,更是在北京奧運會上,與劉歡合唱了主題歌《我和你》。
18年,莎拉布萊曼再度歸來,發行錄音室專輯《Hymn》,這位月光女神,是否又讓你驚喜呢?
好不好看,你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