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統一六國,這是中國歷史政治格局最大之變局,在我眼中,沒有之一。
時勢造英雄,特殊時代的一位英雄的興起和滅亡,不僅是個人的生死,而是一個時代結束和另一個時代開啟的佐證。
本想把李斯放在《士之亡》裡的,想想他死得這麼慘,還是放在《相之亡》吧。
(一)秦國歷史上死得最慘的丞相
十八年前,我血氣方剛,真漢子一條,座右銘是「物競天擇,人定勝天」,我是哪託(吒)化身,「我的命運我自己作主。」(是醬紫說嗎?)
錯了嗎?其實也沒錯。每個大學生不都差不多嗎。十八年後,我相信選擇大於努力。
兩千多年前,李斯也是這麼想的。
廁鼠?倉鼠?你記得這個故事嗎?李斯立志要成為一隻倉鼠,不要做廁鼠。環境影響個人,選擇大於努力。
《史記·李斯列傳》:「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他真的做到了,成為躺在秦國大糧倉裡的一隻大老鼠。
風光至極!
自己是丞相,兒子娶了秦國最白富美的白富美(公主),女兒嫁給秦國最高帥富的高帥富(公子),人生巔峰,夫復何求。
《史記·李斯列傳》:「斯長男由為三川守,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
三川守指啥?秦統一後,三川郡大概包括今河南黃河以南、靈寶以東的伊、洛水流域和北汝河上遊地區,是全國最富有的地區。他大兒子李由是江浙滬的一把手。
李由回家探親,當時「百官長皆前為壽,門廷車騎以千數」。李斯自己都感慨:「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駑下,遂擢至此。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
可結果呢,他成為秦國死得最慘的丞相。
李斯死的比呂不韋慘多了。呂不韋自盡的,體體面面。而李斯呢?
「五刑」、「腰斬鹹陽」。
腰斬,還是挺好理解。就是攔腰一刀,看似爽快,看似死相比砍頭好,實際不是的。因為砍頭後,人是馬上死的。腰斬呢,人一時半會死不了。
人的器官都在上身,所以腰斬一刀,人不會馬上死。喊叫、扭動、爬行,鮮血、腸子、糞便……盡情發揮你的想像……
折騰兩個小時才死,受刑者多痛苦啊!家屬看得多痛苦啊!這肯定是一個心理創傷啊!
倘若一刀下去,斷了還好。要是沒斷呢,那更折騰。
所以古時候,受刑者家屬還要打點施刑者。下刀的地方往上一點,死得快些,痛苦少些。下刀(早期是斧鉞)時,別玩藕斷絲連,麻溜一點。
這麼殘忍的刑罰,還不是一般人能享受的,都是腕兒才享受的。晁錯、方孝孺等都是大名鼎鼎的。並且一直到雍正朝時才取消這個刑罰,這也算是雍正的一大貢獻。
五刑呢?也慘。
五刑的來由很有名頭。「五刑」、「五行」。五刑就是根據金水木火土五行相剋而產生的刑罰,包括墨、劓、剕(也作腓)、宮、大闢。
啥意思呢?就是在臉上或額頭刺字,再染上墨,這是第一步,這是一種恥辱刑,梁山上好幾位大兄弟都是這樣。第二是割鼻子。第三是砍去手或足,有點像韋小寶說的人棍。第四,很好理解,就是破壞生殖器。對男性是去勢,對女性是幽閉,啊呀,痛啊。宮刑在中國古代被視為最大的恥辱和不幸,是五刑中除死刑以外最為殘酷和最重的刑罰,歷史上最有名的宮刑者,大家也知道是誰。第五,是死刑,這裡就是指腰斬,不是一個,是一雙,還有一個李斯的兒子。
《史記》記載「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鹹陽市。」
《秦並六國平話》卷下:「李斯、李由雖無罪犯,枉受其罪,只得枉招……遂具五刑,論腰斬鹹陽市。」
李斯,這位《大秦律》堅決守護者和執行者,掌管刑獄多年。現在,死在自己培養出來的劊子手的刀下。
(二)丞相為何弄不過太監
李斯看著一起趴在地上的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我好想和你回到楚國老家的東門牽著大黃追兔子啊!
惜乎!悲哉!
李斯是秦國丞相,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名相,卻被一個太監弄得這麼慘?
雖說秦國自商鞅變法開始,丞相這個位置就沒有人可以連任完兩朝大王的。張儀黯然傷神,離走他國。甘茂倉惶逃到齊國。呂不韋自恃功高,自盡而亡。李斯也無可厚非,但就是死相太難看了,五刑+腰斬,沒比商鞅的車裂好哪去。
但李斯的對手是個太監,為啥堂堂丞相弄不過一個(死)太監。
開宗明義,有兩點需要明確,一是李斯是丞相,當了十幾年的丞相,時間上和呂不韋差不多,實力上卻和呂不韋沒法比,呂不韋是企業化運作,李斯是個皮包公司,單兵作戰,所以他沒有想像的這麼強。二是趙高並沒有想像的這麼弱,我們對趙高的誤解太大了。
趙高是怎樣的?娘娘腔,陰陽怪氣,擅權作威,變態……這是我們普遍的臉譜化認知。而實際呢?顏值爆表、高大威猛、精通律法、文武雙全,周瑜都未必比得過。而且,個人認為,他不是太監。
先講官職,李斯由廷尉上升為左丞相,當時還有個右丞相,叫馮去疾。所以李斯連首相都不是,更不是獨相。
古代官職當中,很多有左右之分,到底是左大還是右大?每個時期會不一樣。
秦國當時的爵制分二十等,其中第十等是左庶長,十一等是右庶長,上面還有左更、右更,二十等最高,是徹侯。所以很明顯,那時右大。也就是馮去疾比李斯大,李斯也就是個副相。
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是初中課本吧,裡邊講到藺相如立功後「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就火大了。所以戰國時期,右大。成語「無出其右」、「左遷」意為貶官,都是尊右而延伸出來的。
但從東漢開始,到唐宋,左右大小就變了。左尊右卑,左僕射高於右僕射,左丞相髙於右丞相。
蒙古人尚右,元朝時,又是右大。
明朝時,又反過來,左大。清朝沿襲明朝制度,也是左大,自家滿族人都是左職,漢人是右職。
沿用至今,我們一般都是以左為尊。
言歸正傳。
秦朝時,三公九卿制尚不完備,丞相的班底相對空虛,李斯的主要工作歸納起來就是上傳下達、參謀商議、統籌執行,並沒有最重要的決策權。
趙高是中車府令兼郎中令,兩個官職都算是九卿,應該歸丞相統管。李斯是趙高的上級領導。
中車府令,是管老闆御駕的,還兼後勤保障,多牛啊。肥水不流外人田,趙高后來把這個職位給了他弟弟趙成。
在封建制度尚為完善的時候。官職帶「中」的都是宮中的官,都是內官,說白了是皇帝的私人班底,不是政府官員。中國的封建史是中央集權史,為了權力,帝後君臣將相博弈了1500年,直到明代,才最終確定真正的皇帝權力。所以明朝的皇帝才是真皇帝。30年不上朝,也沒人敢動,也沒人動得了。而所謂的「漢唐氣魄」呢,皇帝都快被餓死了,宦官一句話,嚇得直抖索。話說宦官專權,往往誤以為是漢朝最嚴重,但應該是唐朝最嚴重。因為唐朝後期,宦官廢皇帝,立皇帝,廢了立,立了廢,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普遍現象。屌炸天。
郎中令,咋一聽,是管老闆安保的,牛X哄哄的羽林軍就是他的下屬部隊,中郎將也是朗中令的直接下屬。這已經很厲害了,實際還不止。諫大夫、中大夫、太中大夫、博士、郎官等高參群體,統統由郎中令直接管轄。大臣與皇帝的溝通,也要通過郎中令下屬的謁者。他掌握著皇帝的顧問團和秘書團,這還不止。他還管理預備官員、官員選拔、祭祀、典籍、軍事行動參與等等。牛吧!
黃曉陽的《二號首長》是本很好的官場小說,尤其是前兩部。啥叫二號首長?就是首長的秘書。可能只是個處級幹部,或者副處,但因為靠近權力核心,往往他的效用不比一個廳級幹部差哪去,甚至有過之而不及。
而趙高呢,何止是秘書,還是秘書長,還是助理,還是副職,絕對的「二號首長」。(秘書、助理、副職是有區別的,不做陳述。)
名義上,李斯管趙高。實際上,趙高大多直接向皇帝負責,李斯要面聖或上書,還要趙高這個下屬同意。人家客氣點,叫你聲「丞相」;人家不客氣,可以讓你滾。
李斯參與設計了秦朝的政權架構,決定了誰更接近皇權,誰就可以擁有更大的權力。所以,論實權,李斯的丞相不如趙高的郎中令。
那為啥呂不韋這個丞相就這麼厲害?我怕一講,又是上萬字,就不講了。此一時彼一時啊,這也是李斯自己堅持的政治架構。這裡就單論能力,李斯不及呂不韋,也被趙高碾壓。李斯遠沒有劇中表現得沉穩、深遠、高明。在趙高面前,他顯得太天真了。這裡有很多小故事,自己搜搜吧。
這裡能否做個假設,玩一把「秦國殺」。如果呂不韋對陣趙高,誰會弄死誰?
我們再看趙高的個人條件和個人魅力,是相當出眾的。
趙高是宦官,但並不是太監。東漢之前的宦官並不單指太監。趙高有家室,有女兒,死後還被「夷三族」,也沒有證據可以證明他是被閹過的。
《史記·蒙恬列傳》寫「趙高者,諸趙疏遠屬也。趙高昆弟數人,皆生隱宮,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賤。」趙高母親犯了事,發配隱宮,隱宮不是受宮刑的地方,是宮內的勞改之地,類似後世的掖庭宮。
理解「宦人」「內臣」也有問題。「宦」,顧名思義就是家臣的意思,就是宮中的奴僕,跟閹人無關,皇帝的一些侍從、顧問、傳話的,都可以統稱宦者、宦官。內臣也不一定指閹人,西漢前在宮中做內臣的,大多不是閹人。東漢以後,才開始閹的。啊呀,痛啊。
《國語·越語》記載越王勾踐「與範蠡入宦於吳」,就是勾踐與範蠡到吳國做吳王的奴僕。後來,「宦」逐漸引申為官、太監等意思。
並且趙高最後當了丞相,理論和實踐都很難滿足閹人當丞相。
趙高是嬴政的「遠親」。趙高和他老闆同宗,都是贏姓趙氏。所以他可以叫嬴高,嬴政可以叫趙政。
他統領八百中車府衛,御前仗馬,威風凜凜。皇家威武和顏面,必須得帥啊。還要體魄精壯,弓馬嫻熟。
趙高精通律法,他是胡亥的老師,是公子的老師,這是一般水平的人能幹的嗎?
趙高精研書法。秦朝統一文字,有三本官方字帖,李斯的《倉頡》七章,太史令胡毋敬的《博學》七章,而《爰歷》六章就是趙高的。《古今文字志目》總結了秦、漢、吳三朝59名書法家,趙高就在其中。《書斷》說「趙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書。」
人才啊!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趙高的道德水準和能力成反比。揣摩上意,鼓動怠政,隔離皇權;閉塞言路,巧言令色,操控皇權;打擊異己,培植黨羽,架空皇權。
而李斯呢,傻乎乎地啥事都告訴趙高,還通過趙高去進諫。趙高步步為營,最後瞅準機會,一招制敵,一石三鳥。
「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將軍馮劫進諫曰:『關東群盜並起,秦發兵誅擊,所殺亡甚眾,然猶不止。盜多,皆以戍漕轉作事苦,賦稅大也。請且止阿房宮作者,減省四邊戍轉。』.下去疾、斯、劫吏,案責他罪。去疾、劫曰:『將相不辱。』自殺。斯卒囚,就五刑。」
讀明白了嗎?翻看歷史書,估計很難找出這麼厲害的角色。趙高找準阿房宮這個命門,管你是左丞相還是右丞相,管你御史大夫,通通弄死。
一個國家的三位最高級官員,被趙高一句話弄死,知道「指鹿為馬」的厲害了吧。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孔老夫子說得好。不是趙高,估計秦朝還能長命一些。
忘了說,趙高還把胡亥的兄弟姐妹,12個兄弟,10公主,接連全部弄死。滅門慘案,太可怕了!
李斯啊李斯,服不服!
你以為趙高的志向就這麼點?還沒完呢,他上頭了。
楚漢爭霸時期,劉邦派人聯絡趙高,讓他做內應。我們一般以為趙高會答應,但他沒這麼想。
公元前207年,趙高故伎重演,發動望夷宮之變。趙高的弟弟趙成和女婿閻樂逼死胡亥,趙高拿到玉璽,準備自己登基。這時,滿朝大臣都低頭繫鞋帶。趙高終於清楚了,權力再大和當皇帝是兩碼事,「天弗與,群臣弗與」,無奈把玉璽給了來路不明的子嬰。
李斯,這事你敢做嗎?估計你想都不敢想。
服不服!
(三)法家之痛
老子說「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是道家的核心思想。
佛教也有三寶,佛、法、僧。
法家也有三寶,就是法、術、勢。法家思想經過李悝、吳起、申不害、慎到、商鞅幾代人的理論和實踐積累,到韓非子時,終集大成。
韓非子的理論基礎是「性惡論」,明顯這是偏激的,但在當時是先進理論。地主階級要剝削農民,對農民而言是「惡」;農民不願受剝削,對地主而言是「惡」,他已經認識到階級利益的衝突。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法、術、勢,管理上,三者缺一不可。但相對政客打擊異己而言,術是第一手段,勢是第二手段。李斯懂法,趙高用術和勢,一板斧對兩板斧,裝備差了些。誰要他心胸狹窄、嫉賢妒能,這麼早弄死韓非子,不然可以多學點。
李斯是典型的法家弟子,參與秦國的「法制」建設,但權術的段位太低了。政治架構的設計和國家「法制」建設,我們放在《國之亡》吧。這篇就單論李斯。
嫉賢妒能,不顧同門,害死韓非,不義也;
沙丘之變,篡改遺詔,廢長立幼,不忠也;
逼死扶蘇,囚禁蒙恬,殘害宗親,不仁也。
李斯不仁不忠不義,多壞的一個人。然而剛好可以幹一件事。秦始皇慧眼識珠,李斯做了廷尉。
廷尉是幹啥的?大家都知道大理寺卿嗎?電影裡不是老放狄仁傑嗎?廷尉就是大理寺卿的前身,是國家最高司法審判長官,是九卿(即衛尉、郎中令、太僕、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內史)之一,主管詔獄、訴訟、修訂律令,還管分、寸、尺、丈等度量標準的事情,所以李斯強調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算是本職工作。
到北齊時,廷尉改名大理寺卿。後世雖然職責有所不一樣,但稱呼基本這麼固定下來。
廷尉幹的大多都是得罪人的事,所以容易出「酷吏」,西漢的郅都和張湯就是從廷尉出來。廷尉也容易成為孤臣。但這正合嬴政的心意,嬴政決心割除舊疾,「以法治國」。
這裡我有必要說明一下,秦朝的法制和法治,我是加了引號的,因為和現代的概念完全不同。說簡單點的,法是怎麼來的?法應該是從下往上集中反應民意的,現代的法就是這樣。古時的法,是從上往下體現統治者利益的,所以稱呼一樣,意義完全不一樣。準確地說,那時的法應該叫律。
李斯成為嬴政手中的一把快刀,鋒利的很,斬哪斷哪,所向披靡。只有嬴政使得動他,他是一個服務於嬴政的孤臣。那問題來了,如果嬴政死了呢?使你的人都沒了,再快的刀有啥用。用人無非恩威並施,而李斯平時寡恩薄情,平時不燒香,還老踹香爐子,臨時去哪抱佛教。註定玩完。
這是李斯個人價值觀的問題嗎?不是,如果李斯遵從儒家思想就不會這樣。這是法家之利,也是法家之痛。
先秦思想普遍重價值輕績效,而法家就是側重績效。尤其是韓非子,以翔實的人情研究為基礎,從各諸侯國興衰成敗的歷史中總結歸納,統一形而上和形而下,認識且尊重管理對象的利益需求,試圖通過利益關係來構建穩定的管理組織。
所以法家子弟求得是啥,就是利,利是誰給的,是主子。所以法家子弟信仰的價值觀不是救黎明於水火,而是讓老闆開心。「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法家不玩這套高大上的,他們認為老闆說啥就是啥。
但老闆是可以換的。利字當頭,為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秦始皇氣剛咽完,李斯就拿臭鮑魚醃他,偉大的始皇帝咋沒氣蹦起來。
善水者,溺於水。善劍者,死於刀下。
當李斯入獄判刑時,沒有人替他求情。因為法家思想籠罩下的朝堂,群臣沒有統一的價值觀,形不成後世才有的士人集團,形不成頑固的言官、諫官群體。
郭沫若在新中國是位大師級人物,不過個人認為他很一般。但他歸納法家的思想,很精道。法家的是「術」是什麼?一、權勢不可假人;二、深藏不露;三、把人當成壞蛋;四、毀壞一切倫理價值;五、厲行愚民政策;六、罰須嚴峻,賞須審慎;七、遇必要時不擇手段。
郭沫若又將法家認為的一位君主需要的所謂「耿介之士」歸納為三種:「一種是牛馬,一種是豺狼,還有一種是豬犬。牛馬以耕稼,豺狼以戰陣,豬犬以告奸,如此而已。」
你仔細想想,生活在秦國,你要不是牛馬,要不是豺狼,要不是豬犬,你壓根就沒有人格,壓根就不是人。李斯也是,對號入座,就是個豬犬。
入骨三分,一針見血,是不是有點讓人汗毛直立。這就是法家。
這樣好嗎?甫一立國是好的。歷史證明法家思想在那個時代,功效顯著,藥到病除。然而時代車輪滾滾向前,很顯然,這套體制不能長久,或者說單用法家就是在個獨輪車。危險!李斯沒看到,他是堅定的法家弟子。
李斯之殤,乃法家之痛。
漢朝對前朝進行了總結,實行了新的統治思想和國策。但在李斯這個年代,有誰清晰看到這一點了嗎?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