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嚴重威脅著我們的生命健康,由其引發的猝死更是危險至極。一旦發現身邊有人猝死,你該怎麼辦?第一時間的救治又能給患者帶來怎樣的獲益?
11月20日心梗救治日前夕,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常務副院長、心血管病專家周玉傑教授做客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宣傳司指導、健康報社和健康中國政務新媒體平臺主辦的「健康大咖談」直播活動,圍繞公眾關心的心梗救治相關問題進行權威解答,在此帶您快速瀏覽核心要點。
怎麼知道自己心梗了
01
心梗發生時都會劇烈胸痛嗎?
周玉傑教授:我們大多數急性心梗發作時最常見也是最早的表現就是胸痛,這種胸痛的程度較重,範圍較廣,持續時間較長(可長達數小時甚或數天),並且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緩解,患者亦常有煩躁不安、出汗、恐懼,甚至有瀕死的感覺。
心梗時發生胸痛主要是由於在缺血缺氧的環境下,心肌內積聚過多的代謝產物如乳酸等酸性物質或類似激肽的多肽類物質,這些物質刺激心臟內自主神經,經脊髓傳入大腦,產生痛覺。因為支配心臟的神經與支配胸部體表的神經經過同一脊髓節段傳至大腦,因此心梗時會表現為胸痛。
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胸痛」這個概念太淺表,過分強調「胸痛」,有時會影響對病情的判斷。一方面,很多急性心梗患者的發作症狀不典型,可以表現為上腹痛、牙痛、下頜痛、左肩或腋下疼痛、後背痛、嗓子痛、脖子痛、頭痛等,這些不典型部位的疼痛容易被患者忽視;同時部分心梗患者也可以沒有明顯的疼痛,此時我們可以稱之為「無痛心梗」,「無痛心梗」多見於老年人以及糖尿病患者。對於上述的這種不典型或無痛的心梗,如果只以「胸口疼」作為判斷標準,會耽誤治療時機。
另一方面,胸痛只是一種症狀,會出現胸痛的疾病,除了心梗還有很多,例如主動脈夾層破裂、肺栓塞等等。如果把其他疾病引起的胸痛,錯誤的當作心梗來急救,可能致命。
02
哪些人容易得心梗呢?
周玉傑教授:冠心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不是由單個因素所引起,它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引起的一類慢性病。我們把這些對冠心病的發生發展起推動作用的因素稱為「冠心病危險因素」。
傳統上來講,冠心病有九大危險因素,包括通過幹預措施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如血脂異常、高血壓、糖尿病、吸菸、超重或肥胖、不良生活方式,以及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如年齡、性別、以及遺傳。作為冠心病中最為嚴重的表現形式,上述「冠心病危險因素」亦即心肌梗死的危險因素,因此,具有上述危險因素的人群都是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並且,危險因素種類越多,單個危險因素偏離正常範圍越嚴重,心梗的發病風險就越高。
03
心電圖正常就不會得心梗了?
周玉傑教授:我們常規體檢時,心電圖是必查項目,但是這個是普通心電圖,也就是指靜息心電圖,它是一個即時的檢查,其結果是反映檢查時的狀況,也就是說,這種靜息心電圖只會在發生心臟疾病時發現問題,如果在檢查時,無任何發作症狀,很可能檢查不出問題。
因此,靜息心電圖正常,並不意味著心臟就一定健康,也並不意味著就沒有心梗的風險。一般的話,如果靜息心電圖正常,而病人卻有明顯胸悶或者胸痛的病史,我們會根據具體情況建議做一個心電圖平板運動試驗或者動態觀察有無心電圖改變等來確認是否有心臟問題。
心梗會遺傳嗎
04
如果父母有心梗,子女屬於高危人群嗎?
周玉傑教授:心肌梗死不屬於遺傳性疾病,其本身並不會遺傳。目前醫學界還沒有明確的相關證據證明有遺傳物質的改變會導致心肌梗死的發生。但是,如果父母或家人中有心梗病史,自己還要警惕。這是因為動脈粥樣硬化有家族遺傳性,而動脈粥樣硬化一般是引起心肌梗死的直接原因。
與冠心病發生相關的一些危險因素有可能在家族中集中發生,例如高脂血症、糖尿病等都可能遺傳。一家人的共同生活習慣也是導致冠心病有家族聚集性的原因,比如這家人可能父親吸菸,孩子從小就被動吸菸,長大後吸菸的可能性也高。比如父母喜歡吃高鹽高脂的食物,孩子不是因為生下來就喜歡,而是因為從小家裡烹調食物的方式造成了這種飲食習慣。
這些不良生活方式的「遺傳」造成了易患冠心病,甚至可能發生心肌梗死。所以從生活細節來預防這種「遺傳」是十分重要的,比如戒菸限酒,鍛鍊身體,健康飲食等。
05
一般心梗容易什麼時間發作?
周玉傑教授:心梗的發病存在明顯的「晝夜節律」規律,以每天早上6時到11時發病率最高。這主要是由於人體生理狀態和生化指標受到「晝夜節律」的影響。
清晨,人們的交感神經明顯興奮起來,出現血壓的升高,心律普遍加快,血小板活性上升,血液黏稠度增加,冠狀動脈的壓力出現增加,更加容易引發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導致血栓形成,阻塞冠狀動脈,引發心梗。
另一方面,急性心梗在一年四季中,通常在冬春寒冷季節發病率較高,這主要是因為在寒冷刺激下,人體交感神經興奮,引起血壓升高、心率增快、血管收縮痙攣等。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出入空調房間、坐飛機等最好隨身攜帶衣物,注意溫度變化,避免寒冷刺激。
06
心梗和心絞痛如何區分?
周玉傑教授:冠心病的患者可以有一些症狀表現,我們稱為心絞痛;典型的心絞痛是在胸骨後有壓榨樣的疼痛。不同的患者描述略有不同。有的人是感覺胸部有緊縮感,要窒息的感覺;有的是有壓迫感,好像一塊大石頭壓在胸前;有的是感覺胸悶,悶得透不過氣來;還有的人形容是種絞榨樣的疼痛。因為心臟這樣的內臟疼痛是放射性的,所以很可能患者並不能準確的指出來疼痛部位。
心肌梗死的疼痛部位與心絞痛相仿,但疼痛程度更為劇烈,持續時間也更長,如果疼痛超過半小時不能緩解,含服救心丸、硝酸甘油片等藥物緩解後仍反覆頻繁發作,必須警惕心肌梗死的發生。另外,如果心絞痛的症狀有變化,譬如原本症狀幾分鐘就能緩解,現在持續的時間變長了;或者症狀發作的次數增加了,都提示心臟病變可能加重了,如果不及時就診有可能會進展成心肌梗死。
心梗了,該怎麼救
07
一旦懷疑自己發生心梗,該怎麼做呢?
周玉傑教授:2014年11月20日,中國醫師協會、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發起將「心梗救治日」定在11月20日。1120寓意有兩個:一是急性心肌梗死發生後要立即撥打120,二是急性心肌梗死搶救的黃金時間為120分鐘,如能在120分鐘開通梗死血管,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
當然,在臨床中,我們希望開通梗死血管的時間越短越好,如果能在60分鐘內開通是比較理想的。
如果懷疑您自己或者身邊的人出現了心肌梗死,請記住下面的三個原則:(1)呼救:撥打 120、告知親友,如果家中沒人,需要打開房門方便救援人員進出。(2)休息:就地平躺或找到合適的臥姿休息,此時應緩慢深呼吸,減少活動,儘量降低耗氧量,千萬不要嘗試各種不靠譜的自救方法。(3)慎用藥物:部分心肌梗死會出現低血壓,此時再服用硝酸甘油會加重病情;在病情未確診為心梗時服用阿司匹林,也會為後續疾病治療帶來困難,因此這兩種藥物的服用都需慎重。
猝死與心梗是什麼關係
08
除了撥打急救電話,身邊人還能做什麼?
周玉傑教授:如果發現身邊有人心梗,除了立即撥打120外,應立即讓病人就地坐下或躺下,切忌隨意搬動。不要盲目給患者服用藥物,如有條件最好給患者測血壓,血壓過高或過低服藥均有風險,明確血壓不低時才能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如果沒有條件測壓,則患者出現頭暈、大汗時,不可盲目服用。也可以通過「號脈」來簡單判斷患者的血壓是否正常,如果脈搏微弱,那麼患者的血壓可能偏低,此時不宜服用硝酸甘油。
急性心梗病情非常兇險,隨時有猝死的可能。如患者發生昏迷、意識喪失,我們應該迅速判斷有無呼吸心跳,如心跳呼吸驟停,應立即進行心肺復甦,同時確認周圍有無自動體外除顫儀(AED),必要時按說明書使用。
作為專業醫生,我隨身總會攜帶一個搶救藥盒,萬一身邊人有突發情況,裡面的搶救藥物可以隨時給患者服用。我們也呼籲更多的非專業人士接受心肺復甦培訓,關鍵時刻可以救人一命。
遠離猝死,告別「氣急累」
09
「猝死」為何變得越來越頻發?
周玉傑教授: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飲食習慣、精神壓力、生活方式等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過度勞累、熬夜、加班、失眠、心理壓力過大、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讓猝死變得頻發。
為最大程度降低猝死的風險,我們應做到:
(1)規律飲食、不過飽、多吃蔬菜水果,遠離高油脂、高能量、低營養的食物;
(2)避免劇烈運動,運動前做好熱身,最好進行快走、慢跑等較溫和的有氧運動,若運動中出現胸悶、氣短等不適,應立即坐下休息;
(3)保持平和的心態,情緒穩定樂觀,不要過喜過悲;
(4)避免壓力過大,及時休息,勞逸結合,避免連續熬夜加班,學會釋放壓力和放鬆身心。
10
猝死發生前有沒有「預警」信號?
周玉傑教授:猝死的人中有超過80%是心源性的,比如急性心肌梗死。50%多的患者在猝死前的幾天至幾個月可以出現胸悶、氣短、乏力、心悸等非特異性症狀。患者的主訴甚至可能和心臟不相關。在猝死前的1小時左右,患者可能出現嚴重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難、突發心悸或暈厥等。
患者應重視這些猝死的預警信號,一旦出現這些預警症狀,應及時就診,從而儘可能降低猝死發生風險。但需要注意的是,也有部分患者可能沒有任何前期症狀便突然發生猝死。
(本文根據直播內容整理)
醫者名片周玉傑,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常務副院長,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國家心血管疾病臨床研究中心學術負責人,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常務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副會長。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第一批成員。
「健康大咖談」簡介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推進健康知識普及行動,充分發揮專家的技術支持作用,為人民群眾提供科學的健康科普知識,2020年初,健康中國行動推進辦向社會公布了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第一批成員名單。為動員專家積極參與科普活動,形成系列品牌,專家庫管理辦公室將開展「健康大咖談——國家健康科普專家系列直播活動」,由健康中國政務新媒體平臺具體實施,力爭聚合國家級專家資源,打造精品科普欄目,並通過健康中國政務新媒體矩陣進行推廣,擴大權威科普內容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