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
全市中醫藥大會的召開
為心潮澎湃的中醫藥人劃定了奮鬥的坐標
傳遞出催人奮進的力量
近年來
在市委市政府重視推動
以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
我市中醫藥事業蓬勃發展
中醫藥已然走進千家萬戶
溫暖了百姓的生活
傳承精華
中醫藥發展才能源遠流長
守正創新
中醫藥發展才會清流激蕩
今天,我們一起關注
蓬江區、江海區、臺山市
開平市、鶴山市
在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中
取得的新進展、新變化、新成效
快來看看吧!
蓬
江
區
中醫藥服務
覆蓋基層
基礎醫療機構中醫館全覆蓋;
放寬中醫醫療機構準入標準;
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開辦中醫醫療機構;
成立基層中醫治未病中心
……
近年來,蓬江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基層中醫藥事業發展,加快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保障基層群眾享受優質中醫藥服務。
△圖源:圖蟲創意
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
目前,蓬江區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全部完成中醫館建設並對外開放。在各基層醫療機構中醫館內部,中醫藥文化元素隨處可見。群眾通過宣傳欄、展板上展示的中醫典故、中醫趣事、中醫養生小常識等,能深入了解學習中醫藥文化與養生保健知識,提高中醫養生保健素養。
蓬江區北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基層醫療機構中醫館建設的受益者之一。「政府各級層面弘揚中醫藥傳統文化,讓身為基層醫療工作者的我振奮不已。」該中心副主任鍾輝表示,中醫精華就是讓人少生病、晚生病、不生病。中醫館建立後,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來這裡學習中醫藥文化,極大地傳播了傳統文化,提高了健康意識。
北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醫生給患者做針灸治療。
為加大對中醫藥工作的扶持,蓬江區政府還對社會資本開辦中醫醫療機構給予放寬準入條件,簡化審批手續,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開辦連鎖中醫醫療機構。
按照《中醫診所備案管理暫行辦法》,蓬江區政府進一步落實「放管服」深化改革的要求,將中醫診所由原來的設置審批登記管理轉變為告知性備案,強化事中事後監督管理,加強中醫診所依法執業,保障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防範醫療風險。截至目前,蓬江區設置中醫備案診所24家,遍布蓬江區各鎮街,為鎮街村居民提供多層次中醫藥服務
發揮中醫治未病優勢
鍾輝:
「中醫講究不治已病治未病,在乎防病養生,防患於未然。」
近年來,蓬江區各基層醫療機構藉助中醫綜合服務區中醫館的建設及開放,在提供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中醫診療服務的同時,穩步開展中醫治未病服務。北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蓬江區首家成立中醫治未病中心的基層醫療機構,並與市五邑中醫院籤訂中醫治未病專科聯盟與名中醫工作室進基層技術幫扶単位,是廣東省中醫院嶺南治未病專科聯盟單位之一,成為五邑地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首個嶺南治未病專科聯盟成員單位。
該中心在市五邑中醫院名中醫專家團隊帶教下,大力開展針灸、推拿、艾灸、刮痧、拔罐、耳穴、針刀等中醫傳統療法,引進「無痛蜂療法,雷火龍灸、嶺南膏方、蜂毒蜜點塗療法」等中醫特色療法,滿足了北街社區群眾中醫藥服務需求。「在市五邑中醫院對基層醫療機構的幫扶下,基層醫療人員中醫藥臨床技術得到提高,得到廣大社區居民的讚譽,社區中醫醫師更有了成就感。」鍾輝說。
圖源:新華社(圖文無關)
面向未來,蓬江區將加強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持續推動擴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醫藥項目覆蓋面,多種形式傳播中醫藥文化,加強各部門聯動,強化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
高
新
區
(江海區)
古老中醫藥
迸發新活力
撥款1000萬元修繕後的
江海區中西醫結合醫院,
讓人耳目一新;
投入700萬元,
異地重建的禮樂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古香古色,別具韻味
……
江門市五邑中醫院江海分院綜合大樓大廳
近年來,高新區(江海區)區委區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高度重視中醫藥發展,大力推進醫聯體建設,不斷提升轄區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
「軟硬兼施」發展中醫藥
近年來,高新區(江海區)政府始終堅持政府辦醫主體責任,通過引進高層次人次、先進醫療設備等措施,進一步優化人民群眾的就醫環境。
江海區中西醫結合醫院引進CT等一批新設備,禮樂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有中醫館和名醫工作室,中醫藥氛圍濃厚。「設施設備的完善,人才的引進,為江海區中醫藥發展注入『強心劑』,同時為高效、準確的診斷治療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改善了患者的就醫診療環境,提升轄區中醫藥服務能力。」江海區衛生健康局副局長楊家慧如是表示。
△圖源:圖蟲創意
自建立緊密型醫聯體實施專科共建以來,江海區中西醫結合醫院在門診量、手術量上快速增長,累計開展新技術新項目25項,改變以往每年只能開展1—2項新技術新項目的局面,多項新技術填補了地區空白。今年,該院在江門市醫療衛生科研領域勇創佳績,一次性通過江門市衛生健康局科研項目和新技術新項目推廣應用項目立項5個、通過江門市科技項目立項2個,創歷年新高。此外,禮樂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也獲評江門市基層特色專科。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可喜成績為高新區(江海區)中醫藥事業發展注入了信心和活力。
以點帶面促進中醫藥發展
近年來,高新區(江海區)以點帶面促進中醫藥發展,中醫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中醫藥文化特色不斷彰顯。目前,該區外海、江南、禮樂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相繼建成中醫館。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能夠開展包括中成藥、針灸、推拿、火罐、敷貼、刮痧等在內的至少15種中醫藥服務;所有村衛生站(社區衛生服務站)均能提供4種以上中醫適宜技術服務。
作為江海區中西醫結合醫院特色項目的中醫學,正成為該院開展服務工作的「藥引子」,帶動著特色學科的發展。該院以中醫特色項目為導向,設立了16個中醫特色門診,將中醫診療技術滲透於臨床診療的每一個階段,治療頭痛、溼疹的中醫特色技術漸受青睞。治未病科還引進中醫體質辨識儀、中醫經絡檢測儀等先進設備,運用傳統中醫體質辨識的方法,測定人體的臟腑、經絡、陰陽氣血等寒熱虛實狀態,為居民提供個體化的健康管理計劃。
未來,高新(江海區)將進一步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壯大中醫藥人才隊伍,推進全區中醫藥發展。
圖源:新華社(圖文無關)
臺
山
市
普及中醫
惠及百姓
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瑰寶。近年來,臺山市不斷完善中醫藥服務網絡,持續提升中醫藥服務內涵,促進中醫藥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臺山市衛生健康局副局長陳萬雄:
今後,臺山市將認真貫徹落實省和江門市的有關決策部署,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醫療衛生工作中的優勢和作用,提升質量惠民生,努力讓群眾享受到安全、有效、經濟、便捷的中醫藥服務。
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
在臺山市端芬鎮衛生院中醫館,71歲的梅阿姨正接受中醫康復治療。經過兩個多月的精心康復訓練和細心護理,梅阿姨手腳可以靈活轉動,可以站立扶行。現在精神狀態不錯,胃口變好了。
臺山市端芬鎮衛生院院長許國斌表示,該院中醫館大力推廣中藥貼敷、針灸推拿、微針等中醫藥適宜技術,收到較好的臨床效果和社會口碑,1—10月,診療量達4萬多人次。
2018年底,臺山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全部建立中醫館,19間衛生院中醫館全部開業為百姓提供中醫藥服務,基層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及時有效的中醫診療服務。
端芬鎮衛生院醫生在給患者做穴位貼敷
「中醫藥在保障基層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中的作用十分重要。」陳萬雄表示,為進一步提升臺山市基層中醫藥技術和服務能力,由該局統籌,指定臺山市中醫院為「臺山市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骨幹培訓班」承辦機構,每年定期組織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業務骨幹和鄉醫開展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班,保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至少能夠開展6項或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目前臺山市所有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均具備中醫藥服務能力,能開展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醫療和預防保健服務。
積極打造中醫特色專科
50歲的臺山人徐先生因車禍斷了50多根骨頭,經過手術後雖然保住了性命,但身體功能嚴重受損,只能躺在床上,不能自如活動。後來,來到臺山市中醫院針灸推拿康復科進行康復治療。經過數月的中醫針灸、艾灸等中西醫康復治療,他現在已經能走,還能跑,一家人都非常欣喜。
臺山市中醫院腦病科主任古明高表示,一直以來,臺山市及周邊地區缺乏集中醫傳統康復和現代康復優勢於一體、服務功能齊全、涵蓋範圍全面的康復醫學科,很多康復患者只能到市直三甲醫院進行康復,很不方便。
為了響應醫改號召,臺山市中醫院以建設「大康復」理念為主導,整合腦病科、建設治未病科,其中,腦病科分為腦病一區、腦病二區和針灸推拿康復科,立足中醫,發展現代康複診療,探索多學科聯合診療的一體化模式,減輕患者的經濟、精神壓力,使患者受益。
開
平
市
推動中醫藥工作
創新發展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加快中醫藥強省建設,開平市積極推動中醫藥工作創新發展,不斷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
開平市衛生健康局副局長何素賢表示,接下來,該市將推進開平市中醫院醫養中心建設項目;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以政府為導向,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加強醫共體內中醫藥服務;推進中醫藥產業項目建設;加大中醫藥種植力度。
提高中醫診療技術水平
49歲的開平人龔先生因肩胛骨骨折、岡上肌斷裂,在開平市中醫院骨傷科進行手術治療。術後因功能暫未修復,他的手舉不起來。骨傷科綜合運用中醫手法點穴、使用院內自製的中藥外敷、李氏銅砭刮痧等特色療法,治療僅兩周,他的功能基本恢復。為了感謝骨傷科,龔先生還向該科贈送了一面錦旗。
開平市中醫藥骨傷科主任張育志介紹,作為江門市第二批中醫重點專科、廣東省「十二五」中醫特色專科,該科開展的特色診療技術,深受群眾歡迎,年門診量達2000多人次,住院量約1500人次。
資料圖片
「醫院通過抓專科建設,強化中醫診療技術水平,進一步提升中醫藥服務質量。」何素賢說,此外,開平還積極推進醫共體建設,開平市中醫院積極參與指導鄉鎮衛生院,加強中醫藥特色建設;進一步提高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能力;積極開展治未病工作,設立治未病科,拓展服務領域;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優勢和作用,將符合條件的中藥及中醫藥服務項目按規定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報銷範圍。
中醫醫療機構是推動中醫藥事業振興發展的核心力量。近年來,開平市加強中醫藥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醫療診療環境。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綜合服務區(中醫館)建設,目前,開平市14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中醫館已全面完成建設並投入使用,進一步提高開平市中醫藥服務的覆蓋率和可及性。
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
原開平市中醫院肛腸科主任、江門市名中醫楊吉水正在為患者看診,開平市月山鎮、金雞鎮衛生院的數位醫生則在一旁邊聽邊做記錄。
在開平市中醫院楊吉水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裡,這個師承的場景很常見。該工作有8個繼承人,包括開平市中醫院和鄉鎮醫院醫生。
開平市中醫院醫務科主任譚偉雄介紹,作為全市少有的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它的建設,促進了該院肛腸專科的不斷發展,使肛腸科不僅在規模上,還是在專科內涵建設方面都得到較大提升,肛腸科還成了廣東省中醫特色建設專科。
這是開平市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的一個縮影。何素賢表示,開平市重視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優化中醫藥人才結構;實行名老中醫帶徒,傳承中醫學術成果;積極推廣中醫適宜技術;積極招納中醫人才。目前,全市共有中醫執業(助理)醫師232人、中藥師51人、中藥士18人。現有江門市名中醫5人、優秀中醫工作者1人。
鶴
山
市
增強中醫藥
核心競爭力
近年來,鶴山市根據中醫藥工作重點,深化醫改中醫藥工作,加強中醫藥體系建設,促進中醫藥文化發展與產業建設,積極開展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基層醫藥衛生建設中的作用,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
未來,鶴山市將進一步加強中醫藥內涵建設,切實提升中醫藥核心競爭力,紮實推進鶴山市中醫藥事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提升中醫藥服務質量
101歲的鶴山患者呂伯,因意外跌倒致右股骨頸骨折,骨折端嵌入錯位。後送至鶴山市中醫院骨科治療,行右股骨頸骨折空心螺釘內固定術。術後,除了加強抗感染外,醫護人員還運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中藥封包、艾灸、穴位貼敷等特色中醫藥療法通經活絡,後呂伯治癒出院。
作為廣東省「十二五」中醫特色專科和江門市中醫重點專科,鶴山市中醫院骨傷科在手術治療高齡老人骨折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為高齡骨折患者帶來了福音,在鶴山市民心目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鶴山市中醫院中醫康復科醫生正在開展腹針治療
近年來,鶴山市不斷強化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提升中醫藥服務質量。鶴山市衛生健康局副局長郭時貴表示,通過制定《鶴山市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動計劃領導小組與實施方案》,為健全基層中醫藥網絡、強化基層中醫藥隊伍建設、豐富基層中醫藥項目服務內涵提供保障。
在加強縣級中醫醫院建設方面,鶴山市中醫院加大醫院環境整治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醫療服務內涵,進一步改善了診療環境。建立李國明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持續加強骨傷科和腫瘤科兩個重點專科建設,設立中醫腫瘤康復科,為廣大患者提供更優質、更具有中醫傳統特色的醫療服務。
在提升縣級綜合醫院和婦幼保健院中醫藥服務能力方面,鶴山市人民醫院和鶴山市婦幼保健院按照中醫臨床科室基本標準、中藥房基本標準做好中醫臨床科室和中藥房建設。
創建中醫特色鄉鎮衛生院
38歲的鶴山人羅女士,5年前做完息肉術後,因工作原因聲音一直未能恢復,也曾到處求醫,但未能解決問題,因而導致焦慮、失眠,後到鶴山市沙坪街道衛生院中醫科就診。該院林醫生運用中醫辨證方法診斷其為:肝氣鬱結,並通過腹針疏肝理氣針法治療,針刺腹部特定的穴位以調整人體五臟、陰陽平衡與氣血轉輸,一個療程後患者明顯覺得聲音清晰了,三個療程後,症狀明顯緩解。羅女士還送上錦旗表示感謝。
中醫科是沙坪街道衛生院最具有特色的科室之一,該院的頸、肩、腰腿痛等疾病患者,通過針灸、理療、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牽引、小針刀、藥物穴位注射等方法治療有顯著療效。
△圖源:圖蟲創意
「我市各基層單位以中醫館建設為契機,大力創建中醫特色鄉鎮衛生院,積極應用中醫特色開展診療活動,帶動醫院整體診療水平提升。」郭時貴說,目前,鶴山市11個中醫館為群眾提供基本醫療、預防保健、養生康復等一體化中醫藥服務。
在治未病方面,鶴山市中醫院新設治未病科,已完成場地圖紙設計,並加快進度流程,儘早建成為市民提供優質的服務。
38歲的鶴山人羅女士,5年前做完息肉術後,因工作原因聲音一直未能恢復,也曾到處求醫,但未能解決問題,因而導致焦慮、失眠,後到鶴山市沙坪街道衛生院中醫科就診。該院林醫生運用中醫辨證方法診斷其為:肝氣鬱結,並通過腹針疏肝理氣針法治療,針刺腹部特定的穴位以調整人體五臟、陰陽平衡與氣血轉輸,一個療程後患者明顯覺得聲音清晰了,三個療程後,症狀明顯緩解。羅女士還送上錦旗表示感謝。
中醫科是沙坪街道衛生院最具有特色的科室之一,該院的頸、肩、腰腿痛等疾病患者,通過針灸、理療、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牽引、小針刀、藥物穴位注射等方法治療有顯著療效。
「我市各基層單位以中醫館建設為契機,大力創建中醫特色鄉鎮衛生院,積極應用中醫特色開展診療活動,帶動醫院整體診療水平提升。」郭時貴說,目前,鶴山市11個中醫館為群眾提供基本醫療、預防保健、養生康復等一體化中醫藥服務。
在治未病方面,鶴山市中醫院新設治未病科,已完成場地圖紙設計,並加快進度流程,儘早建成為市民提供優質的服務。
來源:江門日報(策劃:劉運華 黃創快 統籌:朱衛星 鄧榕 採寫:鄧榕 李銀換 易航 供圖:受訪單位)
原標題:《助力健康江門建設,讓百姓享受更便捷、更優質的中醫藥服務!》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