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寫一篇萬金油的回答。考慮到我是一個形而上下不來的人。
我希望包含:如何做抉擇?如何找到自己要做的事情?
我不敢把話說大,畢竟我的人生不過開頭。我仍希望能用我目前所知嘗試敘述。
A
其實沒有意義的開頭。
茨威格在《人類的群星閃耀時》裡說:
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使命。
我太喜歡這句話了,「最大的幸運」。找到一句差不多的,同樣我很喜歡的作家熊培雲說:
最大的不幸恐怕還不在於曾經遭受了多少困苦挫折,而在於他雖然終日忙碌,卻不知道自己最適合做什麼,最喜歡做什麼,最需要做什麼,只在迎來送往中匆匆度過一生。
這句就不是那麼好聽,雖然用這句話來教育別人就好像自己和這個平凡的世界撇清關係了一樣,變得頗有境界了一般。
我要說的第一句話:本身「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最喜歡做什麼,最需要做什麼」就是很幸運的。我花了相當多的時間思考這個問題,吃了很多雞湯或者乾貨。
講道理在這一切都還不明晰的情況下,迷茫是必然的。所以第二句話:「迷茫是有價值的。」
我一貫反對苦難的價值,但我仍要逼你喝下這碗雞湯:每個人都有過迷茫,迷茫逼你推進,讓事情變得清晰。
B
「自己的使命」這個定義本身是模糊的。第三句話:「The One」其實不存在。
並且你要知道,並不會因為突然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就每天奮鬥二十小時,出任總經理,擔任CEO,贏取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
"找到自己的使命"在很多時候,與專心致志的投入,肉眼可見的成功沒有任何關係。這才是不應該喝的雞湯。不要為你現在迷茫找藉口,說是因為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在面臨較大的抉擇的時候,不能這個選擇題看的太重了。不要把你的得失成敗都放在這一道題上。不要覺得你目前的問題只是因為選不出來這一道選擇題。
不要覺得這道題選對了就沒有問題了。
因為你現在對自己不滿意是因為你一直又醜又蠢又不讀書,而不是「當初要是選***就好了」,也不會因為「馬上做出一個偉大而又英明的抉擇」扭轉乾坤。
不要把迷茫的鍋推給「不喜歡現在的專業/學校」。因為不喜歡,所以不想學,因為不想學,所以沒學好,因為沒學好,所以更加反感。
當然我不否認抉擇的重要性。不去考證「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的成功勵志名言出自誰人之口,我要說的是戰略和戰術什麼的都很重要,哪個更重要完全取決於你更缺哪個。
C
如何做選擇。主要是一個套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
第一,廣泛獲取信息。知道的越充分,之後的步驟才有價值。
同樣的一支筆,A店賣五塊,B店賣四塊,比一下你覺得在B店買比較划算。說不定C店在賣一支更加棒但也只要四塊的筆。所以信息越充分,下手就越穩。
但那麼多店,我一個個去逛不是要累死嘛,花的時間精力也划不來呀。
所以要能夠尋找渠道,能夠獲得廣泛而優質的信息。比如你發現有個人叫小剛,對於買筆這種事情非常專業,有一個微博叫「什麼筆值得買」,你follow一下,心情舒暢了許多。
在有什麼需要做決定的時候,多問問人,多查查,總歸是好的。要是有好的渠道就更加簡單了。特別在你完全沒有相關基礎的時候,非常容易豁然開朗——原來是這樣。
第二,客觀辨別信息。
看著亂七八糟的信息,發現有很多完全相反的,所以需要下一步,問問「為什麼是反的呀臥槽」。
有一個寓言故事叫「小馬過河」,分清楚事實和針對事實的感覺。比如故事裡客觀事實是河深3m,每個人從他們的角度來告訴你,他們那個角度知道了什麼。
所以有個大神告訴你「So Easy」你只要衝他呵呵一笑就好了。有些時候,他們那個角度知道了什麼,會比事實更有價值。不過還是要你去分辨。
其實在重複了解和篩選信息的流程之後,你評判好壞的能力也越來越高。在看完「小倪帶你買筆」的專欄(簡稱「倪買筆」),細細比較之後,發現「之前一直看的小剛的專業知識還是不夠嘛」。
有了這樣重複的積累,你都可以和小倪談笑風生了。放在之前,小倪覺得「你這個人熱情挺熱情,就是什麼都不懂,說了也沒什麼用」,所以「你自己查啊」。
當我成了學姐,大一剛進來的小鮮肉問我問題的時候,我都很想把他們戳死。
想到我剛進大學一邊誇著「學姐好厲害」,一邊問很多傻逼問題的時候……想想當初剛進來,覺得《微積分》是多麼重要,多麼偉大,多麼神聖,我就熱情洋溢回答了他們的問題。
第三,重複完前面兩步,可以做決策了。
發現宣傳手冊上有個什麼活動說的特別好聽,很想參加,在問了之後發現他們根本沒有辦或者早就辦完了。發現考試作弊會被開除國籍非常擔憂,突然用常識想了一下不太科學。
不管是大的、小的事情,都可以去查一查。可以讓你的時間花得更棒。
最後,你要是順口往下背,後面還有「篤行」。
個人覺得,很多道理,在沒有驗證之前,可以不理睬,畢竟爸爸還年輕。很多事情只有做了才知道。你再做了就更有底氣說「這事他媽果然不該做」。
你不去努力嘗試,怎麼知道你會失敗呢是吧。
D
所以,如何找方向也是這樣一個過程。
去了解你喜歡做什麼,不喜歡做什麼,擅長做什麼,不擅長做什麼。去了解各個職業真正在做什麼,有怎樣的可能性。去試你喜歡做什麼。試你不擅長做什麼。了解足夠的信息。
我還是要說,「The one不存在」——不會突然做了一件什麼事就發現找到了這輩子的使命。這輩子你可能會做很多事,會發現很多事情感興趣,會擔任很多不同的角色,可能每時每刻都在調整。
確確實實存在的,就是你的價值觀,什麼樣的東西會讓你觸動,什麼樣的事情會讓你有成就感,會覺得自身價值得到體現。
可以從「你喜歡做什麼/想做什麼」的許許多多生活體驗之中歸納出來。如果暫時歸納不出來,就去嘗試。
你的方向,就應該是當下最合適的。合適的意思是,天時地利人和,符合自己內心的價值觀,是自己擅長做/喜歡做的事情,也契合你個人以外的環境。
這個範圍內的事情太多了,如果看到一件,就去做吧。
環境一直在變,自己擅長做的和喜歡做的事會變,價值觀也會變,這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這個範圍也一直在變。你可以去不斷地嘗試,不斷地付諸行動,來推進這樣的變化。
我記得有畢業很久的校友來講座,正好我那個時候處於比較迷茫的節點。於是講座結束之後我劈頭蓋臉問你十年前想做什麼,弄得學長目瞪口呆。
其實都是一直在變的呀。我不喜歡那些「總統小時候說自己要當總統」的例子。
就像我小時候說要當科學家,也可以為之努力,挺好的。那個時候我了解的信息太少,不了解科學家,更不了解自己,所以我現在不想當科學家了。就是這樣的。
之前看過一篇長文,裡面說到拿出一張紙,寫出自己想做的事情,寫到最有觸動要哭出來的那一條。可以去嘗試一下。其實這樣的方法,應該適用於對於世界和自己都有所了解的階段。
如果還經歷太少,去多經歷,去歸納自己在做很多事的時候內心的反映。
E
其實我本來寫這篇,只是想說我們在這個階段,是想很細的去說我們需要怎樣的信息,但扯的太空了……
要說的就是,很多事情都是「前人之述備矣」,你不太可能真的是第一個去經歷的人。所以要去找,去問哪些了解的,經歷過的,專業的人。
輔導員,學長學姐,藉助於網絡等等,就像這個申請方在幫助大家做的。在所有的階段,都需要真實的,客觀的外在信息,結合自己的個人情況去判斷。
迷茫,是大學自由的氛圍影響了你,還是每天無所事事的上課,睡覺,玩手機讓你在無聊時才想起對自己未來的迷惘。不知道自己畢業後做什麼,沒有目標,所以也就無從努力。
我大學三年就是在迷茫中過去的。
大一時覺得離畢業還很遙遠,先玩再說,然後大一就沒了。
大二時,畢業是近了點,可還是挺遠的,就像大學的作業,不到交作業的時候,不會去寫的,還是肆無忌憚的玩了一年。
大三了,離畢業有些近了,想著考公務員吧,就買了些資料書看著。也沒怎麼認真看吧,有時間就去看看,也偶爾去打打遊戲,可大三還沒過完,就被學校安排去實習了。
進的是家工廠,剛開始很稀奇,可是過了幾天,就覺得很累,也就開始後悔沒什麼沒好好學習,否則也不至於這樣在工廠浪費時間。幹了兩月,就辭職了。
現在,大四了,雖然混的也不怎樣,可是也沒什麼抱怨了,因為經歷的多了,該過去的也過去了。
你現在感到迷茫,說明你也反省了自己,那麼你就可以好好想想自己未來想做什麼了。
如果你想在學業上更進一步,可以考慮考研,高的學歷可以讓你的人生更順暢;如果想找個好工作,那就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多交些朋友,在校的時候,做些兼職,多接觸接觸社會。
可能你也有其他的想法,首先,你都要去了解情況,看看需要什麼,要做那些準備,然後盡力去做!最重要的一點,想法不能單單是想,還需要去做!!
孩子,你就是閒的!楊絳先生曾經對一個像你這樣的青年說過一句話,我覺得你可以思考一下!「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我迄今都覺得這是對包括我在內的大部分人的精神苦惱的最簡潔而樸素的概括。要麼多讀書,要麼少想點亂七八糟的東西,其實這兩點都是十分困難的。
你如果真的看書學習,那麼根本沒空想這些有的沒的問題。我覺得任何一個專業的知識都不是你去上課,聽一下,就能理解了的。你都沒有專心把自己考上的大學念好,還考慮別的做什麼?
把自己的專業學好,想想你考大學時的那種信念,大學不用你像高三那麼拼命,但也別把專業都學不精。
然後早上可以鍛鍊身體,晨讀,背英語,練口語,都可以吧?怎麼你四六級都過了嗎?你有普通話證書嗎?你全國計算機考試過了嗎?你專業課90分以上了嗎?
你獎學金是一等嗎?你入黨了嗎?是優秀黨員嗎?你參加社團了嗎?你參加過學校活動嗎?幫助過孤寡老人貧困孩子嗎?
快去旋轉起來吧小陀螺!要做的事情太多,沒空傷春悲秋!
你有過對未來迷茫的時候嗎?歡迎在評論區說說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