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昆士蘭州的Wreck Rock海灘是澳大利亞第二大的紅海龜自然產卵場地。以往,野狐狸是海龜蛋最奪命的獵手。隨著政府對狐狸數量的嚴格控制,它們的威脅已經大不如前。現今,一種巨型爬行動物成為了新的最大隱憂。
黃斑巨蜥(Argus monitor/ Varanus panoptes)是一種大型地棲蜥蜴,分布在澳大利亞北部地區和紐幾內亞南部地區,同著名的砂巨蜥(Varanus gouldii)十分相似。由於受到澳大利亞政府的保護,這一品種極少現身於國際寵物市場。
它們是多才多藝的捕食者,可很好地適應多種棲息環境。對於挖掘,黃斑巨蜥天生充滿熱情,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挖掘的洞穴裡度過。它們的巢穴多靠近水體,在陸地和水中皆可覓食。移動速度在爬行動物中也是出類拔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強壯的後肢和粗壯有力的尾巴,它們居然能夠像相機三腳架一般輕易完成站立。「登高望遠」後,在偵查和預警方面自然更獲優勢。這一行為特質也將它們與其它大多數巨蜥品種相區別。
▲「看我拉不拉風?」
談到巨蜥,小編總是心懷敬畏。它們是爬行動物界的強者,外觀霸氣拉風、肌肉線條感爆棚,成年後更是極少有天敵存在。
去年斯裡蘭卡之行,小編也是同巨蜥界的兩大狠角色Land Monitor(孟加拉巨蜥/ Varanus bengalensis)和Water Monitor(圓鼻巨蜥/ Varanus salvator)進行了零距離的接觸。
上述兩者是斯裡蘭卡最大的蜥蜴品種。正如名字所暗示,一個生活在陸地之上,一個棲息於水體之中。
Land Monitor吻肛的最大長度可達140釐米,最大體重超10千克。在斯國,它們既家喻戶曉又隨處可見。當與人類狹路相逢時,它們依舊張揚跋扈,並不會過分迴避文明世界。更為逆天的是,它們還是出色的攀爬高手,甚至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爬上垂直的樹幹。由於點亮了這一技能,甚至連蝙蝠都在 Land Monitor的食譜之上.
▲小編在斯裡蘭卡所拍攝的Land Monitor
Water Monitor則多現身於河岸邊和沼澤中。該物種能夠長至3米,是世界第二大蜥蜴,僅次於生活在印度尼西亞大名鼎鼎的科莫多龍。在斯裡蘭卡,Water Monitor也經常混跡於人類世界,如下水道。因為肉有劇毒,故沒有人會食用它們,但皮卻有一定的經濟價值。
▲小編在斯裡蘭卡所拍攝的Water Monitor
食性上,它們以小型動物為主,包括鳥類、小型哺乳動物(主要為鼠類)、魚類、蜥蜴類、蛙類、蛇類、魚幼體和龜類。當狩獵水生獵物時,Water Monitor最長能夠在水面下待30分鐘…
欲知詳情,請點擊小編斯裡蘭卡遊記:
一路向錫:小編在斯裡蘭卡的動物追逐之旅(上)
▲小編在斯裡蘭卡所拍攝的Water Monitor
不好意思,有點跑題了,接著說澳大利亞這事兒。
昆士蘭大學的研究表明:黃斑巨蜥對海龜蛋所在巢穴的襲擊近年來呈明顯上升的態勢。
基於該校教授David Booth和博士學者Juan Lei對Wreck Rock海灘的實地科考,黃斑巨蜥共騷擾並襲擊了400多處海龜蛋穴。另一個驚人發現是:只有雄性、成體黃斑巨蜥才會掘開這些巢穴。當蛋暴露在外後,別的巨蜥品種包括飾紋巨蜥(Lace Monitors/ Varanus varius)才會前來撿漏並分一杯羹。
▲肌肉感爆炸
科學家先前認為這些黃斑巨蜥是在蛋被產下後的一至兩天循著母龜下蛋時所遺留下的痕跡和氣味來到巢穴旁。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有時,它們甚至會在蛋孵化了幾周後才挖開這些巢穴,且這些蛋穴在外觀上並沒有絲毫破綻。至於它們是如何定位這些深埋在土中的美味的,研究人員仍不得而知。
更頭疼的是,由於身為保護物種,當這些龐然大物大快朵頤之時,工作人員卻多少有些無能為力。
不過,最近一例關於袋鼬的實驗卻令人突獲靈感。
即便是平頭哥的近親,袋鼬看到巨型海蟾蜍(Cane Toads/ Rhinella marina)仍不得不退避三舍。
▲海蟾蜍
這條黃色牛仔褲怎麼樣?
巨型海蟾蜍體長一般約150-175毫米,最大可達250毫米,平均體重106克,是地球上體型最大的蟾蜍。由於可以消滅甘蔗地裡的害蟲,人們也稱其為蔗蟾蜍。
海蟾蜍為陸棲生物,只有在繁殖時才會走到水邊。蝌蚪可以在15%鹽度的海水中生存。
它們身懷劇毒,遇到威脅時,可將毒腺轉向攻擊者。毒液可通過受害者的眼睛、嘴和鼻子進入體內,導致劇痛、暫時失明和發炎。
是的,沒錯,它們的蝌蚪也是有毒的。
▲海蟾蜍已嚴重破壞澳大利亞生態
海蟾蜍原產於南美,早年的澳大利亞並不見它們的蹤跡。直到1935年,為了控制甘蔗園中的蟲害,澳大利亞才引進了120隻海蟾蜍。然而,事與願違,蟾蜍只能跳,不能飛,蟲子趴在甘蔗杆上根本就吃不到。海蟾蜍只能另謀出路,尋找替代食物。它們幾乎什麼都吃,從昆蟲到爬行動物,再到小型齧齒動物,這對當地食物鏈造成嚴重影響。其次,它們身上的毒液可以殺死許多捕食者,這令它們在澳大利亞成為了沒有天敵的強者。諸多因素最終導致了海蟾蜍的泛濫成災,成為澳大利亞最嚴重的環境災難之一。
目前,引進海蟾蜍的國家非常之多,其中就包括中國臺灣、日本和菲律賓等亞洲國家。
澳大利亞的黃斑巨蜥們早已吃過苦頭,本能上已將海蟾蜍從食譜上剔除。科研人員隨即將死於公路上車輪滾滾之下的海蟾蜍屍體搜集起來,將這些屍骸放置在海龜蛋穴的周圍,用來恐嚇黃斑巨蜥。
▲囂張到肆無忌憚
「有本事你咬我啊!」
沒想到實驗收效顯著,黃斑巨蜥開始刻意迴避。但是由於經費短缺,科學家無法進一步判斷究竟是何機理嚇退了這些侵略者。
研究人員Mclachlan在接受澳大利亞媒體採訪時表示:「這一切可能緣於海蟾蜍皮膚會分泌某些化學物質,巨蜥聞到後會下意識的逃避。如果我們的猜測能夠通過更多的實驗獲得證實,那就能人工去合成這些化合物,然後將其噴灑於海龜蛋穴的周圍。目前,在找到一種人性化的方法以批量獲得海蟾蜍屍體之前,我們只能繼續使用那些死於車輪之下的不幸者…」
▲老外就是講究
這話雖說得有些雷人,不過這不正是愛護動物的「正確打開方式」嗎?
你問我女朋友重要還是龜重要?
龜沒了,可以重新養。
女朋友沒了,就可以一直養龜了!
關注我們吧,一個幫助你專心養龜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