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頭痛、胸悶
腹痛、尿頻、尿急
······
為什麼這些症狀反覆檢查
找不到病因?
如果你有類似的感受
還有情緒不佳、壓力大、
多慮緊張、睡眠不好等表現
那就需要警惕心身疾病了
為了幫助轄區居民正確認識心身疾病,消除軀體不適,蘇州市醫學院、蘇州同濟醫院共同舉辦了「愛蘇州」公眾健康教育「百千萬」行動計劃大型公益講座與義診活動。
日前,活動走進了蘇州興隆橋社區和龍港苑社區。
來自蘇州市立醫院兒保科葉侃主任、東區神經內科趙中主任、周華副主任醫師,沈蓉主治醫師等4位專家,為社區居民開展了以《關注心身疾病,促進心身健康》為主題的心理健康知識講座。
興隆橋社區專場講座
蘇州市立醫院兒保科葉侃主任醫師介紹,「心身疾病現在發生率非常高,但我們很多老百姓對心身疾病的認識是不足的。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很多人如果出現了頭暈、頭痛,首先想到的是腦子出現問題了;出現拉肚子症狀,想到是不是吃壞肚子了?於是就到醫院做各種各樣的檢查、治療,但最後效果都不好。」所以,當你出現軀體症狀,但經檢查卻找不到器質性病變時,應找心理醫生看看是不是由心理疾病引起。
市立醫院神經內科沈蓉醫生舉了幾個典型的心身疾病的例子:53歲的李女士自稱「全身都是病」,總感覺噯氣泛酸、頸肩疼痛、小腹疼痛、乳房脹痛,全身乏力,不能勞動,還經常失眠,住院了6次,先後看過內分泌科、神經內科、呼吸內科、婦產科、中醫科都沒有異常,僅在做胃鏡時發現有淺表性胃炎,但是按胃炎治療效果很差。這個患者最後經過沈醫生診斷,患的是典型的心身疾病,實質上是焦慮症。
李女士,並非特例。
龍港苑社區專場講座
45歲的劉女士因兩年前,經歷了母親的胃病惡化成胃癌的整個過程,母親痛苦扭曲的臉龐成為了她的夢魘,一想到這些就吃不下飯,胃部的不適越來越頻繁,常常沒胃口,她就有一種不詳的預感,這些症狀和母親在世的病症很像。但事實上,胃鏡、CT、B超、驗血等多項檢驗結果顯示,劉女士的胃並無大礙。
蘇州市立醫院東區神經內科主任、蘇州同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趙中教授以此為例,分析了「面對同樣的應激事件,為什麼有的人很正常,有的人就會產生心理問題?」
趙教授說,造成這種心理問題都是因為當事人個性比較敏感,把注意力過分集中在自己身上,不能很好地緩解自己的壓力,所以,要克服就得多去做些有意義的事,比如參加體育鍛鍊,最好是集體活動,多與陽光的人聊天,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充實。嚴重的患者需要使用一些藥物輔助治療。
周華教授主張,人生不愉快的事十有八九,自我調節十分重要,心理壓力要排解,不良情緒更要及時渲洩。他建議慢性病患者要坦誠面對身體狀況,積極接受醫生的正確治療,堅持服藥,同時建議老年人多參加運動,多結交朋友,豐富自己的晚年生活,多學習多動腦、保持樂觀心態。
講座現場,居民們聽的津津有味。
活動最後,蘇州同濟醫院志願者服務隊的醫護人員們為居民們進行了義診及體檢報告現場解讀活動,對於每一位前來諮詢的老人,醫生都做到了全面分析、重點突出,對存在的疾病因素進行了詳細診斷並安排進一步診療。
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內,高效、高質量地完成了26多份體檢報告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