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富察皇后,是一代賢后,也是乾隆一生的摯愛。而電視劇《延禧攻略》的熱播,更是讓富察皇后吸粉無數。那麼大家是否知道除了家室的原因外,為什麼富察容音可以成為乾隆的皇后嗎?
乾隆和富察的緣分,還要從雍正時期說起。
典籍記載:富察家族是滿清八大姓之一,高門大戶,門庭威儀。富察家位極人臣,家族顯赫,對孩子的教養更是精細又嚴格。
小富察9歲那年,還是雍親王的雍正臨時拜訪富察家,正在書房練字的小富察來不及迴避,只好恭敬行禮。雍親王環視一圈,發現桌上剛抄的經文墨跡未乾,那書法引得雍正連連稱讚。
可當雍正問及這幅筆墨出自誰手時,卻更讓他為之驚嘆,原來這幅字正是出自於9歲的富察容音,端看小容音,五官端正,談吐間大氣又不失穩重,雍正一下就對這個小容音充滿了喜愛。
雍正為了一睹風採,便讓小容音親自提筆再寫一篇,容音經過父親的示意,揮筆寫了康熙帝的《古北口》,「斷山逾古北,石壁開峻遠。形勝固難憑,在德不在險。」整幅字流暢嚴謹,雍親王再問「你可理解這詩裡的意思?
小富察答道:「全詩關鍵是在德不在險這句,此句出自《史記· 孫子吳起到傳》,皇上的意思是不行德政,再險要的屏障都會被攻破。」雍正聽後連連點頭。
雍正走後,便將這首詩帶回了宮中讓眾皇子品鑑,弘時、弘曆、弘晝三兄弟對這首詩的筆法都甚為讚嘆,此時弘曆對9歲的容音的好奇心也漸漸開始萌芽。
另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康熙此詩中,用「古北口」的地勢來形容帝王的德政,那古北口的地理位置在當時有多重要,能讓康熙皇帝為它題詩一首???
古北口,位於密雲縣東北部與河北省灤平縣交界處,控山海關與居庸關兩關要塞之間,自古即為華北平原通往東北平原、內蒙古的交通要衝之一。作為京北重鎮,古北口自古便有「燕京門戶」和「京師鎖鑰」之稱。
古北口·御道
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因此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北方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經之路。為防禦外患,統治者便在古北口一帶築關建城。古北口地區的長城修建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齊年間,後經明朝再次重新修建,古北口軍事要塞位置更顯。清代在此地闢御道,築行宮,建柳林營,建提督府、督司衙門。
司馬臺長城
除了重要的地理軍事位置外,古北口還有極富魅力的歷史文化積澱。古北口鎮眾多的文化古蹟記載了中華民族兩年多年的歷史變遷,融匯了體現中國古文化精華的儒、佛、道各家的文化精髓。歐陽修、蘇軾、沈括、湯顯祖、康熙、乾隆等思想巨子、豪傑志士、達官顯貴、聖僧明道、文人墨客在此駐足,並留下諸多千古佳作,為這座軍事重鎮增添了無盡的文化氣息,使其在豪邁之中盡顯儒雅之氣。
20世紀30年代古鎮俯瞰圖
此外,古北口還是濃縮的民俗文化大觀園。早從五代時期的後晉時期開始,古北口就成為關內外重要的貿易中心,到清末民初時,此處已有多條大街,商鋪數十家,是名副其實的商賈雲集之地。文化與經濟的繁榮使古鎮貿易興盛,眾多民族聚集於此,朝夕相處,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
歲月流逝,時移勢易。古北口彼時號角驚天,鼙鼓震地的情形只能隨風潛入夢。但這裡仍然是首都的東北大門,京承公路縱貫全境,為華北地區出入內蒙古和東北三省的重要門戶,只是當年的一排排金戈鐵馬的騎兵、一隊隊穿境而過的駱駝,換成了滾滾車流。
因此,2010年4月,當古北水鎮旅遊有限公司總裁陳向宏先生初次來到古北口鎮司馬臺村時就被這裡深深吸引:這裡背靠有著「中國之最」美譽的司馬臺長城,坐擁鴛鴦湖水庫,長城文化、邊塞文化、民俗文化、抗戰文化的積澱很深,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是京冀往來的交通要道,地處京師但偏安一隅、鬧中取靜。
原司馬臺村三隊
他決心在古村落原址上重塑以傳統民居為特徵的古鎮風貌,打造文化休閒旅遊產品的2.0版本——變靜態保護為動態利用,變觀景式旅遊為體驗式度假。通過提供更加優質的旅遊服務,發揮旅遊產業的拉動作用,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彼時一個夢想中的小鎮在他心中發芽,於是便一筆一划繪出了今日之古北水鎮。
陳向宏手繪圖紙:古北水鎮日月島平面概念圖
古北水鎮夜景圖
古北水鎮建設完成之後,為了展現古北口重要的地理位置及在古代的軍事地位,便用「京師鎖鑰」四個字,作為古北水鎮遊客服務中心的牌匾。
同時小鎮南天門的一副對聯:「山自穹隆水自潺,扼吮朔塞此雄關」也為清朝乾隆皇帝所題,道盡了雄關古北口險峻奇絕,林壑清幽之景。同時也寓示著古北水鎮青山環繞,碧水幽幽的優美環境。
如果我們有幸,能夠重新回到過去的街巷,走一走,看一看,那是件奇妙的事情。走在古北水鎮的湯市街,悠遠的深巷裡,紅的、綠的、五顏六色的店鋪,各自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湯市街
皮影戲館內,還像舊時模樣。一塊白布、二胡悠悠,兩手託起千秋將,燈影照亮萬古人。「風之屋」中,一整面牆掛著碩大的金魚風箏。點上一根蠟燭,抽出一根竹坯,老先生雙手緊握竹坯,熟練地在火苗上搖擺,烤出風箏的骨架。老北平人愛戲,名聞遐邇。如今人們在密雲大戲樓聽戲,只為感受更純粹的民俗京韻……
在古北水鎮度假區內,還有重現為紀念北宋名將——楊家將之首楊令公而建的楊無敵祠;展現古北口鏢師張震遠生平事跡、還原古時接鏢、押鏢、送鏢場景的震遠鏢局;為了傳承古北口鎮原有的佛教文化精神,修建的圓通塔寺;展示草木天然印染文化的永順染坊…….這些無不是對古北口厚重的歷史及文化積澱的傳承。
永順染坊
圓通塔寺
楊無敵祠
古北口地處燕山深處,潮河水自關外奔流而來。因此古時候的古北口鎮也是一座實實在在的「水鎮」。因此, 有山、有水、有長城的古北水鎮,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古北口當地水文化的保護、還原與傳承。
如今漫步在古北水鎮,走過一條小巷,轉過一個路口。青磚烏瓦的屋舍順著水流散落,青石板的步行街沿著山腳鋪展。
宿居在長城腳下的山地合院,抬頭可仰望長城。中式庭院的民居,室外臨水,寧靜私密,夏荷秋竹。溫泉水直接引入院中,在房間裡就能享受大自然的滋潤。
今天,當你駐足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司馬臺長城腳下,覓得一方心靈的歸處,驛動的心,渴望詩與遠方的靈魂,頃刻間步入邂逅的幸福緘默。
43萬平方米的山地合院建築群,房屋簷牙交錯,青石板路靜謐悠長……千年沉澱的醇厚情懷,都在時代的巨變中,守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