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2021-02-08 丁中廣祥

【往期回讀】

蔣勳細說紅樓夢 | 合集80回全

蔣勳新說紅樓夢 | 合集120回全

蔣勳這一代 | 合集7集全

蔣勳為你讀詩 | 合集40集全

本文素材綜合整理於網絡。圖文分享僅供交流,版權歸原作者及出處所有,如涉版權,請聯繫我刪除,謝謝!更多精品資源,可聯繫我微信jddzzgx 

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

她,是我國著名的文化學者,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她,溫和親切,從容平和,知性優雅。


從2007年開始,她五上《百家講壇》,講授《武則天》《太平公主》《大隋風雲》等內容;先後擔任《漢字拼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的點評嘉賓。


她引用詩歌時信手拈來,敘述歷史時引人入勝,講解人文時,隨口串聯的小故事更是風趣幽默,讓人慾罷不能。


比如她說:元稹雖然寫出了「曾經滄海難為水」,卻是「歷史上著名的一個深情但不專情的人」。這些趣味小知識,常常讓人聽得意猶未盡,希望她能再多講一些。


作為點評嘉賓,她妙語連珠、旁徵博引,在她的講述之下,這些的歷史文化知識,仿佛自帶好玩有趣的屬性,讓人無限嚮往。


她以獨到見解與妙語巧思,成為眾人心中的「女神學者」。


有人說,在她面前,所有問題都不是問題。而她則雲淡風輕地說,「求知」才是一切問題的答案。



今天跟大家分享中唐詩人王建的七言絕句《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一年有四季,中國傳統四大節日,清明、端午、中秋、春節各佔了一個季節。中國呢,又是一個「詩國」,每個節日都有屬於自己的詩。在這四大節日中我們已經講過清明節的「春城無處不飛花」,講過端午節的「曲平辭賦懸日月」,今天要說的是中秋節的名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先說題目,「十五夜」當然是指八月十五中秋節那天的夜晚,這是寫詩的時間,其實也是寫詩的由頭。那「望月」呢,是動作,也是中秋節的經典情境、經典意象。「寄杜郎中」一般認為是寫給詩人的好友杜元穎,這是這首詩的投贈對象,也是這首詩的情感凝聚點。在中秋節這麼一個象徵著團圓的節日,望著天上的一輪圓月,給遠方的好友杜郎中寫一首詩,該怎麼寫呢?看第一句:


中庭地白樹棲鴉。


這是景物描寫,什麼景物啊?中秋月色呀。那可能有人會不理解,說這句詩哪裡有月呀?當然有了,「地白」就是月色呀,李白《靜夜思》不是講嘛:「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地白」就是地上霜啊。那已經是晚上了,為什麼地會這麼白,仿佛蒙上了一層白霜呢?不就因為天上一輪圓月,灑下萬裡清輝嘛。「地白」這兩個字一出來,一種既素潔又清冷的感覺,已經撲面而來了吧?這就是月光給人的感覺呀!其實呢,不光地白是講月色,「樹棲鴉」還是講月色。為什麼呀?因為地白是看到,樹棲鴉卻有聽覺的成分。本來到了晚上,倦鳥歸巢,人是不大容易看見樹上的烏鴉的。但是呢,如果月亮特別亮,烏鴉也好、其他鳥類也好,就會誤把月明當做天明,叫起來或者飛起來,讓人感知到它的存在,王維《鳥鳴澗》裡所說的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不就是這個道理嗎?那還有北宋詞人周邦彥那首著名的《蝶戀花》,「月皎驚烏棲不定,更漏將殘,轆轤牽金井」,講的也是明月東升、烏鴉驚飛的場景。那這樣看來,一句「中庭地白樹棲鴉」,雖然不曾明說月亮,但是呢,卻又通過庭院中的地白、鴉棲,把月出的效果寫到了十分,這就是我們之前常說的「背面敷粉」。那再看第二句:


冷露無聲溼桂花。


如果說第一句寫的是中秋月夜的顏色和聲音,那麼這一句就是在寫味道了。什麼味道呢?桂花香啊。在中國古人的心中,每個季節都有特定的花朵,比方說春天的代表是桃花,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那是春天的顏色;夏天的代表呢,是荷花,是「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那是夏天的風姿;秋天的代表呢,是桂花,是「桂子月中落,天相雲外飄」那是秋天的香氣。本來桂花的花形小、花色淡,並不引人注目,但是呢,它有一個最大的優點,花香濃鬱、沁人心脾,桂花最盛就在八月呀,正是屬於中秋節的花。


那烏鴉既然在樹上棲息,已經自然而然地把人的視線引到了樹上,何況樹上的桂花還散發著那麼甜美的芬芳。所以舉眼望去,一樹桂花被露水打溼,顯得那麼潤澤。那露水是從天上降下來的呀,這不由得就讓人聯想到了天上的桂樹,在那月亮之上,廣寒宮前的桂樹,此刻是否也沾染了輕盈的露珠、散發出縷縷寒香呢?再推而廣之,那廣寒宮裡的嫦娥,此時此刻是否也正「攬衣起徘徊」,感受到了秋夜的悽清呢?你這樣一想,所謂「冷露無聲溼桂花」,到底是人間還是天上,就顯得恍惚起來,亦真亦幻,卻又如此唯美、如此動人!前兩句寫月下之景,好像並沒有人在,是不是呢?不是啊。「中庭地白樹棲鴉」也罷,「冷露無聲溼桂花」也罷,不都是人在看、人在聽、人在感受嗎?可以想像,詩人當時就徘徊在月亮之下、中庭之中,他舉頭低頭,他思接千裡。那麼他在想什麼呢?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這兩句詩說的多好啊!詩人終於正面點題了,而且不僅點出瞭望月的主題,更從自己一個人的望月生發開去,聯想到普天之下人們的望月了。今夜月圓,舉頭仰望的豈止是我一人,天涯海角,所有人不都在望著同一輪圓月嗎?可是呢,望月雖同,苦樂各異啊。有的人合家團聚,也有的人望月懷遠。既然如此,那綿綿的秋思又會落在誰人那裡呢?這句「不知秋思落誰家」,寫得何等蘊藉,又是何等巧妙啊!


所謂「秋思」,其實就是秋日情思啊,也是中秋月圓之夜最常有的心情。那所謂誰家呢?並不是哪一家,而是誰人的意思。那詩人是真的不知道秋思落在了誰人心頭嗎?當然不是。他真正的意思其實是說「月明人盡望,秋思落我家」呀,是我在思念著我的朋友杜郎中啊!可是這樣正面抒情太直白了,太沒有詩意了,怎麼辦呢?詩人乾脆把自己藏起來,用了一個疑問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不說自己,但自己就在其中,這不正是古詩的含蓄蘊藉之美嗎?那為什麼又說這句詩巧妙呢?巧就巧在「落」字上。本來秋思是人心裡生出來的情感吧?可是詩人偏不說「不知秋思生誰家」,而是說「不知秋思落誰家」,仿佛這秋思是一個外在的東西,就像冷露、像月光一樣,是從天上灑落下來的,落在了某個人的頭上,讓他不由得生出了秋思。大家想,這個「落」字用的是何等不講理呀,可是你再想,為什麼詩人要用這個字呢?因為這秋思生發的如此自然、如此不可思議,讓人覺得自己根本就沒有往思念的方向去想,可是這思念怎麼就這麼飄然而至、一下子就砸中了自己的內心呢?其實這相當於什麼呀?不就相當於蘇軾所說的「不思量,自難忘」啊,可是詩人偏不承認自己在思念,而是說「秋思落誰家」,一下子就把這秋思點染得無比生動、無比空靈。


我們之前說鍊字總愛舉賈島「推敲」的例子,或者舉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其實「不知秋思落誰家」不也是鍊字的典範嗎?這一個「落」字,讓這首詩結得深情婉轉而又餘韻悠長。寫中秋的詩詞其實相當多,最著名也是曠達的當然是蘇東坡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那要說最野心勃勃的卻屬於《紅樓夢》裡頭賈雨村吟出的那一首:「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晴光護玉欄。天上一輪才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但是若論空靈婉轉、如詩如畫,王建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卻是箇中翹楚,不遑多讓。西方人總愛講「一千個人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其實對於中國人而言,一千個人心中當然會有一千個月亮。但是無論如何,對於中秋節這個特定的節日而言,相思和團圓才是具有最大公約數的主題,而真正的相思,其實正如「冷露無聲溼桂花」呀,透著絲絲涼意,卻又散發著醉人的芬芳。


參閱: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之韻   蔣勳說唐詩   大唐詩人

相關焦點

  • 古詩文學習018:六年級下冊,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注釋①〔十五夜〕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夜晚。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樣子。中秋之夜,王聞桂花芳香,假桂花而寄託情思,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即課文中的《十五夜望月》。杜郎中是詩人的朋友,具體名字、生辰不詳。從詩的原題來看,應是詩人思念朋友所作。詩的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月夜圖。前兩句雖無「月」字出現,卻處處可見月夜清幽冷寂。
  • 王建 十五夜望月
    王建 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約766-831),字仲初,潁川 (今河南許昌)人。大曆十年進士。早年曾寓居魏州鄉間。元和中任昭應縣丞。後任太府寺丞、秘書郎,遷侍御史。太和中,出京任陝州司馬,轉任光州刺史。與張籍「年狀皆齊」,又是詩友,時稱「張王」,都是元白新樂府運動的先導。他繼承古樂府「哀時託興」的精神,去除糟粕,求取情實,自立新題,體現了詩歌為時為事而作的宗旨。鑑賞:中秋節是我國歷史悠久的節日。據《周禮》記載,周人已在中秋之夜擊鼓奏樂以迎寒。
  • 唐詩中最經典的一首中秋詩,一個名句驚豔了千年!
    相信很多人都能背出一些唐詩中與中秋賞月有關的詩句吧,譬如:杜甫的「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白居易的「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李涉的「不料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見當天」……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李白沒有中秋賞月的佳作,有的只是望月思鄉的《靜夜思》?畢竟那會尚未盛行。
  • 詩詞中的寒露:娟娟寒露中 靜看秋意漸濃
    寒露,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屬於秋季的第五個節氣,表示秋季時節的正式開始。寒露和此後的霜降,是季秋的兩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  「季秋」是什麼?  秋季的最後一個月,農曆九月。
  • 十首描寫夜的古詩詞,暗水流花徑,妙句悅吾心
    舟夜書所見 清代:查慎行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賞析:這首詩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點漁火,黑白對比,反差特別鮮明。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天氣詩詞之「露」: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秋分剛過,暑氣漸退,晝熱夜冷,此時最容易有露水。秋天的傍晚,那些結在草叢上、樹枝上的露珠,映射著霞光,好像所有的植物都變得格外精神,就連枯萎了的枝葉,也重新煥發了生機。因此,你可否願意同小月一起,到詩詞中去尋找這一抹美好的秋色?《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明月千裡寄相思,《望月懷遠》賞析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完整地讀一讀這首《望月懷遠》。望月懷遠唐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意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中秋月圓夜,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一輪圓月冉冉升起,如此美妙的景象之下,情不自禁的想起了最為思念的親人。他想,我在海上看著明月,我遙遠的親人也一定在這個時間,看著這月亮,也同樣在思念我吧?這兩句由景即情,渾成自然,同時也點出了詩題。「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 蒙曼五登揚州講壇,透過唐詩看唐代女性
    今天下午,著名學者蒙曼作客揚州講壇,主講「唐詩中的唐代女性」。這是揚州講壇開壇十年來,蒙曼第五次開講。
  • 2020年國慶中秋夜飲望月寄懷
    2020年國慶中秋夜飲望月寄懷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