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十五夜望月

2020-12-28 一起學詩詞xn

王建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王建(約766-831),字仲初,潁川 (今河南許昌)人。大曆十年進士。早年曾寓居魏州鄉間。貞元年間離家從軍,曾北至幽州,南抵荊州。元和中任昭應縣丞。後任太府寺丞、秘書郎,遷侍御史。太和中,出京任陝州司馬,轉任光州刺史。與張籍「年狀皆齊」,又是詩友,時稱「張王」,都是元白新樂府運動的先導。他繼承古樂府「哀時託興」的精神,去除糟粕,求取情實,自立新題,體現了詩歌為時為事而作的宗旨。

鑑賞:中秋節是我國歷史悠久的節日。據《周禮》記載,周人已在中秋之夜擊鼓奏樂以迎寒。此後節日氣氛愈來愈濃,中秋成為家人或親友團聚、賞月的良宵佳節。因此這一天也特別能引發人們思鄉思親的情緒。歷代望月抒懷的詩不乏名篇,此詩因手法獨特、構思新巧,成為詠中秋詩歌中著名的一首。此詩主要寫了中秋之夜,詩人望月思親的情懷。

第一句寫了中秋夜景,主要寫了月色。「地白」說明了月光的皎潔明亮,令人想起李白《靜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給人一種素潔明淨之感。「樹棲鴉」三字,寫出了月夜的寂靜,也有一種回歸的含義。此景應當是想到或聽到的,因為即便在月色晴朗的夜晚,也不大可能看見樹杈間鴉鵲的小巢。

第二句繼續寫月色下的美景,語義豐富,給人留下一定的想像空間。秋季晝夜溫差大,易出現霜或露水。此處寫「冷露」,一種可能是秋夜的露水打溼了庭院中的桂花;另一種可能是寫月光如水,灑向人間,籠罩在月光裡的桂花也好像掛滿了露水。此外,我國自古有「月桂」的傳說,詩人仰望明月,忽感微寒,不覺浮想聯翩,那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溼了廣寒宮中的桂樹吧。此處表面寫桂花,暗寫月色,正是點題之筆。

後兩句詩人直抒胸臆,從自己望月想到普天下同在望月的人。雖然同看一輪明月,各家的情狀、各人的心情、感受到的秋意、所懷念的人是不同的。詩人獨身一人在他鄉,此時望月不禁悵惘。末句能夠推已及人,擴大了詩境,思人懷遠,境界高遠,耐人回味。

相關焦點

  • 古詩文學習018:六年級下冊,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注釋①〔十五夜〕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夜晚。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樣子。中秋之夜,王聞桂花芳香,假桂花而寄託情思,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即課文中的《十五夜望月》。杜郎中是詩人的朋友,具體名字、生辰不詳。從詩的原題來看,應是詩人思念朋友所作。詩的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月夜圖。前兩句雖無「月」字出現,卻處處可見月夜清幽冷寂。
  • 蒙曼: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今天跟大家分享中唐詩人王建的七言絕句《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在這四大節日中我們已經講過清明節的「春城無處不飛花」,講過端午節的「曲平辭賦懸日月」,今天要說的是中秋節的名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先說題目,「十五夜」當然是指八月十五中秋節那天的夜晚,這是寫詩的時間,其實也是寫詩的由頭。那「望月」呢,是動作,也是中秋節的經典情境、經典意象。
  • 鼠年元宵「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觀賞到的望月更圓更大
    今年依然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今年月亮最圓時,出現在2月9日15時33分(農曆正月十六)。專家表示,今年元宵月特色頗多:——今年元宵月是8年來最早的。元宵節,2012年出現在2月6日,今年出現在2月8日。——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 望月懷遠 / 望月懷古
    怨遙夜:因離別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長。竟夕:終宵,即一整夜。⑷憐:愛。滋:溼潤。憐光滿:愛惜滿屋的月光。這裡的滅燭憐光滿,很顯然根據上下文,這應該是個月明的時候,應該在農曆十五左右。此時月光敞亮,就是在現在今天,熄掉油燈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當一個人靜靜的在屋子裡面享受月光,就有種「憐」的感覺,這只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受而已,讀詩讀人,應該理解當時詩人的心理才能讀懂詩詞。
  • 中秋團圓夜 與詩共赴約:盤點中秋月圓詩句18首(圖)
    8、《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9、《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 2020年國慶中秋夜飲望月寄懷
    2020年國慶中秋夜飲望月寄懷 2020
  • 十首描寫夜的古詩詞,暗水流花徑,妙句悅吾心
    舟夜書所見 清代:查慎行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賞析:這首詩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點漁火,黑白對比,反差特別鮮明。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王建《新晴》詩,夏夜新晴,孤獨的人,只見悲涼
    ——唐代:王建《新晴》久雨新晴,往往可喜,而最宜人的時候則是夏天時的傍晚。雨暫時驅退暑熱,又有涼涼的風,這樣的夜,使人感到格外舒爽。王建的這首《新晴》詩則不然,逢著夏夜雨晴,不但沒有喜悅,而且充溢著孤寂和寒冷。雨斷雲收,天空露出幾顆星星,地上的積水也流入了河裡。因為天冷,詩人穿上厚的衣服,獨自坐在屋簷下,眼前一片空寂,連一隻撲火的飛蛾都沒有。
  • 八月十五月兒圓——八月十五中秋節記憶
    在北宋京師的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少,都要穿上盛裝焚香拜月。至明清,中秋節從宮廷到民間,用多種形式祭月過中秋,至今長盛不衰,形成多種影響深遠的習俗,文化內涵愈加豐富。在中國古代有「四祭之禮」,既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北京至今有日壇、地壇、月壇、天壇,便是明清皇帝四祭之所。而月壇便是在八月十五祭月之地。
  • 天氣詩詞之「露」: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秋分剛過,暑氣漸退,晝熱夜冷,此時最容易有露水。秋天的傍晚,那些結在草叢上、樹枝上的露珠,映射著霞光,好像所有的植物都變得格外精神,就連枯萎了的枝葉,也重新煥發了生機。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傍晚時分,快要落山的夕陽,柔和地鋪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紅色的,而山麓倒映下的綠波,又在紅色的江面上滾動著。
  • 《望月懷遠》--唐·張九齡
    望月懷遠唐·張九齡海上生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