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物的一生,可以說是傳奇的一生。出生於貴門望族,從小便官居宮中侍衛長,不識一字、恃寵而驕的一個紈絝少年,卻浪子回頭,成長為一個勤政為民的蘇州刺史,同時還成為一個名留青史的著名田園詩人,不得不說,韋應物是一個傳奇式人物,盛唐也是一個神奇的時代。#郝人讀詩詞#
韋應物,生於公元737年,卒於公元791年,享年54歲,陝西西安人。韋氏家族在長安是一個世家家族,祖輩以來,均為朝中高官,光宰相就出了二十多位。出生在這樣的家族,是不需要通過科考來進入仕途的,只要有學問,通過「門蔭入仕」,可以直接步入仕途。唐朝時宮廷選拔衛士都是從官員子弟中選拔,可能少年的韋應物不善學問,厭文好武,而且應該武藝還不錯,15歲時就被任命為三衛郎,相當於玄宗皇帝的侍衛長了。
韋應物46歲時在滁州做刺史,寫了一首詩《逢楊開府》。相當於一個自傳,回憶了他在京城做侍衛長時的情況,簡直活脫脫一個紈絝少年、地痞流氓形象,當然也有「改邪歸正」後對當年情形的自嘲成分。按現在話來說,也可以說是標準的「高富帥」,家庭好、工作好,有權有勢。
「少事武皇帝,無賴恃恩私。身作裡中橫,家藏亡命兒。朝持樗蒲局,暮竊東鄰姬。司隸不敢捕,立在白玉墀。」我少年的時候,倚仗著皇帝的恩寵,簡直就是一個無賴。在外面橫行霸道,家裡還藏著亡命之徒。白天賭博,夜裡偷情,可官家卻不敢抓我,因為我負責保衛皇帝。還說「一字都不識,飲酒肆頑痴」,大字不識,文盲一個,整天飲酒鬧事、頑鈍痴呆。
自嘲式的自傳詩,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少年時的韋應物。怎麼敢想像這樣一個不學無術,整天賭錢、喝酒、滋事、欺人兒女的文盲,也能成人成材,居然還當到了刺史官職,而且成為名留史冊的大詩人。這也就是韋應物自己寫詩記下來的事,要是別人這樣寫,還以為是在誣陷呢。
韋應物的變化源於安史之亂。韋應物18歲那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李隆基跑到了四川,韋應物則留在了長安,同時也失去了工作。沒有了靠山的韋應物,再也不敢胡作非為。「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不僅不能再猖狂了,還常被人欺負,也是夠可憐的。
「讀書時已晚,把筆學題詩」。不過到底是出身於貴族之家的子弟,總算沒有淪落街頭,徹頭徹尾成為一個小混混。不知是有高人指點,還是自己幡然醒悟,反正是過起了「少食寡慾,焚香掃地而坐」的苦行僧式的學習生活。
「兩府始收跡,南宮謬見推」。靠著自學成才和祖上留下的蔭德,27歲時步入仕途,任洛陽丞,相當於洛陽副市長。一腔熱血的韋應物本想好好打理戰亂後的洛陽,造福一方百姓,可惜宦官當道,反被誣陷,一氣之下,以養病為由辭官,回到京城當了軍中參謀。
在其後的十餘年間,基本在京城或京城附近任職。直到44歲時,離開京城到滁州做了刺史,然後在刺史位置上,先後又做了江州刺史、蘇州刺史。到刺史位置後,有了他施展才能的舞臺,兢兢業業、勤政愛民,與年少時完全成了兩個人,也可能他是在為年少時的無知贖罪,他時時反思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生怕自己對不起朝廷給的工資。
就這樣一個大唐的好幹部,居然貧困潦倒。公元791年,54歲的韋應物,蘇州刺史任期屆滿後,本應回到京城待重新分配工作,卻沒有回家的路費,只好臨時寄住在無定寺,當年染病死於蘇州。
韋應物作為田園詩人,《觀田家》是其代表作。但從中不難看出,他的田園詩更是表達他心繫百姓冷暖的政治詩,「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裡」,糧倉中早已沒了存糧,但稅租卻沒交完,看到農民這樣,我這不耕作者慚愧啊,我的俸祿可都是來自這些種田的百姓啊。
韋應物流傳最廣的詩還是那首《滁州西澗》,尤其其中的「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成為千古名句,為眾多書家筆下的最愛。
韋應物的《秋夜寄邱員外》,是懷念老友邱丹的一首懷念詩。這首詩通過虛實結合的方式,「以己揣彼」的寫法,描寫了自己對友人的思念,語淺情深,言簡意長,讀起來讓人回味無窮。平淡悠遠中滿含幽思之情,詩意寂靜,卻禪意盎然。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在這個秋夜裡,我一邊散步一邊感嘆天涼了,不由得想起了老朋友。聽著沉寂山林中松子掉落的聲音,想著幽居的你此刻還沒睡吧。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註: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