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爾芙的《奧蘭多》:最早的性轉小說?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

2020-12-23 HYK傳媒在校生

如果讓你想出一個美到雌雄莫辨的人物,你會想到誰?

我相信,中國的大部分觀眾會想到張國榮的程蝶衣和林青霞的東方不敗。

程蝶衣的性別混淆,多半是時代的塑造和藝術家對角色的理解與詮釋,人生如戲,他卻將戲演成了人生,既心酸又可敬。

而徐克版的東方不敗則不同於金庸筆下「欲練神功,必先自宮」的練功狂魔,他變作女人,才感覺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可惜飛蛾撲火般的戀情不為世所容,令狐衝也不能接受他的欺騙,看著他墜下黑木崖。

我今天要推薦的這部小說,講述的是一位少年跨越四百年的一生,在沉睡中完成從男到女的蛻變的荒誕故事。

在富於冒險精神的伊莉莎白時代,奧蘭多是粗獷豪邁的男子;在風雲突起的17世紀,奧蘭多是沉思默想的隱士;在安妮女王時代,奧蘭多是文學茶會上男文豪身邊的女崇拜者;在多愁善感的維多利亞時代,奧蘭多是愛臉紅、易暈倒的穿著襯裙的女人。

這部作品是二十世紀初期英國女作家維吉尼亞·伍爾芙《奧蘭多》,是獻給她的「密友」維塔·薩克維爾·韋斯特的「情書」,更是伍爾芙獻給文學的「情書」。

同名電影是1992年由蒂爾達·斯文頓主演的(沒錯就是演古一的那個女演員)。

維吉尼亞·伍爾芙

作為著名的意識流文學代表人物,伍爾芙患有癔症,不知這是否與她的文學風格有關,而最終也因此病自殺。

她被譽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這與她生活的時代密不可分。彼時(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20年代)是國際女性主義運動的第一次浪潮,爭論的焦點是要求兩性平等,女性可以獲得選舉權。而伍爾芙的小說則借人物展現了時代風貌。

那麼我們可以看一看這部小說,讀一讀簡介也許你會感嘆:網文都不敢這麼寫!這也太超前了!

01從男到女,跨越四百年

少年時期的奧蘭多

故事要從十六世紀說起。都鐸王朝的最後一任君主,伊莉莎白女王行將就木,而血統高貴的美少年奧蘭多成為女王近侍,受到寵愛。伊莉莎白女王伸出枯骨般的手指, 希望他成為自己「老年時的兒子、體衰時的拐杖、生命危淺時可依靠的大橡樹」,賜予他的家族宅邸和財富。

青春美麗的面頰承載了女王對生命的渴望,對死亡的恐懼。

隨著女王死去,詹姆斯國王的登基慶典上,奧蘭多結識了隨俄羅斯大公前來慶賀的薩莎公主,這位喜歡男裝的俄羅斯麗人輕易地虜獲了他的心。兩人之間的感情純潔剔透,奧蘭多甚至逃離婚約與公主相約私奔,然而十二點的鐘聲敲過,公主仍未前來。

奧蘭多與薩莎公主

心碎的他意識到自己被負心的公主欺騙,失戀亦失寵。本想醉心詩歌,結識文學家,卻反被庸俗的作家格林寫詩嘲諷,失望的奧蘭多隱居鄉下的莊園幾十年,卻恍如一日。

由於忍不了羅馬尼亞女大公的糾纏,他終於請纓到土耳其擔任大使,卻在自己的升職慶典上昏睡七天,醒來已是女人。

醒來後的奧蘭多離開官場,混跡于吉普賽人之間。返回英國後,成為上流社會的貴婦,追求「生活」與「戀人」的她,沉迷於貴族夫人們舉辦的沙龍,但總感覺悵然若失。

進入維多利亞時代,奧蘭多向時代精神妥協,並嫁給了一位騎士出身的船長,並生下了自己的孩子。而她的詩作《大橡樹》亦已出版,廣受好評。

奧蘭多與丈夫

到故事結尾,奧蘭多來到了伍爾芙成書的1928年。她回到有四百年歷史的祖宅,來到大橡樹下,回顧她對文學和詩歌的永恆的追求,驀然發現,那隻從孩童時期就縈繞在她夢中的那隻野鵝就是她存在的意義, 而那隻野鵝就是她苦苦追尋而又回歸原點的生命真諦——她的《大橡樹》。

02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的

柏拉圖曾經在《會飲篇》中討論對愛情的定義,借前來宴飲的賓客之口講出一個故事:「最早的人類都是一半男性、一半女性結合在一起的陰陽人,而神忌憚陰陽人的強大,從而用神力把他們劈成兩半,由此有了男人和女人。」

被劈成兩半的人努力尋找另一半身體,找到自己的愛情,這或許就是後世稱伴侶為「另一半」的原因吧。

引用這個故事,是因為伍爾芙的文學思想也認為,偉大的作家在思想上是「雌雄同體」的。

那句著名的「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的」就是伍爾芙在《自己的一間屋子》中提出的,用以論證那些文學史上的偉大作品兼具男女兩性的特質:「我們每個人當中都有兩種力量在統轄著,一種是男性的,一種是女性的;在男性的頭腦裡,男人勝過女人,在女人的頭腦裡,女人勝過男人。正常而合適的存在狀態,就是在這二者共同和諧地生活,從精神上進行合作之時。

在奧蘭多一生的敘述中,作家有意模糊奧蘭多的性別,或者說,模糊他/她身上的男性與女性氣質的界限。除了將「他」變成「她」,對文學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對死亡的思考,依然是奧蘭多思考的首要問題。

而奧蘭多最初變為女人時,居然沒有任何不適,而是僅僅是坦然接受這一事實。

在他是美少年時,「名叫抱負的潑婦、名叫詩歌的女巫和名叫名望的淫婦」等男性社會衡量成功的世俗標準,攜手擾亂他的心神;在他成為女人後,他面對的卻是「純潔、貞操、謙恭」三位女神,即男權社會為女性設立的道德標準。

但他通過兩次沉睡七天的涅槃(我猜測七日與上帝創世有聯繫),摒棄了社會對男女兩性的諸多定義與束縛,作為一名融合兩性優點的女性獲得重生,也宣布她完美人格的實現——思想上的雌雄同體

回到故土的她感到自己「長大了」,而在此時,她的詩作也獲得文學界的好評,獲得了世人的認可。

03生命的意義不在於長度,而在於寬度

奧蘭多在現代

奧蘭多生活的時代跨越四百餘年,而最終1928年時,奧蘭多的年齡依舊為三十六歲。

作者在書中講述為「有些人雖然活在我們中間,但我們知道他們已經死了。有些人雖然已經擁有了生命的形式,但其實他們還並未出生。還有些人雖然已經活了幾百年,卻自稱只有三十六歲。」「一個人壽命的長短,永遠存在爭議。」

這體現出一種非線性的時空觀念。這或許與「心理時間」與「空間時間」的區分有關,代表著人生閱歷的「心理時間」被認為是「純粹的時間、真正的時間」,當我們越是進入意識的深處,「空間時間」的概念就越不適用。

生命的意義取決於生命的寬度而不是長度,也就是所謂的「人生時光與物理時間不等式」的原理。生活的意義化、生活內涵的豐富性可以延長我們人生的物理時間。

或許你會好奇,我們為何在這個時代,閱讀這樣一本「開玩笑」式的小說。

就像五月天在《雌雄同體》中唱的:「我可以是男女,可以漂移不定……只要你愛上我一切都沒問題。」

就像奧蘭多跨越了性別但靈魂本質沒有改變一樣,希望我們面對他人時,看到的是那個人,他/她的本質,而不僅僅是她/他的性別。

(圖片來自豆瓣和時光網,侵權即刪)

參考文獻:李萌,弋睿仙.雌雄同體背後的死亡——論伍爾夫《奧蘭多》中的死亡意識[J].外語學刊,2019(01):123-126.

相關焦點

  • 「英國最後的散文家」伍爾夫: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
    文/Bear導讀:2021年,我還想多讀書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是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中的雌雄同體,卻在挖掘「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的提出者伍爾夫時掉進一個意識流漩渦,從此在意識流的驅動下作者從伍爾夫的精神病下的創作生平寫到發現意識流大師竟然是夸克這一物理最小單位的發明者。所以,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的,而文學或者心理學的力量也許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 『影視評論』從小說到銀幕——淺析電影《奧蘭多》「雙性同體」理論的呈現與藝術特色
    》是由英國女導演薩莉•波特根據弗尼吉亞•伍爾芙的著名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弗尼吉亞•伍爾芙是英國20世紀初期的著名作家、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人物和女權主義者。導演莎莉•波特同樣也是倡導女權主義,電影《奧蘭多》可以看作是兩人關於「雙性同體」理論運用不同的藝術手法的呈現。該影片獲得了1992年威尼斯電影節以及1993年歐洲電影獎的多項獎項。
  • 「雙性同體」的靈魂厚度——《奧蘭多》 從小說到電影
    這樣一部人物傳記兼容了真實與虛構、歷史性與超越性,而對於奧蘭多這樣一個「雙性同體」的特殊人物,是符合了伍爾夫在《現代小說》一篇中對英國所熱愛的人物形象的描述「我們對幽默和喜劇、塵世之美、知性活動和身體之美妙有著天然的喜愛。」
  • 有一種好看,叫雌雄同體
    早在1992年,Tilda已經和維吉尼亞·伍爾夫筆下的人物奧蘭多有過一番水乳難分的神交。當時,她出演了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正是在這部片子裡,Tilda雌雄難辨的魅力第一次爆發。當她化身為影像的時候,人們常常難以在當中找到她的存在,雌雄難辨,千人千面。時男時女的奧蘭多、帥氣的大天使加百列、仙酷的冰雪女王、無性別感的古一法師、雪國列車上刻薄的反派、布達佩斯大飯店裡的老婦人……她演遍了怪異的角色,每次都有突破。
  • 世界上最有魅力的人都是雌雄同體的
    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                ——維吉尼亞.伍爾芙小時候喜歡看電視,可以不出去玩但也要看的那種喜歡。看電視的時候我總是喜歡把劇裡面的人物分為好人和壞人之分,每次看到好人受委屈我就跟他一起難過,看到壞人使壞我就氣的牙痒痒,恨不得鑽進電視裡面變成正義的化身懲罰他。長大後才慢慢明白,世界不是我小時候想的那樣非黑即白。
  • 《小娘惹》菊香:所有強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
    在她生命的每一個轉折點,她的勇敢抗爭都為她自己開闢了道路。這種勇氣和毅力為自己的幸福而奮鬥,這種內心的柔情,也美與莎的性格,讓異性圍觀吧。對於那些生活到極致的人,精神上就是「雌雄同體」有人說,最有魅力的女人必須是雌雄同體的。像這樣的菊香,他不僅有溫婉的細膩,也包含了剛毅男人的勇氣。這種迷人人格的心理機制是有答案的。
  • 【夜讀】「雌雄同體」,才是一個人最頂級的魅力
    這種細心和周到恐怕連許多心思細緻的女性都很難做到。他長相帥氣又有才華,但正如有人對他做的評價:「和他的才華比起來,他的容貌不值一提,而和他的人品比起來,他的才華又不值一提。」他的魅力直達人心,觸動了一個人心底最柔軟的地方。這種魅力離不開高貴的品質,它已經遠遠超出了外在優美的範疇,它是一個人的氣質、神韻,這就是雌雄同體的魅力。
  • 雌雄同體——時尚是個圈
    因為三十多年前,張國榮也有過這種雌雄同體的舞臺表演,就是1984年的《鴛鴦舞王》。「雌雄同體」表演在之前也有一些偉大的藝術家做過演繹,著名的當屬大衛古馳創意總監Alessandro Michele在2019年米蘭秋冬時裝秀上,以面具為主題,表達了他對古老和雌雄同體的熱愛。品牌在附帶的說明中寫道「事實上,面具讓我們隨心所欲地展示自己,扮演我們認為最好的角色,」「我們有可能選擇如何行使我們的自由,通過一個強大的過濾器來展示自己,這個過濾器不斷地選擇我們想要分享的關於我們的東西,以及我們想要隱藏的東西。」
  • 「雌雄同體」到底是種什麼樣的氣質?
    那所謂的「雌雄同體」到底是種什麼樣的氣質?為什麼徵服大眾呢?天生麗質型說起雌雄同體的如果要數以」雌雄同體「模特鼻祖,不得不提80年代的Leslie Winer,當時她以火爆脾氣這背後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的unisex無性別風的興起。
  • 《奧蘭多》一部性別轉換的電影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被後世改編為同名電影的《奧蘭多》。一部性別轉換的電影,演員的選取至關重要。太過女性化,則演繹不出身為貴族男性時的清俊;若偏陽剛了一點,又失去了女性的柔婉。而恰巧有一個演員,氣質雌雄莫辨,臉龐既堅毅又柔情,她就是蒂爾達·斯文頓。
  • 雌雄同體最致命:徐克電影裡的性別越界和易裝狂歡
    英國湖畔派詩人柯勒律治說:「偉大的頭腦都是半雌半雄的」。從古至今,各種跨性別的故事都傳承已久且經久不衰。中國的《花木蘭》、《梁祝》,西方的《奧蘭多》,幾乎每代人心中都有屬於那一代人的跨性別經典形象。看完這些經典之作,大約每個人都會感嘆:雌雄同體最致命。
  • 真正厲害的人,都是「雌雄同體」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會飲篇》裡,借喜劇家阿里斯託芬之口講了一個關於「圓形人」的神話故事:人類原本有三種,除了男、女之外,還有一種是亦男亦女的雙性人
  • 外星人、雌雄同體、變色龍,但是沒有他就沒有BEYOND
    而昨晚David Bowie的去世,讓各路媒體以及各路神仙紛紛發文哀悼,就連華語樂壇半壁江山汪皮褲都發微博說:「他的離去讓這個世界又多了一份巨大的悲傷,我們失去的不止是一位不朽的大師,更是一個讓我們能永恆凝視生命之美的卓越靈魂……」
  • 雌雄同體,才是最高級的性感丨感性理性探測儀
    張艾嘉說,每個人心裡都有一首李宗盛。越理性的人,越能聽出李宗盛作品中的感性。然而就好像這場演唱會,立著理性的外表,每個音符都感性得一塌糊塗,我們不也是在理性和感性中一路跌跌撞撞走來。可惜的是,年少不懂李宗盛,讀懂已不再少年。
  • 「男朋友撒嬌的時候,覺得他可愛爆了」:雌雄同體有多惹人愛
    畢竟許多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表面上是個害羞文靜的小姑娘,實則內心住著一匹肆意奔跑在東北平原上的獨狼。在某些方面非常的東北漢子,內心深處被那種野性呼喚著......同時擁有著女性的感性和男性的理性,不過放在人際關係上就成了既能感受到小姐妹之間的微妙情緒,又像鋼鐵直男一樣不知道怎麼處理。
  • 性關係的最好狀態:雌雄同體
    但是真正的強者就是這樣,雌雄同體。她可以自己去選擇男人,而不是等著男人來選擇她,她有自己的王國,裡面的精彩程度不亞於男人,男人當然也會對女人的王國世界感興趣。雌雄同體的女人,會像男人一樣渴望權力,金錢,地位,也會像女人一樣保持溫柔,甜美,關鍵的是,她如果遇到勢均力敵的愛人,她會更懂得如何去愛。她的情感世界是比很多人豐富,因為從能力上來說,她可以駕馭各種各樣的情感。昨天的案例最痛苦感情:回不去婚姻,放不下婚外情,我的回覆沒發出來。用今天的話題來解讀,也剛好適合的。
  • 雌雄同體?鍊金術中的臆想世界
    綠獅子吞噬太陽的插圖鍊金術過程的手稿中那些插圖和符號——綠色的獅子、玻璃蒸餾瓶、銜尾蛇、雌雄同體、雙蛇杖等等特殊的圖像符號,充滿著超現實象徵主義,不僅是視覺上的奇妙盛宴,而且為諸多藝術家所著迷 雌雄同體
  •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男女其實都是雌雄同體?
    如果他的母親積極向上,溫柔熱情,理所當然的會給予男人正面的影響,男人無意識中的女人形象也是美好的,他潛意識裡認為自己如果是女人的話,就應該如母親一般優雅溫和,對於女性也會有更多的正面評價,並將自己女性化的一面幻化成「夢中情人」形象。
  • 新歌分享|《雌雄同體》、《那女孩對我說》
    最近比較喜歡的新歌,一首是曾軼可的《雌雄同體》,另一首是梁文音翻唱黃義達的《那女孩對我說》。  以前小Fun是不會聽曾軼可的歌曲的,一來是覺得她唱功不好、二來是曾經覺得她的創作一般,現在覺得很多人都低估了她!  梁文音版《那女孩對我說》,聽完你沒有覺得「還是原版好聽」,正是對這首歌最大的評價。同樣可以勾起聽眾的回憶以及能感受到單戀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