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六 六
編輯 | 尤裡卡
本文為 拖鞋哥MFA考研 原創作品,轉載請授權
2021拖鞋哥MFA考研QQ2群:491889722
官方微博帳號:@拖鞋哥MFA考研v5
電影《奧蘭多》是由英國女導演薩莉•波特根據弗尼吉亞•伍爾芙的著名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弗尼吉亞•伍爾芙是英國20世紀初期的著名作家、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人物和女權主義者。導演莎莉•波特同樣也是倡導女權主義,電影《奧蘭多》可以看作是兩人關於「雙性同體」理論運用不同的藝術手法的呈現。該影片獲得了1992年威尼斯電影節以及1993年歐洲電影獎的多項獎項。
「雙性同體」最早出現在柏拉圖的《會飲篇》中,後來伍爾夫將其引入到文學創作領域,在她的作品《一間自己的房間》中了提出了「雙性同體」的文學創作主張,她認為,我們之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兩個力量支配一切,一個男性的力量,一個女性的力量。
在男人的腦子裡男性勝過女性,在女人的腦子裡女性勝過男性。伍爾夫的《奧蘭多》將「雙性同體」理論發揮到了極致,這部小說也成為了她的經典著作之一。
影片講述了擁有不老容顏和永久青春的主人公奧蘭多從1600年起的400年間,不但在性別上經歷了由男至女的奇妙變化, 也經歷了人生的種種奇遇。從跨越了死亡與愛情的折磨,到在詩歌的殿堂裡連連受挫,她最終選擇了遠走他鄉。最後因戰爭的荒謬而從性別的錯亂中覺醒過來,成為了一個20世紀的獨立女性, 一位獨自撫養女兒的單身母親。
伍爾夫的原著的小說採用意識流的寫作手法,現實與想像交叉出現,沒有交代故事發生的具體時間,這種天馬行空的形式不利於影視化的呈現。相對於小說的內向化傾向,電影則在敘事中更加趨向於外在情節的清晰展現以及提煉出更加明確化的概念。
通過改編,導演保留了故事的主要情節,並將奧蘭多經歷的四個世紀清晰地劃分為七個段落——「死亡」「愛情」「詩歌」「政治」「社交」「性」「新生」,每個關鍵詞象徵著對奧蘭多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的高度概括。七個標題段落串聯起來,展現出一個獨立個體的生命歷程。
七個方面構成了主人公空間意義上的人生,突出和強調了在時間的流逝中主人公身份和意識的改變,具有一種強烈的時間感和清晰感。同時,影片以「死亡」作為開篇,以「新生」作為結束,首尾形成一種呼應,體現了導演對生命的理解和禮讚。
導演將奧蘭多的人生嬗變融入電影的視聽語言中,儘量從電影的視聽語言和敘事入手,使之簡單化和具象化。如使用肅穆的宗教音樂表達奧蘭多人生中的孤獨感,為配合音樂的使用,在鏡頭運用方面,也儘量採用薄暮之光的色調,鏡頭仿佛被蒙上了時間的灰塵,折射出影片故事跨越四個世紀的歷史滄桑感。
又例如在影片中,當奧蘭多拒絕了哈雷公爵的求婚後,導演採用長鏡頭的手法拍攝奧蘭多在植物迷宮中的奔跑,在她的奔跑過程中,她的禮服顏色也發生了變化,頭淺色逐漸加深,這暗示了她心理的變化,表達了她對男權社會的不滿以及爭取女性自由的決心。
此外,在影片中多次出現 「凝視鏡頭」,這在文學作品中是無法表現的。每次奧蘭多突然凝視鏡頭,不僅僅是與自我內心的對話和一種自省,更像是與觀眾進行交流引發受眾的思考。這樣的鏡頭使我們窺探了人物的內心,從而以奧蘭多的身份、立場去對待性別的兩面性。它打破了長期佔統治地位的男性話語中心地位,在影像美學上再現了原著中奧蘭多的性別覺醒意識。
正如伍爾夫在小說中所說的那樣,「性別不是固有的,而是由規訓的壓力產生的。除此之外, 主體認知過程中權利的運作並不只是通過壓制欲望實現的, 而是強制身體將那些抑制性的法則作為他們行為的本質,風格和必然存在而加以接受和表現」。導演在影片中所要表達的恰恰也是對女性獨立意識覺醒的追求,對人權平等的渴望,呼籲性別平等反對性別歧視。
奧蘭多的性別是流動的。這種可變性將人權的重要性放大。同樣作為人類, 因為有了社會化的性別,人的權益也隨之改變。四百年中的社會裡,深深淺淺的社會文化規則,有階級性問題,更有人權問題, 而奧蘭多所要做的, 便是與其抗爭。
當奧蘭多從男性變為女性,她審視著鏡子中自己的身體,坦然地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在那個對女性並不溫柔的時代裡,她反抗著嘲諷她身份的人們,勇敢地追求愛情,充滿希望的生活,獲得了思想上的獨立和精神的解放。
影片結尾的她穿著中性的夾克,洽談詩集的出版,騎著摩託車,瀟灑的穿梭在大街上,儼然一個獨立自強的形象。這既是女性獨立意識覺醒的故事,也是一個人尋找自我的過程。漫長的四百年,從男性到女性。奧蘭多終於找到了方向。
拖鞋哥MFA考研
線下班、專題班、全程班正在報名中!
更多課程相關信息
請掃碼添加六一學長
和小燈學姐微信名片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