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華
國學講師,文化學者,收藏家,客座教授、中華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特聘研究員。其所撰寫由中國商務出版社出版的中華傳統文化系列叢書的《慧眼識寶》在民間收藏愛好者中廣受好評。歷經三十餘年收藏研究,致力於傳播普及中國玉文化,因視角新穎,語言樸實,對玉文化的詮釋開啟新的視覺空間,贏得無數讚譽。現為域鑑平臺合作專家。
人生的六個階段:潛龍勿用、見龍在田、終日乾乾、或躍在淵、飛龍在天、亢龍有悔。
上述幾詞均出自易經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乾卦,「乾為天」。
卦名「乾為天」的卦象是乾上乾下,由六條線段疊合而成。它象徵著天是至高至大,復蓋萬物又不偏不倚,天行健,君子當以自強不息。
「原文:「乾:元、享、利、貞。」
其意為:天是創造萬物的根元,通達順利,端正適宜。陽剛開創,無所不利。
「乾」在此也有另一層特殊的涵義,甲骨文中的「玉」字就是幾塊玉璧穿掛起來,而周易的第一爻「乾」就是三塊玉璧,分別代表「天、地、人」三才。
「玉」字演變過程
在中國歷史文化的早期,玉文化的淵源就已經深入人心。
「原文:「初九:潛龍勿用。」
其意為:潛龍指隱藏的意思,因為這一爻在最下方,稱為「初九」,龍潛於淵,陽之深藏,應忍時待機,不宜施展才好利於下一步行動。
今天我們就一起聊聊中國民族傳統文化中,「龍」型的構成其背後的文化背景和雛形。
紅山文化玉豬龍 遼寧博物館藏
我們一直以「龍」的形象做宣傳,其實這個形容就很說明問題,如果從地圖上看,我們更像是一個大公雞,如果在全世界人們的眼中,我們的代表動物一直是大熊貓,拿破崙曾經形容我們是一頭沉睡的獅子,我們自己卻自稱是「龍」的傳人。
網絡上形容印度是大象,美國是白頭雕,俄羅斯就是北極熊......
不是很具體,但是也說明了每個民族的特點和個性,在這些擬人的動物面前,只有我們這條「龍」是現實生活中看不到實物的,那麼為什麼我們的老祖先把現實中根本就不存在的一個動物拿過來做圖騰?
是遠古的時候有,現在已經絕跡看不到了?還是我們對「龍」型整合多種禽類的意義大於實際的外表圖形?是我們的文化傳承中出現了偏差?還是我們在傳承中出現了超越了現實?在文明社會延續下來的歷史長河中,雖歷經磨難,但是一直都是延綿不絕,特別是我們的華夏文明,延續至今,足以令歷史上其他共存的文化仰慕。
陝西韓城梁帶村芮國墓出土的紅山文化玉豬龍
我們華夏文明的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幾千年的文明發展過程中,一直都有文化的傳承和延續,沒有出現斷層。這是四大文明中巴比倫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所不能比擬的一個特點。
在有人類文明起源的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龍的形象已出現在某些陶器及玉器上。國內在二里頭的仰韶文化彩陶器上就曾發現疑似的龍紋裝飾。
仰韶文化的疑似龍紋彩陶
頭作人面形,蛇身,前有二鳥爪足。傳說女媧和伏羲,是人類的創造者和保護者。「摶黃土作人」和「人頭蛇身」,而伏羲是「蛇身人首」。這說明了蛇在原始先民的觀念中,具有相當崇高的地位。
凌家灘文化的玉龍
考古發現最早的龍的形象,其身體都作蛇的形狀,可以說,龍是被神化了的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例如內蒙古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龍形玦」。
紅山文化中的玉豬龍 赤峰地區徵集
在紅山文化的考古遺址中,我們還發現了用豬首和石子堆砌成的龍形殉葬坑,在上面這個豬首的玉玦上,身材纖細的「C」型蜷躬,我曾形容它是一個在母體中發育剛開始的胚胎。
我們的祖先喜歡用蛇身來形容「龍」。「玉豬龍」又稱「玉獸形」。學術界為取名曾有爭論,有人認為是豬,有人認為是龍,在沒有結論的情況下才定名為玉獸形,「玉豬龍」是俗稱,還有叫豬母龍的,叫龍胎的,不一而足。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的最早雛形,它是一種蜷體玉龍,肥頭大耳,嘴和鼻子前部平齊,鼻梁上帶有明顯的皺紋,特別像豬頭,軀體捲曲無足像蛇身,首尾相連,可謂亦豬亦蛇,同時龍體捲曲呈「C」形,剛勁有力,顯現騰雲駕霧的動感,就把豬和蛇結合起來,出現了豬首蛇身龍的形象。玉豬龍特殊的造型,與人類祖先的生存繁衍過程有著關聯。
在紅山文化的另一個代表圖案(現在是華夏銀行的標誌):三星塔拉的「玉龍」上,頸上有長鬃,更像是被神話了的蛇和被馴化了的「馬」相結合,合為一體,變成龍型。
玉雕龍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這條玉龍墨綠色,高26釐米,完整無缺,體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彎曲,嘴緊閉,有對稱的雙鼻孔,雙眼突起呈稜形,有鬣。龍背有對稱的單孔,經試驗此孔用於懸掛,龍的頭尾恰好處於同一水平線上。
1971年,被考古界譽為紅山文化象徵的「中華第一龍」——紅山文化玉龍在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譽為「中華玉龍之鄉」。
從審美的角度看,原始社會時期的「C"龍造型,結構完整,線條流利,簡單明了,粗獷大方。甲骨文應該也是受這個影響而出現的,甲骨文中的龍字寫法就很有代表意義,獸首蛇身,身體捲曲。
甲骨文中間的「龍」字寫法
甲骨文中都是從象形中解析出來的文字,例如我們現在都宅在家的「家」字,也是一個房屋下面有飼養的「豬」,人類用豬創造出「家」。這樣一個「屋頂下有豕」的文字,說明我們原始先民的生活與豬非常緊密。
紅山文化玉豬龍
玉豬龍是農耕文化的象徵。紅山時期居住在牛河梁地區的先民,在從事農牧業生產中,實現了對豬的馴化和飼養,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益處。特別是豬的繁殖能力,深為人類所羨慕。它們能從容地面對各種災難,在同大自然的鬥爭中表現得十分堅強。對待人類非常富有犧牲精神,任由宰殺,無怨無悔,是人類最喜愛的動物。為了表達這種喜愛,把它做成飾件,活著時佩戴,寓意富有。死後隨葬於墓中,期望到到另一個世界也不會缺少食物。
玉豬龍是圖騰崇拜的聖物。人類由自然崇拜向圖騰崇拜轉化過程中,對與自身生存息息相關的物體,或對周邊世界有影響的物體,逐漸形成圖騰崇拜。由於豬的特點和與人的親近關係,紅山先民對豬形成圖騰崇拜。
商代的玉龍,延續了紅山文化時期的玉龍形態
當紅山文化已經出現宗教祭祀和神靈崇拜時,豬就自然而然會成為原始先民的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這樣豬的形象就會逐漸演變成龍的形象。可以這樣說,龍形象的出現,是原始農業發達的標誌,也是宗教生活的需要。當中國古代文明開始向蒙昧時代告別時,龍的形象就出現了。
和後世的龍紋圖案相比,原始社會的龍紋還屬於萌芽時期的胚胎狀態,它的各個功能部分器官還未發育完善,但是原始社會的龍紋圖形比例勻稱,造型典雅,充滿生命力,在藝術的創作上可以給觀者以單純質樸的流線和粗狂有力的創作美感。
玉龍,它是文化的象徵,也是原始社會禮制、等級和權力逐漸強化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