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博物館的「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已經開幕一個月,你有沒有去看呢?作為國博迷妹的慢慢當然是第一時間就去了,這兩天還二刷了一遍,因為實在是太喜歡玉了。
紅山文化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後期最具代表性的考古發掘之一。這次展出的展品160多件,其中從田家溝和半拉山墓葬出土的文物是第一次走出遼寧。
所謂新石器時代,是指舊石器時代與青銅時代之間的一個歷史階段。這一叫法是相對舊石器時代而言的。考古學家把農業、畜牧業和制陶、紡織等生產的出現作為新石器時代文化出現的標誌和基本特徵。——摘自《文物中國考史·史前史》
讓慢慢最欣喜的是,這是我平生看到「玉豬龍」最多的一次,各種「款式」都有,大小都有,非常過癮。
突然聯想到電視劇《漢武大帝》裡一個情節。漢武帝劉徹小時候,他的父親漢文帝劉啟給他取名劉彘,「彘」就是豬的意思,祖母竇太后看穿了兒子想立小彘兒當太子的心思,她說:你當我不知道,古時候「豬」就是「龍"的意思。
當然,現在的「玉豬龍」統一改成了學名叫「玉玦形龍」。
同樣改名字的還有「馬蹄形玉箍」,在這裡統一稱作「玉斜口筒形器」。
當然,這個展覽的C位,當仁不讓就是著名的「中華第一龍」紅山玉龍,這是紅山文化獨有的龍形玉,學名「碧玉C型龍」。慢慢會在接下來的文章裡細說。
本次展覽分成三個部分,「禮重在祭」、「唯玉為葬」和「文明曙光」,展現玉器在紅山先民的祭祀和喪葬活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紅山文化與其他同時期文化的對比。同時展出的還有彩陶、雕塑等。
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都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由於地域和年代的不同,也展現非常多差異。比如良渚文化中多次出現的玉琮,在紅山文化中就不曾出現。
這時期出現了一定規模的城堡,出現了集軍權、神權於一身的顯貴,出現了禮制。因此,有的學者把這一時期的一些文化因素稱之為「文明的曙光」。——摘自《文物中國考史·史前史》
黃河中遊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黃河下遊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的中期,比紅山文化要早一些。
如果關於玉的部分你沒有看夠,國博還有個福利,那就是常設展——「中國古代玉器藝術」。這個展介紹了中國從古至今玉器發展的脈絡,這會兒,裡面的好幾件展品都被臨時借去了「玉出紅山」展覽,作為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