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就有不少文獻中記載了龍的傳說。前有《竹書紀年》載:伏羲氏各族中有飛龍氏、潛龍氏、居龍氏等;後有《史記》記錄帝舜和夏代飼養龍的活動。
據說,夏朝有董父豢龍氏善於養龍,時常泛一葉扁舟,在湖中同蛟龍戲水。然而,夏後世德行衰敗。某日,天降二龍,一雌一雄,為小人劉累所得,仿效豢龍氏養龍。帝扃大喜,還賜名劉累為御龍氏,並冊封土地。誰料,雌龍被劉累養死了,他索性將雌龍做成食物獻給帝扃。帝扃吃完後,覺得十分好吃,又派人去討要,最終導致雄龍逃竄,不再現身。
近年來,網友們也紛紛議論,既然十二生肖中有十一種動物,是我們日常可見的,那為何龍就是傳說呢?或許,在遠古時期,龍也是一種真實存在的動物……
紅山文化出土的「龍胎」
1921年,考古學家就發現了紅山文化遺存。紅山文化位於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距今已有5000至6000年的歷史,是追溯華夏文明起源的一大重要考古學文化。
當時,學者們並未將此文化遺存同中華龍聯繫起來。直到1971年,在遼寧省的三星他拉村,意外發掘出一件大型碧玉雕龍。人們這才開始意識到,中華龍的起源或許和紅山文化有關。
出土的這件大型碧玉雕龍,距今約7000多年,琢磨精細,周身光潔,完整無缺,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年代較早的龍形象之一,有「天下第一龍」的美名。整體高達26釐米,渾身呈現均勻的碧綠色,體蜷曲呈C字形。龍背有對稱的單孔,龍身則大部光素無紋,只在額及鄂底刻以細密的方格網狀紋,網格突起作規整的小菱形。
其後不久,在敖漢旗古魯板蒿、克什克騰旗好魯庫石板山、阜新胡頭溝等紅山文化遺存中,又陸續發現了數批玉雕龍。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紅山玉豬龍、白玉豬龍等。
專家認為,這些玉龍並非配飾之物,更有可能是作為祭祀禮器或者是宗教圖騰的象徵。這麼說,早在六七千年以前,華夏先民就已經在進行龍的崇拜了?
中華龍或許起源於豬
要搞清楚這一問題,我們還必須要明白,遠古先民宗教信仰的來源。
當時,紅山先民已經過著比較穩定的農業經濟生活,兼具有畜牧和漁獵。在日常的生產生活當中,能有足夠剩餘的糧食來進行家畜的飼養。然而,即便是比較先進的史前文化,在自然災害面前也不具有強大的抵抗力。先民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出於對這種不可抗的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氏族傳承延續下去的期望,先民們通常會將自然界的物質或者是自己賴以生存的食物,賦予超自然的想像。
因此,當我們仔細觀察多件紅山玉龍之後,不難發現一個共同特點,它們的頭部都具有豬的特徵。就C形玉龍而言,吻部前伸,略向上彎曲,嘴緊閉,有對稱的雙鼻孔,雙眼突起呈稜形,有鬣,仿佛一隻正在吃食的豬。又如玉豬龍,整體形象更具備有豬胚胎的特質,通體呈牙白色,肥首大耳,吻部平齊,三角形切口不切透內圓,身體首尾相連,成團狀捲曲,背部對鑽圓孔,面部以陰刻線表現眼圈、皺紋。
聽來奇怪,竟然有豬的身影?其實,在許多紅山文化遺存中,出土有許多豬骨遺骸,僅興隆溝一處遺址就發現有15具豬頭。這說明,在紅山先民的生活中,豬的獵殺和蓄養已經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是他們必不可少的食物。他們期望豬神能夠庇佑子孫後代的生活,便將豬的形象神化,並做成玉禮器進行崇拜。
當然,也有別的說法,比如「熊說」。有的專家稱,紅山玉龍應當是先民根據熊而得來的超自然想像。根據地緣因素來考慮,紅山文化包括了東北地區和內蒙古,兩地都有熊崇拜的歷史和風俗,鄂溫克族薩滿教的圖騰就是熊。在薩滿教的精神文化中,強大的森林動物能夠庇佑自己的族群,因而多用熊來作為祭祀的犧牲。更有許多關於熊崇拜的傳說,譬如一獵人射殺一隻熊後,發現居然是自己失蹤多年的妻子,以證明熊可作為人的化身。
總而言之,原始先民的宗教圖騰大多是來自於某種自然界客觀存在的動植物,而原始藝術則出於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模仿和超越。如今,考古學家已然通過一系列考古實踐,不斷地尋找到了中華龍起源的蹤跡。紅山文化出土的這批文物,也將為此提供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