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秋臣
電影《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已經上映了25天,票房累計達到了4.97億元,逼近5億的門檻。
翻看這部作品的成就清單,你能夠輕鬆找到「月票房亞軍」、「奇幻片票房月冠」和「愛情片票房月冠」的字樣,而且在電影《八佰》風頭正勁時,在七夕上映當天的單日票房直接超過了2.78億元,相比當時《八佰》的1.91億元,可以說吃盡了這個特殊檔期的紅利。
《我在時間盡頭等你》當天的排片佔比高達50%以上,上座率也是38.5%,數據在愛情片這個領域裡可以說相當漂亮。
那麼這部愛情片的月冠軍,究竟是憑藉什麼拿到了這顆勝利的果實呢?葉秋臣總結了一下,大概有以下三大特性。
1.時勢造英雄——檔期
獨佔七夕這個特殊的節日,《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可以說真的是賺大發了,檔期選擇這件事是片方做的最正確且最明智的決策。
首先是影片的定檔時間早,宣傳也足夠及時,基本在影院宣布復工就開始了一輪猛攻;再者是同期幾乎沒有競爭者,《八佰》與其題材完全不同,觀影受眾分流明顯;最後是「工具電影」的屬性,目的就是用一個合適的題材讓觀眾們有理由走進電影院,尋找一個2020年最缺失的感覺。看到電影的預售能夠破億,可見情侶們對出門牽手看電影的事情內心有多麼渴望了。
坦白講,如果不是選在如此合適的時間點,可能成績不會這麼理想,因此看電影這項活動成了出門約會的一種契機,間接成就了《我在時間盡頭等你》。
所以七夕節看的也許不是電影本身,看的是電影能夠帶來的後續效應和影響,年輕朋友們都明白,這裡就不再詳細展開去說了。
2.觀影新趨勢——門檻
《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在電影的分類屬性上主要佔了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愛情,一個是奇幻。呈現方式為男主通過時空穿梭來不斷拯救女主的死亡來表達的,過程中重複著愛情的甜蜜和苦澀,相聚和別離。
雖然男主為了女主進行了多次的穿越,付出的犧牲是身體逐漸在慢慢變老,也顛倒了時空等客觀因素,但片子本質上還是在講愛情故事,不燒腦也不需要分析,輕鬆愉快。看的就是一種感覺,沒必要去細究。
相比諾蘭導演的《信條》,觀眾的接受門檻很低,觀影者不必一味強求非要看懂,而只是找一項活動來打發時間,這也是目前一部分人的觀影新趨勢。
因此比起上映15天票房卻僅為3.8億元的《信條》來說,雖然在講「時空逆轉」這個問題上顯然更為高級,但效果卻不盡理想。
《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充分抓住了針對情侶這個群體的觀影特點,那就是別弄過於複雜的內容,而是簡單直接地去講故事。這種操作的好處在於,七夕節情侶們出門看電影,只要是一個感人的細節戳了姑娘的淚點,男方便能夠拿張紙巾給個肩膀,那這部電影的作用就完成了。根本上與《前任3:再見前任》的情況是相似的,哭了就算成功。
對於時間倒回這種模式,若能完全邏輯接洽嚴絲合縫,沒有前後劇情的矛盾等bug,操作起來還是頗有難度的。其實在好多的影視劇作品裡都涉及過,比較成功的版本如此前熱播的電視劇《想見你》,也有沒那麼成功的版本(太多了不舉例)。記得當初葉秋臣寫影評比較瘋狂的時期看過的《與君相戀100次》,與《我在時間盡頭等你》的模式很相似,如果喜歡這個設定的可以去看看這一部。
另外,為了愛人在時空中來回行走的片子也不少,熱度比較高的如外國電影《蝴蝶效應》,或者之前周杰倫自導自演的《不能說的秘密》,感興趣的都可以去瞅一瞅,翻一翻。
3.演員巧搭配——陣容
《我在時間盡頭等你》的男主角是李鴻其,女主角是李一桐。
李鴻其此前演過不少電影,比如大鵬那部《縫紉機樂隊》裡的鼓手炸藥,以及畢贛導演的《地球最後的夜晚》中的白貓。說實話,他真的很有拍電影的「文藝臉」。我有幸見過李鴻其本人,說話很儒雅的風格,靜靜的感覺很像讀書時品學兼優的大師哥。所以在電影的校園戲部分,李鴻其的外貌條件與人物貼合度是很高的。
李一桐大多數都是在電視劇領域裡活動,電影作品並不多,算上這部的話一隻手也數得過來。我也是在看了她與羅晉的《鶴唳華亭》後,才對她的演技有了基本的了解,各項條件其實都不錯,大紅需要一個機會。總體而言,外貌上也有「初戀臉」的屬性,和李鴻其搭配CP並無違和感,所以對男女主的顏值我還是認可的。
電影在演員的配置上,除了俊男靚女的主角選擇外,還加上了範偉老師這個老戲骨,他在片中飾演男主的父親。看過電影的觀眾普遍都覺得,範偉老師是全場最亮點,在父子對戲的時候感動了不少人。
這部七夕專屬的《我在時間盡頭等你》,你看過了嗎?
文/葉秋臣
———————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葉秋臣)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抄襲必究—歡迎轉發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