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激情型的選手,追求飛蛾撲火般璀璨的瞬間。」杜長江穿著時尚的綠格西裝,笑容滿面地說,「我的生命要像我的光頭一樣有光芒。」
身為卓木王的總裁,杜長江自信、瀟灑、恣意,頗具小有所成的「二代接班人」的風範。
但只需認真聊上兩句,就會明白,即便是家族傳承,也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專業素養、職業態度和奮鬥精神,一個都少不了。
「我是傳統手藝人出身,從我創業開始就抱持著一個信念: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年過花甲的杜承三講話鏗鏘有力,「但做著做著我就考慮到一個問題,憑我自己這麼做,做木王是可以的,但想做卓木王就很難,我需要杜長江回來幫我。」
身為卓木王的創始人兼董事長,杜承三有著改革開放後一代企業家的堅韌、豪情與驕傲。但聊起傳承家業的兒子,信任的程度和平等的姿態,是在企業一把手身上少見的。
就是這樣一對獨特的「上陣父子兵」,基本完成了讓很多企業家頭疼的二代傳承問題,甚至可以說是完成得超乎想像。
對此,領教工坊領教孫振耀評價道:他們的案例很特別,別人複製不來。
▲領教孫振耀(左一)與杜長江(左三)
在私董會上交流
但是,一代到底應該如何激發二代傳承的意願?兩代人之間應該以什麼樣的角色和角度去面對彼此、面對企業?
卓木王這個獨特的案例,確實值得一看。
杜承三17歲時,自知難以被推薦去繼續念書,便在鄉鎮企業招工時報名學了雕刻。那時的浙江東陽人多地少,都是要靠手藝吃飯,為了能夠養家餬口,他非常勤奮刻苦。
後來,憑藉著努力和聰慧,年少的杜承三按照單位的逐步發展,先後做了會計、銷售員和質量檢驗員,並在22歲時,被破格選為木雕廠的新廠長。
「當上廠長以後,我就發現,不能只想著養家餬口的事了,因為作為廠長,擔負的是整個工廠的責任。」杜承三回憶道,原本性格活潑的他,開始嚴格要求自己要以身作則。
這種身先士卒、言傳身教的狀態,作為兒子的杜長江再熟悉不過,「我父親現在還是保持著這種狀態,做不到的東西不承諾,三十年如一日地使勁做、堅持做,每天進步一點點。他的這種工匠精神和精緻主義也奠定了卓木王的生產基因。」
改革開放後,杜承三開始創業,從做純粹的木雕,擴展到生產紅木家具。產品類型的變化促使他開始考慮樹立品牌。
原本想到「森林」一詞是由5個木組成,想叫「五木王」,但又覺得不夠好,有點土。後來想到不僅要做木王,還要追求卓越,於是有了『卓木王』這個名字。
中國人講求契約精神,杜承三希望卓木王能夠成為一家誠信企業,便將自己的指紋印在了logo裡。
1983年,卓木王成立。像是命中注定一般,杜長江生命的元年也是這一年。
比起年輕時的杜承三,兒子杜長江更加隨性,活潑的性格也保持得更久。「以前的我可以三天三夜不睡覺,然後再睡上三天三夜。」杜長江笑言。
在英國讀研時,杜長江修的是信息技術。畢業後回國,開始在上海做房地產,賣過房子,經營過酒店,也做過董秘給老闆拎包。打拼4年後,成為了公司的副總,職業經理人。隨後,他接到父親杜承三的電話,詢問他是否願意回卓木王創業。
原本杜長江是不願回去接班的,「因為我從小就看著董事長辦工廠,總是在四處求人,賺點錢好勤苦,我想做一個讓別人求的人。」
但在電話裡,杜承三表示,杜長江回去後不是接班,而是兩個人共同創業,圍繞杜長江的興趣點和擅長之處對企業進行調整和變革。
這一點,深深吸引了杜長江。
他分析了一下自己的優劣勢:如果繼續留在房地產界,可能始終是個三流人才,但如果回到家族事業中,踩著巨人的肩膀,或許能成為傳統行業中的一流人才。並且,打工多年的他開始有了自我表達的欲望,想要改變世界。
經過了一番理性的衡量與思考,杜長江做出了決定——回家。
聽到這個消息後,杜承三便開始為變革做準備。「因為杜長江和卓木王都誕生於1983年,我們就把品牌名改為:卓木王1983。當時我還在想,既然我要把這家企業傳承給我的兒子,那我們能不能共同努力把它做成一家百年企業呢?於是就定下來,誰當董事長,logo上就按誰的手印,這是對客戶的承諾,對企業的擔保。」
從職業經理人,到企業的傳承者,杜長江的使命越來越大,責任也越來越大。
以父親杜承三為對標,他開始堅持早起,堅持出席例會,哪怕前一晚凌晨三點才從出差地飛回家。
「他與一般的孩子不同,他的奮鬥精神極強,創新思維也很超前,而這些正是企業家必須具備的特質。」杜承三非常堅定地說,「綜合所有因素,我認為杜長江就是把卓木王做成百年企業的最佳人選。」
傳統的手工藝作坊非常講人文之道,師徒相授、師徒相親。
但現代企業是偏科學和管理的,因此,只有將人文之道與科學管理相結合,才能將卓木王做出適當的規模。
杜長江把這種企業狀態稱之為:一半科學一半藝術。
杜承三是傳統手藝人出身,是木雕屆的大師,對藝術拿捏得非常精準;杜長江做過職業經理人,企業管理中的絕大多數領域他都有經歷過,管理經驗和職業化程度都很高。
因此,原本很難掌握的組織平衡,卻恰恰是杜承三和杜長江聯合創業的優勢,進而成為卓木王的核心競爭力。
作為企業的一把手,杜承三始終把父子二人與卓木王的關係定義為共同創業。「其實0-1的難度並不大,但如果讓一個沒有創業經歷的年輕人接我做了二、三十年的班,再有能力的人也很難勝任,因為缺少閱歷。」杜承三表示,只有兩代人完成了共同創業,杜長江才能將這份事業繼承下來。「人只能做他自己擅長的事,做不了別人擅長的事。」
兒子回來以後,杜承三的首要任務就是把他培養成一名合格的企業家,因此,他將自己定位為「陪跑人」。
所謂陪跑人,就是既要放權,又要負責。「一定要給他鍛鍊的機會,所以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我就讓他自行發揮。」杜承三解釋說,「其次,什麼時候改進什麼時候改退,要衡量好,隨時進行角色轉換。」
在杜長江看來,所謂的父子共同創業,或者說完成二代傳承的過程中,最難的是一代。二代只要負責使勁幹,就是挺好一孩子,蠻容易的。
但一代很難,處在肖知興老師講的「管理的灰度」中,灰度代表包容、關愛、要求、教育等等,這個度很難掌握。
「在我們企業治理層面,他是董事長,我是總裁,他是我老闆;但在企業管理層面,我是總裁,他是生產中心的總監,我是他老闆。你看,他既要學會做我老闆,又要學會做我手下,多難啊!」杜長江笑得狡黠,卻也充滿崇拜,「但我們董事長做得特別好。」
無論是董事會上杜承三的決策,還是管理會上杜長江的要求,對方都會積極配合,只要拍板的事情就堅決執行。當然,衝突也是有的。
從實踐結果來看,杜長江創新思維超前的優點,也是他的缺點。「他的創新理念,市場要兩年後才認可。」杜承三認為,這就是超前的代價。「並且他要幹就幹大的,追求一下子飛上天,但我是一步步走出來的。」
面對父子倆理念上的不同,杜承三並不感到煩惱,只堅定地掌握兩個原則:
● 第一個原則,杜長江提出的原則自己能不能想懂,如果想不懂就想通,只要成了就是機會的事,就不管想不想同意都同意。
● 第二個原則,所有同意的事情自己能兜底,即便事情不成,也只能傷企業的皮肉,不能傷企業的筋骨。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杜承三直言,「停在原來的地方是做不成百年企業的。所以對於陪跑者來說,最難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看不到的東西想通想懂。」
對於從父親那裡傳承下來的企業精神,杜長江是很遵從的。「卓木王有一個很簡樸的文化,是董事長一直和我強調的經營原則:勤付款、勤收款,三角債拖垮國家。」
這句話是杜承三在80年代時去深圳出差,在一家合資企業中看到的,從那以後便始終被保留在他的腦海中,所以卓木王從創辦開始,沒有欠過一分錢,不論是員工的工資,還是供應商的貨款。
但是,對於企業的發展節奏,以及個人的做事方法,杜長江原本有著自己的一套——崇尚個人英雄主義,喜歡用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太過於追求一時的輝煌璀璨,常會忽略對長遠發展的考量。
直到經歷了去年年初的疫情期,杜長江才慢慢發現,一個人確實能走得很快,但要組織一群人去做事才能走得更遠。而對於成功的把握、對風險的控制和對長續的思考,老一輩確實更有辦法讓企業活得更久一些。
杜長江的轉變來源於危機時對未來發展的思考,杜承三的轉變則是源於有效的管理培訓。
肖知興在剛創辦領教工坊時,便邀請杜長江加入私董會小組學習,原本就上過肖知興老師的管理課程,杜長江信任他,就報了名、交了學費。
「但是私董會的學習要求是企業一把手,我那時候剛回卓木王,就想著說服我父親去。老一輩是很看重錢的,一聽說學費都交了也不能退,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去了。」
結果,一學就是8年多,杜承三還逢人就說:
這些年,杜長江最大的功勞就是把我送進了領教工坊,改變了我的認知。
反求諸己的領導力和奮鬥終身的企業家精神,都是領教工坊的領教和兄臺們教給我的。
說到這裡,杜長江挺直了脊背,微仰著臉問:「畢竟是做了貢獻的,那學費是不是該找董事長給我報銷一下?」
▲領教工坊組員企業家、卓木王家具創始人杜承三在私董會上
杜承三聽聞看向他,緩緩地說:「那你後面幾年的學費還不是我給你交的?」
一時無言,杜長江笑嘻嘻地轉開了話題。
看上去性格大大咧咧的杜長江,內心其實很細膩。父親的小組來卓木王開私董會時,給了杜承三一個反饋:長江身上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你要嘗試表揚他。
即便是在幾年後回憶起這段往事,杜長江的眼淚還是會來到眼眶邊打轉。「不是覺得委屈,就是覺得很感動。」
杜長江明白父親和兄臺們各自不同的良苦用心,他也十分清楚,無論是父親還是他,都不是卓木王的皇帝,而是打造卓木王、成就卓木王的匠人。
「卓木王融合了我們父子二人的基因,但我們都只能陪卓木王走一段時間。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卓木王能更長久地活下去,是我們父子共同的願景。」
在卓木王,父子倆的共同創業不是規劃出來的,也不是商量出來的,而是幹出來的。「幹就完了!」杜長江表示,「我們的董事長很寬容。
「很多時候,董事長會在我高興時批評我,在我沮喪時鼓勵我。我們的上陣父子兵建立在人文關懷和親情關懷的基礎上,所以我們配合得很好。」談及父子關係,杜長江始終保持著很強的尊重。
「一代挺難的,」杜長江又一次強調,「原本是那麼驕傲的帝國締造者,卻願意放下高高在上的自尊心,與我們共享榮耀,平等地交流、共同地成長。」
而在杜承三心中,比起二代是否接班,比起企業的傳承之道,處理好父子之間的關係,才是所有為父者的必修課。
他始終認為,父子之間最不可以搞壞的就是父子關係,並且,這是父親的責任。而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不要講對與錯。
「我跟他從來不講對與錯,都是對的,只不過我們的想法不一樣,想要達成一致,總要做出改變。」習慣以身作則的杜承三往往會率先做出改變,「他可以先說希望我做到哪些,我做了以後他就會做。無論如何不能強求,要真正地轉變他的思想,否則是沒用的。」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只要董事長的位置還沒交,兒子也是職業經理人,那麼老爸就要用對待職業經理人的狀態對待兒子,而不是用對待兒子的狀態對待職業經理人。因為職業經理人是自由的、有選擇的,今天在這裡打工,明天可以去別的企業打工。
但父子關係是沒有選擇的,而且情感這東西要是破了,就補不回來了。
所以杜承三非常看重在職場中的職業化,這是絕大多數家族企業都會出現問題的地方,但只要做好了,就會是推進二代傳承的順利發展的一大動力。
培養兒子,終究是比培養職業經理人有更靈活的空間,杜承三稱之為「比較幸福」。「痛苦的時候把好的一面拿出來比一比,自己的心態就平穩了,處理的事情也就平穩了。比一比就不難過了,但不難過不代表不去處理問題,而是可以處理得更加妥當。」
對此,杜長江半開玩笑半認真地提出建議:一代們得認命啊!
「按我們董事長的話說,原來事情都掌握在自己手裡,是可控的,交給下一代以後,都不可控了,還不能硬管,好糾結,好焦慮。」杜長江哈哈一笑,繼續說道,「一代也曾在年輕時意氣風發,但時間向前走,更年輕的一輩出來了。我衷心祝願所有一代都能勇於挑戰新時代賦予他們的新使命!」
至於會不會讓自己的孩子接班,杜長江的回答非常灑脫且通透:「這是意願問題,他們如果覺得幸福自己會做,我如果覺得他們適合,會去引導,但成不成無所謂。因為比起接班,我更希望他們能成就更加美好的自己。」
「企業可以有很多辦法延續下去,未來的社會也更多元,不一定只能子承父業。不要太強求二代,他們只是時代的產物,只是一不小心加入『豪門』的小孩。」又是一陣哈哈大笑後,杜長江頗為認真地說:「生他們下來不是為了折磨他們,要給他們愛與祝福。」
#轉載合作,請添加小助手微信:clec201101
#內容合作、投稿交流:hanyu.wei@clec.com.cn
對領教工坊「私人董事會」感興趣的企業家朋友可通過下方「閱讀原文」提交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