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1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曼玉)「截至目前,西藏有400多種較大疾病不需要離開自治區醫治,大多數重病在地市一級醫院就能得到治療。2189項縣域新技術、新項目在縣級醫院逐步推廣實施。新疆急危重症基本不出自治區,全疆50%的縣醫院能夠開展以前不能開展的顱腦腫瘤手術、頸椎手術、內鏡治療等複雜手術。」在12月15日國家衛健委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李大川表示,組團支援和對口幫扶工作較好地解決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看病就醫問題。
「十三五」期間,中組部牽頭,國家衛生健康委每年安排全國三級醫院900餘名專家支援西藏、新疆和兵團的16所醫療人才「組團式」受援醫院和106個貧困縣的縣級醫療機構,變「單兵突擊」為「集團作戰」,變「輸血供氧」為「造血制氧」,將先進診療技術和優秀管理理念「帶著泥土移栽到當地」,為受援地區培養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為當地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李大川表示,「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兩地用於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包括公共衛生、醫療保障、醫療服務、機構建設、人才培養、健康扶貧、疫情防控等多個領域。5年來,16所組團受援醫院新開設專科288個,增設床位4390張,新購置了CT、磁共振、PET-CT等大型醫療設備1168臺。拉薩、日喀則和山南市人民醫院等一批新建大型、綜合性醫院拔地而起。
另外,16所組團受援醫院中有9所醫院建成國家級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實現人才培養「本土化」。5年來,援藏專家幫帶847個醫療團隊、2493名本地醫務人員,培養地市級以上醫院醫療骨幹1927名、縣級醫院醫療骨幹2302名,1187名醫生職稱得到晉升;「打包移植」內地先進經驗和技術成果1143項,共同攻關技術難題1520個,填補和刷新醫療技術空白1661項;申報國家級、自治區級科研項目929項。援疆專家與1368名學員籤訂培養計劃,舉辦各類講座3000場/次,培訓地縣醫務人員9萬餘人次,開展新技術新項目1470項,填補當地技術空白640項,帶領和幫助當地人才申請地廳級以上科研項目209個,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83篇。
「經過5年多努力,西藏、新疆的嬰幼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顯著降低,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顯著提高,兩地人均平均期望壽命分別提高到70.6歲和74.4歲。」李大川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