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人有云:「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而《新婦譜補》則認為:「有才而炫,」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才為賢德。
民國女子鄭毓秀便是集諸多個第一於一身的傑出女性。第一位女性殺手;第一位獲得博士學位的女性律師;第一位地方法院女性院長與檢、審兩廳廳長;第一位非官方女性外交特使;民國第一位省級女性政務官……可謂開風氣之先的女中翹楚。
嶄露頭角
鄭毓秀天性叛逆卻又聰明伶俐,父親是清末一官吏,母親頗有文化,常常教她誦讀經文。1905年,只有14歲的鄭毓秀,得知兒時的婚約,親自寫信給男方解除婚約,因此惹得家人不滿,憤而離家出走,進入天津「崇實女塾」教會學校,接受西式教育。16歲跟隨姐姐東渡日本,在日本接受了孫中山反清革命思想薰陶,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不久便回國從事革命活動。
當時汪精衛準備到北京刺殺清政府高官,路過天津時,鄭毓秀作為同盟會專員負責接待並協助汪精衛的暗殺行動。見面後,汪精衛說:「聽說最近北京盤查得很嚴,我們這些男人攜帶炸彈容易引起懷疑,想請你幫忙把炸彈帶入北京,不過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炸彈一不小心就可能爆炸。」鄭玉秀當即回道:「不會爆炸,還叫什麼炸彈,這事就交給我了。」鄭毓秀憑藉她的機智勇敢和幾位外國朋友的幫助下,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辛亥革命爆發後,鄭毓秀多次為革命黨人運送軍火、傳遞情報,還參與暗殺清朝官員的活動。為挽回時局,清廷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鎮壓革命黨人。於是,革命黨人決定刺殺袁世凱。將參與刺殺的人員分成四組,按照刺殺行動的計劃,鄭毓秀與吳若龍、羅明典三人一組,乘馬車遊弋在東華門、王府井大街之間伺機而動。無奈計劃暴露,大批軍警趕到出事地點,當場抓捕了參與行動的十餘人,鄭毓秀僥倖逃離現場。得知真相的袁世凱大發雷霆,四處捉拿鄭毓秀,在這種情況下,鄭毓秀選擇了出國留學、暫避鋒芒。1914年,鄭毓秀遠走法國,進入索邦大學(今巴黎大學)攻讀法學專業。
名揚巴黎
經過三年的刻苦攻讀,鄭毓秀於1917年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索邦大學法學碩士學位,並繼續攻讀博士學位。這期間她還加入了法國律師協會,成為該學會的第一位中國人。鄭毓秀不但為人熱情、性格溫和,還能言善辯,說一口流利的法語,經常在各種場合參與演說,宣揚中華文化。成為歐洲各國文人、高官的座上賓,鄭毓秀也因此名揚巴黎。1918年,鄭毓秀接受民國南方政府主持的外交委員會的委派,在法國進行國民外交工作。
1919年,由27個戰勝國,1000多人員參加的「巴黎和會」在凡爾賽宮舉行。鄭毓秀因精通英語、法語被任命為「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成員。西方列強操縱的「巴黎和會」相關條約對中國非常不利,造成國內局勢緊張,人民要求拒絕籤約。左右為難的北京政府便把籤字與否的責任推給中國出席「巴黎和會」的代表團團長陸徵祥。
隨著時間的推移,抗拒籤約的遊行預演預烈。為響應國內,6月27日晚,數百名留法學生和華工包圍了中國代表團的下榻地點,並推薦鄭毓秀為代表與陸徵祥談判。而此時的陸徵祥已經接到北京政府的示意,準備在合約上簽字。急中生智的鄭毓秀在花園裡折了一支玫瑰,藏在衣袖裡,頂住陸徵祥,厲聲說道:「你要敢籤字,我這把槍可不會放過你。」嚇得陸徵祥不敢去凡爾賽宮籤字。1924年,品學兼優的鄭毓秀終於獲得索邦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女子。
事業巔峰
1920年,鄭毓秀回國宣傳男女平等,鼓勵女生出國留學,宣揚「女子有才才有德」的新觀念。為了能讓婚姻自由的觀念制度化,鄭毓秀還在南京國民政府立法會上提議,將婦女婚姻自主權寫進法律條文中。
1925年,鄭毓秀被聘為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先後著作《中國比較憲法論》、《國際聯盟概況》等,對於開闊國人視野功不可沒。
1926年,鄭毓秀與同學魏道明在上海開設了一個律師事務所,開展律師業務,成為中國第一個女律師。除律師工作外,還在南京國民政府歷任上海審判廳廳長、江蘇政治委員會委員、江蘇地方檢察廳廳長、上海臨時法院院長等等。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識和人際關係,積極參與重大的社會事務活動,開始揚名上海灘。
1942年,鄭毓秀丈夫魏道明接替胡適任駐美大使,鄭毓秀成了大使夫人。1943年又陪同宋美齡訪美,當時身為總統羅斯福的夫人安娜·埃莉諾·羅斯福稱讚鄭毓秀「具有政治頭腦,不同於歷任中國大使夫人」。1947年,鄭毓秀跟隨丈夫魏道明奔赴臺北。1948年,鄭毓秀夫婦移居美國,從此淡出政治舞臺。
晚年落魄
脫離波譎雲詭的政治漩渦,鄭毓秀夫婦曾前往巴西從事商業活動,但由於經營不善、人脈生疏,夫婦兩人逗留數年後返回美國。此時的鄭毓秀夫婦想要返回中國大陸無門,想回臺灣又不給開門。痛感落魄的鄭毓秀,只好終日敘故舊、憶往昔消磨時間。1954年因癌症病變,被迫切除左臂。這對曾經風光無限的鄭毓秀來說,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客居他鄉、倍感落寞,又疾病纏身、度日如年,終於1959年12月16日於美國洛杉磯病逝,終年68歲。
細品鄭毓秀的一生,思想活躍、才貌雙全、勇敢頑強,憑藉自身的努力在亂世中披荊斬棘達到令人仰望的高度。時勢造英雄,同時英雄也應該順應時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