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朝中後期,流落到海外的中國重要文物的分布情況

2020-11-24 騰訊網

擁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華夏大地,積存了大量的珍貴歷史文物。然而,到了清朝的中後期,隨著國門被外國列強堅船利炮轟開,老祖宗留下的大量文物古董或被毀壞、或被列強盜掠最終被帶出國門,1860年10月18日,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是中國文物史上最大的一次劫難。

圓明園擁有自康熙以來清朝歷代帝王收藏的純金、鍍銀、玉雕、銅鑄佛像等珍貴歷史文物達10萬尊以上,最終被列強洗劫一空。

從中國流失出去的文物,散布在世界各地,具體存在形式有兩種:一是在博物館,二是在世界各國民間,據不完全統計,世界現有47個國家的2000多個大型博物館中,中國流失出去的歷史文物多達167萬件;此外,至少有數百萬件中國歷史文物流落在世界各國民間。

今天,我們盤點流失到國外的中國歷史文物幾個重要分布區域:

一、英國大英博物館

英國大英博物館中收藏的中國歷史文物總數多達2.3萬餘件,絕大多數為稀世珍品。其中,中國歷代古畫就有數百件之多。被八國聯軍從圓明園掠走的《永樂大典》、《女史箴圖》、中國波羅蜜佛經最早版本和所謂科學「考察隊」竊取的敦煌畫卷就收藏於此。

二、日本各地大大小小的博物館藏有數目驚人的中國文物

日本現今有1000多座公私博物館,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收藏有中國歷史文物,數量總計在七八十萬件左右。

如此驚人數量的文物,都是日本通過偷盜搶劫所得,八國聯軍時期盜掠一部分、上世紀初在西北及敦煌地區盜掠一部分、其中絕大部分是日軍侵華期間盜掠所得。

三、法國博物館

法國楓丹白露宮中的中國館收藏了中國歷代名畫、金玉首飾、瓷器、香爐、編鐘、寶石和金銀器等3萬多件;巴黎羅浮宮國立博物館的分館吉美博物館之藏品的一半以上都是中國歷史文物,總數達到3萬多件。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藏有敦煌文物6000餘件。

四、美國幾座大型博物館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是美國專門以收藏中國歷史文物為主的一家博物館。在該館的陶瓷部就收藏中國歷代名貴陶瓷和其他珍貴文物2000多件;該館玉器部有中國古玉文物1200多件,為當今世界上收藏中國玉器最豐富的博物館。除此,該館青銅器部還收藏中國古代青銅器約有800件。

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有中國各地編纂編修的歷代地方志4000多種,古籍善本3000多種,私人家譜2000多種。

五、俄羅斯各大博物館

俄羅斯各大博物館除了館藏有八國聯軍時期從中國盜竊去的珍貴文物外,因為地緣關係,上世紀初以探險為名的俄國探險家在我國西北地區盜掠了大量文物,尤其是在敦煌和黑水城一代。

俄國探險家科茲洛夫自1901年至1926年,三次在哈日浩特盜去的舉世聞名的我國西夏文刊本和寫本總計數千種,其編號達八千號,其中百分之八十是佛經。此外,還有不少漢文、藏文、回鶻文、突厥文、敘利亞文、女真文、蒙文書籍和文稿等文物不計其數。這些寶貴的西夏文物分藏在俄羅斯的幾大博物館中。敦煌遺書在中國僅存2萬件,僅佔3成左右,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亞洲民族研究所的多達1.2萬件。

六、再看看流失到海外的中國甲骨片情況

據統計,流失到海外的甲骨片近3萬片,日本就收藏有近1.3萬片,成了世界上收藏中國甲骨文片最多的一個國家。

相關焦點

  • 進博會溢出效應持續放大 流落海外文物首次境內又展又銷
    第三屆進博會首票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5件海外文物,今天將在上海完成銷售、清關、結算的全過程。這意味著,流落海外的中國文物首次經進博會平臺打通了政策堵點。這5件海外文物,來自日本資深藏家的累世舊藏,均為中國古畫,落款為南宋的趙伯駒及明代的沈周和仇英。
  • 文物販子盧芹齋:導致大批國寶流落海外,不敢回國客死異鄉
    文物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蹟,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文物古蹟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創造的具有文化價值的財富遺存,在日益物質化的今天,保護文物顯得極其迫切和重要。
  • 日本準備拍賣從中國掠奪的文物,中國人不幹了!
    「從中國非法劫掠」文物 立法明確不得上拍公函中提到的這些文物均為大谷光瑞等人從中國非法劫掠而來。150多年來,中國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現存何處?確切的數字恐怕永遠是個謎!中國流失國外的文物,在瓷器方面,以收藏亞洲藝術品著稱的法國集美博物館收藏最佳,館裡的瓷器從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個朝代各大名窯的名品應有盡有,且多為精品。
  • 中國小夥繼承英國莊園,從中挖出十萬件珍貴中國文物,價值數十億
    英國人在近代史上屢次發動侵華戰爭,劫掠的中國文物珍寶不計其數,很多國寶都散失到海外,僅僅在大英博物館,就有約23000件中國文物,從玉器、青銅器、瓷器到古籍書畫幾乎包含了各個種類的文物。
  • 清朝燒掉的明朝世界地圖 中國放在了世界正中央 原版全部流落海外
    說起最早的世界地圖,那就不得不提到明朝的《坤輿萬國全圖》,這幅圖與我們今天的世界地圖已經很接近了,而且首創性地將中國放在了世界地圖的正中央。《坤輿萬國全圖》,由明朝太僕寺少卿李之藻負責繪製而成。
  • 海外博物館中國文物丟失引質疑,故意抹黑這鍋我們不背
    8月中旬,美國精英雜誌GQ網站發表了長篇報導,將近年來一些歐洲博物館文物失竊案強行與中國掛鈎。該文章詆毀中國買家不惜一切手段將中國海外流失文物追回,甚至是給盜賊「下訂單」。電影《十二生肖》2012年成龍飾演傑克從文物盜竊賊轉變為文物保護者事實真是這樣嗎?中國追索海外文物的真實情況到底是怎樣?
  • 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一件中國文物,曾主動歸還,中國為何沒要
    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一件中國文物,曾主動歸還,中國為何沒要 英國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庚子之變的發起國,在掠奪和收藏清宮文物方面,與其他國家相比,因為動手早、下手狠,所得豐富且精品多。英國許多博物館、圖書館甚至私人收藏家都藏有清宮文物。其中以大英博物館最突出。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 | 館藏2萬件中國文物,這家法國博物館如何...
    原創 李家麗 雅昌藝術網 收錄於話題#博物館12#藝術189全球化視野之下的今天,我們關注中國藝術,海外博物館成為不可被忽略的重中之重。諸多海外博物館大規模、系統化地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品,也成為中國藝術在世界亮相的重要途徑。
  • 他繼承家人遺產,突然發現英國老房子中的十萬件文物,價值上億
    引言中華民族傳承到現在,已經有了非常悠久的歷史。直到現在各種博物館中也藏有很多古老文物,這都是歷史的見證,也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們存在過的見證,體現了勞動人民在歷史長河之中的勤勞與智慧。我國歷史悠久,有很多古老的東西流傳了下來,但是在建國前的100多年裡,我國卻遭受了很多國家的入侵,而且很多文物也都流落到了其他的國家。現在還有不少文物流落在海外,至今還下落不明。
  • 《中國的寶藏》:在文物中遇見傳統和現代
    中英合拍製作團隊歷時1年,行程7000多公裡,走遍8座中國城市,拍攝了8家博物館,5個世界文化遺產,20多件頂級文物。紀錄片試圖從中國人的現代生活中捕捉到迴響,尋找古代文明的現代傳承。節目邀請英國著名節目主持人阿拉斯泰爾•蘇克(Alastair Sooke)帶領觀眾踏上博物館尋寶之旅,在這趟充滿驚奇的旅途中,他感受中國的歷史悠久和幅員遼闊,遇到各行各業的中國人,傾聽他們的故事。他對中國歷史十分著迷,正如他在節目一開始就提到,「驚奇於她的美和數千年文明的深度……如果不了解中國的過去,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今天的中國!」
  • 兩強國,一個被解體,一個合體,都曾因侵華向中國道歉,歸還國寶
    文物由於自身承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信息以及不能再生不可替代的特點,而顯得尤為重要。文物可以告訴現代的人們,我們曾經是從哪裡來的,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經歷了什麼樣的變化才發展到了今天。
  • 「滿清八旗」16萬兵力,清朝皇帝是如何把他們分布在全國的?
    截止至乾隆時期,滿清八旗的兵力分布還是十分具有戰略性的。布兵數量最多的當屬京畿重地——北京城及其周邊地區,總數大概在十萬左右。這個數字時有波動,乾隆前期為八萬人,乾隆執政中後期為十萬人,到清末的時候大概是十二萬人。其次是新疆駐防,人數大概是一萬兩千人。因為新疆在康熙朝的時候又重新恢復了控制,但還是不太穩定。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羅浮宮,如何尋找3萬中國文物的展出新路徑?
    全球化視野之下的今天,我們關注中國藝術,海外博物館成為不可被忽略的重中之重。諸多海外博物館大規模、系統化地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品,也成為中國藝術在世界亮相的重要途徑。
  • 揭露清朝皇帝的生活
    核心提示:清代皇帝用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時間學習先祖的聖訓,無論嚴冬酷暑,從不間斷。皇帝如何處理政務?   上午9點半到11點,是皇帝上朝理政、辦理公務的時間。皇帝處理政務一般分為日常的和特殊的兩種。像御門聽政、宮中日常視事、接見外國使臣等,屬於日常的政務;重要的典禮像登基大典、大朝會、皇帝生日、皇帝大婚等屬於特殊的政務。
  • 「免證、免稅、保稅」讓海外流失文物回家更便捷,保稅區裡走出中國...
    12月15日,「瓣瓣同心·攜手共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網絡主題採訪活動走進位於順義區的天竺綜合保稅區,記者在現場了解到,緊抓「兩區」建設契機,園區積極發展文化貿易,打造文物入區鑑定、保證保險優質平臺,促進海外文物回流,讓流失文物回家更便捷
  • 老漢挖到一筐黃金,銀行估價2500萬,專家聞風而至,結局大跌眼鏡......
    而我國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我們國家的文物流失實在是太嚴重了,無數珍貴國寶流落海外看著令人痛心!下面給大家看一下,流落海外的十大國寶。翡翠西瓜翡翠西瓜,是中國清朝文物,共一對,深受慈禧太后喜愛,她死後翡翠西瓜隨葬,後被人盜走,目前下落不明。
  • 免繳近30萬稅款,第三屆進博會首單文物類展品進口業務完成結算
    這標誌著,流落海外的中國文物首次經進博會平臺打通了政策堵點,完成了展示、銷售、清關的閉環。購買文物類展品的消費者也真正享受到了免徵進口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的稅收優惠政策,為今後進博會物類展品的申報審批、展示交易、監管服務等工作形成可複製經驗。未來,越來越多流落在外的中國文物,有望通過進博會這一通路回歸祖國。
  • 從展品到商品,進博會首單文物類展品免稅進口業務順利完成
    這5件文物的「身份」,經歷了從首次亮相進博會的海外文物「展品」,到被境內買家收藏的「商品」之變。也意味著,這5件曾長時間流落在海外的文物珍品,正式回到了中國的「家」。這一切,和「推動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文物進口稅收減免優惠政策和公益展示服務要求的落地實施」政策有直接關聯。
  • 大英博物館,收藏著2萬多件被掠奪的中國文物,卻未保管妥善!
    博物館擁有藏品800多萬件,包括世界各地許多文物、珍品及重要人物手稿,藏品豐富、種類繁多,在全世界博物館都屬罕見,由於空間限制,大約只有1%的有藏品能夠公開展出。因為戰爭搶劫、非法走私、移民攜帶等原因,中國文物大量流失海外。
  • 流落海外的中國文物之元末明初絹本設色嬰戲圖軸
    圖片為高清圖,可放大觀看絹本所畫為一皇家花園內,22名幼童正在嬉戲,有的騎著木馬(木馬有考證為中國發明),有的則在玩石質滑梯。嬰戲圖是宋代畫院中比較流行的創作主題。從畫中人物服飾和繪畫技巧來看,該畫可能為明初所作,當時朝廷已經恢復了宋朝的畫院制度和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