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帶來的是的諾媽的文章,她的公眾號是【諾媽叨育兒】。
當了父母以後,出門帶娃最害怕別人對自己孩子行為的評價莫過於「熊孩子」這三個字。
常常看到商場裡有的的孩子為了讓父母給買玩具在地上撒潑打滾放縱的表演,去遊樂園玩一直霸佔著遊樂設施不下來,還有的跟別的小朋友爭搶玩具導致雙方家長大打出手的場面。
心裡默默的為傳說中的「熊孩子」捏把汗。
其實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如果你的孩子有上述的這些行為,那說明你一定不是個稱職的家長。
沒有學會合理引導寶寶的負面情緒和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導致孩子被貼上「熊孩子」的標籤。
那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發生負面情緒時及時處理和應對,讓孩子不習慣性的養成任性的習慣呢?
從小建立規則和秩序感
NN11個多月的時候,很喜歡去戶外玩,但是逐漸發現孩子每次就特別著急的想要出去玩,不滿足就會用大哭大鬧的方式催促大人必須按照她的需求馬上滿足。
遇到這種情況,我會嚴肅認真的跟孩子說,NN,媽媽知道你現在很想出去玩,但是媽媽現在還沒有準備好,NN如果繼續以哭鬧的方式來「威脅「媽媽,媽媽不會響應你的需求,等什麼時候NN情緒平靜的時候,媽媽才會答應帶你出去。
之後也遇到類似孩子任性哭鬧來達成自己的小心思的時候,我也會跟孩子強調,媽媽說了哭鬧的時候提出的需求媽媽是不會響應的對麼,什麼時候安靜等待了,媽媽才會知道你需要什麼。
之後孩子就不再以這種方式來」要挾「大人必須服從她的指令了。
在孩子第一次出現以不合理的情緒宣洩方式來讓父母或者家人必須無條件服從他們的要求,一定要用正確的方式理性和冷靜的處理孩子這些看似很糟糕的情緒和行為。
02.玩別人玩具需要徵求別人的意見,要引導孩子學會同理心換位思考
有次奶奶帶NN去小區玩,看到別人的玩具特別好玩(有種玩具叫別人家的……),拿著就玩,哭鬧就是不撒手,最後對方家長就說沒事你拿回家玩吧。
回到家後,會跟NN認真進行溝通。
"NN這個玩具呢是別的小朋友的對麼?你玩的時候需要尊重別人,先問問別的小朋友和家長能不能讓你玩,如果別人同意了你才可以玩。"
"同樣如果別的小朋友想玩你的玩具,也需要徵求你的意見,尊重你。"
"另外呢,不管NN再怎麼喜歡別的小朋友的玩具,都不可以帶回家,如果想帶回家,你得把你最喜歡的玩具跟別的小朋友互換'
需要從小讓孩子內心建立規則和秩序感,讓孩子從小知道遵守規則。
從那以後,每次孩子出門玩,奶奶都會給帶上一個玩具,跟別的小朋友交換著玩(培養了分享的意識)。
學會跟孩子正確的溝通
孩子小的時候因為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好,所以遇到煩躁、不舒服、生氣等情況都會以哭鬧的方式來表現。父母首先要及時接納孩子的父母情緒。
情商不高的父母通常會以呵斥、責怪等消極的方式對孩子的訴求敷衍了事,更有的直接暴力相對,孩子越來越難管教,導致一系列惡性循環。
正確的方式是父母需要建立與孩子良好的溝通習慣,用言語來引導孩子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
比如,NN看到我出門上班因為不想和我分開,就會哭鬧著一直讓我抱著不讓我走,這種時候呢我會跟孩子這樣溝通。
「NN哭是因為不想讓媽媽去上班,捨不得讓媽媽走是麼?「。
我繼續問孩子「 媽媽白天去上班了,晚上下班了就會回來了對麼,雖然媽媽去上班了,但是媽媽會一直想著NN的,NN也會想媽媽對麼?」。
NN會再次回應我「嗯」。
看到孩子的情緒逐漸平復後,我繼續問她「那媽媽答應你,今天提前點下班回家陪nn好麼?那你也得答應媽媽乖乖的在家跟奶奶好麼?」
幾次來回的跟孩子溝通,她已經能明白我說的話,並且情緒已經平復了,我輕吻她的額頭,說寶寶那跟媽媽再見吧好麼,媽媽愛你。
很多時候大人對孩子的負面情緒處理缺乏耐心,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採取漠視的態度的,不顧及孩子內心的感受,導致親子關係出現問題。
最終的局面也就是看到常常無理取鬧情緒無法掌控的」熊孩子「大鬧的場面。
當父母學接受了孩子的負面情緒後,通過溝通的方式來引導孩子釋放情緒,就會建立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
讓孩子從此不再做別人眼中的」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