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裔口述:「我永遠不可能成為美國人的一員"

2021-03-02 契丹

點擊契丹   免費關注本帳號!

契丹助您了解人類新科學新理論!


中國漢服網,誠邀合作與籌建夥伴,包括漢服愛好者、漢服設計研究機構、漢服生產廠家、漢服營銷機構,復興漢服。 聯繫QQ:205228903。非誠勿擾。

否極開泰,多難興邦


因為川普的縱容和錯誤表態,讓亞裔尤其是華裔在疫情期間備受歧視。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愈發嚴重,生活在美國的亞裔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歧視與攻擊,這可能正揭示了一項關於「美國身份」的殘酷現實。據英國廣播公司(BBC)27日報導,現年31歲的劉文(音譯)雖然並沒有在美國出生,可自從移居美國之後,她就非常希望能夠儘快融入當地人的生活。她會去觀摩橄欖球賽,看美劇《欲望都市》,還會去慈善機構「食品銀行」(food bank)做志願者。在疫情暴發之前,她從未想過,一名來自東亞的人生活在德克薩斯州的奧斯汀有什麼問題。她表示:「說實話,我並沒有覺得我和周圍人不一樣。」可情況已經變了。如今新冠疫情已經在美國奪去了約10萬條人命,而身為亞裔就有可能成為被攻擊的對象。這一點,劉文已經感覺到了。她說,她的一位韓裔朋友去食品店買東西時,一些人就對她大吼大叫,甚至動手推她,最後還要求她離開,僅僅因為她是亞裔,而且還戴著口罩。「這次的疫情讓我意識到,因為我是亞裔,因為我的長相和故鄉,我永遠不可能成為美國人的一員。」「我希望用到它的一天永遠不要到來」,她說,「因為那時的情況一定非常嚴重,嚴重到我無法想像。」紐約和洛杉磯的官員稱,針對亞洲族群的仇恨事件已經增加了。舊金山州立大學與一些倡議群體合辦的報告中心也表示,自該中心3月份成立以來,美國的45個州已經報告了1700多起和新冠病毒有關的歧視事件。有評論員指出,一些位高權重的政客,比如川普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都或多或少地在語言上激起民眾反對亞裔的情緒,這使情況變得更糟。

BBC報導截圖

根據BBC報導,大量的美籍亞裔和在美國生活的亞洲人都表示,他們的生活在新冠疫情開始之後有了巨大變化。38歲的金伯利·哈(音譯)是一名華裔加拿大人,在紐約已經生活了超過15年。今年2月的一天她外出遛狗時,一個陌生人指著她,並朝她喊道:「我不怕帶著輻射的中國人,你們不應該出現在這裡,從這個國家滾出去,我不怕你們帶來的病毒!」這之後的幾周中,她發現當她出現在公眾場合中時,「十個人中就有一個」會怒視她。她說:「我從來沒感覺到對我的敵意會上升到這個程度。」而在美國另一邊的加州,23歲的麥迪遜·法萊米爾(Madison Pfrimmer)今年4月份也遇到了針對亞洲人的攻擊事件。在那之前,雖然她也聽說過一些亞裔遭受攻擊的情況,但她並不認為這些是普遍存在的。事發當天,有著一半中國血統、會說普通話的法萊米爾在洛杉磯一家超市中為一對年長的中國夫妻做翻譯。那時,一位憤怒女性對他們進行了持續性的辱罵,還朝他們扔水。她當時喊到:「你們怎麼敢到我家人購物的商店裡來!你們怎麼敢到我們這裡來毀掉我的國家!就是因為你們我的家人不能再掙錢了!」法萊米爾盡力與她爭辯,但是她對法萊米爾為那對夫妻翻譯而感到非常憤怒,並朝法萊米爾扔了一瓶水,弄溼了她的腿部和腳步。在他們排隊準備結帳時,那名女性跟了上去,並朝他們噴了空氣清新劑或是消毒液一類的東西。一些亞裔人權組織和舊金山州立大學合作創辦了「停止仇恨亞裔和太平洋島裔」 (STOP AAPI HATE)資料庫,裡面記錄著美國45個州中和新冠肺炎有關的、針對亞裔和太平洋島裔的歧視事件。其中,來自紐約州和加州的報告佔據了大部分。這些事件的種類很多,其中「言語騷擾」(verbal harassment)最為常見,「迴避」(shunning)、「肢體攻擊」(physical assault)、「職場歧視」(workplace discrimination)、「禁止進入」(being barred from establishments)以及「破壞」(vandalism)也被資料庫標出。另外,相比男性,女性更容易成為目標。BBC報導截圖:言語騷擾佔1710起歧視事件的絕大多數管理這個資料庫的是舊金山州立大學的教授張華耀(Russell Jeung)。他發現許多事件中的被害人有「被朝著咳嗽和吐口水」(being coughed or spat upon),因此增加了這一類別。而這一條也正是泰德·嚴(Ted Nghiem)所遭遇過的。今年37歲的他是一名越南裔美國人。3月時有一名男性朝著他罵粗話,並朝他喊:「滾出去,是你帶來的病毒!」當時他並沒有覺得受到冒犯。不過在同月,另一個人和他相遇時朝他吐了口水,這讓他難過了一兩天。「我報了警,但不知道有沒有後續」,泰德說道,「我很慶幸在那之後我沒染上什麼病。」STOP AAPI HATE資料庫中的信息,源自網絡上自發的報告。而BBC根據採訪以及美國媒體的報導,也出具了一份分析,涵蓋了100多起自1月以來針對亞裔或亞洲人的事件。根據這份分析,有70%左右的事件明確指向了疫情,大約有40%的事件報告給了警方。有一些事件已經到了「仇恨犯罪」的程度。根據紐約市警察局的說法,他們已經調查了14起與新冠病毒有關的仇恨案件,其中受影響的亞裔有15名。此外在加州,一位老人被人持鐵棍毆打。一名青少年也在被暴力襲擊後送往醫院治療。美國廣播公司(ABC)援引一份聯邦調查局(FBI)報告指出,在德克薩斯州,一個來自東南亞的家庭在超市中被人刺傷。其中,2歲和6歲的兩名幼童也受到了傷害。據嫌疑人交代,他攻擊這家人是因為覺得他們來自中國,並且傳播了新冠病毒。另有亞裔人士報告稱,由於他們的種族背景,一些酒店和Uber司機拒絕為他們提供服務。馬特(化名)是一名康乃狄克州的華裔醫師。他除了知道一些人在聲稱「有亞洲人曾在他們附近咳嗽」後要求住院治療之外,也在給疑似新冠患者治療時親身經歷了對亞裔的歧視。他說:「我把全套的防護裝備穿好後走進了病房,並做了自我介紹。但當他們得知我的姓時,他們卻說:『不要碰我,可以讓其他醫生來嗎?』、『你能不要靠近我嗎?』」馬特擔心,發生在他身上的這種情況會打擊醫療工作者的士氣。

「現在我們的壓力非常大,我們要比以前工作更長時間,而且總是要穿著一身不舒服的裝備。我們中的許多人還暴露在新冠病毒之中。」

自疫情在美暴發以來,川普屢屢使用「中國病毒」一詞,企圖將自身抗疫不力怪罪於中國。儘管之後他也說美籍華裔需要被保護,並表示病毒的傳播和他們並沒有關係,但這沒能根除華裔或是亞裔被針對的情況。張華耀教授說,他收到的報告中只有40%左右是針對華裔的,絕大部分案例發生在其它的東亞族群上。「這是一個『種族定性』的例子,也就是說『如果他(她)看上去像中國人,他(她)就會被攻擊。』」現年23歲、來自韓國的大學生吳多賢(Dahyung Oh)仍記得2月份時,她曾在紐約地鐵的站臺上被一個女人用仇恨的眼神盯著看。那時候,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還沒發布戴口罩的建議。「她開始接近我,指著我並對我說:『你為什麼沒有戴口罩?你應該戴上口罩!』」其實,那個女人自己都沒有戴口罩。吳多賢認為自己是被針對了,「因為當時我們周圍有10到20人,都沒有戴口罩。」「我感到很生氣。估計因為我是亞裔才被『挑出來』針對的,而像我這樣身材比較小的女性更容易成為目標。」張華耀教授表示,亞裔面對著一個「兩頭堵」的問題,「如果戴上口罩,別人就會覺得他已經被感染了,但如果不戴口罩,又會被人認為是已經感染卻不當回事。」

而針對亞裔進行攻擊的情況不只發生在美國,英國和加拿大都有許多相關報告出現。BBC報導指出,疫情暴發至今,溫哥華警察局已經報告了20起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

美國普查局(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數據顯示,美國現有2000萬居民是亞裔,大約佔美國6%的人口。其中的一些,比如日本裔,可能已經在美國生活好幾代了。然而,針對亞裔或者亞洲人的歧視是非常武斷的,不會去區分他們是否是美國人、或想成為美國人、抑或僅僅是個遊客。其實早在疫情開始之前,亞裔美國人就有許多相同的經歷,比如他們覺得自己被視為「永遠的外國人」。「種族,就像許多社會分類一樣,所有人都會看得到,」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戴比·馬(Debbie Ma)博士說道,「正因如此,人們很容易對這些類別標籤化或加以刻板印象,比如說,東亞裔人士是外國人,儘管他們可能並不是。」在2008年時,這位教授參與撰寫的一份研究報告中顯示,美國的大學生,無論他們是什麼族裔,都傾向於認為英國女演員凱特·溫斯萊特(Kate Winslet)是美國人,而紐約出生的華裔演員劉玉玲(Lucy Liu)不是。上文提到的馬特醫生也說,他經常會被誇贊英語說得很好,並被問及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儘管他解釋自己生於美國。張華耀教授也表示,儘管他的家庭已經在美國生活到第五代了,他還是會被視作外國人。馬博士認為,這些就是美國別的少數族裔並沒有的「特殊包袱」。她說,雖然美國黑人也遭受歧視,但沒有人會對他們英語說得好感到驚奇。事實上,這並不是亞裔第一次在美國遭受排擠:珍珠港事件後,大批的亞裔被關了起來;19世紀時,諷刺東亞人的漫畫,也被用作阻止中國和其他東亞國家移民的宣傳。如今,一些亞裔美國人感覺他們還處在「試用期」,並需要證明自己的美國身份,這個情況在疫情開始後也變得更為嚴重。曾經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楊安澤4月曾撰文稱:「對族裔背景一定程度上的鄙視和疏離,已變成了明顯的仇視甚至攻擊。」他呼籲亞裔美國人「以前所未見的方式展現我們的『美國性』」,例如幫助鄰居、捐獻防護裝備、穿上美國國旗顏色的衣服。然而,批評者譴責楊安澤的言論是在怪罪受害者,並且他似乎內化了一種觀念:由於其族裔背景,亞裔人就是不夠「美國」。BBC報導稱,雖然沒有準確的數據,但是根據在美國槍枝店經營者的報告,他們已經見到更多的亞裔來買槍了。49歲的美籍華人臧東慧(音譯)在紐約皇后區組織了社區巡邏隊,成員超過了200人。他們輪流開車在社區中巡邏,向警察報告可疑行為。其中有12人有可持有武器的證明。臧東慧形容自己是保守主義者,他相信華裔應該武裝自己,以防社會動蕩與犯罪急增。藝術家與喜劇演員也受到鼓舞而發聲。比如華人說唱歌手傑森·楚(Jason Chu)發起了名為「仇恨是一種病毒」(Hate is a Virus)的倡議活動,還寫了一首關於反亞裔事件的饒舌歌曲。他說,想以饒舌來展示「針對亞裔美國人的人們有多麼荒謬」,以及「強調亞裔美國人屬於這個國家」。「我們在美國不是過客,我們在這裡出生,這是父母養育我們的地方。我們想說,仇恨在這裡沒有位置。」馬特留意到,亞裔美國人群體近年來在政治領域的聲音更大了,在其他領域也越來越亮眼。「我的很多朋友看到這些反華人的言論,對於談論其他族群面臨的歧視更感興趣了。」張華耀則目睹一些亞裔美國人「開始意識到他們的共同利益,作為一個政治組織或群體動員起來」。他說,來自不同階層、教育背景和族裔的亞裔人士如今因疫情相關的歧視而「發現了他們共同的經歷」。「我們在一同面對種族定性這一過程,希望終有一天,我們會團結在一起對抗歧視,以共情心對待其他同樣面臨種族定性的人們。」


免責聲明:除本公眾號原創的圖文以外,本公眾號轉載內容全部來自網際網路公開信息和公開刊物、中國知網(付費獲得),開泰網整理編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公眾號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轉載內容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如有侵權,敬請及時後臺留言或聯繫我們刪除。

契丹箴言: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開放的世界!只要你突破舊我,勇於創新,一切皆有可能!如果你固步自封,自以為是,一切皆有不可能!謹記,沒有一種商業模式與世長存!也沒有一種商業競爭力永恆!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無論您多忙,請花1秒鐘把它放到您的圈子裡!可能國家的一點點安康進步、百姓的一點點尊嚴幸福就有您的功勞!是中國人頂起!

         祈福中國,天佑中華

          長按二維碼,免費閱讀《契丹》雜誌



中國漢服網,誠邀合作與籌建夥伴,包括漢服愛好者、漢服設計研究機構、漢服生產廠家、漢服營銷機構,復興漢服。 聯繫QQ:205228903。非誠勿擾。

相關焦點

  • 黑人小夥被勒死點燃全美怒火,亞裔女:我永遠不能成美國人的一員
    市長對弗洛伊德表示了同情,並表示:「在美國作為黑人公民,不等於被宣判死刑。」在美國,很多時候少數族裔都面臨著歧視,中傷和死刑,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證,隨著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亞洲臉」成了一種原罪,生活在美國的亞裔,也受到了越來越多仇恨。
  • 《亞裔美國人》從社會邊緣勞工到模範少數族裔精英,亞裔真的成為自己了嗎?
    而那些勉強躋身於白人世界裡的亞裔,像Anna Mae Wong,卻也只能穿著頗受爭議的衣衫,演著不討喜的負面角色。早期的亞裔,以及附著在亞裔身上的符號感,是負面,是貧窮,是強盜,是娼妓,是鴉片。但發展至今,亞裔卻「成功地」通過自身努力,將過去負面的刻板印象洗刷殆盡,一躍成為少數族裔精英的典範。
  • 孩子是亞裔美國人的煩惱
    在《摘金奇緣》裡,楊紫瓊飾演的婆婆對未來兒媳說了句「You will never be enough」,這句話在中文版裡被翻譯成「你永遠高攀不上」。但事實上,我覺得她是在說「你是個香蕉人,你永遠都不夠黃」。這部電影在國內的票房和口碑都與美國市場的表現相去甚遠。對於大部分國人來說,這是拍給西方人看的東方人電影,多金、封閉、保守都是多年來亞裔身上的標籤。
  • 路上散步遭白人侮辱 "滾回你國 臭蟑螂" 亞裔成為美國新冠背鍋俠!
    美西時間2020年7月5日,據洛杉磯時報報導,在針對亞裔的仇恨事件激增800多起後,人們終於意識到了有什麼不對,種族仇恨注意抬頭,亞裔成為新冠疫情的背鍋俠,不少人開始呼籲停止種族仇恨 停止攻擊亞洲人!這名指責自己的人帶著一個嬰兒和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這個人原來是她母親的鄰居。費雷爾非常震驚,她走近那名婦女問,「你為什麼把我們當作目標?為什麼要這樣說我們?我是一名護士,我父親曾為這個國家而戰。你不應該教你的孩子種族主義。」
  • PBS《亞裔美國人》系列紀錄片觀後感
    然後,我們可能會明白,應該選擇和誰同行,如何『不向左,不向右,而是向前』,向著更美好的未來前進。」「如果你了解歷史, 你會了解自己」,或者至少,如果我們多了解一些歷史,會更了解自己。PBS在亞裔月播出的《亞裔美國人》系列紀錄片,在這個特別時期,值得我們每一位在美華裔認真看一看。
  • 《亞裔美國人》美國亞裔top6族群的故事
    感謝有華人同事的推薦,第一時間看了這部紀錄片劇集,非常長見識,推薦給每一個人對AsAm議題感興趣的人。就個人來說,即使以後拿到綠卡,在美國成家養家,我對亞裔美國人這個身份的零歸屬感不會有太大改變,23歲才以留學生身份出國的我如果不是一直覺得自己就是個in-between,頂多有一天也許會接受海外華人這個身份。
  • PBS 紀錄片亞裔美國人
    終於有時間看了為亞太裔月PBS推出的紀錄片,亞裔美國人。很不錯的紀錄片,講到了華裔,日裔,韓裔,印度,越南,菲裔等等族裔的歷史。
  • PBS大片《亞裔美國人》講述了怎樣的故事?(視頻)
    5月11開始東部時間晚8點,PBS將隆重播出講述亞裔移民歷史的五集系列記錄片「Asian Americans"——《亞裔美國人》,聽亞裔移民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美國華人》公眾號歡迎讀者投稿分享觀後感和您自己的故事。
  • 孤獨的第十一個等級——在美國的亞裔人
    對於一部分亞裔來說,這些事件中呈現出的一種多方位的偏見——他們因為病毒而受到錯誤地指責,他們被劃分到一個單獨的群體中。 亞裔美國人,這個詞所代表的民族文化差異遠比它的名字的意義更加深遠。
  • 《亞裔美國人》系列紀錄片開播 展現亞裔150年「美國夢」奮鬥史
    亞裔生活在美國已有150多年的歷史,但長久以來,他們的聲音總是被人們忽略。幾十年來,亞裔對美國的貢獻在教科書中輕描淡寫,他們的生活經歷也不被主流媒體所重視。5月是美國的「亞裔和太平洋諸島後裔傳統月」,《亞裔美國人》系列紀錄片由PBS(美國公共電視網)和覆蓋華盛頓、維吉尼亞州和馬裡蘭州的WETA廣播臺共同製作,聚焦了亞裔在塑造美國歷史、形成美國形象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 《可能還愛你》編劇餘米高:要把亞裔喜劇融入美國文化
    在編劇當中,也採用亞裔班子,除了有男女主角黃阿麗和樸藍道外,還有華菲裔導演餘米高(Michael Golamco,音譯Yu姓 ),一起打造了接地氣的亞裔生活寫照。這部電影以喜劇形式表達男女主角Sasha和Marcus的初戀再燃燒的故事,除了令人發笑,也感動人心。編劇餘米高表示:「我喜歡喜劇,同時喜歡電影本身,對你看到某角色便會發笑,角色和觀眾的情感關係就會被連接起來。」
  • 這個日本女人可能成為拉美首位亞裔女總統
    她極可能在6月5日的第二輪總統選舉投票中勝出,成為秘魯歷史上首位女總統,繼而也成為拉美首位亞裔女總統。‍到底是「藤森惠子」還是「藤森慶子」?藤森惠子告訴《時代》周刊:「我和馬克聊天后,給了他我妹妹的電話號碼,因為我身邊有保鏢隨行,而且不住在紐約。妹妹之後還埋怨我,怎麼能給陌生男子電話。」同年,兩人閃電結婚,並前往秘魯定居。2009年,維拉奈拉加入秘魯國籍,二人目前育有兩個女兒。
  • 為何亞裔美國人總是「愛你在心口難開」?
    這些父母沒有告訴我們,我們本可以成為藝術家、演員或者講故事的人,或者從事看似無關緊要、不安全和不穩定的職業。所以,當我在全國各地演講時,很少見到亞洲父母同意自己的孩子不去當「模範少數族裔」。很少有人驕傲地告訴我,他們的孩子是學英語專業的,或者已經成為作家或藝術家。也許吳卓珊的父母是這樣,我有時希望我的父母也是這樣的。
  • 亞裔影后奧卡菲娜:祖母告訴我,永遠不要因為自己的奇怪而羞恥
    第77屆美國金球獎頒獎典禮,奧卡菲娜以電影《別告訴她》獲得音樂/喜劇類電影最佳女主角,成為金球獎歷史上首個獲得喜劇音樂劇類電影最佳女主角獎的亞裔演員。奧卡菲娜1988年6月2日出生於美國紐約,畢業於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美國亞裔女演員、歌手、主持人 。《別告訴她》是她首次主演的電影,首次提名金球獎即中獎,幸運十足。發表獲獎感言時,奧卡菲娜在感謝導演王子逸、片中飾演奶奶的趙淑珍以及家人之外,還特別希望已經過世的母親在天有靈,「希望她現在就在天上看著我。」
  • 美國亞裔醫護:我在與新冠做鬥爭 他們卻叫我「中國病毒」
    新冠大流行以來,全美各地亞裔醫療工作者遭歧視事件有所增加。亞裔美國人佔美國總人口的6%,醫生的18%和護士的10%,在應對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第一線,他們處境艱難,一些新冠肺炎患者拒絕接受他們的治療。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騷擾。  在新冠大流行期間,亞裔美國人遭受的種族主義語言辱罵和身體攻擊大幅增加。
  • 數據顯示美國舊金山新冠死者中亞裔佔一半以上,英語水平可能是重要...
    據美國媒體報導,根據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院的亞裔美國人健康研究中心 5月11日發布的一份新研究簡報,亞裔美國人佔舊金山COVID-19死亡人數的52%。 在整個加州,亞裔美國人佔總人口的15%以上,佔所有感染病例的11.4%,但佔所有死亡病例的16.7%。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阮博士是這份簡報的作者之一。他說:「舊金山死於COVID的人中有一半以上是亞裔美國人,這一發現令人震驚。」
  • 《亞裔美國人》:一部具有現實意義的歷史紀錄影片
    今年年初美加電視評論家協會(TCA)的冬季媒體見面會上,PBS《亞裔美國人》的幾位主要參與者討論和介紹該劇集(美聯社圖片)《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s)分五集,每集約一小時,分別是「Breaking Ground」、「A Question of Loyalty」、「Good Americans」、「Generation Rising」和「Breaking
  • 金球獎新晉影后:請叫我奧卡菲娜 而不是那個亞裔美國人
    今年還不到32歲的奧卡菲娜,正在成為好萊塢影視圈的新寵,憑藉即將於本周五在全國公映的電影《別告訴她》,她拿下第77屆金球獎音樂/喜劇電影最佳女主角,也成為金球獎史上首個摘得電影類最佳女主角的亞裔演員。獲獎感言中她提到家人:「我告訴過爸爸我真的有工作啦。至於我去世的媽媽,希望她現在就在天上看著我。」早前,奧卡菲娜接受了新京報記者的專訪,聊了聊她自己的故事。
  • 全亞裔班底電影火遍全美,卻被指是「美國人眼中的亞洲」
    不過,與美國輿論狂熱不同的是,亞洲觀眾反應平平,有批評指該片展示的是美國人眼中的亞洲,而非真實情況,猶如「中餐」左宗棠雞,不地道卻十分受美國人喜愛。《我》是自1993年《喜福會》上映後,首次有好萊塢電影以全亞裔擔綱主創和主演的電影。該片改編自新加坡華人關凱文的同名暢銷小說,描述新加坡超級富有華人精英的故事,上映首周就登上北美票房冠軍。
  • 《亞裔美國人》American First?
    前者是美國土著印第安人,後者是印度裔美國人。 後者強調的是美國人的身份。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派兵到歐洲參戰,沒人會說派出的「美國人」是「愛爾蘭裔美國人」或「義大利裔美國人」,卻專門報導了主要由第二代日裔美國人組成的一個兵團。 在國與國的戰爭中,亞裔需要證明對國家的忠誠,歐洲人的後裔卻不需要。歷史的原因是他們已經在獨立宣言裡證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