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有理想、有追求的修道者是多如牛毛,而真正得道者則是寥若晨星,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即是情關不過,命精不足。命本不固,精源不清,何談長生之道?
道家修為共分四步:「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精」乃修道之源頭,倘若源頭無水,即使修為之河壩修得再漂亮,修煉的方法再高超,那都將化為一場空。修道的根基不牢,即使建築再宏偉也將會成為一堆廢墟。故廣成子告誡我們說「勿搖爾精」!《老子想爾注》雲 「古仙士實精以生,今人失精以死,大信也」。《壽世真傳》亦云:「人身液化為血,血化為精,精化為髓」。「急守精室勿妄洩,閉而寶之可長活」。黃元吉日:「要知人無精則無氣、無神,尤燈之無油則無火、無光也」。足見自古以來,無論是道家、儒家、醫家,都極為重視「精」,即使是佛家也是這樣,釋迦牟尼曰: 「淫慾不除,則如以沙蒸飯,永不能食」。
南懷瑾先生也說道: 「首先要能做到解脫性慾,不漏精,這是煉精化氣的階段。正因為精充滿了,才能達到初禪的身心喜樂境界,此時體內的細胞都轉化成淨色了,都充滿了生命本來的能量,每個細胞都在快樂之中。在煉精化氣的境界,氣機才能達到大腦,煩惱妄念減弱,只有通過禪定.也才能達到心靈深處的轉化」。這就明確地道出了精與禪定的關係,與明心見性的關係。只有進入禪定,腦垂體才會分泌出長生的荷爾蒙。如果長生之藥的荷爾蒙都被性慾消耗掉了,又何談長生不老?又何談神通功夫呢?可惜是修道者只愛追玄探秘,參禪究心,而對最起碼的修道基本原則於不顧,故人們常說「德有多高,道便有多高」,誠哉斯言。
我認識兩位武術與氣功水平都很高的老師傅,他們可以說是終生研究修煉,每天是談玄說道,可以說是「專家」級的了,但皆不到六十歲便辭世而去了。而且我也翻閱了很多武術名家的資料,年齡也大多在六十歲便去世了。而我所熟悉的幾位打桌球的退休老幹部,每天嘻嘻哈哈,打二個小時的球,什麼氣功、武術也不懂,反而七八十歲了,身體仍很健康,這不由得使我很感慨,也很困惑……為什麼練功的人反而活不過不練功的人?有的百歲長壽老人他們什麼功法也不懂,可依然高壽?
經過我多方考察,主要原因還是命精不固,精竭所致。同樣,世人都會生病,但關於「病」的成因,中醫講精氣不足,五臟六腑虧損,邪氣便會趁機侵入,這便是病形成的原理。倘若木不腐,害蟲又何以能蛀之?因此,各種病的背後有一條共同的原因,那就是精氣虧損!
精氣充足是生命存在的物質基礎!而修道也是同理,精足才能化氣,氣足方能化神,神足方能還虛合道。倘若精不足,修道就等於畫餅充飢。有些學佛者往往不明究理,誤以為「萬法唯心」,只要一心端坐,念念經,拜拜佛便可明心見性而得道,實際上這正是一種「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的修法,這無疑是「積雪為糧」、「磨磚為鏡」的行為。道家批判他們是「枯禪」、「頑空」一點也不為過。現在外國盛行什麼『靜坐冥想』,他們所走的路正是這種片面的唯心主義之路。充其量只能暫時休息片刻,恢復一下體力而已。與大道修為相差何止十萬八千裡,他們連大道的邊都靠不上。
現在很多成功人士自以為有錢,時常縱情於酒色,又以為通過體育鍛鍊可至長壽,而這恰如「無根之木」,一陣狂風吹來,便會於頃刻之間轟然倒地。特別是修道者,如果淫慾不除,一旦失精,那便猶如大壩決口,洪水泛濫,損害則更重。一個功夫很優秀的人,每天用鐵棍擊筋,毫無痛感,可惜他自持功夫高超而色心放縱,結果因「燒乾鍋」而早亡。道家很強調這一點,當體內精不足,正如同大火燒空鍋,火越燒得越旺,鍋燒毀得也越快!所以有的功法講「練本功不用戒欲」這純屬是誤人子弟,一派胡言。
有人說「修道中講的『精』不是生殖之精,而是元精。生殖之精,損失一些無所謂,無非是喪失了一點蛋白質,多吃點營養豐富的東西就可以補充回來」。這種所謂科學性的言論在修道界存在已經很多年,這純屬一種歪理邪說。生殖之精,絕不是單純的一點蛋白質,應該還有一些現在科學儀器找不出來的物質。生殖之精是由元精所生,生殖之精損耗了,元精便自然會彌補而虧損。體育界搞競技項目的人都知道,在大賽前,運動員們一定要進行3-6個月的系統訓練,其原因之一就是避免運動員在大賽前失精,否則比賽中的成績肯定受影響。精虧則氣虧,氣虧則力虧。我們也可以查看一下歷代封建皇帝的壽命。哪位皇帝不是吃盡天下的奇珍異味大補特補,但哪一個不是早亡的呢?!入不抵出,仍是等於零。
1 《壽世真傳》云:「精、血、液、髓為一家」,精足才能髓滿,髓滿才能骨堅體壯,當骨髓不滿時就會形成骨質疏鬆,動輒骨折,並且,雙腎緊連脊髓,而脊髓直通大腦,中醫講「腦為髓海,腦髓不足,神便不足,此多不足,想進入到禪定的、超覺的靈明淨界中,那是痴心妄想。所謂的「枯禪」「頑空」也正是此境界。所以修道無論佛家、道家都必須得先從補漏築基開始,特別是道家講得最為詳細。
中醫學認為男子過十六歲,女子過十四歲,便是有漏之軀了,精血一旦遺失,先天的童體便被打破了。而長大成人結婚成家則更是漏上加漏,先後天俱損,表面上看起來,流光溢彩、風度翩翩,實際上內裡骨髓已開始在枯萎減縮,如果不通過特殊方法補精益氣,身體不圓滿,修道則不能上路。精足才能氣足,氣足才能神足,神氣足才能合一成丹,這便是大道的原理。
還有一類人借密宗和道家南派的男女雙修為藉口而縱慾,殊不知這種男女雙修只不過是一種以欲制欲的權宜之計,其目的不是以縱慾為目的。同時也是一種借欲而入定的初級的方便法門。但這種方法成功者極少,猶如刀尖上行走,充滿危險。而且這種雙修法不易在普通眾人中提倡,否則有傷道德風化,其成功者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正因為如此,歷史上黃教領袖宗喀巴才大肆整頓密宗的戒律。而印度一位從事雙修的女瑜伽師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向政府呼籲應予立即取締這種男女雙修。
道家認為「炁是添年藥,精是續命芝」。並把藥字又書寫成「自家水」,即人體內各種內分泌便是長生不老之真正藥物。如果沒有以生殖之精為基礎,哪裡還會產生什麼了性的「玉液還丹」和了命的「金液還丹」呢?精滿氣足後,神便會自定,所以命功中又孕育著性功。道家言「精滿不思淫」,倘能如此,便是翻過了陰陽的「兩界山,」從此便會長生不老了,足見精之珍貴。故呂洞賓言:「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佛道兩家都認為不僅男女交媾可以失精,就連動一淫念,元精都會變成生殖之精,由先天變為後天,這和失精是一樣的後果。
黃元吉云:「若動一淫一思,此個氣機即馳於外,而真精從此洩漏矣!古人云:『洩精一事,不必夫妻交媾,即此一念之動,真精也不守舍,如同走丹』」。悟元子日:「古仙云:『一毫陽氣不盡不死,一毫陰氣不盡不仙』諸般色相去盡,只有一點慾念未盡,此機雖微,為禍最烈,足為道累。蓋此一點慾念,從無始劫而來,其根甚深,隱於不賭不聞之中,發於不知不覺之際,最難提防」。所以修到高層次時,就連起心動念都絕不可不慎之,戒之。這也就是為什麼孔子講「慎獨」、「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原因所在。
那麼如何才能培本固原暱?
一是從思想上把『色慾』轉為『正念』。正所謂「色不迷人,人自迷」。心正,念則正,自可達到「坐懷不亂」及《楞嚴經》所說的「橫陣於前,興味索然」也。所以自古以來道家、儒家反覆強調自身品行的檢點於修養。必須先行人道,再行仙道。
二是神入丹田,似守非守,在丹田中達到黃元吉所說「心與氣合,息與神交,……不許這點真氣馳而在下,亦不許這個真氣分散六根門頭,總是一心皈命,五體投誠……三兩月間外陽自收攝焉,然後見身中元氣充足而長生不老從此得矣!」
談到生精意境時,黃元吉說:「神氣交而坎離之精生矣,真精生時,身如壁立,意若寒灰,自然而然,周身舒軟快樂,四肢百骸之精氣盡歸於玄竅之內,其中大有信在,溶溶似冰泮,浩浩如朝生,此個真精,實為真一元精,非後天之交感之精可比,亦即為天地人物,發生之初,公共一點真精是矣!」後天生殖之精充足,才能夠煉精化氣,氣足後才能得先天一 ,即真一之精。此精的產生也是伴隨性感而生,如果淫心不除,則會將這先天之精化為後天而走失掉,那麼一切便前功盡棄。如沒有任何慾念則這先天之精便會過海底奔尾閭走丹道周天而結丹也。故呂洞賓日:「這個道,非常道,性命關,生死竅,說著醜,行者妙,人人憎,個個笑,大關鍵,在顛倒……認得真,老還少,不知音,莫語告……精、氣、神不老藥」。
三是「精以靜而後生」。正所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並且「養神於寂,養氣於靜,精無由洩矣」。
四是黃帝日: 「精不足,補之以味」故五穀之精也是人體之精的一個來源部分。
實際上人體漏精還有五個方面。1、眼漏:如看電視、看電腦、看書等等,耗費的是自己的心神之能量。2、耳漏:如每天聽音樂則耗散腎精。3、口漏:每日說個不停,傷氣傷脾。4、意漏如每天心識不停,妄心不斷,神耗是最大之漏。5、形漏:為了生存過度勞累。要想固本培元則必須從這幾個方面下手,才能達到「漏盡通」也才能保障修道的正常運行。
河南八旬翁展示太極拳「筋骨齊鳴」
形意拳三大高手在韓國武術交流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