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論人體生理之陰陽相對平衡者,多引自《素問•生氣通天論》之「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為據。言相對平衡者,以有「陽消陰長,陰消陽長」之動態也。細繹經文,遠非此義。陰謂之平,陽謂之秘,平與秘者,非平衡之謂也。
就人體生理言,「陽化氣,陰成形」,陽謂無形之功能,陰謂有形之物質。無形之氣必假有形之質始可著其功用,有形之質必賴無形之氣方能化生不竭,此陰陽互根之理。然形不可不足,也不可過勝,形不足則氣無所賴,過勝多氣反不足,故有「形有餘則氣不足」之說。有形之質皆屬於陰,因不可不足,亦不可過勝,此謂之陰平。
無形之氣屬於陽,氣陽之盛關乎人體之強弱壽夭。故臟腑之氣陽充盛則陰精自足,人體安和;若氣陽不足,則陰精亦無由化生,而諸虛作矣。是故《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而於《陰陽應象大論》之「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一文,多釋為年四十陰氣已經自然減半。餘曰:否。人之有生全賴陽氣,小兒為純陽之氣,故生機旺盛;青壯年則陽氣盛極,故精力旺盛;中年以後,陽氣漸衰,陰氣漸長,故年四十陰氣自半,謂陽退陰進,陰氣增長一半矣,年至耄耋則陽氣衰少,陰氣大進,涕淚失攝而俱出;陽氣絕則終老,斯時也為純陰無陽。此以陰陽氣之進退論人體生長壯老已之變化,謂陽氣不可衰也。
至若陽氣不秘,則為害甚烈。輕則如喻嘉言之論蔣中尊滿面油光,斷為「精神外用,非永壽之人也」,較甚則有消渴之發熱汗出,善食而飢,多飲多溲,形消骨立。此陽熱亢奮,耗氣傷陰,致精不為用而下注為溲,再重則有虛勞證之勞熱盜汗,顴紅瘦削,此陽氣不斂而耗傷陰精,甚則動血;最重則有少陰孤陽飛越,生死只在瞬息之間。以上所論雖虛實各異,要皆陽氣之不能潛藏,皆「陽強不能密」,故「因而和之,是為聖度」。
和謂協調,協和,即陰陽協調。此協調並非指陰陽的對等平衡,而是指陽密於外,陰固於內。而陽密於外,亦非單指衛外功能。如以心之主血功能為例,心之體為陰,心之用為陽。心之體既不能瘦削,亦不可肥大,其瘦削以至缺損及某些物質之缺乏均為陰之不足;其肥大甚至增殖贅生及某些物質之過勝均屬陰之有餘。故其有餘不足均屬病態。心之用即心氣推動血液運行周身之功能,其用之大小必取決於身體之動靜狀態。在劇烈活動與安靜狀態時相較,心用之大小相去懸絕,屬正常之功用。若以一定之心體當恆具相應之心用,為陰陽之平衡協調,皆知其否。若心用恆定於一般活動時之所需,則於安靜時則嫌其太過,此謂之不秘。而於劇烈活動時則其明顯不足。即心之用必須具有相當大的潛在功能,此潛在功能愈大愈好,然必須藏而不露,其顯現者必能適於人體活動之所需,此即陰平陽秘,即外在表現上陰陽是平衡的,實質上是不能平衡的,至於關乎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真陽之氣更是如此。
或謂:病有陽脫而死者,有陰竭而亡者,一部《傷寒論》亦以「存津液」為第一要著。汝何獨貴陽而濺陰乎?曰:陽脫而死自不待說。陰竭而死者亦必陽脫而後亡,設陰竭而陽不亡,必不死,留得一分陽氣,即有一分生機,然此相對而言。若真陰已竭,陽無所附,不死何待,然亦必陽亡而後死。故陸淵雷謂「良工治病,不患津之傷,而患陽之亡」誠為確論。
綜上所述,陰不可不足,亦不可過勝,以平為度。陽但患不足,不患有餘,以秘為貴。故經言陰但曰平,陽但曰秘。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豐毓雜談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