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閱讀本文前,請您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收到更多精彩的文章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的支持將是我最大的動力。
隨著「嗜辣地圖」全面擴張,各種「辣」的誘惑讓人胃口大開。今天,無論你的坐標是哪座城市,站在燈紅酒綠的繁華街頭,你會猶豫徘徊:今晚究竟是吃水煮魚、香辣蟹、辣鴨脖,還是酸湯魚、饞嘴蛙、麻辣香鍋?
據說,連最不能吃辣的南京人,每天消費的辣椒也達到50噸了。中國人的味覺偏好,似乎都如周作人所說的那樣:「五味之中,只有辣非必要,可是我所喜歡的就是辣!」
其實,辣椒進入中國的時間很晚,大約在明代萬曆年間,辣椒才作為一種觀賞植物傳入中國。
明末的江南文人喜歡採集奇花異草,種植在自己的園林裡面,而辣椒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來到中國的。明代文人高濂就在《遵生八箋》中詳細介紹了辣椒的外形:「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
在古羅馬,貴族們喜歡用各種香料催情,其中就包括辣椒。古羅馬人認為,在身上塗滿辣椒,可以達到一種性慾上的高潮。無獨有偶,學者曹雨在《中國食辣史》這本書中告訴我們:辣椒在中國,也帶有一種性隱喻!
《中國食辣史》這本書不僅考查了中國食用辣椒四百年來的歷史,還對辣椒傳播的歷史路徑、國人食用辣椒的原因、辣椒在中國文化中的隱喻、在中國飲食中的階級地位變遷等方面進行了細緻的研究。
曹雨在書中告訴我們,中國人講究「以形補形」,比如花椒和石榴,就因為其多子簇生的物態,被賦予了多子的含義。再如腰果、泥鰍、牡蠣,以及各種動物的鞭,因其形狀,在中國文化裡都被看作是壯陽滋陰的食物。
辣椒亦是如此。今天,我們用「辣」來形容一個女人放蕩、火爆。而「火辣」、「熱辣」等詞彙,也都是用來形容性感的身材。其實早在明代文人湯顯祖的《牡丹亭》裡,辣椒就被賦予了濃烈的性隱喻。
在全劇最關鍵的轉折《冥判》這一齣戲裡,湯顯祖用39種花比喻了傳統社會一個女人一生中要經歷的種種階段:青春期、戀愛、定親、圓房、蜜月、生兒育女、美人遲暮。其中有首酸曲唱道:「……凌霄花,陽壯的咍;辣椒花,把陰熱窄;含笑花,情要來;紅葵花,日得他愛……紫薇花,癢得怪;宜男花,人美懷……」
很明顯,按照字面意思,在這曲酸調裡,「辣椒花」就被用於隱喻圓房這個階段。
不過,鮮為人知的是,「辣」實際上並不屬於味覺,而是一種和高溫有關的痛覺。據說,除了人類之外,沒有任何一種哺乳動物喜歡吃辣椒,因此,「嗜辣」可以被看做是人類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區別之一。
曹雨在《中國食辣史》這本書裡指出:人類吃辣的行為與飲酒的行為有類似指出,都是通過對自我的傷害來獲得同伴的信任的一種社交行為。
從本質上講,相互勸酒是一種身體上的「自傷」行為,因而,共同喝酒這一行為就隱喻著「我願意和你一起接受傷害」,由此產生同伴之間的信任。因此我們不難看到,在酒桌上,原本生疏的兩個人,三杯酒下肚,馬上就會聊得火熱,這就是喝酒這種社交行為產生的效果。
同樣,共同吃辣的行為也隱喻著「我願意與你一同忍耐痛苦」,這種共情可以讓彼此之間產生信任。除此之外,吃辣行為和文身也有相似之處,帶有一種炫耀忍耐痛苦能力的意義。
在古代,習武之人在比試之前,常常要向對手展示自己身上的文身,以表達「我在忍受痛覺上比你更勝一籌」。誰身上的文身圖案更多、更大,誰就能在氣勢上壓對方一頭,所以古代的江湖俠客才喜歡在身上文滿圖案,《水滸傳》裡面的九紋龍史進就是個中的佼佼者。而浪子燕青更是靠著文身,博得了名妓李師師的愛情。
吃辣其實也是一種忍受痛覺的能力,因此,對於男性而言,吃辣也有著向同伴們展示自己有更強的能力,在身體較量中更佔優勢的意味。那麼,全國這麼多省份,哪裡的男人更「行」呢?
俗話說,「四川人不怕辣」,在吃辣這件事上,要和四川比起來,全國90%的地區都得退出群聊。
川菜講究麻、辣、鮮、香,其中的「辣」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口味柔和、辣而不燥。這是因為,川菜廚師在烹調過程中,除了辣椒之外,還要添加包括蔥、姜、蒜、香辛料、白糖、蜂蜜等在內的多種調料,使菜餚中的辣味更顯獨特,而四川人的「善調麻辣」也由此得名。
除了麻辣,川菜還有家常、魚香、糊辣、酸辣、紅油、陳皮等多種味型,雖然都用到了辣椒,但口感和味覺層次卻大不一樣。比如在烹飪川味名菜宮保雞丁時,第一道工序就是將辣椒放在油裡炸,使之成為糊辣殼,稍微帶些焦糊風味,從而賦予這道菜極為獨特的糊辣味型。
不過,四川人雖然很能吃辣,但要和「辣不怕」的貴州人比起來,還是略遜一籌。
有人說,如果你愛吃辣,那貴州就是你的天堂,畢竟,做出紅遍世界的「老乾媽」的,正是貴州人。
貴州是我國最早種植辣椒的地區,當地人喜食酸辣的特質,與貴州獨特的地形與氣候是分不開的。西南地區氣候風寒溼冷,而辣椒則是祛溼驅寒的佳品。吃辣既能提神,又可祛溼,所以嗜辣成了貴州人促食止瀉的日常習慣。
俗語說,貴州一怪,辣椒是菜。數百年來,貴州都是全國著名的辣椒產地。而貴州人最愛吃的,也正是剛摘下來的新鮮辣椒。在貴州人的飯桌上,甚至會出現「辣椒蘸辣椒」這一奇觀,但當地人早就見怪不怪了,正所謂:「味上加味,又香又辣。」
至於吃不完的新鮮辣椒,還可以醃製成糟辣椒。用糟辣椒燒制而成的糟辣脆皮魚,是貴州傳統名菜之一,魚皮脆肉細,色紅油亮,鮮香可口,味略酸、甜、鹹而微辣,是下飯佐酒的佳餚。
然而,貴州人雖然能吃辣,但仍然沒有達到吃辣的最高境界:怕不辣。而霸佔全國吃辣能力排行榜的,正是「辣妹子從來辣不怕」的湖南人。
湖南人到底有多能吃辣?據說,湖南以一省之地,吃掉了全中國一半以上的辣椒,平均算來,每個湖南人一年能吃10公斤辣椒!如果說,其他省份只是把辣椒作為一種配料,那湖南人就是把辣椒當成一種蔬菜來吃!
為什麼湖南人這麼愛吃辣呢?
在古代,鹽一直是被國家壟斷經營的重要資源。東南沿海的人們靠海吃海,四川也有能產鹽的鹽井,而湖南兩頭不靠,鹽極為緊缺。窮人買不起鹽,吃飯就只能靠辣椒提味下飯。於是,湖南人慢慢愛上了吃辣。
為了更好地下飯,湖南人吃辣追求綜合口感:有辣味,不能太辣;肉質細膩,口裡沒渣;香氣宜人,引發食慾。比如,湘菜中頗受歡迎的農家小炒肉,就深得香、辣精髓,而經典的湘菜,如虎皮辣椒、油燜辣椒、擂辣椒等,光是幾個辣椒,就能送下兩碗飯。
總而言之,給大家一個真誠的建議:如果湖南店家對你說「哎呀這菜一點都不辣」,請千萬務必一定不要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