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寒冷的冬天,羌州女子準備最近陸續帶給大家幾期暖文---由寧強縣慧育中國項目工作人員發自內心的樸實無華而有溫度的文字以及她們所輔導的孩子及家庭的故事。希望羌州女子的忠粉們能從她們簡單而樸實的文字裡感受到一份溫暖的陽光、一份帶勁的力量、一份暖暖的愛意!
慧育中國項目是什麼?
慧育中國項目---相信關注羌州女子的親們並不陌生,從2019年11月份該項目落地我們寧強縣開始,羌州女子陸續對該項目的進展情況進行了報導,「她」的全稱叫「慧育中國:山村入戶早教計劃項目」,是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在我縣農村地區開展的一項結合教育及營養幹預6-36個月兒童早期發展的項目,我們縣是全國的第十個試點縣,陝西省唯一一個試點縣,也是全國唯一一家由婦聯牽頭組織實施的項目縣。
慧育中國項目做什麼?
「她」是通過慧育中國項目人員定期對6-36個月嬰幼兒家庭開展入戶家訪,幫助家長樹立適宜的教養觀念及行為,促進積極的親子關係形成;改善家長的教養方式,促進幼兒動作、認知、語言及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提供幼兒保育知識技能教育以及幼兒營養補充劑(營養包),改善幼兒健康及營養狀況。項目實施以來,受到了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更得到了項目覆蓋家庭的高度認可。
慧育中國項目目前情況?
該項目目前覆蓋了我縣三個鎮(辦)(高寨子街道辦、鐵鎖關鎮、舒家壩鎮)29個行政村964名適齡嬰幼兒,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兒童76名,留守兒童344名;目前項目在崗工作人員83人,全體項目人員平均年齡35歲,自項目落地以來,共開展入戶輔導18572戶次,共培訓了157名「待業媽媽」了解兒童早期養育、教育專業知識,帶動解決了83名女性靈活就業,穩定增收,其中貧困戶女性9名。
下面請隨著羌州女子走進寧強縣鐵鎖關鎮村級育嬰輔導員趙小波《我與慧育中國》的故事裡。
初聽「慧育中國:山村入戶早教計劃」項目,感覺特別陌生,同時也有點小激動,好奇心驅使下,抱著試試的心態,我報名參加了項目入職崗前培訓,經過7天專業培訓、體檢等前期準備工作,我終於成為了項目中的一員。這得感謝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寧強縣級相關部門、縣婦聯共同搭建的項目平臺,讓我學到了科學的兒童早期教育知識。雖然我沒有很高的文憑,但我知道,這項公益項目對我們這個偏遠的小鎮有著怎樣的影響,對我們鎮上幾百個小家庭有著怎樣的幫助,我懷著滿心歡喜和對山村早教未來的憧憬,2019年12月2日我正式開始了第一次慧育中國項目入戶輔導工作。
首次入戶輔導,我滿懷信心走進每一個我負責的家庭中去,憑著培訓時的記憶和入戶輔導前的準備,向每一位看護人傳播闡釋慧育中國項目實施的意義與目的,以及講解輔導程序。
隨著入戶輔導次數的增加,很快,初次家訪時的緊張、兒童在輔導過程中的不配合、少數看護人不認可等問題,都在實踐中逐漸找到了破解方法,我的輔導工作開展的越來越順利.....
(孩子指著窗外飛過的小鳥,第一次說出「鳥」字,作為育嬰輔導員的我欣慰的笑了)
在入戶輔導過程中,我多數採用提問的方式和看護人交流,多傾聽多記錄,回家認真整理筆記,比如:孩子的喜好、性格特點、作息時間、健康狀況、孩子的生活環境、與看護人之間的感情疏密情況都記錄在筆記本上,同時找出看護人提出的問題,例如:孩子腸胃不好適合吃點啥?我會積極翻閱課本知識,請教上級督導,結合自身經驗,合理地給出正確建議,絕不盲目給出意見,這是對自己和孩子的基本保護。
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入戶輔導,逐漸被看護人認可、讚賞,甚至有孩子滿3歲結束輔導時,我和孩子以及看護人一起哭紅了眼......
(育嬰輔導員與滿月齡退出兒童及看護人合影)
每周一次的集體備課,我覺得最應該積極參加,這是最好的交流時間,育嬰輔導員互相交流經驗,取長補短,展示手工製作品,更好的學習業務能力,提高自己的手工製作水平,讓我們逐漸走向專業化。
當然,入戶輔導中偶爾也會遇到「不講理、自大」的看護人,文化水平偏低,家庭環境衛生較差,但又極度溺愛孩子,養成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而我採取的方式是「用行動帶動改變」,發現問題不急於用說教式批評,而是通過每次輔導過程中耐心的傾聽、觀察和親身示範,用無言的關懷和行動,自然開導看護人,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例如:我負責的一個小男孩夏小寶(化名),24個月,爸爸和媽媽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回家看望小寶1次,現在主要看護人是奶奶,奶奶沒上過學,不認識字,非常愛這個小孫子,但畢竟年紀大了精力有限,家務不能顧全,第一次入戶輔導時,發現家庭環境衛生有點差,垃圾亂扔,小寶的小臉和小手又黑又髒,但小寶很聰明,帶去的輔導內容一學就會,我暗自慶幸——還可以改變!再次家訪時,我帶了指甲剪,買了小香皂,做完輔導後,我用熱水把孩子的小手和小臉洗乾淨,將小寶抱在懷裡邊剪指甲邊唱歌,趁他高興,我就說:「小寶,我們每天把臉和手洗乾淨好不好?阿姨每周來看你就會給你剪指甲喲,剪乾淨就不會起倒刺,不會再疼了,你說好不好?」小寶很懂事,點點頭說:「嗯」,全程都在場的奶奶也聽見了,然而並沒有說些感謝的話,但看起來有些不好意思,我暗自觀察:我的目的要快達到了,心裡自然也很高興。
(奶奶和夏小寶認真的看畫冊)
再去他家時剛好遇見媽媽回家看望小寶,小寶很遠就叫我「阿姨,阿姨」,我很開心,趁機表揚他:「我們小寶今天真乾淨啊,看小臉紅紅的,小手也乾乾淨淨的,真好,是不是奶奶給你洗乾淨的呀?有沒有說奶奶辛苦了呀?」這時奶奶也從屋裡出來了,聽見我們的談話,她說:「自上次你走了,小寶每天都拉著我,叫我給他洗,不洗就撅著嘴不開心。」我說:「這不是很好嗎?孫子乾乾淨淨,又懂事,一看就是你老人家的功勞,就是辛苦你了.....」站在一旁的媽媽看著這一幕,也非常高興。
(我與夏小寶開心的進行活動交流)
奶奶聽到對她的表揚和付出的肯定,蒼白的雙頰不由得泛起了片片紅暈,我們在愉快的氛圍中完成了輔導活動,我們又利用家裡的廢菜油桶做了簡易的垃圾桶,沒有人教小寶,在不經意間,我看見他正在把一塊橘子皮扔進了剛剛做好的簡易垃圾桶裡,讓我既驚喜又備受鼓舞,長期的堅持沒有白費,我終於幫助小寶養成了講衛生的好習慣。輔導結束,媽媽送我走了很長一段路,她說:「因為老大在上大學,我和孩子爸不得不去外地打工掙錢,不能長期陪伴孩子,一直很內疚,也擔心他奶奶太嬌慣孩子,但是今天看見孩子變化很大,這都是老師你教的好,非常感謝你...」回家的路上,腦海裡一直迴蕩著媽媽說的話,恍然間,明白了,原來對於留守的孩子,我們更像是在代替他們的媽媽守護著他們,陪著他們哭、陪著他們笑、陪著他們成長。
(我正在與夏小寶進行輔導活動—「看圖說話」)
又過了一周,再去小寶家時,媽媽已經再次出門打工,但是家庭環境衛生狀況有了很大改變,地上沒有了垃圾,沒有隨意堆放的衣物、鞋襪,小寶個人衛生也得到了改善,期望在往後的生活裡,孩子依然能夠保持這個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我的輔導下看護人正在與夏小寶進行「蠟筆與畫紙」活動)
(我們正在利用布娃娃輔導小寶學習情緒詞彙表達)
無數次的家訪、無數次的驚喜、無數次摸黑回家,有過不被理解、有過傷心、有過退縮,每當這時,想想孩子們天真可愛的笑臉和奶聲奶氣叫「阿姨」的稚嫩聲音;還有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縣級相關部門以及縣婦聯各級領導賦予我們每一名項目工作人員的工作責任和項目使命,帶上充足的精神食糧和經濟支持,踐行初心,重整行裝又一次踏上入戶輔導的路。
(我在去入戶輔導的路上)
我最大的願望就是盡我自己所能,用我自己所學,用心陪伴輔導好每一個孩子,幫助他(她)們度過快樂的童年時光,在慧育中國項目山村入戶早教這條路上,我將堅定不移的走下去,因為我堅信:慧育中國,未來可期!
審核:王 瑩
編輯:郭鳳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