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劉禹錫在汴州及其詩歌創作

2021-02-07 天眼新聞

讀白居易的生平史料和詩歌創作,眼睛突然一亮,欣喜地發現,唐代大名鼎鼎的詩人白居易也曾幾次到過汴州,並留有詩作。想到在他之前的盛唐時期,李白、杜甫和高適三人,一起來到汴州懷古憑弔、飲酒賦詩的佳話,心裡頓時有一種欣慰之感:大唐三位傑出的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到底沒有辜負汴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啊。不僅如此,白居易來汴州,其中還有一次是與大詩人劉禹錫同行,劉禹錫也在汴州留有詩作。閱讀史料,賞其詩作,在得到幾分滿足的同時,作為開封人,也實在感到自己有點孤陋寡聞。

白居易、劉禹錫

與汴州的交集

大唐一朝,除汴州籍詩人外,還有很多官居汴州、客居汴州的詩人,如果要列名單,那能列出長長一串來。白居易和劉禹錫均屬於客居汴州的詩人,因為是客居,所以他們在汴州的時間均不長。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出生於河南新鄭。德宗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及進士第。其詩歌因強調通俗性、寫實性而在中國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詩壇上,繼韓孟詩派後,以他和元稹為代表的元白詩派崛起,故與元稹世稱「元白」;又因為與劉禹錫多有詩歌唱和,兩人在中唐詩壇的地位大體相當,故人們並稱他們「劉白」。

劉禹錫(公元772年~公元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德宗貞元九年(公元793年)進士,哲學家、文學家。他性格剛毅、高傲自負、倔強不屈,頗有豪猛之氣,一生飽受政治磨難和貶謫之苦。其詩作根植於現實,站在時代的高度,既有哲人的睿智,又有詩人的摯情,極富藝術張力,故有「詩豪」之稱。

白居易和劉禹錫與汴州發生交集的過程是這樣的。

白居易的青少年時代,除在出生地新鄭生活和接受外祖母、母親的教育外,長大後還跟著為官的父親到過徐州。後為避難,又到過越中(今浙江紹興),在江浙一帶漂泊,可謂一個江南遊子。他生性聰穎,讀書刻苦。為實現「兼濟天下「的抱負,年輕的白居易滿懷希望,從江南來到了長安,拜見這裡的京師名流,想得到指教和名譽。雖然詩作也得到了讚許,但一介清貧書生的他,是不可能謀得什麼職位的。他大病一場,接到父親的來信後就離開了長安,回到安徽符離(今宿州)母親那裡,繼續刻苦攻讀。這期間,他路過汴州。史書中沒有他在這裡停留的時間、交往和作詩的記載。白居易此時在汴州沒有親朋,自己又僅僅是一介清貧書生,所以除了路過,他在汴州客居、遊賞的可能性不大。他在後來的詩作中對路過汴州有回憶和感慨,詳見下文。

穆宗長慶四年(公元824年),已經53歲的白居易離任杭州刺史,奉召自杭州回洛陽,在這裡,有一個太子左庶子的職位等著他。回來的路上,他經過汴州,留有詩作《汴河路有感》。至於與友人有沒有詩歌唱和,歷史也沒有記載。

敬宗寶曆元年(公元825年),54歲的白居易又被朝廷任命為蘇州刺史。他從東都洛陽家中出發赴任,沿洛水乘船東行,經運河到達汴州,在這裡受到時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令狐楚的熱情接待,稍作停留。留有詩作《奉和汴州令狐令公二十二韻》。

寶曆二年(公元826年),在蘇州刺史任上的白居易因病請假,期滿後去職,攜妻女回洛陽家中。事情湊巧,此時白居易的好友、時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的劉禹錫也奉召卸任,返回洛陽。他們倆在揚州相遇後,一起遊揚州、楚州(今江蘇淮安),隨後一路同行,經徐州、宋州(今河南商丘)、汴州向洛陽進發。次年到汴州,他們同樣受到令狐楚的熱情接待,並有詩歌唱和。白居易有詩作《早春同劉郎中寄宣武令狐相公》,劉禹錫作酬謝詩《令狐相公俯贈篇章斐然仰謝》。停留幾日後,二人離汴赴洛,令狐楚以詩相贈,劉禹錫作《酬令狐相公贈別》一詩酬答。這是劉禹錫第一次客居汴州。

劉禹錫第二次到汴州是在文宗大和五年(公元831年)。這一年,劉禹錫在朝政中受到排擠,調任蘇州刺史。60歲的他從長安出發赴任,途中再次經過汴州,有詩歌《途次大梁雪中奉天平令狐相公書問兼示新什思曩歲從此拜辭形於短篇以申仰謝》。此時好友令狐楚已不在汴州任職。

大和八年(公元834年),劉禹錫奉命又由蘇州刺史調任汝州刺史,赴任途中再次經過汴州,與時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的李程相會。劉禹錫作《將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辭李相公》。這是劉禹錫第三次到汴州。

白居易、劉禹錫

在汴州的詩歌

先看看白居易的《汴河路有感》。詩曰:「三十年前路,孤舟重往還。繞身新眷屬,舉目舊鄉關。事去唯留水,人非但見山。啼襟與愁鬢,此日兩成斑。」

詩作起句告訴我們,白居易年輕時經過汴州,而今時光一晃過去了30年。已過知天命之年的他,再次踏上這片土地,物是人非,不禁百感交集。此刻他的心裡有幾許落寞,也許還有幾許傷感與無奈。

令狐楚於長慶四年(公元824年)至大和二年(公元828年)任汴州刺史。據《舊唐書》載,令狐楚到汴州後,「以仁惠為治」「軍民鹹悅」。他也是一位詩人,白居易的老朋友。白居易到汴州後,「奉陪遊宴,凡經五日」,與令狐楚有詩歌唱和。白居易的長詩《奉和汴州令狐令公二十二韻》,讚頌令狐楚治軍有方、禮賢下士、勤政廉潔,汴州城得到大治的昇平景象。其中寫道:

「心因好善樂,貌為禮賢謙。俗阜知敦勸,民安見察廉。仁風扇道路,陰雨膏閭閻。文律操將柄,兵機釣得鈐。碧幢油葉葉,紅旆火襜襜。景象春加麗,威容曉助嚴。」

白居易詩作《早春同劉郎中寄宣武令狐相公》,回顧去年他和劉禹錫陪伴令狐楚飲酒賦詩、論文唱和的歡娛情景,詩作明白如話、平易淺唱,這正是白詩的語言特色。詩曰:

「梁園不到一年強,遙想清吟對綠觴。更有何人能飲酌,新添幾卷好篇章?馬頭拂柳時回轡,豹尾穿花暫亞槍。誰引相公開口笑,不逢白監與劉郎。」

劉禹錫酬謝令狐楚的詩歌《令狐相公俯贈篇章斐然仰謝》,寫故友重逢後的歡愉之情,詩風平白曉暢。詩曰:

「鄂渚臨流別,梁園衝雪來。旅愁隨凍釋,歡意待花開。城曉烏頻起,池春雁欲回。飲和心自醉,何必管弦催。」

在汴州不幾日,劉禹錫要離開這裡赴洛陽,令狐楚以詩贈別,劉禹錫酬答。詩歌《酬令狐相公贈別》曰:

「越聲長苦有誰聞,老向湘山與楚雲。海嶠新辭永嘉守,夷門重見信陵君。田園松菊今迷路,霄漢鴛鴻久絕群。幸遇甘泉尚詞賦,不知何客薦雄文。」

劉禹錫官居異鄉多年,此前已先後在遠州、連州、夔州、和州任刺史,而今回到河南,他思鄉是那麼心切,見到好友令狐楚又是那麼高興。詩歌結句,劉禹錫希望這位官位高升的好友能夠舉薦自己再為朝廷效力。令狐楚治政有方,此前已入朝拜相,所以劉禹錫在詩中才有這個想法。

大和元年(公元827年),劉禹錫回到了洛陽,在這裡,他與白居易又見面了。兩人想到在汴州時令狐楚的熱情接待,不禁作詩遙寄。此是後話不提。

劉禹錫在汴州的詩作《途次大梁雪中奉天平令狐相公書問兼示新什思曩歲從此拜辭形於短篇以申仰謝》,是作者接到令狐楚的書信後回復好友的。詩作回憶此前與令狐楚的分別,而今回到汴州,卻是孤零零一人,欣慰的是得到了令狐楚的新作,眉頭才有舒展。詩曰:

「遠守宦情薄,故人書信來。共曾花下別,今獨雪中回。紙尾得新什,眉頭還暫開。此時同雁鶩,池上一徘徊。」

劉禹錫的詩歌意境優美、語言清新、韻律自然。通過上述在汴詩作,我們不難品味出這個特色。

李程是唐朝宗室,官至宰相,大和七年至大和九年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與劉禹錫是舊相識。所以,這次兩人在汴州相見,劉禹錫在詩作《將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辭李相公》中先是感慨,與李程初次見面至今已經40年,在鄂州分別也有14年,雖然物是人非,但友誼就像松柏一樣經得起考驗。作者接著回顧兩人一起在朝廷任職的時光,感嘆時光荏苒,物是人非。然後寫到眼下的汴州:雖然屢遭兵亂,但經過鐵腕手段治理,汴州仍通達四海。人生坎坷,一言難盡,但都已成為過眼雲煙,只有我們可貴的情誼都在這笑談中。我們在垂老之年能夠相見,這是人間最深厚的情誼。等我們都功成名就之後,我願和你歸隱,一起做鄰居。詩曰:

「長安舊遊四十載,鄂渚一別十四年。後來富貴已零落,歲寒松柏猶依然。初逢貞元尚文主,雲闕天池共翔舞。相看卻數六朝臣,屈指如今無四五。夷門天下之咽喉,昔時往往生瘡疣。聯翩舊相來鎮壓,四海吐納皆通流。久別凡經幾多事,何由說得平生意。千思萬慮盡如空,一笑一言真可貴。世間何事最殷勤,白頭將相逢故人。功成名遂會歸老,請向東山為近鄰。」

白居易與劉禹錫是摯友,兩人政治上志同道合,詩文上互為知音,交情深厚,詩歌唱和最多。他們在汴州創作的詩作雖然不多,但無疑是兩人為官宦遊、客居會友的友好見證,也是大唐時期汴州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

劉禹錫死後,白居易悲痛欲絕,寫下《哭劉尚書夢得二首》以示悼念,此處不作贅述。

凌寒 來源 汴梁晚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歌妓一唱歌劉禹錫和白居易就想哭
    在公元8世紀初,唐王朝出現了「開元盛世」,當時的經濟、文化一度發展到鼎盛,詩歌創作領域也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詩人,寫下了內容異常豐富的詩歌,這些詩人當中,李白和杜甫沒事兒愛喝點兒小酒、王維和孟浩然喜歡縱情山水,而白居易和劉禹錫這對好朋友呢就樂意聽歌妓唱曲兒,古人唱歌未有曲調先有情,一不小心就能把這兩個大老爺們兒給唱哭了。
  • 劉禹錫最有名的七言絕句,句句寫景,白居易:已被徵服!
    劉禹錫是中唐時期的著名詩人,與白居易交好,二人合稱「劉白」。劉禹錫被譽為「詩豪」,這個說法就是始於白居易,雖然說白居易最好的CP詩人是元稹,但是白居易對劉禹錫的才華是相當尊敬的,他曾評價劉禹錫「其鋒森然,少敢當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
  • 相聚時難別亦難,分別時白居易和劉禹錫共寫一詩,溫暖了整個大唐
    唐朝是詩歌的國度,而且從唐初火到唐末,經久不息。在盛唐時出現了李白、杜甫之後,將詩歌文化推向了頂峰,按照事物發展的正常規律來說,就應該走下坡路了。然而中唐詩歌卻是一個例外,雖然沒有李杜那樣的大神,但以白居易、元稹、劉禹錫、李賀、賈島等為首的一流詩人,依然將唐詩的大旗高高舉起。
  • 【美聲詩詞】36.劉禹錫《竹枝詞》
    這一優美的民間文學形式,曾引起一些文人仿照進行創作。劉禹錫仿作的《竹枝詞》現存十一首。 2.晴:與「情」同音,詩人用諧音雙關的手法,表面上說天氣,實際上是說這歌聲好像「無情」,又好像「有情」,難以捉摸。 劉禹錫是出生在江南的,但卻不像很多江南文人那樣心細如髮,愁腸百結。
  • 【走近鄭州歷史名人】詩豪劉禹錫
    公元772年,大詩人白居易在新鄭出生不久,另一位詩人劉禹錫在離他不遠的滎陽也誕生了。很多人對劉禹錫的印象,來自中學課本裡的《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自信又開朗;別人寫秋天總有些傷感惆悵,他卻是興致勃勃,「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豪情萬丈,百折不屈,正是「詩豪」劉禹錫的精神寫照。
  • 白居易的詩歌其實「憶妓多於憶民」
    她們的職業就是在各種場合演唱詩歌。 文人風流而浪漫,留下了許多與樂工歌妓傾情交往的佳話。在交往過程中,文人們少不了要為樂工歌妓寫一些贈詩,如劉禹錫的《贈李司空妓》,杜牧的《贈沈學士張歌人》,李商隱的《贈歌妓二首》,鄭谷的《席上貽歌者》等。為了方便和歌妓交往,還有許多文人在家中蓄養歌妓,歌妓也往往是文人作品的第一個閱讀者。
  • 古代著名劉禹錫在出牧汝州、同州期間詩歌有著怎樣的變化
    作為其仕途的最後兩 個驛站,出牧汝州、同州期間,他的心態與詩風都發 生了明顯的變化,而創作形式也不無遺憾地自囿於 酬唱贈答。 一 人情冷暖: 赴任途中的遭際與詠嘆 大和八年 七月,劉禹錫自蘇州奉調移任 汝州( 今屬河南) 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本道防禦史。 他對蘇州這所自己生活了將近三年的歷史名城充滿 了依戀之情。
  • 白居易感慨「老了」,劉禹錫送了他一首詩,最後兩句流傳千古
    —回復『 早安 』,迎來一天好心情—◆ ◆ ◆作者:燕七來源:古詩詞大賞(ID: gh_55afc179c9b5)有一天,你跟你的朋友說:我感覺我老了。你有朋友可能會說:你才知道,你這個「糟老頭子」。現代人的好友,都是互損的,互損而不生氣,是為真朋友。可在唐代,就沒有這麼多套路了。白居易向好友劉禹錫感慨「老了,年紀大了」,劉禹錫回了一首詩,熱情地安慰了好朋友,詩的最後兩句成為千古傳唱的名句。
  • 【今日頭條】陳寶田:讀人物傳記隨感錄——劉禹錫
    一生熱愛文學,尤其喜歡詩歌創作,有作品見諸報端,為首屆感動中國文化人物得獎主之一。 讀人物傳記隨感錄——劉禹錫 陳寶田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佔洛陽」[1-2] ,又自言系出中山。
  • 劉禹錫與牛僧孺的情仇往事:做人不要太牛僧孺,做人要學劉禹錫!
    白居易曾拜訪大詩人顧況,顧況拿白居易的名字開涮,說「居長安,大不易」,想在京城買房,太難了,而在看了他的「離離原上草」之後,不禁感嘆「白居京城,大易」。有了名人的加持,白居易名聲大振,後來大富大貴,據說京城夏天買冰很貴,但白居易都是一車一車的買。
  • 「詩豪」劉禹錫,一首回贈白居易的詩,教我們如何笑看風雲
    由於他對當時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朋黨之爭的社會現實極為不滿,曾參與了改革運動,但遭遇失敗,以致人生坎坷,多次受貶,因此,劉禹錫的一生,很多時候「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若按照貶謫時間來算,大唐第一刺頭兒劉禹錫絕對可以上榜。唐敬宗寶曆二年(公元826年),被貶了二十三之久的劉禹錫罷和州刺史返回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返洛陽,二人在揚州相遇。
  • 《源氏物語》:淺析白居易詩歌對作品的影響
    作者紫式部出身於書香門第,祖上和父親都對中國文化很有研究,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她自小就熟讀《史記》和唐詩,對白居易更是推崇備至,有很深的中文造詣。在這部煌煌巨作中,紫式部信手拈來許多中國古典詩詞,比如,劉禹錫的詩、《古詩十九首》、還有屈原的相關典故、《禮記》中的論述,等等,其中運用最多的,還是白居易的詩。
  • 劉禹錫一首愛情詩,時常被人誤讀,你有沒有讀對呢?
    劉禹錫的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留下《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著有《劉夢得文集》《劉賓客集》。
  • 白居易的詩通俗直白,老婆婆都能讀懂,為何還被稱為詩王
    一、白居易創作詩歌時間最長,他活了七十五歲,寫詩起碼有六十多年,而且不管是順境逆境,從來沒有間斷過。這麼長的創作時間,真的沒有人能比得了。要知道像王勃這樣的天才作家,他才活了27年。白居易很早就創作了,十六歲拿著詩歌去拜謁大詩人顧況,顧況笑他「長安米貴,居大不易」,後來白居易拿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那首詩來,顧況都驚呆了。 二、白居易和元稹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寫作詩歌的數量很多,達到三千多首。
  • 「竹枝詞」的前世今生,劉禹錫推動此詩體在流行!其功不可沒!
    劉禹錫是竹枝詞的發掘者,並創作竹枝詞很多首。作為把民歌變成詩體的文人,對後代影響很大。2)劉禹錫因參於變法和不畏權貴被貶謫。劉禹錫非常喜愛這種民歌。他學習屈原作《九歌》的精神,採用了當地民歌的曲譜,製成新的《竹枝詞九首》。後又在這《竹枝詞九首》之後創作了《竹枝詞二首》。大約創作時間為:公元822年(唐穆宗長慶二年)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
  • 不平則鳴——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陳可抒講座實錄)
    要把這句話講清楚,還要從劉禹錫的人來講起。昨天我們講了白居易,確實不太好講,因為白居易所表現出來的更多的是「無心」,更多的時候是要了解這個人、體會到這個人的狀態,才能更好地懂得他的詩。劉禹錫也類似,要了解其人,才能更好地了解其詩。好在,劉禹錫的性格比白居易要激烈得多,所以講起來就會容易許多。
  • 劉禹錫:初心,是一生不可缺少的豪情
    而說起劉禹錫,他在文章上雖不如韓愈、柳宗元那樣大有名氣,卻也極具特色。記述寫實,針砭時弊,不落言筌。至於詩作,從表意上看,與元稹、白居易不相上下,但它內在之中又隱藏著一股非凡氣勢。這股氣勢非白、元二人所具有,它來源於作者自身的精神世界。也就是這一氣勢,讓劉禹錫從諸多的詩人中脫穎而出,成為繼李杜等人後又一位詩歌大家!
  • 我愛記詩歌|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
    如果不了解白居易的基本情況、詩歌字詞等意義,那麼想要記憶《邯鄲冬至夜思家》就無從談起了。1.作者介紹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 中華經典資源庫:白居易《憶江南》三首
    創作背景 劉禹錫曾作《憶江南》詞數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說:「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此詞在公元837年(唐文宗開成二年)初夏作於洛陽,由此可以推斷出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詞也應在開成二年初夏。
  • 白居易被貶九江,似乎不在意,卻讓他朋友寫出「垂死病中驚坐起」
    劉禹錫的《陋室銘》當中有云:「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古代這些大名鼎鼎的詩人們,周邊也都是些著名的詩人。比如韓愈就和張籍、白居易等人時常詩歌唱和。又比如白居易和元稹、劉禹錫更是關係非常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