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竹枝詞》
今天開始我要和你一起讀劉禹錫的詩了。說起劉禹錫和大家分享過他最著名的一篇作品《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其中的豪邁氣魄和豁達精神讓人非常受鼓舞。今天我們要賞析的是劉禹錫的《竹枝詞》1,這同樣是一首廣為流傳的詩。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注釋:
1.竹枝詞:巴渝(今四川省重慶市)一帶的民歌。歌詞雜詠當地風物和男女愛情,富有濃鬱的生活氣息。這一優美的民間文學形式,曾引起一些文人仿照進行創作。劉禹錫仿作的《竹枝詞》現存十一首。
2.晴:與「情」同音,詩人用諧音雙關的手法,表面上說天氣,實際上是說這歌聲好像「無情」,又好像「有情」,難以捉摸。
劉禹錫是出生在江南的,但卻不像很多江南文人那樣心細如髮,愁腸百結。可能是因為他的先祖常年生活在北方,曾經在北魏做官,他的個性中似乎天生帶著北方人的樂觀和堅韌。還想提一句的是,據劉禹錫自己說,他的家族是中山靖王的後代,是不是聽著有點耳熟?對,就是劉備的那個先祖,中山靖王劉勝。所以嚴格算起來,劉禹錫和劉備可能還是遠房親戚。
詩歌在唐朝發展到了空前的高度,但在唐朝的不同時期,詩歌的風格也是不太一樣的。劉禹錫生活在唐朝中期,在詩、文、賦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詩歌經過多年的發展,在題材、體例方面都發展得非常成熟了,所以這個時候的詩人,包括白居易、元稹、韓愈、柳宗元,他們的作品可讀性都非常高。
前面我們講杜甫的時候說過,杜甫把七律發展出很多新的模式。到了劉禹錫這裡,七律從題材上、聲調上都有了更新穎的形態,讓人們讀來耳目一新。劉禹錫的創新離不開他的人生經歷,他因為「永貞革新」被貶到位於湖南省的朗州,後來又貶到廣東的連州,最後又去了四川的夔州,去的地方一次比一次遠,一次比一次荒涼。
唐朝的都城洛陽,屬於黃河流域,所以北方中原地區是比較繁華的。相對來說,南方的江西、湖南、湖北、廣西、廣東一帶在當時都屬於未開發地區,離政治中心比較遠,一般人被貶官都是去這種蠻荒之地。比如蘇軾,被貶到嶺南,晚年乾脆被貶到了海南。
對於一個政治家來說,遠離政治中心是非常悲哀的,但是對於一個詩人來說,這就是一個絕佳的採風機會。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些地方人煙稀少,風景優美,環境清幽,放到現在,絕對都是受歡迎的旅遊勝地,能給詩人的山水詩創作帶來不少靈感。而且,因為路途遙遠,信息閉塞,保留了很多當地的習俗和文化,比如民歌,質樸新奇,與中原文化大不相同,也為詩歌的創作注入了新鮮血液。
劉禹錫的《竹枝詞》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竹枝詞》來源於巴蜀民歌,題材大多是吟詠風土人情,或是青年男女相互傳達愛慕。劉禹錫在被貶謫的時候,在民間接觸到了很多這樣的歌聲,於是把民歌的內容融合到七律中,寫了《竹枝詞》十一首。
今天我們讀到的是其中的一首,詩意清新,情調淳樸,描繪了春日融融的美好景象。江邊楊柳依依,一派新綠,江面上沒有風,江水如明鏡一般平滑。這時江面上傳來一陣歌聲,是小夥子在給心愛的姑娘唱歌呢。
姑娘是怎麼回應的呢?詩人沒有寫,轉而寫了一幅奇景,這邊天上出著太陽,那邊卻下起了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啊。最後一句話一語雙關,小夥子和姑娘之間的情愫也像這天氣一樣,似有若無,捉摸不透。讀來餘韻悠長,讓人浮想聯翩,也被這美好的春日和美好的愛情所感動。
這種欲語還休,留有想像空間的情感描寫是中國文學最為吸引人的特質,在後世文人的創作中代代相傳,綿延至今。例如沈從文先生在《邊城》中描寫的,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全篇隱隱湧動的情愫,熱烈而克制,但又透著淡淡的宿命感和無力感,給讀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劉禹錫並不是一個擅長寫愛情的詩人,但他能通過這樣簡練純粹的語言,把一段單純的愛情表現出來,也說明了在情感表達上,人類都是相通的。
好,今天的節目到這就結束了,下期節目我們將繼續欣賞劉禹錫的詩。祝你晚安。
往期回顧:
【美聲詩詞】34.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美聲詩詞】35.白居易《花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