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樹底說相思,
思郎恨郎郎不知。
樹頭結得相思子,
可是郎行思妾時?
愛情 / 思鄉
這是梁啓超(任公)在遊歷臺灣時面對破碎故土、遺民逸士,任公不免觸景生情所創作的一組詩詞。此處選其一。
《竹枝詞》,本是巴渝民歌,一首七言四句,多吟唱民間疾苦,所謂「竹枝苦怨怨何人」、「怪來調苦緣詞苦」(白居易《竹枝》)。唐貞元中,被貶謫在沅湘的劉禹錫以俚歌鄙陋,乃依騷人《九歌》作《竹枝》新辭九章,教裡中兒歌之,由是盛於貞元、元和之間,影響全國,自後歷宋、元、明、清,長江南北《竹枝》盛行,成為中國民歌之大宗。
梁任公到臺灣,聽到當地居民亦「相從而歌」《竹枝》,心有所感,於是將它們翻譯出來,加工改編成上述十首《臺灣竹枝詞》。我認為,要真正理解這十首詩,最起碼應明白兩點:(1)「相思樹底說相思」,這十首詩確是道地的臺灣民歌基調,是植根於臺灣熱土之上的,而且有不少句子亦是民歌原文。據任公自注,其中第一、四、七三首的「首二句直用原文」,第二、九兩首「首句直用原文」,第八首則「全首皆用原文,點竄數字」而已。(2)「多情應解思公子」(梁任公〔高陽臺·題臺灣逸民某畫蘭〕),這些民歌又是經過任公精心加工的,是融合了任公情思與血淚的再創作。
從字面上看,這十首《竹枝》均是寫男女思戀的情歌。大概因為起初《竹枝》的歌唱者都是女子的緣故,所以從劉禹錫起,《竹枝》幾乎都是以女子口吻寫的。而且,中國古代的文人,又往往因地位與性情的關係,加工創作新《竹枝》,也要借女子的哀怨之辭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愁悶,表達某種願望。梁任公這十首情歌亦不例外,借寫戀情來「為遺黎寫哀」,替自己抒發心聲。
梁啓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逃亡日本後,梁啓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遊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之後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後對袁世凱稱帝、張勳復闢等嚴詞抨擊,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掃描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詩意人生從每天一首古詩詞開啟
聲明:僅供學習參考,侵權則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