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讀詩 |《臺灣竹枝詞》清·梁啓超

2021-02-19 天天讀詩10分鐘

相思樹底說相思,

思郎恨郎郎不知。

樹頭結得相思子,

可是郎行思妾時?

愛情 / 思鄉 

這是梁啓超(任公)在遊歷臺灣時面對破碎故土、遺民逸士,任公不免觸景生情所創作的一組詩詞。此處選其一。

《竹枝詞》,本是巴渝民歌,一首七言四句,多吟唱民間疾苦,所謂「竹枝苦怨怨何人」、「怪來調苦緣詞苦」(白居易《竹枝》)。唐貞元中,被貶謫在沅湘的劉禹錫以俚歌鄙陋,乃依騷人《九歌》作《竹枝》新辭九章,教裡中兒歌之,由是盛於貞元、元和之間,影響全國,自後歷宋、元、明、清,長江南北《竹枝》盛行,成為中國民歌之大宗。

梁任公到臺灣,聽到當地居民亦「相從而歌」《竹枝》,心有所感,於是將它們翻譯出來,加工改編成上述十首《臺灣竹枝詞》。我認為,要真正理解這十首詩,最起碼應明白兩點:(1)「相思樹底說相思」,這十首詩確是道地的臺灣民歌基調,是植根於臺灣熱土之上的,而且有不少句子亦是民歌原文。據任公自注,其中第一、四、七三首的「首二句直用原文」,第二、九兩首「首句直用原文」,第八首則「全首皆用原文,點竄數字」而已。(2)「多情應解思公子」(梁任公〔高陽臺·題臺灣逸民某畫蘭〕),這些民歌又是經過任公精心加工的,是融合了任公情思與血淚的再創作。

從字面上看,這十首《竹枝》均是寫男女思戀的情歌。大概因為起初《竹枝》的歌唱者都是女子的緣故,所以從劉禹錫起,《竹枝》幾乎都是以女子口吻寫的。而且,中國古代的文人,又往往因地位與性情的關係,加工創作新《竹枝》,也要借女子的哀怨之辭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愁悶,表達某種願望。梁任公這十首情歌亦不例外,借寫戀情來「為遺黎寫哀」,替自己抒發心聲。

梁啓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逃亡日本後,梁啓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遊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之後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後對袁世凱稱帝、張勳復闢等嚴詞抨擊,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掃描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詩意人生從每天一首古詩詞開啟

聲明:僅供學習參考,侵權則刪。

相關焦點

  • 【美聲詩詞】36.劉禹錫《竹枝詞》
    >今天開始我要和你一起讀劉禹錫的詩了。今天我們要賞析的是劉禹錫的《竹枝詞》1,這同樣是一首廣為流傳的詩。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注釋:1.竹枝詞:巴渝(今四川省重慶市)一帶的民歌。歌詞雜詠當地風物和男女愛情,富有濃鬱的生活氣息。這一優美的民間文學形式,曾引起一些文人仿照進行創作。
  • 什麼是竹枝詞,與七絕有什麼不同?
    最後一次被貶到夔州,他接觸到了「竹枝詞」。這其中最有名、最為我們熟悉的就是《竹枝詞二首其一》: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我們怎麼知道這是竹枝詞?因為劉禹錫的詩題中點明了。古詩的劃分是以是否遵守平仄格律來劃分的,遵守的就是近體詩(格律詩),不遵守的就是古體詩(古風),那麼竹枝詞是屬於哪一類呢?
  • 黃庭堅《劉禹錫竹枝詞卷》書法欣賞
    黃庭堅《劉禹錫竹枝詞卷》
  • 天天讀詩 |《寄揚州韓綽判官》唐·杜牧
    一說有一座橋名叫二十四橋,清李鬥《揚州畫舫錄》卷十五:「廿四橋即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在熙春臺後,……揚州鼓吹詞序雲,是橋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5.玉人:貌美之人。這裡是杜牧對韓綽的戲稱。一說指揚州歌妓。青山隱隱起伏,江流千裡迢迢。時令已過深秋,江南草木枯凋。揚州二十四橋,月色格外嬌嬈。老友你在何處,聽取美人吹簫?
  • 《飲冰室詩話》:梁啓超「當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的詩歌探索
    「吾雖不能詩,惟將竭力輸入歐洲之精神思想,以供來者之詩料可乎?」——梁啓超梁啓超在提出這句話的時候,正是處於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近代文學的之時,在那個時期,社會在改革,制度在改革,思想在改革,文學也在改革,而梁啓超則提出了「詩界革命」這一概念。
  • 天天讀詩 |《錦瑟》唐·李商隱
    劉攽《中山詩話》:李商隱有《錦瑟》詩,人莫曉其意,或謂是令狐楚家青衣名也。黃朝英《緗素雜記》:東坡云:此出《古今樂志》,云:「錦瑟之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聲也適、怨、清、和。」案李詩,「莊生曉夢迷蝴蝶」,適也;「望帝春心託杜鵑」,怨也;「滄海月明珠有淚」,清也;「藍田日暖玉生煙」,和也。一篇之中,曲盡其意。
  • 125年前日本侵佔臺灣和澎湖列島,當年歷史人物的詩詞67首
    4月17日 清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與日總理大臣伊藤博文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割讓臺澎,舉國同憤。在北京會試的舉人康有為和梁啓超集十八省舉人千餘人「公車上書」,痛陳「割地之事小,亡國之事大」;反對割地求和,主張變法圖強。
  • 一部別樣的「中國近代史」——讀《梁啓超傳》(後附名人八卦)
    1912年,清帝宣布退位,「中華民國」成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梁啓超從日本回國,結束十四年的流亡生活,次年1913年出任袁世凱統治下的北京政府司法總長,從此才變為實際政治家。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梁啓超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反對袁世凱稱帝並與其決裂。
  • 天天讀詩 |《贈花卿》唐·杜甫
    杜甫贈此詩予以委婉的諷刺。這首絕句,字面上明白如話,但對它的主旨,歷來注家頗多異議。有人認為它只是讚美樂曲,並無弦外之音;有人則認為它表面上看是在讚美樂曲,實際上卻含諷刺,勸誡的意味。說是語含諷刺,耐人尋味的是,作者並沒有對花卿明言指摘,而是採取了一語雙關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這儼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樂曲讚美詩。
  • 竹枝詞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竹枝詞》序劉禹錫    四方之歌,異音而同樂。故餘亦作《竹枝詞》九篇,俾善歌者颺之,附於末,後之聆巴歈,知變風之自焉。巫峽蒼蒼煙雨時,清猿啼在最高枝。個裡愁人腸自斷,由來不是此聲悲。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家。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畲。
  • 「竹枝詞」的前世今生,劉禹錫推動此詩體在流行!其功不可沒!
    01在唐詩中有很多冠於「竹枝詞」的詩。而這竹枝詞卻是來源於民歌。雖然這些方言俚語聽不慣、分不清,但情思含蓄婉轉,卻像衛國民歌一樣優美。從前屈原謫居沅湘之間,那裡百姓迎神,唱的歌詞大多鄙俗粗陋,於是為他們創作了《九歌》,到現在荊楚一帶的人還唱著《九歌》擊鼓跳舞。因此我也創作《竹枝詞》九首,讓善歌的人來傳播它。它就附在這小序之後。
  • 梁啓超: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梁啓超: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詩經》有雲,「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戊戌變法失敗後,梁任公逃亡日本,次年喘息待定,也即是梁任公從日本引進「民族」概念的1899年,飲冰室主人乘船在太平洋上遇雨感懷。寫下千萬之多文字的梁任公,這首詩如淡淡的墨痕,畢竟二十四史、《資治通鑑》等的主角皆是君王將相,鮮有小民。隨之日本待不去了,康有為遊走各國華人團體,並創立保皇會。梁啓超受老師相邀來到美國,那首著名的《紀事二十四首》,即是梁啓超鍾情美籍華人女子何蕙珍所作,「識荊說項尋常事,第一知己總讓卿。」
  • 古詩詞日曆 | 劉禹錫《竹枝詞》賞析
    竹枝詞:樂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為四川東部一帶民歌,唐代詩人劉禹錫根據民歌創作新詞,多寫男女愛情和三峽的風情,流傳甚廣。後代詩人多以《竹枝詞》為題寫愛情和鄉土風俗。其形式為七言絕句。楊柳青翠,江水平靜清澈。
  • 每日一詩|《竹枝詞》劉禹錫
    並無直接關係,但在詩中卻是不可少的。這一句描寫的春江楊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於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聞郎江上唱歌聲」。這一句是敘事,寫這位少女在聽到情郎的歌聲時起伏難平的心潮。最後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是兩個巧妙的隱喻,用的是語意雙關的手法。「東邊日出」是「有晴」,「西邊雨」是「無晴」。
  • 梁漱溟與梁啓超的師生情誼
    當他20幾歲舉辦《時務報》、《清議報》之時,我固不能讀他的文章。即在他30歲創辦《新民叢報》時亦還不行。直待我15歲,好像《新民叢報》停刊。我尋到壬寅、癸卯、甲辰整年六巨冊••••••又《立憲派與革命派之論戰》一厚本(任公與汪精衛、胡漢民等往復辯難所有文章之輯合本)才得飽讀。當時寢饋其中者約三四年。18歲時,《國風報》(筆者按:此報為梁啓超主編)出版,正好接著讀下去。
  • 徐志摩:你記得我也好, 最好你忘掉 | 為你讀詩
    5分50秒,驚喜之聲有的人說不清哪裡好,但就是誰都替代不了徐志摩致陸小曼書信   作者:徐志摩[中國]為你讀詩▎明日預告 明晚10點(1月15日),鄭合惠子為你讀詩人舒婷的作品《往事二三》。長按二維碼,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為你讀詩」製作團隊出 品 人 :潘傑客總 編 輯 :張   炫
  • 臺灣民謠教父: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不讀詩了?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也深受泰戈爾的影響,他的經典名作《最最遙遠的路》就是閱讀了泰戈爾的詩作後,有感而發創作而成的。歷經六十多載風雨人生,他通過自己的感觸和對泰戈爾詩作的感受力,精心創作出節目《胡德夫品讀<飛鳥集>:我對這世界情有獨鍾》,帶來《飛鳥集》的最高詮釋版本,獨家翻譯、朗誦、解讀,並親自創作配樂、鋼琴彈奏、現場演唱,道出福至心靈的處世哲學,解答不同階段必然會遇到的人生命題。
  • 汴蘭擎燈 學術輸誠———沙旭升與臺灣學者的文化情緣
    是時吳秀玉已是臺灣宜蘭大學教授,學術提升。學術研討會上大家坦誠交流、研討,孫振傑、卓俊科提交《汴宋竹枝詞》淺探,引起與會專家對《汴宋竹枝詞》清代同治版本的熱烈討論。吳秀玉對其著《《李綠園與其歧路燈研究》》所引清同治版本進行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