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蘭擎燈 學術輸誠———沙旭升與臺灣學者的文化情緣

2021-01-15 縣域特色

坐著:賀 捷 新

開封,老城厚重,掘地出泉,淌出來的都是好文化。老城牆內七十二道胡同,老門老戶瓜瓞連綿。街上走路,頭碰頭,不定就是誰誰家的子孫名門根系。早聞清末民國初年開封文化名人、學者書法家許鈞副"中原一支筆"一時盛名,卻不知身邊同事二中老三屆任恪聰的高祖父爺,即許鈞先生。老許家如許舊事,我不問,她也不說。一問,即是了。任老師對我說,抗戰前河南省會開封舉辦過一回書法大賽,許氏一門三人榮獲大獎:我老姥爺許鈞、其長子我姥爺許敬參,和五姥爺。

承蒙沙旭升兄給了我臺灣吳秀玉著《李綠園與其歧路燈研究》一書,和一些資料。旭升兄之於開封史志,博聞強識總周知,聽其敘開封舊話,鉅細靡遺,總有開窗推扉,通透之感。吾聽之,如聞仙樂耳暫明矣。不拘問到什麼,沙兄總能細大不捐,答覆之。

暑氣方退,黃汴河幹休所之東,新闢老城牆公園方亭內,二人落座。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沙兄就清代李綠園《歧路燈》、其孫李於潢《汴宋竹枝詞》及民國《三怡堂叢書》為文脈一線,打開了長談。不意,竟鉤沉出了他與臺灣學者一段學術互襄之佳話。

沙旭升先生說,這一切,得從我與臺灣宜蘭學者吳秀玉高雙印夫婦的五次交往說起。

1996年鄭州舉辦首屆豫閩臺姓氏源流國際學術研討會,河南省史志學會副會長、《開封市志》主編沙旭升先生與會,初見與會的臺灣宜蘭文化學者高雙印先生。高先生祖籍河南寶豐,鄉音近人復同道,兩位河南學人一見如故,交談甚洽。高雙印先生即向沙主編透露,其夫人吳秀玉女士歷時五年潛心研究《歧路燈》,千辛萬苦,著《李綠園與其歧路燈研究》一書,將由臺灣師大學苑出版發行。沙旭升聽聞,不由一震,驚喜之。他想:《歧路燈》可是河南本土文學啊,這部著名的清代河南風土和教育長篇小說,不意今天引起了臺灣學者的重視!這份欣喜很厚重,因這個文化成果乃係兩岸割不斷的中華厚土鄉情-《歧路燈》的作者李綠園亦祖籍河南寶豐,與高雙印先生是為鄉梓同裡。

高雙印述道,抗戰勝利後,其父高俠軒先生在寶豐為鄉梓辦學,於時搜集整理了大量古籍書,即含清代古籍書《歧路燈》舊抄本。之後1949年,高雙印時年十四赴臺灣,於今已執教近四十年。直至兩岸冰皮始解,高望鄉情切,即攜夫人吳秀玉女士回大陸河南寶豐探親。家鄉水甜,草木皆情,而慈父見背,但幼時所承受的庭訓教誨,雙印不敢稍忘,於是高產生了對本土作家李綠園著《歧路燈》的研究之心。高先生無盡鄉情,寄寓之於研學本土文化。

九九葛履,可以履霜。摻摻女手,可以縫裳(見《詩經.魏風.葛履》)。

夫君這個文化夙願,由夫人吳秀玉先生完成,成書在望。

鄭州研討會行將結束時,高先生許諾:俟書一旦出版,一定贈書與沙先生。

次年,1997年8月8日,夏炎日,高吳夫妻二人千裡迢迢自臺灣來汴,尋到開封地方志,當面將師大書苑剛剛出版的吳秀玉著《李綠園與其歧路燈研究》一書,親手送到沙旭升先生手中。臺灣學者治學嚴謹,一諾千金,使沙先生深自感佩。

臺灣宜蘭吳秀玉著《李綠園與其歧路燈研究》一書封靣

1997年高吳夫婦來開封向沙旭升贈書,合影

簡述李綠園及《歧路燈》:

李綠園,1707至1790年,名海觀,字孔堂,號綠園,河南汝州寶豐人(今平頂山湛河區曹鎮鄉宋寨村)。清代文學家,著長篇白話小說《歧路燈》,並有戲劇劇本、詩集存世。清乾隆元年(1736年)李綠園中恩科舉人,復三入春闈不中,暫留京教塾三年。後由其學生舉薦,職江浙漕運,遂宦遊而舟車海內。晚年,知南府印江縣(印江今屬於貴州管轄)。

長篇河南風土暨教育古典小說《歧路燈》,小說敘明代嘉靖年間,開封祥符縣蕭牆街譚氏耕讀世家,家世沉浮故事。主人公譚紹聞,其嚴父譚孝移正直博雅,慈母王氏溺子失教。紹聞本不思進取,復受惡師誤導,荒誕奢靡,放縱敗家,走上邪路。後在族人父老幫助下,譚紹聞幡然醒悟,一步步回歸正途。小說以主人公浪子回頭的人生經歷,表現譚氏興衰變遷,旨意"成立之難如登天,覆敗之易如燎毛"。《歧路燈》巨著六十萬言,演繹了儒家"用心讀書,親近正人"的善教之心。朱自清評語《歧路燈》:"圓如轉寰,滴水不漏。"郭紹虞、吳宓、姚雪垠皆認為此書有積極的文化構建意義。

作者李綠園是十八世紀一位注重社會效果的作家,他主張"道經治用",力主科舉甄選真才,批判假道學和八股取士,尤承襲柳宗元"吏為民役"進步思想,倡導"做官不愛錢,只實為民。"或曰《歧路燈》以清代河南背景反映社會生活,廣度逾《紅樓夢》,其書批判鋒芒堪與《儒林外史》媲美,是清代中葉又一古典文學名著。

1997年12月,沙旭升先生應臺灣作家藝術家聯盟之邀,赴臺灣文化交流。專意登門拜訪吳秀玉高雙印夫婦。雙方第二次會面,交談愈深,沙先生對於吳秀玉先生有了與深切的知會理解。

1997年在臺灣蘇澳碼頭沙旭升(右一)與高雙印等合影

吳秀玉,臺灣高雄人。早年畢業於臺灣東吳大學文學系,畢業後一直執教,職臺灣宜蘭農工專科學校副教授。她篤信孔孟倫理思想,尤對"吳沙開墾宜蘭"之學頗有研究。吳先生談及《歧路燈》研究,說,完全是出於情緣、人緣,和機緣。又說,五年前我隨丈夫初次赴大陸省親,觸動良深,中州自古逐鹿之地,河南廣闊芬芳,文脈深厚,掘地可以出泉,實在沃土!雙印家鄉是豫西寶豐一偏僻小山村,位於沙河之南,村南魚陵山,僅與高氏祖屋一水之隔。

魚陵山《左傳》有載:"楚師伐鄭,次於魚陵,涉於魚齒之下。"所載即春秋時期著名的"湛阪之戰",楚國公子格率軍駐於魚陵山,再涉水抵對岸魚齒山。魚陵山東側,即《歧路燈》的作者李綠園故居。於此吳秀玉訪問了高家世誼李綠園七代孫李春林老先生,李為吳提供了珍攝收藏的歷史文獻資料,愈激發了吳的研究熱情。之後,吳又得到《歧路燈》一書校注者欒星先生的鼓勵,信心愈增。

吳秀玉著《李綠園與其歧路燈研究》一書中有載,馮友蘭先生在致欒星先生函中寫道:"我同意你對於歧路燈的估價,不過藝術上不能與紅樓夢比,但也是難能可貴的了。"

其實這時沙旭升先生讀吳秀玉著《李綠園與其歧路燈研究》一書,已發現一處謬誤,但沙先生考慮吳書,實為研究李綠園與其《歧路燈》之力作,屬於歧學研究最為系統詳實的研究成果。其文化價值尤其對於發掘開封清末民國初文人創作,是為秉燭之作;又,吳高夫婦為寫此書,五赴大陸河南採訪考證,情系鄉梓,案牘勞形,五載書成,實屬不易。沙先生宅心仁厚,覺得吳新書剛出版,發行不錯,此時摘誤,似乎不妥。沙先生以為學術須認真嚴謹,文人之間惺惺相惜,亦當存寬容之心,他想,且存疑以待,給人家留一個自行發現的時間吧。

2002年八月,沙旭升先生隨開封包公文化交流團赴臺,去宜蘭看望吳高夫婦,是為雙方第三次會面。高時任宜蘭河南同鄉會理事長,臨別時高先生代表河南旅臺宜蘭鄉親,親赴宜蘭為開封包公交流團送行並贈禮。

2012年8月31日,第二屆《歧路燈》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在河南平頂山市召開,沙旭升與會,第四次與吳高夫婦會面。是時吳秀玉已是臺灣宜蘭大學教授,學術提升。學術研討會上大家坦誠交流、研討,孫振傑、卓俊科提交《汴宋竹枝詞》淺探,引起與會專家對《汴宋竹枝詞》清代同治版本的熱烈討論。吳秀玉對其著《《李綠園與其歧路燈研究》》所引清同治版本進行了說明。屆時開封專家組組長亟促沙旭升先生代表開封發言,沙即首次說出《李綠園與其歧路燈研究》有一處引本錯誤:

即刊本二,扉頁上有"寶豐李於潢《汴宋竹枝詞》,許鈞署端"字樣,下注"(清同治元年河南官書局新刊)"。

沙先生解釋道:

同治是清代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的年號,年號同治的時間為公元1861年至1875年, 同治元年(壬戌年)是1862年,許鈞是光緒年間生人,時尚未出生,故同治版《汴宋竹枝詞》注以"許鈞署端",是為一謬誤。因時人一般知道清同治元年河南官書局刊印寶豐李於潢《汴宋竹枝詞》版,而清李於潢《汴宋竹枝詞》由《三怡堂叢書》民國初年再版,卻鮮為人知。

民國河南三怡堂刻印版《汴宋竹枝詞》

民國河南三怡堂刻印版《汴宋竹枝詞》,上書:"汴宋竹枝詞,寶豐李於潢著,許鈞署端"。下註:"刊本二,李於潢《汴宋竹枝詞》(清同治元年河南官書局新刊)"字樣。

民國時期河南官書局刻印書

沙旭升發言,因吳秀玉著《李綠園與其歧路燈研究》一書刊本二,扉頁上有"寶豐李於潢《汴宋竹枝詞》,許鈞署端"字樣,下注"(清同治元年河南官書局新刊)"。沙先生即簡述張鳳臺、李於潢、許鈞三位歷史名人,從而揭開張鳳臺立三怡堂叢書這段歷史:

清代李綠園孫子李於潢著《汴宋竹枝詞》是民國《三怡堂叢書》中選刊的一部重要的書,時為《三怡堂叢書》扛鼎之作。王華農撰文評價《三怡堂叢書》曰:從民國元年(1912年)至抗日戰爭爆發前,河南省會開封多有出版板印線裝書,其中尤以《中州文獻》與《三怡堂叢書》為善本。而"三怡堂"乃是時任河南省長張鳳臺的書齋名,是時王朝不再,文脈有續,瓜瓞延綿,文人省長張鳳臺刊刻《三怡堂叢書》順理成章。《三怡堂叢書》可見開封文獻如:宋代《東京夢華錄》,明代《如夢錄》,清代《汴宋竹枝詞》。

《河南大學百年人物誌》(主編劉衛東)條例張鳳臺:

張鳳臺(1857-1925),字鳴岐,彰德(今河南安陽)人。1894年河南貢生。1895年賜進士,先後任直隸吳橋知縣和吉林知府。民國時張鳳臺先後被聘為北京政府議會議員、參議員、總統府顧問。直系軍閥時期1920年張鳳臺任河南省省長,1923年任直魯豫巡閱史。既中州大學教授主持編纂河南通志,及河南道館總裁。著《鹿巖鄉士志》《長白匯徵錄》,參編審閱《河南通志》。1925年病逝於開封。張鳳臺立三怡堂叢書,從叢書中可見《宋夢華錄》《名如夢錄》《汴宋竹枝詞》均為許鈞署端。許鈞其人,學者兼一代書法宗師,成就民國時期"中原一支筆"之殊譽,乃名至實歸。

沙旭升發言胸有成竹,他就有關《歧路燈》同治年版及其後張鳳臺立"三怡堂叢書"版,兩個不同的版本所牽連到的歷史人物之關係脈絡,娓娓道來。講述得清晰有序,析之有理,引之有據。開封文史專家為學之博聞強識,立論之嚴謹準確,一時引起與會專家高度關注和熱烈反響。沙旭升此番發言,無疑也為《李綠園與其歧路燈研究》一書裨補闕漏,吳秀玉因之深謝沙旭升。會後,與會同仁問及,沙對臺灣學者一書先生了解甚透。沙旭升笑而回答:"我們已交往十五年了,學術問題,還是在學術會議上坦誠交流......"。

因《李綠園與其歧路燈研究》刊本二有"寶豐李於潢《汴宋竹枝詞》,許鈞署端"字樣,須補白"竹枝詞"及李於潢:

竹枝詞,源於巴蜀民歌,蜀風也,"志士風而詳習尚"。竹枝詞,源起於唐,次第於宋,茂盛於清,雅俗共賞。清嘉慶道光年間,河南寶豐詩人李於潢,縱覽宋至清文獻,感喟北宋舊都開封之變化,採宋及後賢軼事著述,如《東京夢華錄》《雲麓漫抄》《夢溪筆談》《皇畿賦》等,撰《汴宋竹枝詞》百首,集上下兩卷,屬於文獻詩。

《汴宋竹枝詞》作者李於潢,1795至1836年,字子沆,號李村,清代直隸汝州寶豐縣人,登光緒酋年拔貢科。李於潢系《歧路燈》作者李綠園的孫子,著有《汴宋竹枝詞》《春綠閣筆記》等。《寶豐縣誌》記載:

於潢少有逸才,經史百家之書無所不讀。年十七受知學憲姚文廣,補邑諸生,屢試冠儕偶。顧獨喜吟詩,承綠園祉亭之家學,含宮咀商不懈,而及於古。年二十,已積成捲軸。及壯,遊齊魯吳楚間,與其賢大夫相切磋,詩乃益進。

解讀《汴宋竹枝詞》,即須話說許鈞了:

許鈞,字平石,號子猷。1878年(光緒四年)夏曆10月22日生於開封市塘坊口。祖籍杏花營鄉邢村。因黃河決口,其父身背老母逃難至開封,以推水車買白開水為生計。許鈞生於貧賤,而天性聰慧。入私塾就讀,因鈞天資殊異,先生青眼顧惜之,免其修束,專授予小學(文字學)。鈞懸梁刺股,學業精進,兼"即好書畫,東塗西抹",始與藝術結緣。

1896年許均復拜於李星若門下。李星若,延津人,光緒丁酋年拔貢,弱冠已攬天下書,授業朱程之學,篤行之。星若譽均曰"天資甚高,熟讀深思,日後必有所得。"又對許鈞說,"我偏才不如爾,爾正才不如我",實則星若視書畫為小技爾。1897年(光緒23年)許均府試中秀才,以案首進學,鄉間連日唱大戲以慶。復光緒丁酋拔貢,可謂英才天縱。

1912年(民國二年)許鈞當選省議員,河南淮陽學堂,河南大學文院教授,教授古代詩詞、古代漢語和書法,兼河南通志館編纂。與學問家書法大家關百益同事。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許鈞職開封修志館館長,總纂祥符縣誌。1938年初稿略成,開封陷於日寇。許鈞攜家眷走淆川、登封,暫避於嵩縣潭頭鎮。抗戰勝利後1946年回開封編志、教書法。1948年遷往其六子居處北京石家胡同15號。1959年許鈞受聘為開封文史館館員,同年病逝於北京,歸葬開封杏花營鄉邢村祖墓。

李星若以儒學授許鈞,諸如八股文、四書兼講經文、時文、古文、朱注之外大小序、大學注重於朱子感問,一一學過。李星若飽學之士,自然懂得教授許鈞"刊落俗字,務志聖賢之道",說白了,寫文章亦或書法作品,漢字乃一載體,墨字落,觀形,亦或品意,字之涵容深淺,雅俗高下,已自涇渭分明,霄壤立辨。字若其人,是理也。

許鈞寒門子弟,有臥薪嘗膽之志,學習刻苦之至,天資聰穎,良師高徒,自然是釵在匣中待時飛。清末時,鈞青春少年即以案首進學,復光緒丁酋拔貢。其間時與各地名儒酬答唱和賦詩詠物、懷古以奉和,其詩句工情逸,敦厚流轉,寫下來,自成高尚之書法。百川歸海,許鈞一生厚學,拓在了書法上,這似乎又與李星若對其期望之初衷有悖-李星若一直是視儒學為正道,而以書畫為偏才的。

許鈞一生所著鑑賞,多為編傳,內容有文物古玩,出土器物、墓志銘作跋,尤工於對碑跋書法溯其源流,究其風範,時時裨補前人考證之闕漏謬誤,及後人承謬之誤,如《魏修太后呂望碑跋》指出《金石萃編》謬誤不止一處,後人承襲其謬,或抄書輾轉而導致謬誤。如跋中所言:"此碑穆子客即平東將軍,諸家版本史書作容,承襲其誤,未將石刻細審,習焉不察,貽誤不淺。"

許鈞作跋語,考證一絲不苟,心細之於窺察秋毫之末,更以厚學為本,故可以辨緣由,明史籍,正本源,駁前人謬誤。許鈞又有河南歷代文人編志著存世。

又,補白馬集文齋刻字:

時河南省官書局時設於開封北興街路西,由王敬銘、劉怡宣執事。時河南省官書局出版的書籍是交由省會開封各家刻字局雕板印刷,其中馬集文齋刻字局承印叢書最多,《三怡堂叢書》總計收有子目17種,而其中的12種都是由馬集文齋刻字局承辦。

《紀略》云:馬集文齋掌柜馬志超,河南汜水上街人,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生人。四世以刻字為業。其父馬士光,字志良,光緒年間於開封北興街開設集文齋刻字局。1918年馬士光去世,志超繼之。時北興街有刻字業六、七家,字號如聚文齋、繼文齋等,易於與集文齋混淆視聽,馬志超遂於字號前加一馬字,曰"馬集文齋"。並請許鈞為寫魏碑體招牌,橫額書寫"本齋專刻經子詩集圖書碑帖秦漢印章"字樣。門面房系一底一樓,上下各二間,內設書架,陳列刻印之書籍,以方便顧客購書。許鈞為馬士光故友,即為馬集文齋攬了幾筆刻書生意。馬志超不孚厚望,裁製板書,雕工精良,裝幀考究,庋制淨雅,一時深為出版人與讀者喜愛和賞識,馬集文齋遂印書生意日漸興隆,載譽文化教育界,為業界翹楚而在開封獨樹一幟。

李綠園之孫李於潢受祖父文化濡染,亦熱愛汴宋文化,集宋代文獻及《東京夢華錄》,賦《汴宋竹枝詞》百首。由河南官書局編印,最早於清末同治年間出版。2012年第二屆《歧路燈》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在河南平頂山召開, 孫振傑、卓俊科提交《汴宋竹枝詞》淺探,說李於潢《汴宋竹枝詞》於清末同治年版之後150年,未再刻印,成孤本。如上所言,此言有誤:因會上誰都不知李於潢《汴宋竹枝詞》尚有民國《三怡堂叢書》本。故沙先生發言,既對《歧路燈》評說,更表現了一名學者對於學術研究的態度和行為規範。沙的發言,析理、引據,嚴謹、準確,陳述清晰、有序,十分精彩,即應爆全場,舉座膺服。後中紀委拍片,僅選四位專家入片,沙旭升為其一。

民國《三怡堂叢書》再版李於潢《汴宋竹枝詞》,請名賢許鈞題署。文首提及吳秀玉本《李綠園與其歧路燈研究》複印有再版《汴宋竹枝詞》扉頁,上書:"汴宋竹枝詞,寶豐李於潢著,許鈞署端"字樣。臺灣學者吳秀玉遠離中原,因資訊不暢,誤將許鈞署端本認作同治本,實乃遺憾,然瑕不掩瑜,吳本《李綠園與其歧路燈研究》仍是目前國內外《歧路燈》研究之巨著,吳秀玉先生殫精竭慮,集各方大成,於臺灣國立宜蘭農工專科學校,1996年完成巨著,實屬不易。

簡言之,由李綠園著《歧路燈》,其孫李於潢集宋代文獻及《東京夢華錄》賦《汴宋竹枝詞》百首,開封河南省官書局,文人省長張鳳臺刊刻《三怡堂叢書》,許鈞一生厚學拓書法以署端《汴宋竹枝詞》等,如許文化案例發生於百年前之中國開封,均為百年前開封市民文化生活之一頁,一頁,復一頁。傳承,須先保存記憶,不然一切免談。是時朝代更迭,文脈有續,且瓜瓞延綿,使我覺得:

儒家孟子將仁定義為"人之正路","人之安宅",這也正是李綠園《歧路燈》所竭力表現的社會理想,故"正位"、"大道",都是儒家知識群體可以用來標識自己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的深刻文化符號。具體而言,儒家知識分子為自己的文化理想充滿了詩、書、政、史,形而上的文化氣息。並行使教育民眾的責任,使其願意親近聖典和祖先的教導,親近優秀教師,和值得相交的朋友,古人的樂禮,以及詩、文、書、畫、樂等傳統藝術。

1997年開封市訪問臺灣河南宜蘭同鄉會合影,前排左三高雙印,左四沙旭升

2013年3月29日,開封市舉辦"紀念嶽飛誕辰910周年暨首屆嶽飛文化節",高雙印應邀與臺灣向陽基金理事會理事長廖正豪一同出席。這是開封學者沙旭升與臺灣學者高雙印第五次會面。臺灣宜蘭嶽飛廟與開封朱仙鎮嶽飛廟,共敘嶽飛文化,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再續新篇章。

相關焦點

  • 廈門大學與臺灣的情緣
    此行林惠祥深入臺灣高山族聚集區,帶回文物標本一百餘件,寫成《臺灣番族之原始文化》一書,成為我國首位系統研究臺灣高山族的學者。此後林惠祥更是奔走於臺灣、福建,以及新加坡、馬來亞、菲律賓等地,「根據考古資料的實際構擬出來的現南島語族的民族起源與遷徙路線」。
  • 河北醫大:為「擎燈人」鑄魂
    通訊員/供圖近年來,河北醫科大學的一切工作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提出「學生為本、教師為先」辦學理念,在全國首創「三個老師」協同育人制度,注重加強思想引領,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方位構建「三全育人」格局,努力培養具有使命感、責任感的「擎燈人」。
  • 臺灣交流學術資訊(第一版)
    臺灣排名第一之學府。建於日治時期,歷史已逾百年。在傅斯年等遷臺學者的主導下,臺大成為接續民國人文學科研究的重鎮。學生學術使命感、社會責任感較強,因此對政治運動熱情較高,經常在校園裡舉辦示威遊行活動,學風似有損傷。
  • 專家學者共商臺灣電影發展
    昨天,「臺灣電影與中華傳統文化」中國臺港電影研究會臺灣電影委員會第五屆學術研討會在集美大學召開
  • 地域學術文化系列——巴蜀文化
    地域學術文化系列——巴蜀文化 2020年12月25日 07:4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 字號 2020年12月25日 07:4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
  • 「文學地理學與臺灣文學研究新視野」學術研討會在廈舉行
    央廣網廈門11月18日消息(記者 郭婕妤)17日上午,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與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主辦的「文學地理學與臺灣文學研究新視野」學術研討會在廈門召開,來自兩岸70餘名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參加了本次會議。
  • 「馴化」媒介社會學:理論旅行、文化中間人與在地學術實踐
    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跨國文化流動的日趨頻繁使得文化中間人的中介工作往往成為「跨國文化中介化」之其中一環。無論是服務於歐洲各國電視臺的電視節目買手(Kuipers,2012),還是臺灣留法獨立法式甜點師傅(林宜潔,林怡潔,2019),皆為跨國的文化中間人。
  • 探索「文旅+藝術」新模式 星擎文化與宋洋IP美術館戰略合作
    開幕式上,驢媽媽集團星擎文化、宋洋美術館、以象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籤訂了三方戰略合作協議。(驢媽媽集團星擎文化:隸屬於景域驢媽媽集團,專注文旅IP運營;宋洋美術館:宋洋,國際著名藝術家、策展人;以象文化:專注藝術展覽活動、藝術IP孵化;)各方本著推動藝術IP與文化旅遊的結合的宗旨,基於各自在文化旅遊及藝術領域的豐富經驗,將在文化旅遊、場景美術、旅遊文創商品、文化旅遊版權交易等領域建立合作關係,共同助力文旅融合創新發展。
  • 學術活動預告|2020中國電影學新銳學者論壇即將召開
    近些年來,北京電影學院在中國電影研究方面推出了諸多富有成效的舉措, 除多次申領到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也積極加強與國際學術動態的交流合作,曾組織召開了多次重要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如「中國藝術傳統與當代中國電影的創新發展」學術研討會、「國際視野下的中國電影與中國電影研究」 學術論壇、「電影學理論大師課:湯姆•甘寧系列講座」、中國電影學新銳學者論壇等。
  • 泉州:專家學者聚首 暢談「送王船」文化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召開 專家聚首 暢談「送王船」文化 清光緒年間,泉郡富美宮送出的「金慶順」王船,停泊臺灣後由合興宮恭迎供奉。(翻拍) 早報訊 (記者張素萍 文/圖)為深入調查和研究王爺信仰及其送王船儀式,保護這一極其重要的海洋文化遺產,昨日,「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泉州舉行,省內外宗教民俗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縱論「送王船」儀式及其背後王爺信俗的文化內涵。
  • 訪臺灣戲曲學者蔡欣欣:奔走兩岸戲壇的幸福
    中新社北京9月22日電 題:訪臺灣戲曲學者蔡欣欣:奔走兩岸戲壇的幸福  作者 李晗雪  「90年代我帶臺灣歌仔戲劇團到廈門演出,觀眾人山人海;到農村演,全村斷了電省給我們用。臺上臺下都講閩南語,那種感情跟凝聚……就是一個劇種把我們連起來了。」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前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蔡欣欣憶起帶臺灣劇團赴大陸交流的往事。
  • 中外學者齊聚北京 共話藏文化傳承與宗教信仰
    中國日報網拉薩7月15日電(記者達窮 華旦尼瑪)7月15日,「藏文化傳承與宗教信仰國際視頻學術研討會」 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召開。本次研討會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和中國人權研究會聯合主辦,是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4屆會議的雲上邊會。
  • 福建高職院校首迎臺灣學生來閩學術交流
    福建高職院校首迎臺灣學生來閩學術交流 2012年05月24日 10:06:00來源:東南網   據了解,這是福建省高職院校迎來的首批臺灣學生,涉及電子財務、財務金融等7個專業。  當日,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商貿管理系還與臺灣德明財經科技大學物流管理系暨連鎖加盟經營管理學位學程籤訂合作意向書。雙方商定進行一系列學術、研究交流活動,包括邀請對方教師、學者進行短期講學、中短期合作研究、舉辦學術會議等。
  • 教育部青年學者(文學藝術組)第三屆學術論壇在梅州舉行
    與會嘉賓合影12月4日上午9:00,教育部青年學者(文學藝術組)第三屆學術論壇在梅州隆重開幕。該論壇是由教育部青年學者(文學藝術組)為推動文學藝術研究的理論創新而共同發起的跨學科學術交流平臺。本次論壇由廣東工業大學主辦、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和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設計科學與藝術研究中心」承辦。
  • 承載華人鄉情、見證海絲文化 專家學者研究送王船保護傳承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12月22日在位於福建泉州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召開,50餘名專家學者深入調查和研究「王爺」信俗及「送王船」儀式這一重要的海洋文化遺產。2020年12月17日,中馬兩國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送王船』不僅承載著海外華僑華人的鄉情,更見證了『海絲』文化的傳承。」
  • 2019學術年會暨中國電影學派新銳學者論壇即將召開
    2019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學派研究部學術年會繼續圍繞「構建中國電影學派」的主題進行深化研究,旨在為海內外新銳學者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和學術成果展示平臺,以探索中國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建構中國電影自身民族特色的理論話語,形成具有中國美學文化特質的電影學派,增強中國電影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
  • 地方文化學者的情懷與魅力丨興化劇譚
    但論及一個地方文化的獨特與豐富,論及一個地方人文個性、情感心理,似乎還需更多從小傳統文化入手,才能見其本源、本真、本體的面目。隨著時代的進展,地方的個性與文化的訴求越來越強烈,地方個性生命和文化魅力自我展示也越來越自覺,越來越豐富和深層。由此催生出一代地方文化學者。似乎地方文化越深厚的地方,地方文化學者越多,學術成果也越豐富越厚重。
  • 中國臺港電影研究會臺灣電影委員會第五屆學術研討會在廈舉行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記者 林桂楨 通訊員 羅旻敏 毛怡) 昨日,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系列活動——中國臺港電影研究會臺灣電影委員會第五屆學術研討會在集美大學舉行,百餘位專家學者和研究生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新時代背景下臺灣電影與中華傳統文化的融通發展。這也是集美大學主辦的「2020華語電影產教研融合峰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泉州順利召開
    該項目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牽頭組織,福建省文旅廳協調推進落實申報工作,申報文本包括福建泉州、廈門、漳州三地的多個代表性社區及群體。以此為契機,「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於12月21—23日在福建泉州隆重召開。
  • 劉思文:地域學派 把握不同文化單元學術變遷的重要樣本
    從戰國稷下學派到三國荊州學派、南北朝山東學派;從宋代濂、洛、關、閩與湖湘、浙東學派到明清桐城、常州、揚州學派等,每一地域學術均反映出其獨特的地緣文化。如宋室南遷後,中國文化中心伴隨社會經濟發展而轉移。明清之學術,朝廷雖宗理學,學者卻重樸學。地處東南的浙江,作為重要的造船中心和貿易出口,頻繁的商業活動與文化交流造就了明清中國文化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