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以來,印度和它的三個鄰居—中國、巴基斯坦和尼泊爾都爆發了一定規模的衝突。在印度國內,民粹主義思潮上浮,部分國民在輿論的引導下走上了反中的道路,而在這個時候,印度媒體宣傳中巴或聯手對付印度,從戰略層面分析,這或許已經成為現實了。
中國和巴基斯坦都奉行不結盟政策,但中巴兩國是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在南亞乃至印太地區,中巴兩國有著許多戰略上的利益共同點。
巴印關係,難以彌合的血海深仇
中巴兩國有著同一個不安分的鄰居—印度,印度是南亞強國,而且野心勃勃,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對共同走向獨立的兄弟國家,本該共同攜手、安心建設國家,卻因為「財產分配」問題,也便是領土問題三次大打出手,雙方雖然互有勝負,但是仇恨在戰爭中越積越深,尤其是在關鍵性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借東巴基斯坦(孟加拉)獨立風潮佔領了東巴全境,並最終促使東巴成為獨立的孟加拉國,使得巴基斯坦的綜合實力大大降低,巴基斯坦失去了56%的人口和16%的領土。
更為嚴重的是,東巴是巴基斯坦的戰略要地,是巴基斯坦鉗制印度的重要戰略支點,東巴北部的西裡古裡走廊僅寬20公裡,是印度與東北幾個邦聯繫的唯一要道,一旦印度有所動作,巴方扼守住西裡古裡走廊,印方就會陷入被動,不僅如此,東巴的存在本身對印度就是一種威懾,印度時刻處在兩線作戰的危機下。然而,孟加拉的獨立打破了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微妙的平衡,從此以後,印度在綜合國力上幾乎全面碾壓巴基斯坦。
在此後的歲月中,巴基斯坦和印度依舊是衝突不斷,最嚴重的就是2001年,兩國在邊境陳兵百萬,險些釀成震撼世界的第四次印巴戰爭,之所以說這場戰爭有可能震撼世界,是因為巴基斯坦和印度都是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一旦爆發戰爭,後果不堪設想,但此次重大衝突在世界各國的努力調和下最終和平解決,但是困擾兩國幾十年的領土問題依舊沒有解決,而且在漫長的歲月中,兩國一直是衝突不斷,至今看不到任何解決的希望。
中印關係,忘不掉的歷史和潛在的競爭對手
印度是較早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在1950年4月1日和中國正式建交,隨之中印關係進入了短暫的蜜月期,但是在1959年達賴叛逃印度後,中印兩國關係迅速惡化,再加上原本就存在的12萬多平方千米的領土爭議,中印關係走向低谷。
1962年10月2日,尼赫魯在新德裡聲稱:印度政府要「以軍事力量對付中國」。12日,他下令:要把中國軍隊從印軍侵佔的中國領土上「清除掉」。14日,印度國防部長宣稱:要同中國打到最後一個人、最後一支槍。
在中國政府一再的克制和對印方多次警告無果後,中國毅然出兵,中央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西藏軍區(大軍區)司令員、軍區黨委第一書記張國華中將為主帥,從東西兩線發起了對侵佔我國領土的印軍的反擊戰,中國解放軍強大的戰力和堅強的意志在此次高原高山作戰中展現的淋漓盡致,最終印軍所謂的王牌軍隊以慘敗收場,張國華將軍被印軍稱為「戰神」,此戰換來了中印之間半個世紀的和平歲月。
時間進入21世紀,中印兩國的合作不斷加深,隨著兩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再加上始終沒有解決的領土爭端,中印關係似乎也越來越微妙,自從中國於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仍保持中高速增長,截止到2019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了第三名日本的近三倍,據經濟學家預測,按照中美經濟成長的均速,保守估計中國將在10—20年內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印度近年的經濟增長十分迅速,如今已經成為僅次於美中日德的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但是印度的增長率比日本和德國要高得多,根據三國經濟成長均速對比,印度很可能在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同時成為TOP3,僅次於中、美,但必須指出的是,經濟實力只是綜合國力的一方面,美國、日本、德國等傳統發達國家,在綜合國力上仍然不容小覷,而作為中國追趕對象的美國更不可等閒視之。
中國和印度的強勢發展正在使得兩國成為潛在的競爭對手,尤其是中國之於印度,當然中國不可能沒有注意到印度發展的潛在可能性,中國奉行和平政策,如果雙方能夠互利共贏自然是最好的,但是歷史告訴我們,印度從來不是一個愛好和平和屈居人下的國家,如此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合作就有了很強的戰略必要。
中巴關係,用真情鑄就的兄弟情義
與中印關係正好相反,中巴兩國在建交初期的關係並沒有那麼好,因為巴基斯坦是當時西方陣營的盟國,但大家應該都記得,在上世紀70年代基辛格秘密訪華時,就是乘坐巴基斯坦總統的私人專機抵達北京的,這是中美兩國商定好的秘密路線,之所以選擇巴基斯坦正是因為在當時巴基斯坦和中美兩國的關係都很不錯,那麼到底是什麼契機讓中巴兩國走向鐵兄弟的呢?
其實,中巴關係的轉暖和中印關係的轉寒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等西方國家為了遏制中國發展,決定在中國周圍找一個「對手」,原本印度奉行不結盟外交,而巴基斯坦才是西方陣營的盟友,但美國這次看上了印度,在1962年前後,美國對印度進行了不少幫助,在對印自衛反擊戰期間,美國和巴基斯坦溝通,希望巴基斯坦在中印兩國交戰時保證印巴邊界寧靜,這無疑刺激到了巴基斯坦。
當印度大敗的消息傳來,很多巴基斯坦人,包括軍政界都覺得大快人心,對中國多了些尊敬,而真正將巴基斯坦推入中國懷抱的是第二次印巴戰爭期間,在此次戰爭中,原本的盟友美國打著中立的旗號看熱鬧,這讓本就對美國不滿的巴基斯坦更加氣憤,但是在印軍強大的軍事威脅下,巴基斯坦不得不找人幫助,當時,蘇聯和印度關係很好,美國又保持中立,放眼世界,巴基斯坦只好找到了中國,歷史證明了,巴基斯坦的選擇是正確的,中國在自身困頓時依舊盡其所能地幫助巴基斯坦,為巴基斯坦提供了大量物資和武器,並且在行動上配合巴基斯坦的軍事動作,讓印度產生了兩線作戰的恐懼,一個是絕地反擊的老冤家,一個是剛剛打敗自己不久的中國,就在這樣的恐懼中,第二次印巴戰爭以印度的大敗收場,戰後,中巴兩國的友誼不斷升溫。
而第三次印巴戰爭中,美國的背信棄義和中國的無私援助再次形成了鮮明對比,中國的幫助雖然沒能阻止東巴的獨立,但是巴基斯坦又一次深入的明白了一個道理「患難見真情」。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後,中巴兩國各領域合作不斷加強,雙方的友誼也越來越深,那個汶川地震期間捐出全部軍儲帳篷和新冠疫情期間傾其所能捐贈中國口罩的巴鐵也就在不斷的交往中鑄就而成,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中巴兩國進入了合作新時期,不管是印度洋沿岸的瓜達爾港還是規劃中的中巴鐵路,都在成為兩國合作共贏的新橋梁。
結論
中國和巴基斯坦不僅有著深厚的友誼,也有著巨大的利益契合點,中巴不僅有合作的基礎,更有合作的必要,當然,中巴之間的合作絕不是西方所說的那種狹隘的軍事同盟,而是兄弟般情誼鑄就的全方位合作,中國和巴基斯坦是患難與共的好兄弟,自然不會在兄弟有麻煩的時候袖手旁觀,這早已是中巴合作的事實,印度媒體就不用明知故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