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玉|沈從文:賴一汪清泉來寫實生命的作家

2021-01-14 騰訊網

沈從文:賴一汪清泉來寫實生命的作家

2020年12月28日是沈從文先生118周年誕辰。沈從文先生是唯一一個能賴一汪清泉來寫實生命的作家,他的湘西世界是文學領域的一個大的突破,他著力於挖掘人本真的美。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沈從文先生的語錄,一起感受他筆下文字的清涼吧。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圖片|廖曉媛

編輯|廖曉媛

初審|趙璟 孔祥榮

終審|茅麟

相關焦點

  • 在沈從文的《生命》中看到:一個抽象的男人思考具體生命的意義
    「生命」這個命題引起很多文學家的思考,對「生命」有想法的作家借生命之力來敘事:老舍散文《生命的回聲》,魯迅散文《生命的路》。我唯獨喜歡沈從文自由釋放、無所求的散文《生命》,因為沈從文是一個有著極多生命經驗的人,又擁有真誠、善良,還有那麼點憨的勁兒,所以這樣的《生命》讓我覺得更樸實,接近具體的生活與生命的象徵。
  • 「感悟生活」生命的抒情詩——品讀《沈從文談藝術》
    這幾年,陸陸續續地收集了沈從文先生的各類作品,基本上集齊了,閒暇時就隨意翻上幾頁。這一本《沈從文談藝術》的隨筆集也是因緣湊巧,在第一次造訪「西部書城」買到的,與先生的其他作品不同的是,這一本隨筆集,有演講稿,有書信稿,有序言稿,還有的是生前未完成的遺作。
  • 沈從文:湘西作家筆下的深情和悽美
    沈從文曾經寫過一個悽美又細思極恐的愛情故事。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有兩個大兵在部隊過得很艱難,為了排解鬱悶,兩人經常忙裡偷閒,去附近的一個豆腐店喝豆漿。其實兩人的目的並不只是來喝杯豆漿,而是豆腐店的對面有一大戶人家,家中的女兒舉止優雅、美麗動人,兩人都對這位女子愛慕不已。但是他們知道自己無非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兩個窮大兵哪能得到這樣一位出身名門又美若天仙的女子青睞,他們只能把愛意埋在心底,希望能趁著喝豆漿的功夫多看一會兒。
  • 魯迅和沈從文的「兩條路」
    砍頭一景,儼然成為刺激魯迅生命志業的源頭,亦從而掀開了現代中國文學的新頁。魯迅對頭與砍頭的執念,再在可見諸文章。無獨有偶的,五四作家中另有高手,也曾把無「頭」故事寫得頭頭是道。這不是別人,竟是沈從文。提起沈從文,我們立即聯想到他溫柔敦厚的品格、抒情婉約的文字、鄉土田園的故事。誰曾想到他和血絲呼拉的頭顱會有所轇轕?但沈從文不但寫,而且寫了不少有關砍頭的文字。
  • 多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湘籍作家沈從文,他的文字為什麼值得一讀
    三四十年代作家的文章,由於此時白話文初生未久,讀來總有文體上的稚拙感,再不然便受西洋文學影響,用詞遣句架床疊屋,少了中文的靈動。像茅盾,冰心,丁玲,以及名聲稍遜的路翎,沙汀,等等,那一時期的作品皆然。就連魯迅,有時也難免於此。在我有限的閱讀經驗裡,那個時代的作家,白話文用得渾然天成不留痕跡的,唯有沈從文與張愛玲。
  • 沈從文評魯迅文:大部分是罵世文章
    魯迅與沈從文之間的論爭並不算多麼緊張激烈,可是,這卻是後來聶紺弩對沈從文文字辯駁的重要背景,所以值得略加回溯。此後沈從文還在1936年10月發表文章《作家間需要一種新運動》:「覺得大多數青年作家的文章,都『差不多』。文章內容差不多,所表現的觀念差不多。……凡事都缺少系統的中國,到這個非有獨創性不能存在的文學作品上,恰恰見出一個一元現象,實在不可理解。」
  • 交疊中的光,影與海市蜃樓——沈從文與川端康成之比較
    在這背後相同的是,不同民族不同作家對於人性、生命與民族命運都在進行著的積極思考。我看到這幅景象,仿佛有一股清泉蕩滌著我的心」,讀《伊豆的舞女》,從來不會給人以香豔的色情的感覺,尤其是這一段描寫,只會給人一種從頭到腳清爽、純淨、毫無汙染的感覺,就像作者筆下那妙齡少女的胴體,帶給人的絕不是情慾的誘惑,反而是通透圓潤的不可褻瀆、生命的勃發與難以拒絕的憐惜和可愛。
  • 沈從文《蕭蕭》:這個女孩十二歲就嫁人了,丈夫只有三歲
    這是沈從文先生的成名作《蕭蕭》簡略版。小編才疏學淺,不能再現沈先生文字精彩之萬一。沈從文十五歲入伍,看盡世間黑暗。1922年從湘西來到北京,成為一名「北漂」。這個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的小學畢業生,立志用手中一支筆打天下,「只想把我生命所走過的痕跡寫到紙上」。沈從文寫東西不快,從來不能一揮而就,但卻孜孜不倦,夜以繼日的寫,經常流鼻血。
  • 沈從文:從湘西走來的一代文學大師
    在群星璀璨的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沈從文無疑是頂級大咖之一。殊不知,這位來自湘西的印象主義者,早年貧苦,卻在坎坷的一生中以鬥士的頑強精神作出了了不起的奉獻。4年後,沈從文轉到上海,與左翼作家胡也頻、丁玲等人共同創辦《紅黑》雜誌。次年(1929年),在"新月派"浪漫詩人徐志摩的舉薦下,沈從文到吳淞中國公學講課。不過,沈從文的第一次授課卻出了醜。
  • 忠犬系男友魯迅,愛奴沈從文,撒嬌鬼梁實秋… 來看看中外作家寫過的情書
    想做對方奴隸的沈從文,保證不多看別的女生一眼的忠犬系男友魯迅君,愛親親的撒嬌鬼梁實秋,花式情話撩妹狂魔王小波,可愛的硬漢海明威……通過他們熾熱到燙手的情書,一起來重新認識大師。1、「愛奴」沈從文1930年7月張兆和與沈從文在胡適的辦公室第一次見面,剛見面時,胡校長大誇沈從文是天才,是中國小說家中最有希望的。張兆和卻不以為然,沈從文對張兆和的愛戀來得默然,卻是一發不可收拾,寫給她的情書一封接一封,延綿不絕地表達著心中的傾慕。
  • 鄉下人沈從文 聶華苓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也回到馮至的《南方之夜》:燕子說,南方有一種珍奇的花朵,經過二十年的寂寞才開一次——這時我胸中忽覺得有一朵花兒隱藏,它要在這靜夜裡火一樣地開放。也回到沈從文的《鄉下人》:這些人生活卻仿佛同自然已相融合,很從容的各在那兒盡其生命之理。那時光是很久很久以前了。
  • 素材人物「沈從文」:本真+勇敢+勤學
    本真什麼人:沈從文是我國著名作家和學者。什麼事:他出生於古城鳳凰,那裡乃是三省交匯之處,山清水秀,人傑地靈。什麼點:沈從文對於故鄉的景物描繪,風俗刻畫堪稱出神入化,渾然天成。他曾說,想要建造一座小廟,裡面供奉著人性。在他眼中,在他筆下,人性的本真、善良和美好是永恆的主題。勇敢什麼人:沈從文是我國著名作家和學者。什麼事:毫無疑問,他是一位勇敢果斷的人,憑藉著這份與生俱來的勇氣,他贏得了此生最為重要的財富,一是才名,二是愛情。
  • 蔣勳:我最大的悲哀,是突然讀懂了沈從文
    「一個沒有被現實的苦難深深傷害過的人可以當偉大的哲學家、歷史學家、心理學家而不會成為作家,因為即使一位平庸的作家也是由造化的作弄和折磨造成的,一位偉大作家幾乎非得以心靈的巨大傷害和嚴重殘缺為代價不可。」關於摩羅先生對於作家的總結是否正確,還需進一步考證。但這話若放在沈從文身上,我覺得合適。
  • 「湘西兒子」沈從文:悲涼與無奈的一生,《邊城》寄託人性的美好
    這是沈從文的湘西,也是《邊城》的湘西。清俊儒雅,才華過人的作家沈從文帶著湘西的美,懷著人性的美好,融入了他的人生與作品中,這部純淨優美的作品《邊城》成為沈從文一生的標記。無休止的折磨和否定,涼了沈從文這顆天真柔軟的心。他已經沒有當初的浪漫來寫下更多優美的作品。1949年不願意放棄對「美」學追求的沈從文開始從事文物研究,在靜謐中撫摸歷史的痕跡,舔舐自己的傷口。
  • 把苦難熬成人生,看穿死生而又不被汙染的一代大家:沈從文先生
    《邊城》以翠翠和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為主線,他們都對翠翠一見鍾情,決定以對歌來競爭。天寶自知唱不過就離家遠行,卻因為意外死去,儺送只好永遠活在愛情和親情的愧疚中,不再和翠翠相守。美好又悽涼的愛情,平靜又坎坷不平的人生,恰似沈從文一身熱血卻依然充滿荊棘的經歷。翠翠是善良倔強的化身,勇往直前堅守信念的樣子正是沈從文本人對文學的嚴謹和嚮往。
  • 沈從文: 他在痛苦中開花
    原來,那個小說中「也許明天回來,也許永遠不回來」的人,也是沈從文自己啊。原來,他一直未能忘懷少年的情懷——他在自傳裡,寫下了一段孽緣:一個白臉女孩和弟弟,趁著他的愛情正燃燒時,騙走了一筆數目不小的錢,令他不得不離開家鄉。而他將未曾在自傳中落筆的美好感情,嵌入了小說《邊城》中。樸素潔白的期望,欲語還休的心動,用生命表達的純粹,閃爍在字裡行間。在痛苦無法排遣的許多年後,他還掛念著她。
  • 民國文學大師沈從文的十個人生側影
    沈從文是我最喜歡的作家或者說最喜歡的文人墨客之一,喜歡他的《邊城》、《蕭蕭》、《柏子》和《湘行散記》,更佩服他的勤奮、儉樸、謙遜、寬厚與痴情。他的瞬間輝煌,卻可燭照中國現當代文學長空;他的星光文字,穿越近百年歲月,在今日依然沁人心脾。側影1. 汪曾祺說他的老師沈從文的小說有重造民族品德的意思,但多年來不被理解。
  • 沈從文:我一生不相信權力,只相信智慧
    這裡給你寄錢來。你想回來,這裡仍然有你吃飯的地方。」 可以說,是陳渠珍這個好上司給了沈從文放手一搏的勇氣。沈從文小學都沒畢業,純粹為了開眼界就敢做個「北漂」,這份膽魄和見識,是他走向成功的根源。其實,正是因為什麼都不懂、什麼都沒有,才要敢於打破現狀。打出去了,生命另開一片天地;打不出去,反正也沒損失什麼。
  • 適合冬天閱讀的美文——沈從文的湖南文學:淡若杯水,美若邊城
    臺灣作家林清玄曾說過,他的創作原則是為讀者帶來歡樂,他說,「人生的悲苦已經夠多,我不希望讀到我的文字的人感到難過。」沈從文的文字便是這樣,他遠離政治,永遠不願給人負擔。正因如此,一個失去親人的孤女會有「翠翠」這樣一個惹人憐愛的名字;一個本該悽涼的愛情悲劇,卻在湘西的邊陲小鎮裡,美得那麼動人。
  • 沈從文家書中的稱謂
    在這一時期內,沈從文用過數次這一稱謂。在後來的歲月,這個「小媽媽」漸漸成了沈從文常用來稱呼夫人的稱謂。在此非常時期,張兆和也給予了他必需的援手。她被安排到華北大學學習,在給家裡寫信時,也既仿著孩子,同時應和沈從文的信件,如此稱謂:「爸爸,大弟小弟。」    「爸爸」是家中的主幹,是撐起整個家的柱梁。病中的沈從文讀到這樣的信,內中湧動體味的,不是一般的情感,是深入的觸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