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一個昔日已然獲得中肯口碑的電視劇藍本,《上海王》的電影化未曾令人想見其居然能變得如此冗長平庸,整部電影給我最為深刻的映像便是一個字「趕」,劇情故事的跳躍性發展,使全片幾乎沒有一刻能真正走進那個昔日的舊上海,只是猶如看了一場超長版的電視劇預告。
其實如若你未曾看過這部電影導演胡雪樺的另一部片子《神奇》,那麼確實很難想見一個關於舊上海暗流湧動,又有著胡軍、餘男、秦昊等一幫演技並不遜色演員參演的作品,何以能被拍的如此波瀾不起,並不誇張的說這位導演在這部電影中除了證明自己甚連最為基本的敘事能力都尤為欠缺,居然將一個本自中肯的藍本,化為一本女性視角的黑幫流水帳外毫無作為。
那麼一個本自中肯的故事何以會變的如此不堪?這在於電影耗費了大量的時間來塑造各式各樣的人物,預想鋪開一個屬於民國上海的大格局,但不合時宜的時間跳躍,和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莫名展開,都使這個故事不僅在最終也未能真正樹立起一個能給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也使上海的地氣變的虛無飄渺,所有人設給人的唯一感覺便是在走馬觀花,亂七八糟的剪輯使這部電影能留給人的只是莫明其妙的尷尬。
當我們拋開《上海王》那與藍本不相適應的敘事,其實就這一故事來說,確本是一個能為人唏噓的黑幫悲劇,而以女性視角為審視預想呼之欲出厚重歷史的方式,亦頗具新穎,或許如若這部作品能在科波拉之手,哪怕是一位能力正常點的導演手上,那麼這一故事未嘗不能綻放出自身的魅力,但可惜的是或許終究只能是或許。
一場本當波瀾壯闊的上海往事,最終所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僅只那讓人啼笑皆非蹩腳的上海話,這樣的一部庸作不經讓人想問:「何見上海,憑何稱王?!」
很想把《上海王》叫做「上海往事」,畢竟在眾多的上海灘風雲傳奇中,這是最具有史詩氣質的一部。故事分為兩部電影,分別講述了三代「上海王」的磅礴人生,而於2月17日全國公映的《上海王》是第一部,所帶來的便是常力雄和黃佩玉兩代上海王,與奇女子筱月桂之間的愛欲情仇,有讓人血脈僨張的激情之戰,也有讓人唏噓不已的悲情別離。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正處於一個大變革的時代,各種勢力、各路主義、各方力量,都在明爭暗鬥中角力,妄圖分羹這個搖搖欲墜的東方帝國,而上海卻借天時地利人和,成為遠東最繁華的國際都市,繁華外灘十裡洋場車水馬龍,中外勢力青幫紅幫盤根錯節,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小帝國,而所謂「上海王」也因此應運而生,這是在上海灘能黑白道通吃、隻手遮天的風雲人物,由胡軍飾演的洪門老大常力雄,便是這樣的「人雄」。
若說舊上海已然像一個小帝國,那麼身為上海灘總舵主的「上海王」,也一定是這塊土地上的實際統治者,其他如清廷官員與租借洋人,也得有商有量,有所顧忌,所以,「上海王」被稱為「王」,也是霸氣十足,實至名歸,可惜也會犯眾多的「王」的毛病,比如說,到底是愛江山,還是愛美人?自古有情帝王將,衝冠一怒為紅顏,堂堂「上海王」也卻並未能免俗,看著胡軍為「大腳」女子李夢,不惜豁出了身家性命,也著實讓人感動,畢竟,有情有仇有愛有恨的俠義之人,才是在任何時代都稀缺,卻也都光芒萬丈的英雄般存在。
這也是電影《上海王》的精彩之處,一個「義」字,蕩氣又迴腸,一個「情」字,銷魂又斷腸。昔日的上海灘,本就是一個魚龍混扎之地,而如今一票人中龍鳳,自是在其中混得風生水起,卻又躲不過覬覦四周的明槍暗箭,故事雖然由愛而生,由情而起,但影片逐漸展開的,還是視覺更宏偉的上海灘全景,胡軍、劉佩琦、曹可凡、白靈、李夢、秦昊、鳳小嶽、餘男等等依次現身,如生、旦、淨、末、醜般粉墨登場,也是帶來一場場跌宕起伏的豪華大戲。
雖然片名叫《上海王》,其實看過影片會感覺到,所謂「上海王」總是成王敗寇,不斷更迭,但「上海王」背後的女人「上海女王」,卻一直是風姿卓越的存在,從青樓大腳妹小月桂,到「申曲名伶」筱月桂,一代又一代梟雄,只為這半生的風華絕代所傾倒,英雄的歷史,也似乎很難缺失兒女情長,無論是影視劇的演繹,還是曾經的歷史記載,《上海王》的故事,就有很多成分來自於史實事件,相對於諸多對上海灘的新派演繹,《上海王》還是很執著的「守舊」,無論是片中多處的外灘大場景,還是服化道,還原度很高,年代感十足,都能看出創作者的用心之所在,這種態度,就值得點讚。
其實回望整個《上海王》的故事,會發現,除了愛恨情仇,影片還能帶給觀者以希望,畢竟當年的上海灘,也是一個進步迅速的繁華之地,而「上海王」的更迭,也同樣具有時代的進步性,從洪門老大「常爺」,到同盟會骨幹黃佩玉,再到銀行家餘其揚,時代在進步,「上海王」也在進步,而有李夢和餘男分別飾演的少年、成年兩個階段的筱月桂,更是演繹了一曲鄉下粗女子逆襲成一代名伶的千古絕唱,而上海卻也如他們,從不曾止步,而是伴隨滾滾的歷史洪流,不斷向前,因此看《上海王》,撫今追昔,會更有一番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