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要有發現美的眼睛,這是從小就迴響在耳畔的名句。我們天然地嚮往美、接近美、捕捉美。對美的追求不止,我們對美的靈感的汲取也不應停止。
這正是一檔風靡全日本的少兒美學設計節目所傳遞的,美育要從小培養,卻不設年齡上限,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啟蒙和啟發。雖然節目主要面向兒童、培養創造思維與設計啟蒙,但是成人觀眾群表示食用起來非常滿意,收穫頗豐,趣味無窮。
《啊!設計》於2011年在日本NHK放送,卻實打實地火到現在,它在豆瓣的評分也是穩穩的9.4分。中國大陸終於在今年引進中文正版,但是現在入坑並不晚,它值得細細地、反覆地品味,設計與美雋永鮮活。
日本設計大師佐藤卓是節目的藝術總監,他花費六年時間做了無數的提案後才有了這檔節目。佐藤卓在自己的設計中就很看重「微小的細節」中「尚未為人所發現的可能性」。《啊!設計》的特色也正是在於以生活的尋常事物為對象,配合極富趣味性的影像與音樂,用通俗的表達來領著觀眾逐漸走入設計的世界,去探索、去發現。
每一單集節目都有一個「設計師」的環節,邀請不同的設計師回答一些關於設計的看法和建議。節目裡的豪華陣容包攬了日本設計界的半壁江山,包括隈研吾、原研哉、深澤直人、伊東豐雄、服部一成等。他們來自工業、平面、家具、時裝、圖書、城市景觀等等多元的設計領域。
各位設計師的名頭雖大,談起設計時卻深入淺出,精煉的建議能夠帶給觀眾無限啟發。「設計靈感要從日常習慣中尋找」「把自己感受到的東西用語言表達出來」「找出令你心動的東西」,每位設計師都溫柔和善,真誠地分享想法,帶著足夠的善意與專業。
節目的製作本身就讓人驚嘆設計之美,從字體、排版、內容組成到剪輯呈現,再配上獨特的《啊!之歌》背景音樂,設計感充盈著每一幀畫面。
細看節目的內容,豐富有層次,各版塊銜接不會有跳躍感,也不會形成視覺疲勞。基礎的內容模塊有設計的觀察、為什麼、速寫、拆解、設計原理、設計師以及多樣化的設計視覺呈現與案例。打開節目,開始享受舒適的視覺體驗。
其中的「拆解」部分尤其治癒,撫平觀看時刻內心所有的不平靜,是絕對的強迫症福音。薯片和膨化食品、橘子和葡萄,都是由什麼細小的部分組成的?來一起扒開包裝袋,剝開橘子皮,吐出葡萄籽,走進細微裡看個究竟。
在一幀幀變換的畫面、切換的主題中,觀眾能夠明顯感知到視覺上的延伸。在欣賞與品味的同時,我們也在記憶和思考。因為節目早已準備好了極佳的觸發點,我們輕鬆地被引導著走進自己的思維空間,去延伸美的想像和創造。我們一起沉浸在美的氛圍裡!
節目中所有的內容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從生活實際出發,都是我們觀察日常生活的所見所感。對常見事物的好奇與探索,不僅是孩子專屬,也將帶超齡的各位回歸好奇心年代,找到對生活源源不斷的熱愛與思索。
我們一起看看生活中的這些器具,茶壺、醬油瓶、還有你最愛喝的肥宅水的瓶子,為什麼都擁有腰身?因為我們可以用手去握住和拿起。一個小小的弧度改變,卻立馬讓拿取便利起來。再用手握住自己的腰,原來是模仿人體設計啊。
再一起來發揮想像。如果時鐘不是圓形的呢?把它拉長成條形,做成鉛筆時鐘,上課的時間好像都過得快一些。但是指針卻在卡在末端走不動了。那麼再試試三角形,立體一些變成三明治時鐘,甚至還能戴在頭上做成帽子時鐘,可真夠時髦的。可是居然擋住了數字,把數字挪開、再挪開一點,又復原成了圓形。原來圓形就是最合適的形狀。
設計有時就僅僅是多了一道弧度、換了一個形狀,它卻意味著多一種可能性、多一份想像力。設計正是因此擁有著徵服一切的魅力,讓生活更美好。從設計的細節中,觀察與思考的全過程凝結定格,我們看見美、發現美,並被啟發與激勵著去創造美。
於是設計這個普遍被認為有著藝術門檻甚至是高深的審美學問,被拉近到我們身邊,密切得和生活一樣。觀察、感知、了解、思索、創造,設計被拆解了。我們也增加了與世界互動的方式。再看看生活中的事物,也不自覺會發現他們更可愛了一點點。此時也可以讚嘆一句:啊!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