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特別慵懶的午後,樹枝末梢上暖和中帶著些許涼風,溫度都似乎在提醒著你可以外出走走,不僅僅溫度,連天空的藍天白雲都在為你鋪墊好了啟程的路,好朋友一條邀約的微信做誘餌,就能讓這一天的氣氛變得充實起來。
鏡臺山坐落在寧德市的北面。依我拙見,是如八爪魚一般的盤踞在山上。我不能清楚得數清到底有幾條上下山的小道,明確的是有3條大道可以上山,一條從東面而來的是長長的路,一條從南面上來的是康莊大道,還有一條是自有山之時就存在的一天古道。
十一年前重陽節,我與一起在單位實習的校友從舊道上來。寧德這裡有個非常濃厚的習俗就是9月9登高節的爬山活動,每年的那個時候,山上擠滿了人,有人還會熬夜看日出,有人會在那天帶上乾糧零食上山,做起野餐打牌,打羽毛球等活動,好不熱鬧。
所謂登高,求的便是步步高升之意。
我與周一前一後的同行。時而聊些工作,時而聊夢想,時而聊生活。好不痛快!
周是我在讀書社團認識的朋友,算起來應該算是上是普通朋友,為何同意他一起爬山,我也很不解。有時候我們自己做的一些事情,連自己都覺得挺無解的。
周說:「他的夢想是諾貝爾文學獎,終於莫言拿了,這讓他心裡的一塊石頭落下了地。」我不禁笑出了聲。我不了解周,他已經過了而立之年,沒有家室,工作也不見得心滿意足,但是他卻沒有那種凡人該有的覺悟。
於是,我甚是覺得他不同於平常的男子,我既有對他的夢想有不屑的感受,又有對他熱愛生活的認可,每遇見一個小朋友,他便要鼓勵讚譽一番:「自己爬上來的啊?真棒!」遇見有石子的路,他便置氣般的將石子踢開,以免一些快步的人踩摔了。
書中說:「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堅持!」可是《放棄的藝術》卻教我們學會放棄。這就是哲學吧。因我們走的是新路,我們模糊的記憶讓原本30分鐘的路程,我們走了一個半小時。這大大超出了我的預算,在接近終點的時候,我一度想要放棄。十年前去過的地方早就在腦海裡模糊了,我也不知道為何理由一定要去到山頂?
到了整修的一座大寺廟,我跟隨著周走偏了道,他卻眉開眼笑道:「這是一次不尋常的體驗!」我心裡一陣懊悔,感覺時間被浪費的可惜。
不一會兒,我們摸索出了一條小道,印入眼帘的是日月臺,觀海樓,它們近在咫尺。所謂日月,有一塊如鏡子的石頭。意味著要鏡鑑城內的平民百姓,還要鏡鑑由此門戶出入的官員與行商坐賈者。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我慢慢的走到觀海樓,看到了成為我歸宿的這座城市裡的繁榮,這十年的努力,這座城市的發展水到渠成。眼帘的場景讓我記憶深處的那種豁達被徹底喚醒。我想起,我曾經來過這裡,曾經也是這樣擁有這座城市,曾經也擁有過這樣的酣暢淋漓。
「謝謝你,帶我來這!」我對周說。
我們開始做一件事,要求有價值,時間的流逝要求有追償,精力的消耗要求有結果,這沒有什麼不對,只是,需要時間。我們的人生需要追求價值,我們的生活也需要偶爾的放空。人生路漫漫,誰知道前方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