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家長,尤其衡水系學校的家長對名校有一種狂熱,如果一個孩子高三突然不想學了,尤其那些成績不錯的孩子,突然某種原因不想學,估計家長得瘋,比孩子還難受。一部分人寄希望於高考改變命運,一部分人狂熱追求名校,想籍此出人頭地、光宗耀祖,那高考還能否這個願望?承載這個期待?
首先,高考肯定可以改變命運,如果你的起點很低,這個10000%能改變;即使是中產家庭,如果你考不上大學,以後的生活層次、人生高度、機遇還是有差別的。
雲南華坪女子中學校長張桂梅,獲得2020年時代楷模稱號,就是因為她通過高考目前已經改變1800多個女孩兒命運,阻斷了貧困代際傳播。在貧困、重男輕女思想嚴重的滇西,女孩兒的起點很低,考上大學,當一名警察、教師、醫生等絕對能改變命運。
據說現在有一個數據,一個家庭如果有一位成員,穩定月收入4000元,這個小家庭就能脫貧,我說的是脫貧,不是買房買車,這個小家庭省吃儉用就能接濟一下貧困線以下的父母,父母的生活就能得到改善,自己再有點收入,也能脫貧。如何保證這個狀況,就得有一個大學生,脫貧,而且不會返貧。
安徽的毛坦廠中學,號稱規模亞洲第一,高考工廠。我覺得毛坦廠中學存在很有意義,毛坦廠以復讀生為主,辦的是高四,他每年輸出高分生源不多,但絕大部分都能考上大學。把被大學拋棄的孩子送進大學,改變這些孩子的人生軌跡,這就了不起。
高考就類似封建社會的科舉,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給出身底層、出身寒門的學子帶來公平、帶來逆襲的機會,現在也一樣,出身底層、貧寒家庭的孩子,高考是機遇。
但是高考的確已經不能直接帶來名利、出人頭地、光宗耀祖了,過去(70後以前)讀書人很少,國家分配工作,上大學確實能直接出人頭地。
時過境遷,大學已經是一種素質教育了,大學文憑,無論名校還是一般院校,有了沒感覺,但是沒有絕對不行。每年新增近千萬大學畢業生找工作,2021年預計又要新增900萬大學畢業生,現在疫情之下,國外遙遙無期,我們形勢還是世界最好的,這種形勢之下,別說什麼出人頭地、能儘快就業就不錯了。
前幾年,不少家長羨慕鄰居家孩子考上名校,去美國、去歐洲。我看今年好幾個多年不見出國去了國外的老朋友、學生居然回來了,逃命要緊。據他們中的精英說,在西方,是個白人至上的世界,亞裔如果當個「蟻工」、普通基層研究人員沒事兒,一旦幹出點兒成績,絕對有人來沒事兒找事兒,他們已經對中國崛起很焦慮,明顯表現出排斥、質疑、打壓。
所以,覺得出國就高人一等,已經是井底之蛙了,尤其未來經濟形勢不好的情況下,在國外一旦失業,比國內還慘,白人的嗟來之食不好吃,當然你在底層混生活,也能過,畢竟中國人能吃苦耐勞。
有人說,那是你考的學校不好,考個名校就好了。其實在國內,沒有國外的種族歧視,但競爭壓力一樣激烈,考個名校早就不能「雞犬升天」了,只是一些家長臆想著自己高人一等,他們不知道孩子在大城市真正的生活狀態。
幾個學霸,名校畢業、研究生文憑,在省會合夥成立了一個技術科技公司,技術上絕對沒問題。但合伙人裡有一位豬哥,是一位合伙人的髮小,二本院校畢業,也不是啥研究生。之所以叫他豬哥,這哥們第一次開股東會就說,我啥也不會,也不習慣被管制,幹不了啥,大家就當我是一頭豬。
但就是這位豬哥,大家離不了,年終分紅他拿最多,因為公司所有項目和貨款結算,都是這哥們搞定,他是個很有能量的二代。
我們都知道,大學有985/211、二本、本三、專科,其實社會有很多隱形的大學,智力,美貌,家境,關係,每個維度上都有層級,都分成大學、三本和專科。有些人學習沒有考上名校,但人家在智力,美貌,家境,關係某一個維度上已經是出類拔萃、博士生水平了,混得風生水起。
明顯顏值高就能就能得到很多機會,有的人文化不高、情商很高,照樣走進「關鍵人物」的朋友圈,得到重用,李白、蘇軾,很有才,高考成績不錯,但情商很低,最後一個縱情山水,一個流放至死,蘇軾是個才子,但過得還不如當個小官的兒子蘇邁。
雷軍說過,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名校不名校不是關鍵,關鍵是風口。雷軍,武漢大學畢業,馬雲,杭州師專畢業,當年雷軍是一家風投公司掌門,馬雲創業去找雷軍談投資,雷軍覺得這傢伙不靠譜,拒絕了,馬雲去日本找了孫正義,孫正義投了,馬雲成了首富,但實際孫正義賺得更多。
阿里上市,連一直追隨馬雲的公司前臺都成了千萬富翁,而有相當一部分有「能耐」的研究生、博士生,覺得當年的阿里實現不了自己的抱負,提前辭職不幹,就錯失成為千萬富翁的機會。只有名校文憑,在智力,美貌,家境,關係這些維度不行,出人頭地很難。
再來說說家長培養孩子的焦慮。每天都有不少家長擇校諮詢,無一例外,很焦慮。其實家長都很明白道理,健康比學習更重要,通過考名校出人頭地是進大觀園的劉姥姥的想法,為何還要焦慮,逼著孩子去學?
這就是我們現實社會的普遍心態,中產階層無安全感,中產焦慮。剛脫貧富起來,身邊還要沒脫貧或對過去貧困的陰影,讓人心裡不安,怕孩子將來混得不如自己,又沒啥資源,上個普通學校至多過著自己這一輩目前的日子,所以寄希望上名校、拿上名校安慰自己。
真正貧困的家庭,對孩子求學沒有過高的期待,期待高的主要是城鄉的中產階層,擇校都是哪些人,中產家庭居多。中產階層數量越來越大,但也越來越脆弱,怕被別人超越、因病返貧、因傷返貧,所以焦慮。不是孩子升學焦慮,而是內心焦慮怕被別人趕超和因故返貧。
如果家長沒啥資源幫助孩子,單純靠孩子揣著一紙名校文憑,去實現出人頭地,很難!說這些,不是鼓吹什麼讀書無用論,必須讀書,必須考大學。但通過高考,考大學、考名校,指著孩子揣著一紙文憑闖天下,實現所謂出人頭地夢想,比較困難。
起點低的家庭,肯定能改變命運;至於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如果家長有一定資源,可以讓孩子回到身邊,有一定基礎才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如果家長沒有啥資源,你還是讓孩子順順利利就業,過好普通人的日子,其他再看機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