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沒有文化,誠品不想活-

2021-02-15 FUNDESIGN瘋設計
|文創可以是一門好生意?

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曾說,「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沒有文化,誠品不想活」。甫接手的女兒吳旻潔亦在訪問時也說,「我必須精明,才有本錢浪漫」。這兩句話簡單地道盡了經營文創產業的苦與樂,也說明經營文創產業必須有商業頭腦而非僅有浪漫情懷。

瘋設計本月挑選了臺灣開創了書店新局面的-誠品書店。雖然2019年文創類股中獲利最好的企業並不是誠品,可能是遊戲類的『橘子』;即使股價最高的公司並不是誠品,可能是遊戲類的對象或是流行音樂的華研,但最能代表臺灣文創的上市櫃公司絕對是誠品。不僅是因為誠品打造了全國第一家、也是唯一家全天24 小時、全年365 天不打烊書店,讓誠品敦南24 小時書店被列為全臺最熱門的文化景點,又或是讓CNN評選松煙誠品為全球最酷的百貨之一。更是因為誠品獨特的書店裝潢、陳列,讓一批批讀者蜂擁而來,並樂於推薦,連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曾經夜遊,在體驗書店裡的書香氛圍後讚嘆不已:「我相信臺灣已經步入知識型與創意型的社會」。

讓臺灣人想到文創企業,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誠品,因為誠品不僅僅是個書店,還經常性舉辦展覽、講座、作者見面會、演唱會…等各式各樣活動,讓讀者可以自然而然地來到誠品這個空間,並且深度地參與、體驗、互動。若上述行為是屬於文化浪漫面的部分,那麼我們來看看誠品精明商業面的部分。

2018年誠品剛滿30年,不僅在臺灣有超過40家門店,並進軍海外。2012年香港、中國蘇州,甚至2019年底已成功在日本東京開設第一家非華人地區的誠品書店。我們看上櫃後近5年來營收,2012年約35億元到2018年成長到約45億元,毛利也都維持45%,不僅顯示經營上穩健中帶有成長,更是在紀律與管理上有一定的能力才能持續維持5年的穩定。

誠品生活2014-2018年 圖表與資料來源:財報狗

誠品到底收入主要的來源是什麼呢?我們翻開誠品生活的2017年的年報來看,誠品生活的營收結構約八成來自通路發展,我想這些年的發展,把誠品當作通路想必也是理所當然。

誠品生活2017-2018年度財報 資料來源:誠品生活年報| 以體驗活動、空間活化運用提高購買者對商品的認定價值

若從通路的角度來看,誠品在通路經營上有比起其他通路業者來得好嗎?以文創為號召,可以創造出更好的經營績效嗎?我們從百貨、超商、電商不同的通路經營型態各挑一家公司來與誠品做一個比較,或許就可以回答上述的問題。

百貨我們挑了百貨龍頭『遠百』,在臺灣經營百貨公司超過53年;超商則是挑近年經營成績上已不輸超商龍頭統一超的『全家』(統一超2016年因為出售上海星巴克股份導致獲利大幅衝高,不好比較);電商則是挑了已超越Pchome,現在已經是電商龍頭的「富邦媒」。

我們先從淨利率來觀察,一般來說若一家企業長期的淨利率比同業還好,則可以表示在經營上有獲得較高利潤的能力,顯示有獨到之處,競爭力優於同業。

圖表與資料來源:財報狗

從這個表可以看出誠品生活的稅後淨利率的確是遠高於遠百、全家與富邦媒三家公司,甚至是高兩到三倍,從通路經營的角度可以清楚地看出誠品絕對有獨到之處。

| 透過連鎖而不複製 提供超出期待的內容 打造出獨特的生態閉環

誠品自己在年報中有特別說明,它們是堅持「連鎖而不複製」,並有別一般百貨零售業的價格促銷活動,為消費者提供超出期望的「內容」。「連鎖而不複製」這好理解,我們走訪誠品不同的門店就可以觀察的出來,小從書店陳列的書的類別,販賣的商品或進駐的櫃位,大到整體的裝潢布置都會因地制宜。但經營通路怎麼提到了內容?這裡的內容指的當然不是文字,圖片或影片,而可以泛指可以看得到,聽得到或者感受得到,可以傳達想法的東西都是這裡說的內容。

販售的商品也是內容的一環,因為誠品找來進駐的商家所販售的商品都很有獨特性或者故事性。而整個空間的設計與氛圍也是內容的一環,讓來逛誠品的人可以感受到誠品想傳達的意念.更不用說書店裡擺設或主打的書舉辦的展覽或演唱會等藝文活動,本身就是滿滿的內容。

在誠品每年公開的年報中更著重在商場規劃與經營能力,掌握客戶偏好與創造各店獨特的風格與調性視為主要的技術能力。它在商場規劃與經營提出七個面向的能力,包括生活風格融合與再造、視覺與空間運用、業務組合特色、商品組合開發、文化領域資源導入、海外特色品牌導入、展演活動規劃執行等,從此七面向確實可以看出誠品在商場、商品、空間與文化之間互相運用、融合的嫻熟,進而創造風格與商機的能量。

誠品以書店起家,以書獨有的氣質吸引大批愛書人,並用書的文化氣質逐步建構誠品的文化創意形象,而誠品持續透過『內容』經營出一批認同誠品品牌的消費者,這群消費者除了購買書籍,更會在門店購買其他商品,而進駐門店的供應商也提供符合品牌形象的商品,形成了一個良好生態閉環。

| 誠品的未來挑戰

是否誠品就此一帆風順了?從近幾年營收成長的數字,恐怕無法這麼樂觀。從下圖表可以清楚看到,營收與淨利成長率均呈現起伏往下的趨勢,顯示目前市場呈現飽和。要如何擴大營收?拓展電子商務通路這部分是誠品做得比較差,看來誠品仍然選擇拓展海外實體通路,維持近距離接觸的溫度為主要經營策略。

圖表與資料來源:財報狗

文章開頭提到海外市場的拓展是誠品已經布局數年的業務方向,除了臺灣43據點、香港3據點、大陸2據點之外,2019年秋天也受邀在東京日本橋展店,是誠品邁出華人社會的首個店點。海外拓展是誠品的挑戰,更是誠品的機會,若挑戰成功將會是不同等級的企業。誠品善於營造實體空間的氛圍,但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誠品可以說是遠遠落後,這點也是誠品需要趕快努力的地方,畢竟現代人在虛擬網路的世界花得時間可能不少於在實體世界,若有企業可以在網路上提供類似的服務,雖不見得會打敗誠品,但在消費者荷包總數不變的情況下,會造成部分客群或營收被瓜分而進一步營收停滯或下滑。

圖表與資料來源:財報狗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說,從近5年誠品的財報中,我們發現文創的確可以是一門好生意,因為有文化的加持,消費者願意為這抽象無形的氛圍,不為了促銷活動去其他通路而到誠品消費。從上表中誠品每股盈餘(EPS),不但遠高於另外兩個實體通路,也與電商龍頭不相上下,十足展現誠品的獲利能力,更給了經營文創企業一股力量,一個經營的方向。

相關焦點

  • 沒有文化,誠品也不想活了——閱讀推廣人如是說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在病痛之中,內心非常迷離,是閱讀和書籍的陪伴,給了他重要的影響,讓他「困而知之」, 開啟了他對書店經營的興趣。他說: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卻是我對生命的一種創作和探索。我從2014年開始參加線下讀書會,到現在6年來,看到身邊的很多朋友,也因為讀書而越來越平和篤定。
  • 連虧15年仍堅持的誠品書店創始人走了,他說沒有文化活不下去
    沒有錢,誠品活不下去。但如果沒有文化,誠品也不想活了。
  • 誠品書店與設計
    —— 吳清友雖然吳清友說:「經營誠品書店也不過是做一個心靈生活的逃兵。」但他一生堅守 「誠」字,誠以待人,「誠品」也是如此。誠品一開始不是要為了賣書,而是要推廣閱讀,所以會從人、空間、活動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 病逝的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留下了一個怎樣的誠品?
    「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可是沒有文化,誠品也不想活了。」
  • 告別了誠品敦南,誠品故事還在!
    它是全球第一家24小時書店,自1999年全日營運之後再沒有熄過燈,持續超過18萬個小時。儘管此後24小時書店依然如雨後春筍接連破土而出,但沒有一間再會是「敦南誠品」。因為在2020年5月31日這一天,它正式地告別了。5月31日,熄燈前的最後一夜,超過5萬名讀者來到了現場,所有人的心中都有一塊表,一刻不停地倒數著最後的計時。
  • 吳清友的誠品生活:從文藝書店到地產商場的跨界
    28年來,誠品經歷了從一家傳統書店到橫跨地產、餐飲、文化、家居、購物等跨界複合業態的蛻變。 「沒有文化誠品不想活」 2015年11月,大陸首家誠品書店在蘇州開業,場面火爆,運營了3小時後便開始限流。通過28年的積澱,誠品書店早已成為書店文化的代名詞。 誠品書店的獨特在於,每一家店都有獨特的布局。 有讀者這樣描述身處鬧市的誠品:「空間明亮、開闊,對稱而有層次,連貫而又有間隔,裝潢色系沉穩、溫馨,實木地板潔淨吸音,書香中混著淡淡的咖啡香味,身處其中很容易沉靜、放鬆下來。
  • 探店|全世界的書店都活得很辛苦,誠品為什麼笑到現在?
    此次誠品蘇州店非常注重結合當地特色。在BI樓最顯眼的位置設置蘇州生活館採集,針對蘇州五大工藝,包括蘇繡、核雕、緙絲、木板年畫和扇藝進行演示陳列,這是誠品過去沒有過的嘗試。2006年誠品信義旗艦店開幕時,誠品書店轉身為文化生活商城,除了書店本身的一萬平方米之外,三萬平方米作為商場,全都租出去給其它品牌,依靠收取高額的租金來填補「主業」書店的虧空,扭虧為盈。因此,你會看到「誠品商場」裡,服裝、美食、文具、當地工藝、家具、花店、親子樂園、藝術培訓等多種形態。至此,誠品書店「商場化」的經營模式也成為蘇州誠品書店的借鑑模式。
  • 誠品敦南店,一間書店謝幕
    林懷民在得知誠品信義店將會接手24小時不打烊的任務之後沒有那麼難過,他說,"2021必然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因為2020當全世界走到谷底,已經沒有路可以走的時候,勢必就要向上走了,朝著有光亮的地方走。就像誠品敦南的熄燈,只是搬到一個更亮的地方而已。"
  • 又一家誠品要關店了
    她最喜歡去的那個地方是位於深圳萬象天地的誠品生活深圳。7月3日下午,「誠品生活深圳」發布聲明宣布,疫情影響,不舍暫別。據介紹,因嚴峻的新冠疫情衝擊,經與房東華潤置地友好協議,誠品生活深圳確定將於2020年12月31日結束營業。2021年現況經營位置將返還華潤置地,開啟嶄新的一頁。誠品生活於2015年正式落地深圳。
  • 斯人離去 誠品永在:臺灣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因病猝逝
    他留下的誠品書店,誠可為中國文化業的一段佳話。自從1989年創辦誠品以來,他結合書店與商場,開闢的由品牌帶動商場、書店與零售的「複合式經營」 模式,形成了特殊的誠品書店文化。1999年,誠品敦南店首開24小時營業,更成為中國書店業的學習模範。其活動行銷上的創意,多元的、動態的文化影響力,早已成為中國文化零售業的標杆。
  • 誠品創始人病逝,他曾說誠品與蘇州結緣,是因為太喜歡蘇州的這裡...
    二十八年來,誠品已成為臺灣文化地標、華人文創品牌代表之一,更是現代人身心安頓的場所」,還寫著吳清友的一句話:「生命應在事業之上,心念應在能力之上。」2015年11月29日,臺灣文化地標誠品的首家大陸旗艦店——「誠品生活蘇州」正式啟幕。新華社記者專訪了誠品董事長吳清友——這位忍受了15年虧損將誠品堅持至今的神奇人物。
  • 2020的最後一天,跟深圳誠品說再見
    客人們除了紛紛與書店門口的標語「在書與非書之間,我們閱讀」合影,還不忘最後再買點什麼——當然部分也是因為誠品啟動了近乎半折甩賣的清倉活動。無論如何,這場曾經盛大的人文商業融合實驗,在深圳失敗了。深圳誠品的最後一天,書架已經變得空空蕩蕩。(圖片攝影:盧奕貝)深圳誠品生活是誠品的第48家店,也是繼蘇州店後,誠品在中國大陸開設的第二家店。它曾被寄予厚望。
  • 誠品時光:一個人,一家書店,一本書
    但財富卻讓吳清友感到不安,他覺得自己並沒有付出對等的努力,卻得到了與此不相稱的財富。他看著自己的豪宅問女兒:「別人沒有比我們更努力嗎?為什麼我們可以住在這裡?」 1988年吳清友經歷了一些事情,這些事情成為他創辦誠品書店的契機。 1988年2月,他在倫敦出差。
  • 吳清友:我與誠品書店的25年
    史懷哲講到,大自然是上帝最偉大的創作,人類最偉大的創作盡在書本當中。這開啟了我對書店經營的一種興趣。 柏拉圖曾經說過,販售和分享知識其實是要比販售和分享食品更嚴謹、更需要小心的事情。之前我根本沒有任何對書店認識。雖然相較於弘一大師,經營誠品書店也不過是一個心靈生活的逃兵,但我開始思考人生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 吳清友:我走了,但誠品書店會永遠活著
    導讀:沒有錢,誠品活不下去。但我心裡同時也非常明白:如果沒有文化,我也不想活了。之前我根本沒有任何對書店的認識。雖然相較於弘一大師,經營誠品書店也不過是做一個心靈生活的逃兵,但我開始思考人生的價值到底在哪裡。我提出了人文、藝術、創意和生活為理念的誠品之旅,也就是愛、善、美的不斷精進,使自己不斷地活下去。誠品除了書店,還有一個誠品畫廊,是講美的;「誠品藝術空間」則希望通過各類藝術活動,通過展覽、表演或對話,把美展現出來。
  • 《誠品一萬天》,吳清友最後留給書店人的火光
    吳清友一生從商,但指引他生命燈塔的人不是巴菲特,而是弘一大師、史懷哲、赫爾曼·黑塞,東西方智慧跨越時空的隔閡,在商業土壤中孕育出新的生命。商業不是野蠻無序的生長狀態,至少吳清友將商業力量拓展出新的精神層次,他為臺灣引介世界經典文學的譯叢,也致力於融合不同的業態,塑造並豐富誠品精神的內核。
  • 誠品書店宣布:暫別深圳!房東華潤回應:安好,再會!
    披薩工坊多次主動尋求與誠品方面溝通,但始終無法取得聯繫。溝通無果之下,卻突然遭遇停水停電、強制驅逐出場。誠品生活深圳發出撤店消息不久,業主方華潤深圳萬象天地的微信公眾號也發了一條向誠品生活深圳告別的回應內容,稱「安好,再會」!誠品生活深圳,安好,再會!
  • 21年18萬小時不打烊的誠品書店,關門了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曾說:「沒有商業,誠品是活不下去的;沒有文化,誠品是不想活的。」1989年,吳清友開出了第一家誠品書店。從最初登場起,誠品書店就走了一條與傳統書店截然不同的路線:砸重金營造人文氣息,大大超過賣書的目的。在吳清友的打造之下,誠品書店有多「砸錢」?從商業角度看,誠品的模式是典型的「體驗式營銷」。
  • 吳清友:我與誠品書店的25年【贊那度分享】
    之前我根本沒有任何對書店認識。雖然相較於弘一大師,經營誠品書店也不過是一個心靈生活的逃兵,但我開始思考人生的價值到底在哪裡。我提出了人文、藝術、創意和生活為理念的誠品之旅,也就是愛、善、美的不斷精進,使自己不斷地活下去。誠品除了書店,還有一個誠品畫廊,是講美的;「誠品藝術空間」則希望通過各類藝術活動,通過展覽、表演或對話,把美展現出來。
  • 至此,蘇州誠品成了吳清友在內地的絕唱
    吳清友說,誠品之前從未想過進駐大陸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沒有商業驅動力,二是對大陸缺少了解。「但我也容易被誠意所打動,看到蘇州市政府為城市發展所付出的誠心誠意,誠品也帶著誠意而來。我尊重每個人的觀點,但假使今天非書類的生活、文化、創意、商業、餐飲都沒有了,也沒有哪家書店擁有這麼大的空間和如此豐富的閱讀內容。」在吳清友看來,閱讀不是一件單獨存在的事情,閱讀一定是跟生命、生活、工作,甚至休閒、旅遊相關的,凡是人類的內外部心靈活動,都可以被出版物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