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背後的科學顧問原來是他!科學家和電影人合作科幻大片為何...

2021-01-11 上觀

摘要:融合交流,說起來「雲淡風輕」,但在國內真要做起來,並不容易。

繼《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之後,9月4日,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帶著他最新燒腦大片《信條(Tenet)》登陸中國內地院線。《信條》探討了諾蘭一向熱衷且擅長的「時間」主題。第一批看過影片的觀眾已經感到了「大腦被掏空」。為該片提供物理理論支撐的,還是諾蘭的老朋友、大名鼎鼎的美國天體物理學家基普·索恩(Kip Thorne)。作為科學顧問,基普·索恩通讀了劇本,並對劇本中所有涉及科學的設定給出了建議。科學顧問,這個在國內還沒有那麼流行的概念,也出現在了近日由國家電影局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以下簡稱中國科協)聯合發布的《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中。《若干意見》提出,要建立促進科幻電影發展聯繫機制,建立科幻電影科學顧問庫,為科幻電影提供專業諮詢、技術支持等科學顧問服務。當然,科學與影視融合,並不會因為一份文件,就變得水到渠成。科學家和電影人,其實是兩種人。他們有著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話語體系。融合交流,說起來「雲淡風輕」,但在國內真要做起來,並不容易。《若干意見》發布的那天,林育智的手機幾乎要爆掉。仿佛有無數人在給他發報導連結,告訴他文件出爐了。他不知道該回什麼,找了家咖啡館,點了杯摩卡,把手機擱在一邊,想讓自己冷靜一下。「端起咖啡準備喝的時候,我眼淚也掉下來了。」他百感交集。從2017年至今,林育智和同伴王姝、蘇婧一直在推動科影融合。他們三人,也是中國科協「科技與影視融合」項目的發起人。項目組希望,科學界和影視界能夠發現對方的存在、認可對方的價值,走出各自的舒適圈,去碰撞,去合作。這種跨界合作,在國內並沒有現成路徑。探路過程中,難免磕磕絆絆。「錢談不攏的情況,發生過不止一次兩次。」林育智說。在有些人的固有觀念裡,科研工作和無私奉獻掛鈎。「堂堂大科學家,怎麼會和演員一樣,也談錢呢?」有製片團隊在溝通時,問出過這樣的話。就算願意支付報酬,影視團隊開出的價格,有時也和科研人員的心理價位相差甚遠。畢竟,對科學顧問的價值,在影視圈內部,並沒有清晰的衡量體系。院士、長江、傑青……這些頭銜對應的是幾線演員,要如何付費?苟利軍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恆星級黑洞研究團組首席科學家,也是一名活躍的科普工作者。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上映之後,他在多個場合做過對它的科學解讀,指出過這部影片中的科學瑕疵。一些影視項目通過各種途徑找到他,想請他提供科學建議。苟利軍樂於嘗試新事物,也願意投身其中。有一次,某電影製作團隊打算和苟利軍籤訂合約,正式聘請其成為科學顧問。從劇本創作到影片拍攝結束,科學顧問都要發揮作用:參與核心世界觀設定,給出置景建議,將涉及科學的情節和細節合理化……苟利軍根據可能花費的時間,估算出了一個數字。「電影圈內一些固有觀念很難改變。他們覺得你僅僅是提供一些建議,又不用演戲,費用不用給得太多。」但要將科幻電影中的奇思妙想以更合理的方式展現,並不容易。苟利軍感慨:「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科學家的重要性。」微像文化較早地開始了科幻文學的版權開發工作,在這個行業還沒那麼熱鬧的時候,就開始了全產業鏈布局。微像文化CEO張譯文向科技日報記者解釋了這種「談不攏」的原因。在影視項目劇本開發階段,工作時長高度不確定,工作量沒法被明確計算,項目也有夭折風險。而且,製作公司為了控制開發成本,會給出一筆相對固定的費用。資金盤就這麼大,如果專家顧問費高了,其他環節的費用就得壓縮。在很多國內影視團隊看來,科學顧問的角色是「錦上添花」。有,挺好;沒有,也不影響什麼。權衡之下,其他環節更可能影響到項目質量,更需要資金保證。不過,影視項目到了後期拍攝製作階段時,時間節點基本清晰,需求也比較明確,能投入的資金會更加充裕。張譯文建議,在項目的不同階段,可以為科學顧問提供不同付費方式。表面上看,這是雙方對酬勞的分歧,是如何付費的執行問題。但深究起來,它關係到價值認可。「從我的感受來看,電影圈對圈外的人,有種俯視感。好的作品,我們很樂意合作,但合作,需要真誠的態度。」苟利軍說。尊重和認可,是合作時科研人員最為介意的東西。但影視團隊也有自己的堅持。林育智舉了個例子。有影視項目想借科研院所的實驗室進行拍攝。所有環節都協調好了,實驗室主任、院所領導還有黨委宣傳部也全部同意了。這個時候,科研院所提出了一個要求——「出現實驗室的部分,我們要看片。」在科研人看來,這是正常要求。他們要對影片中呈現出的實驗室畫面負責。但影視人覺得,這是一種幹預。「我只是取了一個景而已。難道我在某個飯館取景了,還要把片子給飯館老闆看一眼?」他們無法理解。其實,雙方都有向前一步的需求,但各種各樣細碎的問題,又讓他們退了回去。「影視團隊會考慮性價比。確實,有科學顧問很好,但我的經費能不能支持,時間能不能保證?對創作獨立性要求高的人,也在擔心,引入科學顧問後會不會限制我的創作,對我指手畫腳。」王姝分析。在林育智看來,在錢和審片上的爭議,都能算作淺層問題。「科學家會想著,如何讓電影中的科學更準確。這話聽起來沒毛病,但恰恰是問題。」林育智說,藝術創作追求的其實是——準確的科學如何讓我的電影更好看。做電影電視的人,天馬行空。他們看到的是畫面;但科研人員,邏輯嚴密,看到的是定理和公式。交流時,科研人員會覺得,我說得已經夠清楚了。而影視團隊也很無奈——我們真的聽不懂。科影融合項目組成員,常常需要在科學家和影視團隊之間充當翻譯官。「雙方要心平氣和溝通。有時候科學顧問一上來就把人家的核心設定推翻了,那合作就沒有辦法繼續了。」林育智說。張譯文也聽過類似的故事。影視團隊說:「我希望影片中的人能長時間漂浮在地球上。」科學家斬釘截鐵:「這不可能。」苟利軍很能理解影視創作的特點。「影視作品應該有一定想像和容錯空間。它首先是一個文化產品,要滿足娛樂性,要講一個好故事。」他認為,不必要求電影中的所有科學概念和理論都嚴絲合縫,畢竟,科幻片不是科普片和科教片。科學顧問要做的,是幫助影視團隊在合理範圍內去發揮科學想像力。科影融合項目組曾在2018年辦過一場「不厚道」小型沙龍。他們存了點做試驗的心思,請來一些已經在影視圈受到認可的編劇,讓他們敞開了談,放開了想,未來二十年,科技能發展到什麼程度。編劇們越聊越興奮,外層的人越來越沉默。原來,那些「神秘嘉賓」,是項目組從科研院所請來的一線青年科研人員。這些人無奈地表示,剛才編劇老師們想像的東西,「別說我們現在已經實現了,有些我們十多年前就已經實現了」。影視從業人員的科學知識是需要被刷新的。對科學認知的貧瘠,會限制他們的想像力。王姝感慨,如果編劇要進行科幻創作,就應該了解科學前沿在哪裡。站在前沿往遠處望,那才是真正的未來。否則,你創作出來的所謂科幻,可能拍出來就成了「歷史劇」。和世界級的科學家溝通,去世界級的實驗室參觀,是最快地觸摸前沿的方式之一。曾有科幻項目編劇主創在參觀完空間技術研究院後長籲短嘆。原來,在了解到航天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後,他驀然發現自己之前的編劇準備工作,都白做了。「太落後了。」還有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如果編劇團隊從沒有接觸過科學家,他們要怎麼刻畫科學家的形象?靠腦補,總歸來得「懸浮」,而且,常常帶著刻板印象。要展現科研人員的魅力,編劇們也得了解科研人員的真實狀態,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看到職業性之下的人性。其實,並非所有科研人員,都適合成為影視項目的科學顧問。張譯文說,科學顧問最好平時就參與過科學普及工作,知道如何用公眾能理解的方式去講解基礎理論。他有熱情,也有技巧。當然,如果他是影視愛好者,或者自己從事過科幻文學創作,那就更好了。「影視創作者和科學家是兩類人,差異太大了。如果各自都只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就很難對話。」要想提升溝通效率,影視團隊也得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對自己想要了解的科學問題,應當有基礎性理解,不能完全等待科學家「投餵」。如果,剛剛入行的年輕人就能了解「科影融合」,雙方的跨界溝通,會不會更加自然?「科影融合」的概念,還可以介入得更早一些。項目組想從人才培養入手。科影融合項目組正在與多所影視專業院校及綜合性大學合作,共同開發面向本科生、研究生的科影融合選修課或系列講座,向未來的科學家和導演們講授科影融合的概念與意義。等他們成為更有話語權的人,或許就會自覺地踐行「科影融合」。不僅是針對高校學生。對影視從業者的職業培訓,也應該加入科幻的部分。「在影視產業裡,數量更多的是工人,是具體做事的人。我們需要更多懂科幻的燈光、置景、服裝……他們是金字塔的下層。基礎牢了,上面就能百花齊放。」林育智說。當然,需要強調的是,科影融合併不局限於科幻電影。科學與綜藝、短劇、紀錄片等多種影視形式,都可以組成CP。王姝有個小小的願望:科學家能在科影融合上投入10%的時間,賺取足夠豐厚的收入;然後可以用剩下90%的時間,心無旁騖投身他們感興趣的科學研究。林育智則期待,科學家做科學顧問,可以更加名正言順,沒有「後顧之憂」。現在,一些有意嘗試的科研人員,還在擔心這種跨界會被認為是「不務正業」。好消息是,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科影融合的概念,並願意付諸行動。一向被認為嚴肅古板的體制內科研院所,也開明且熱情地進行了多種嘗試。「他們都願意跳下來,看一看,試一試。」王姝說。根據《若干意見》,聯繫多個部委的科影融合辦公室,也將在中國科協設立。「要在中國推動科影融合,需要官方支持,但也需要來自民間各種力量的支持。」林育智坦言,「影視公司、科技公司和有社會責任感的願意推動科學文化建設的機構,都可以參與進來。」其實,一開始,好萊塢那邊對科學家也不怎麼搭理。但好萊塢用幾十年的實踐證明,科學真實性會產生巨大的娛樂價值。王姝說,如今,在好萊塢帶有濃厚科學元素的作品裡,科學顧問已成為「標配」。但在中國影視界,科學顧問的價值還需得到驗證。說白了,需要一部像科幻電影《星際穿越》那樣的樣板,用票房說話。林育智透露,他們已經為正在籌備的一部由大IP改編的科幻電影組建了陣容豪華的科學顧問團。「這次科學顧問介入得非常早,我們能共同打好項目的地基。」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楊蓉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雍凱

相關焦點

  • 科學顧問:諾蘭電影的「標配」 中國還很稀缺
    採 寫:本報記者 張蓋倫 策 劃:陳 磊不必要求電影中的所有科學概念和理論都嚴絲合縫,畢竟,科幻片不是科普片和科教片。科學顧問要做的,是幫助影視團隊在合理範圍內去發揮科學想像力。繼《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之後,9月4日,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帶著他最新燒腦大片《信條(Tenet)》登陸中國內地院線。
  • 深度解讀科幻大片《信條》背後的科學元素
    這部耗資15億的大片備受網友吐槽,劇情晦澀難懂,在影片中夾雜著各種有關時空逆轉的物理知識和科幻設定。很多觀眾表示:《信條》是諾蘭導演過的最、最、最燒腦的電影,看一遍完全看不懂,再看三遍、五遍未必能看懂!
  • 科幻 | 熵減會引發時間倒流嗎?聊聊《信條》中的科學問題
    作為諾蘭的鐵粉,又是科幻電影的愛好者,疫情之後我第一次回到影院,第一時間觀賞了科幻大片《信條》的首映,當只有在影院裡才能聽到音效響起時,竟然「老淚縱橫」,不由得感嘆:久違了!更興奮地注意到,《信條》是在科幻設定之下的諜戰片——極具007神秘、危險,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色彩(諾蘭不愧為英國導演)。這和我的《超時空拯救》的科幻設定下的金融商戰小說,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 科幻電影是站在科學懸崖上的飛翔——麥可·萊維特、基普·索恩...
    近年來,《星際穿越》《流浪地球》《信條》等科幻影片成為最受市場歡迎的類型之一,電影中呈現出的各種科學概念和場景,引發影迷的熱烈討論。除此之外,好的科幻電影還需要製作技術和資本力量的加成。」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副院長程波認為,電影作為媒介,彰顯了科技趨勢與技術前瞻,而科幻電影則是站在科學懸崖上的飛翔,「懸崖是已知科學的邊界,人的想像力推動著『縱身一躍』,飛向未知的探索,」 在麥可?萊維特看來,一部好的科幻電影,的確能助推科學進步。
  • 諾蘭最新科幻動作大片《信條》緊接著就在9月4日上映了。
    今日頭條《信條》作者:帶狂剪輯 作為影院復工後的第一批重映大片,《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再次把觀眾帶進了克里斯多福·諾蘭的科幻世界。這「重溫」來得恰是時候:諾蘭最新科幻動作大片《信條》緊接著就在9月4日上映了。
  • 頂尖科學家論壇之「科學嘉年華」丨科幻電影有多少將成真?這些大師...
    「科學嘉年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上海總站與論壇發起方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聯合舉辦,全球頂尖科學家、中國知名院士、青年科學家以及青少年科學愛好者走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上海國際傳媒港,參加「青年科學家TED演講」「大師分享會」及「我是小科學家」互動展等趣味科普交流活動。
  • 科幻電影一定要「燒腦」嗎?《三體》何時搬上大銀幕?聽聽大咖們...
    世界華人科幻作家協會主席、銀河獎星雲獎雙料得主陳楸帆表示:「能否激發好奇心是我評價一部科幻電影優秀與否的標準。」他認為,好的科幻電影,能在落幕之後給人帶來好奇心,這種好奇心包括對科學、對自然、對宇宙等多個方面,從而拓展觀眾的視野,讓觀眾在現實生活中,能將這種好奇心轉化為探索甚至發明的動力。
  • 諾蘭與《信條》中的時間觀
    細心的觀眾不難發現,時隔幾年之後,《信條》的科學顧問依然是索恩。而幾年過去,在索恩一連串耀眼的頭銜中,又增加了一項「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那麼,一部請到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作為科學顧問的好萊塢大片,除了一個庸俗的超級英雄故事之外,究竟還想表達些什麼?
  • 諾蘭電影的「標配」中國還很稀缺
    ·諾蘭(Christopher Nolan)帶著他最新燒腦大片《信條(Tenet)》登陸中國內地院線。《若干意見》提出,要建立促進科幻電影發展聯繫機制,建立科幻電影科學顧問庫,為科幻電影提供專業諮詢、技術支持等科學顧問服務。當然,科學與影視融合,並不會因為一份文件,就變得水到渠成。科學家和電影人,其實是兩種人。他們有著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話語體系。融合交流,說起來「雲淡風輕」,但在國內真要做起來,並不容易。
  • 看不懂的《信條》,看得懂的好萊塢科幻大片
    第2928期文化產業評論《信條》終於上映了,但評論似乎沒有預期的好、預期的高,但這並不阻止《信條》成為全球媒體和觀眾關注的焦點,而《信條》的熱映又能給國產科幻電影什麼樣的啟發呢?首先諾蘭作為編劇和導演就沒期待觀眾能看懂《信條》,諾蘭直言去「感受它」。
  • 《信條》爭議中熱映,好萊塢科幻大片為何屢成焦點?
    第2928期文化產業評論《信條》終於上映了,但評論似乎沒有預期的好、預期的高,但這並不阻止《信條》成為全球媒體和觀眾關注的焦點,而《信條》的熱映又能給國產科幻電影什麼樣的啟發呢?諾蘭電影在中國的口碑與票房回顧:為什麼《信條》會充滿爭議呢?首先諾蘭作為編劇和導演就沒期待觀眾能看懂《信條》,諾蘭直言去「感受它」。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丨科幻電影是站在科學懸崖上的飛翔
    在昨天下午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官方活動——「科學嘉年華」大師分享會現場,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基普·索恩,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中科院院士王建宇,科幻作家劉慈欣共話科學與藝術的跨界,並就電影中涉及到的科學概念進行了解讀。
  • 科學幫助電影創奇蹟
    這種橋段出現在很多電影裡,讓許多科學家不舒服。「凡是說我們只用了10%大腦的,都是瞎扯淡。我們用了大腦的全部。」行星物理學家Kevin Grazier說,他為NASA工作,曾經給科幻恐怖片《地心引力》提供建議。電影中違反科學的場景和概念不僅令人討厭,還能破壞精心創造的電影特效。「觀眾一旦質疑電影裡出現的科學,就會走神。」
  • 《信條》爭議中熱映, 好萊塢科幻大片為何屢成焦點?
    《信條》終於上映了,但評論似乎沒有預期的好、預期的高,但這並不阻止《信條》成為全球媒體和觀眾關注的焦點,而《信條》的熱映又能給國產科幻電影什麼樣的啟示。 2020年9月4日,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科幻大片《信條》國內上映,上映兩日票房超1.11億元,貓眼預測內地票房為4.55億。
  • 上海國際傳媒港首屆「科學嘉年華」舉辦 聽大師們聊電影談科學
    近日上映的電影燒腦神作《信條》讓許多人多認識了一個漢字,對一條被愛因斯坦稱為「科學的第一法則」的定律有了一知半解。在昨天的上海國際傳媒港首屆「科學嘉年華」之「大師分享會」上,在線上線下同時參加大會的諾獎獲得者等大師們正是從這條大熱的「熵增定律」講起,深入淺出地與觀眾們聊起了人類對未知的想像與探索,以及對尖端科學問題的思考和探索。
  • "科幻十條"推出 中國科幻電影還要過幾道關?
    該意見明確提出,要建立促進科幻電影發展聯繫機制,由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牽頭,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國防科工局等十餘個單位有關部門參加,並建立科幻電影科學顧問庫,吸納專家院士和科技工作者為科幻電影當科學顧問。2019年,改編自劉慈欣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上映後大受歡迎,當年也被影迷稱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 導演諾蘭繼《盜夢空間》後又一部科幻燒腦電影《信條》上映
    目前一部科幻燒腦電影《信條》正在影院上映中。該電影是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約翰·大衛·華盛頓、羅伯特·帕丁森和伊莉莎白·德比茨等演員主演。劇情主要講述了一名特工,經過組織嚴密訓練之後,被派去執行一項重要任務,最終在其搭檔的幫助下順利完成任務並拯救了世界。
  • 你真的看懂科幻電影了嗎?來「科學答人」答題了解電影中的科學知識
    《三體》、《流浪地球》、劉慈欣、郭帆、王晉康……這些中國科幻的核心符號將在11月1日亮相第五屆中國科幻大會,為科幻迷們帶來一場互動、視覺展示盛宴。值此良機,"科普中國·科學答人"推出"科幻電影中的科學知多少?"
  • 「科幻十條」扶持政策推出,中國科幻電影還要過幾道關?
    該意見明確提出,要建立促進科幻電影發展聯繫機制,由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牽頭,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國防科工局等十餘個單位有關部門參加,並建立科幻電影科學顧問庫,吸納專家院士和科技工作者為科幻電影當科學顧問。 2019年,改編自劉慈欣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上映後大受歡迎,當年也被影迷稱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 首都科學講堂第651期《科幻電影中的科學》
    而科學的不斷發展也會帶動科學幻想的升華,它是科幻作品創作靈感的燃料庫。  大家都熟悉科幻電影,那麼什麼是科幻電影呢?我的回答是:科幻電影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增加了人們的科學幻想情節和假設場景。科幻電影有虛構、幻想成分,但是它的基礎是人類的科學技術,並且遵循自然定律,與真實生活密不可分。值得大家觀看的經典科幻電影有《霹靂五號》《月球旅行記》《2001太空漫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