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電影的「標配」中國還很稀缺

2020-09-07 中國青年網

電影《信條》海報視覺中國供圖

採 寫:本報記者 張蓋倫 策 劃:陳 磊

繼《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之後,9月4日,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帶著他最新燒腦大片《信條(Tenet)》登陸中國內地院線。

《信條》探討了諾蘭一向熱衷且擅長的「時間」主題。第一批看過影片的觀眾已經感到了「大腦被掏空」。

為該片提供物理理論支撐的,還是諾蘭的老朋友、大名鼎鼎的美國天體物理學家基普·索恩(Kip Thorne)。作為科學顧問,基普·索恩通讀了劇本,並對劇本中所有涉及科學的設定給出了建議。

科學顧問,這個在國內還沒有那麼流行的概念,也出現在了近日由國家電影局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以下簡稱中國科協)聯合發布的《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中。

《若干意見》提出,要建立促進科幻電影發展聯繫機制,建立科幻電影科學顧問庫,為科幻電影提供專業諮詢、技術支持等科學顧問服務。

當然,科學與影視融合,並不會因為一份文件,就變得水到渠成。

科學家和電影人,其實是兩種人。他們有著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話語體系。融合交流,說起來「雲淡風輕」,但在國內真要做起來,並不容易。

「錢談不攏是經常的事情」

《若干意見》發布的那天,林育智的手機幾乎要爆掉。仿佛有無數人在給他發報導連結,告訴他文件出爐了。

他不知道該回什麼,找了家咖啡館,點了杯摩卡,把手機擱在一邊,想讓自己冷靜一下。「端起咖啡準備喝的時候,我眼淚也掉下來了。」

他百感交集。從2017年至今,林育智和同伴王姝、蘇婧一直在推動科影融合。他們三人,也是中國科協「科技與影視融合」項目的發起人。項目組希望,科學界和影視界能夠發現對方的存在、認可對方的價值,走出各自的舒適圈,去碰撞,去合作。

這種跨界合作,在國內並沒有現成路徑。探路過程中,難免磕磕絆絆。

費用,就是一個敏感但繞不過去的話題。

「錢談不攏的情況,發生過不止一次兩次。」林育智說。在有些人的固有觀念裡,科研工作和無私奉獻掛鈎。「堂堂大科學家,怎麼會和演員一樣,也談錢呢?」有製片團隊在溝通時,問出過這樣的話。

就算願意支付報酬,影視團隊開出的價格,有時也和科研人員的心理價位相差甚遠。

畢竟,對科學顧問的價值,在影視圈內部,並沒有清晰的衡量體系。院士、長江、傑青……這些頭銜對應的是幾線演員,要如何付費?

苟利軍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恆星級黑洞研究團組首席科學家,也是一名活躍的科普工作者。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上映之後,他在多個場合做過對它的科學解讀,指出過這部影片中的科學瑕疵。一些影視項目通過各種途徑找到他,想請他提供科學建議。苟利軍樂於嘗試新事物,也願意投身其中。

有一次,某電影製作團隊打算和苟利軍籤訂合約,正式聘請其成為科學顧問。

問題來了,錢怎麼算?

從劇本創作到影片拍攝結束,科學顧問都要發揮作用:參與核心世界觀設定,給出置景建議,將涉及科學的情節和細節合理化……苟利軍根據可能花費的時間,估算出了一個數字。

但影視團隊覺得,要價「太高了」。

「電影圈內一些固有觀念很難改變。他們覺得你僅僅是提供一些建議,又不用演戲,費用不用給得太多。」但要將科幻電影中的奇思妙想以更合理的方式展現,並不容易。苟利軍感慨:「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科學家的重要性。」

微像文化較早地開始了科幻文學的版權開發工作,在這個行業還沒那麼熱鬧的時候,就開始了全產業鏈布局。微像文化CEO張譯文向科技日報記者解釋了這種「談不攏」的原因。

在影視項目劇本開發階段,工作時長高度不確定,工作量沒法被明確計算,項目也有夭折風險。而且,製作公司為了控制開發成本,會給出一筆相對固定的費用。資金盤就這麼大,如果專家顧問費高了,其他環節的費用就得壓縮。

在很多國內影視團隊看來,科學顧問的角色是「錦上添花」。有,挺好;沒有,也不影響什麼。權衡之下,其他環節更可能影響到項目質量,更需要資金保證。

不過,影視項目到了後期拍攝製作階段時,時間節點基本清晰,需求也比較明確,能投入的資金會更加充裕。張譯文建議,在項目的不同階段,可以為科學顧問提供不同付費方式。

表面上看,這是雙方對酬勞的分歧,是如何付費的執行問題。但深究起來,它關係到價值認可。「從我的感受來看,電影圈對圈外的人,有種俯視感。好的作品,我們很樂意合作,但合作,需要真誠的態度。」苟利軍說。

尊重和認可,是合作時科研人員最為介意的東西。但影視團隊也有自己的堅持。

林育智舉了個例子。有影視項目想借科研院所的實驗室進行拍攝。所有環節都協調好了,實驗室主任、院所領導還有黨委宣傳部也全部同意了。這個時候,科研院所提出了一個要求——「出現實驗室的部分,我們要看片。」

在科研人看來,這是正常要求。他們要對影片中呈現出的實驗室畫面負責。

但影視人覺得,這是一種幹預。「我只是取了一個景而已。難道我在某個飯館取景了,還要把片子給飯館老闆看一眼?」他們無法理解。

最後,合作只好擱置。

其實,雙方都有向前一步的需求,但各種各樣細碎的問題,又讓他們退了回去。

「影視團隊會考慮性價比。確實,有科學顧問很好,但我的經費能不能支持,時間能不能保證?對創作獨立性要求高的人,也在擔心,引入科學顧問後會不會限制我的創作,對我指手畫腳。」王姝分析。

對科學認知的貧瘠,會限制編劇的想像力

在林育智看來,在錢和審片上的爭議,都能算作淺層問題。

更深層次的矛盾,還是雙方思考問題的方式。

「科學家會想著,如何讓電影中的科學更準確。這話聽起來沒毛病,但恰恰是問題。」林育智說,藝術創作追求的其實是——準確的科學如何讓我的電影更好看。

做電影電視的人,天馬行空。他們看到的是畫面;但科研人員,邏輯嚴密,看到的是定理和公式。交流時,科研人員會覺得,我說得已經夠清楚了。而影視團隊也很無奈——我們真的聽不懂。

科影融合項目組成員,常常需要在科學家和影視團隊之間充當翻譯官。

「雙方要心平氣和溝通。有時候科學顧問一上來就把人家的核心設定推翻了,那合作就沒有辦法繼續了。」林育智說。

張譯文也聽過類似的故事。影視團隊說:「我希望影片中的人能長時間漂浮在地球上。」科學家斬釘截鐵:「這不可能。」

苟利軍很能理解影視創作的特點。「影視作品應該有一定想像和容錯空間。它首先是一個文化產品,要滿足娛樂性,要講一個好故事。」他認為,不必要求電影中的所有科學概念和理論都嚴絲合縫,畢竟,科幻片不是科普片和科教片。科學顧問要做的,是幫助影視團隊在合理範圍內去發揮科學想像力。

另一方面,是影視人的科學構想太落伍。

科影融合項目組曾在2018年辦過一場「不厚道」小型沙龍。

他們存了點做試驗的心思,請來一些已經在影視圈受到認可的編劇,讓他們敞開了談,放開了想,未來二十年,科技能發展到什麼程度。

在這些編劇的外圍,坐了一群生面孔的年輕人。

編劇們越聊越興奮,外層的人越來越沉默。原來,那些「神秘嘉賓」,是項目組從科研院所請來的一線青年科研人員。這些人無奈地表示,剛才編劇老師們想像的東西,「別說我們現在已經實現了,有些我們十多年前就已經實現了」。

影視從業人員的科學知識是需要被刷新的。對科學認知的貧瘠,會限制他們的想像力。王姝感慨,如果編劇要進行科幻創作,就應該了解科學前沿在哪裡。站在前沿往遠處望,那才是真正的未來。否則,你創作出來的所謂科幻,可能拍出來就成了「歷史劇」。

和世界級的科學家溝通,去世界級的實驗室參觀,是最快地觸摸前沿的方式之一。

曾有科幻項目編劇主創在參觀完空間技術研究院後長籲短嘆。原來,在了解到航天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後,他驀然發現自己之前的編劇準備工作,都白做了。「太落後了。」

還有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如果編劇團隊從沒有接觸過科學家,他們要怎麼刻畫科學家的形象?靠腦補,總歸來得「懸浮」,而且,常常帶著刻板印象。要展現科研人員的魅力,編劇們也得了解科研人員的真實狀態,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看到職業性之下的人性。

其實,並非所有科研人員,都適合成為影視項目的科學顧問。

張譯文說,科學顧問最好平時就參與過科學普及工作,知道如何用公眾能理解的方式去講解基礎理論。他有熱情,也有技巧。當然,如果他是影視愛好者,或者自己從事過科幻文學創作,那就更好了。「影視創作者和科學家是兩類人,差異太大了。如果各自都只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就很難對話。」

要想提升溝通效率,影視團隊也得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對自己想要了解的科學問題,應當有基礎性理解,不能完全等待科學家「投餵」。

和科學家溝通再多一點,也能讓影視團隊少走些彎路。

從「不務正業」到名正言順

如果,剛剛入行的年輕人就能了解「科影融合」,雙方的跨界溝通,會不會更加自然?

「科影融合」的概念,還可以介入得更早一些。項目組想從人才培養入手。

科影融合項目組正在與多所影視專業院校及綜合性大學合作,共同開發面向本科生、研究生的科影融合選修課或系列講座,向未來的科學家和導演們講授科影融合的概念與意義。等他們成為更有話語權的人,或許就會自覺地踐行「科影融合」。

不僅是針對高校學生。對影視從業者的職業培訓,也應該加入科幻的部分。

「在影視產業裡,數量更多的是工人,是具體做事的人。我們需要更多懂科幻的燈光、置景、服裝……他們是金字塔的下層。基礎牢了,上面就能百花齊放。」林育智說。

當然,需要強調的是,科影融合併不局限於科幻電影。科學與綜藝、短劇、紀錄片等多種影視形式,都可以組成CP。

王姝有個小小的願望:科學家能在科影融合上投入10%的時間,賺取足夠豐厚的收入;然後可以用剩下90%的時間,心無旁騖投身他們感興趣的科學研究。

林育智則期待,科學家做科學顧問,可以更加名正言順,沒有「後顧之憂」。現在,一些有意嘗試的科研人員,還在擔心這種跨界會被認為是「不務正業」。

好消息是,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科影融合的概念,並願意付諸行動。一向被認為嚴肅古板的體制內科研院所,也開明且熱情地進行了多種嘗試。「他們都願意跳下來,看一看,試一試。」王姝說。

根據《若干意見》,聯繫多個部委的科影融合辦公室,也將在中國科協設立。「要在中國推動科影融合,需要官方支持,但也需要來自民間各種力量的支持。」林育智坦言,「影視公司、科技公司和有社會責任感的願意推動科學文化建設的機構,都可以參與進來。」

其實,一開始,好萊塢那邊對科學家也不怎麼搭理。但好萊塢用幾十年的實踐證明,科學真實性會產生巨大的娛樂價值。王姝說,如今,在好萊塢帶有濃厚科學元素的作品裡,科學顧問已成為「標配」。

但在中國影視界,科學顧問的價值還需得到驗證。說白了,需要一部像科幻電影《星際穿越》那樣的樣板,用票房說話。

樣板,似乎在路上了。

林育智透露,他們已經為正在籌備的一部由大IP改編的科幻電影組建了陣容豪華的科學顧問團。「這次科學顧問介入得非常早,我們能共同打好項目的地基。」

那麼,就等等看吧。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科學顧問:諾蘭電影的「標配」 中國還很稀缺
    採 寫:本報記者 張蓋倫 策 劃:陳 磊不必要求電影中的所有科學概念和理論都嚴絲合縫,畢竟,科幻片不是科普片和科教片。科學顧問要做的,是幫助影視團隊在合理範圍內去發揮科學想像力。繼《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之後,9月4日,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帶著他最新燒腦大片《信條(Tenet)》登陸中國內地院線。
  • 如果失去中國市場,諾蘭的新電影《信條》能回本嗎?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名字,在全世界範圍內的電影愛好者心中大致與「燒腦」、「懸疑」等詞語掛上了鉤,諸如《盜夢空間》、《星際迷航》等電影都可以搜出一大片網友們的個人解讀,頗有「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味道,這也成為諾蘭影片最大的特徵之一。
  • 諾蘭、李安、卡梅隆,誰才是電影的未來
    這些和我們以往觀影經驗不同的畫面在《信條》中或許還只是基於特定概念的奇觀,但是也許這些新嘗試會為此後的電影人提供新的靈感來源和啟發。不知道,但是諾蘭就想做一做試試。 這才是諾蘭真正想在《信條》中,以及他一直都在做的事:嘗試電影表達的新可能。這些嘗試可能會帶來結果,也可能不會,但是不拘泥於已有的框架,努力去嘗試才是第一步。
  • 諾蘭最喜歡的10部電影,你看過多少?
    《星球大戰》和007電影一同伴隨著諾蘭成長,對他的電影觀形成和之後電影製作的傾向都有較大影響 諾蘭效應:諾蘭電影對展現「呼吸面具」這一道具的熱衷,但對諾蘭而言,這是一部極為精彩的電影:「剪輯和攝影都超棒,作曲好極了,外景壯觀,還是全系列最為浪漫之作。」
  • 諾蘭最喜歡的10部電影,你看過多少?
    ,對他的電影觀形成和之後電影製作的傾向都有較大影響。,這部極具娛樂性的喜劇盜寶電影,「風格大於內容」。,但對諾蘭而言,這是一部極為精彩的電影:「剪輯和攝影都超棒,作曲好極了,外景壯觀,還是全系列最為浪漫之作。」
  • 《信條》這部電影,諾蘭夾帶了多少私貨?就差沒把內容寫臉上了
    這部電影絕對算得上是非常少年的一部電影,尤其是到了後期的橋段裡面,你絕對會被諾蘭給搞暈了,不過,今天,我們暫且不聊這些,我們來聊聊這部電影裡面,諾蘭的政治正確吧,不得不說,這部電影裡面,讓我看得滿屏幕都是政治正確。
  • 《失眠症》,諾蘭被忽視的一部電影,正邪就在一念間
    《失眠症》是諾蘭自《記憶碎片》後執導的第一部影片。這部影片翻拍自一部1998年的挪威同名電影。挪威版的電影有著濃厚的北歐風格:陰鬱,冷峻。諾蘭版也有著類似的風格。但是相比於挪威版,諾蘭的《失眠症》單純的照搬,而是賦予了新的內涵。挪威版裡的老警察更加注重內心的表現,他被身上的道德負擔壓倒了。而阿爾·帕西諾則更注重外在的表現:他的身體還能支撐多久?
  • 諾蘭的電影哲學
    每一部電影的預算他都精打細算花在該花的地方,完美的將電影戲劇化敘事和視覺效果相結合。我還記得上初中那陣子,第一次看到《盜夢空間》這部電影,因為腦迴路還沒有適應諾蘭的習慣,導致沒有跟上全片的步伐。但第一次被這樣鮮明的敘事結構和拍攝形式所震撼,不禁感慨這可能就是人類想像力能達到的巔峰了。其實人人都做過夢,也都經常把很多故事留在自己的夢裡。
  • 諾蘭,救電影
    這種關聯,除了「精品製造機」這樣的行業定語之外,更來自於他們作品內核的一致性,也就是從希區柯克、庫布裡克再到諾蘭,他們代表的是不僅是某種商業與創新的內在結合(外在的),更是某種電影的症候(內在的),他們的電影都是一類「症候電影」。
  • 諾蘭電影二三事
    在倫敦大學學院學習英語文學時,諾蘭在U.C.L.電影協會拍攝了16毫米電影,在那裡他學習了後來將用於製作他的第一部電影《遊擊隊》的遊擊技巧,預算約為6,000美元。黑色驚悚片在上映前在許多國際電影節上得到認可,並獲得了諾蘭足夠的信譽,使他能夠為下一部電影籌集大量資金。
  • 盜夢空間:電影上映後,網友認為諾蘭抄襲了《紅辣椒》,諾蘭不認
    01電影的拍攝計劃,誕生於《蝙蝠俠前傳2:》的拍攝期間,諾蘭導演本來還打算和親密無間的搭檔,也就是曾被稱為史上最帥蝙蝠俠的克裡斯蒂安·貝爾合作誰知諾蘭不死心,還半開玩笑地跟貝爾聊天,說不著急等他拍完再合作,人家貝爾聽完直接拒絕了,說之後還有別的拍攝計劃,直接發了好人卡,你很好,可是我們現在不適合。還建議諾蘭尋找其他中意的演員來擔任男主。這個時候吧諾蘭想到一位關鍵人物,一位自己很喜歡但一直沒有正式合作過的演員,他就是小李子、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
  • 諾蘭作品見證了IMAX在中國15年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諾蘭導演再次選用IMAX膠片攝影機拍攝《信條》的大部分精彩畫面,強大的IMAX基因將再次革新觀眾進入大銀幕電影世界的方式。諾蘭首部正式在中國上映的影片是2005年的《蝙蝠俠:俠影之謎》,而這也是諾蘭首部登上IMAX大銀幕的影片。當時中國內地只有和平影都一家IMAX影城放映了IMAX版本,在北美也僅有35家IMAX影廳開畫。
  • 諾蘭《信條》電影中國大陸上映 2020中國電影市場票房前景分析
    諾蘭動作科幻新片《信條》今日正式在中國大陸上映,作為2020年重磅的進口大片,《信條》上周已於國際影市開畫,票房表現良好。豆瓣開分8.4分,其中四成的觀眾給出5星,四成的觀眾給出4星,一成五的觀眾給出3星,以及極少部分的2星和1星。
  • 諾蘭大神,這一次我只想站著把電影給看了
    這個成績在諾蘭電影的中國市場表現裡,屬於中等水平,但考慮到這十年來中國電影市場的膨脹與擴容,被影迷封為「諾神」的這部新作顯然低於預期。7部入圍了Top250榜單,這種高命中率在現世的導演中是首屈一指的,足見中國觀眾對於諾蘭的喜愛。
  • 諾蘭翻車?《信條》可能是諾蘭最「爛」的一部電影
    ,這是諾蘭電影的魅力之處。  而諾蘭的第十一部長篇電影《信條》堪稱他最難懂的電影,你去網上一搜,會發現關於《信條》的影評大多數都是科普貼,已經有影評博主三刷四刷整理好每一個細節,而且各種版本都有,無劇透的科普預習貼,有劇透的分析貼。
  • 諾蘭翻車?《信條》可能是諾蘭最「爛」的一部電影
    諾蘭,影迷觀影路上的啟蒙人,商業片裡做的最藝術的,藝術片裡做的最商業的,導致看諾蘭的電影大部分時候不需要什麼門檻,每個人去看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愉悅感,這是諾蘭電影的魅力之處。  一次觀影行動搞得像是影迷資格證考試,甚至還得二刷去尋找答案。
  • 《信條》:諾蘭的電影表達極限
    VOL.54 《信條》:諾蘭的電影表達極限3000 嘉賓|梁清散 Song List OP:大野雄二 - THEME FROM LUPIN III '78 Ellie & Joel - Wayfaring Stranger 本期節目的嘉賓是科幻小說作家梁清散,去年憑藉短篇《濟南的風箏》榮獲中國星雲獎金獎
  • 看不懂的諾蘭,看得懂的諾蘭現象
    粉絲再優越,那電影也不是他們拍的。而諾蘭再謙遜,我們也不好對他說「管管自家粉絲呀」。 儘管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總票房排在全球第54位,遠不如羅素兄弟和溫子仁,但他絕對是近十年最具中國影迷號召力的外國導演。羅素兄弟有一張漫威臉,溫子仁穿梭陰陽間,而諾蘭就是諾蘭,僅代表他自己。
  • 看不懂的諾蘭,看得懂的諾蘭現象
    作者|謝明宏編輯|李春暉中國菩薩不行的時候,要請外國神仙。粉絲再優越,那電影也不是他們拍的。而諾蘭再謙遜,我們也不好對他說「管管自家粉絲呀」。儘管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總票房排在全球第54位,遠不如羅素兄弟和溫子仁,但他絕對是近十年最具中國影迷號召力的外國導演。
  • 諾蘭新片《信條》再次定檔!各地陸續公布上映日期,中國還未確定
    7月28日凌晨,諾蘭新片《信條》宣布重新定檔,同時曝光了IMAX海報;將於9月3日在北美部分城市公映,在經歷撤檔、延期後,再次定檔的消息令無數諾蘭粉絲激動,終於能看到這部燒腦大片了。《信條》上映日期比較分散,8月26日,法國、英國、義大利、韓國、印尼等;8月27日,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泰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8月28日:東非、加納、奈及利亞、越南、西班牙、挪威等;9月3日科威特、卡達、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