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翻車?《信條》可能是諾蘭最「爛」的一部電影

2020-09-10 遊俠網

  諾蘭,影迷觀影路上的啟蒙人,商業片裡做的最藝術的,藝術片裡做的最商業的,導致看諾蘭的電影大部分時候不需要什麼門檻,每個人去看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愉悅感,這是諾蘭電影的魅力之處。

  而諾蘭的第十一部長篇電影《信條》堪稱他最難懂的電影,你去網上一搜,會發現關於《信條》的影評大多數都是科普貼,已經有影評博主三刷四刷整理好每一個細節,而且各種版本都有,無劇透的科普預習貼,有劇透的分析貼。

  我看電影之前看過有牛逼博主畫出的分析圖,號稱看懂這張圖就能看懂電影,看過圖之後的我表示:圖很清晰,我腦子不太清晰

  看電影帶著極強的心理壓力,害怕自己看不懂的時候是不是智障了。

  電影院堪稱一場大型考試,進考場之前要預習課本,熟悉以下幾種概念,熵、時間逆轉、電子、鉗形行動等等。

  看電影的過程中要聚精會神,不能走神,宛如在上數學課,走神五分鐘之後再回過頭只有一個想法,老師剛才講了啥?

  而心理活動大概就是,我好像看懂了!啥?等等他說啥?這什麼玩意兒?

  走出電影院後一臉迷茫,趕緊去看看影評博主分析貼,看看自己看對了沒有。

  一次觀影行動搞得像是影迷資格證考試,甚至還得二刷去尋找答案。

  不管是享受還是不享受這個過程,你問每一位看過電影的觀眾,他們都會告訴你一個統一感受,好累

  看《信條》是極其疲憊的,假如你抱著娛樂放鬆的心態去看,那麼這部電影根本不適合你。

  並且,我覺得《信條》對非影迷觀眾極其不友好,他根本沒有設置任何愉悅點。

  再打開豆瓣評論區就有意思了,有人因為沒看懂怒打一星,也有人因為沒看懂但導演是諾蘭的情況下打五星,堪稱近期評價兩極分化最嚴重的一部電影。

  《信條》豆瓣開分是8.5,隨著電影播出正在不斷下滑,我估計最後評分就是7分加。

  關於《信條》燒腦的部分我就不闡述了,網上已經有大把的人分析了。

  但我想說《信條》可能是諾蘭目前拍的最差的電影,尤其是跟同樣高概念電影《盜夢空間》相比。

  看完《盜夢空間》你會不斷思考那個旋轉的陀螺會不會停下,會想到底是夢境還是現實。

  看完《信條》只會自我懷疑自己智商是不是有問題,如果你剛巧看完所有博主的分析貼,哪怕你已經弄懂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三條時間線,你依然不會感覺到滿足。

  因為假如沒有時間這個高概念,這個故事的本身就是很普通的好萊塢大片故事。

  一個工具人一樣的男主是一個拯救世界的「英雄」,反派是要通過「核武器」毀滅世界,一定會有個高個子大長腿美女,有一說一德比斯基真的好美。

  反派的行為動機是自己得了癌症要拉著全世界陪葬,還不忘潮流的緊跟熱點,是因為地球的未來已經被人類毀滅了,海平面上升河流乾枯,人類作死了地球,未來人才發明了這種黑科技。

  最核心的點竟然在環保,你捫心自問自己看過多少環保主題的商業大片。

  反派和大美女的路線猶如霸道總裁和他的瑪麗蘇小嬌妻,一個能夠毀滅世界的反派,唯一的人生難點是老婆不愛自己。

  所以反派囚禁她。威脅她、毆打她,我已經腦補了一千萬字晉江金絲雀文學。

  看這篇文章看到這裡的你會不會想大罵,你怎麼劇透啊!你劇透了我還看什麼!

  實話說《信條》如果是科幻犯罪片,拋開科幻那部分只講犯罪,就講了這麼一個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

  但《信條》最神奇的點在於,劇透不劇透無所謂,犯罪那部分誰都能看懂,科幻那部分劇透也不影響你懵逼。

  《盜夢空間》是文藝青年和普通青年都能有愉悅感的,普通青年看炫酷特效,當年摺疊大樓,在天花板上打鬥等等設計段落都足夠吸引眼球了,當視覺盛宴來看都沒問題。

  《信條》裡的動作設計都差點意思,所有的打鬥戲都像是最簡單的回放技術,跟《盜夢空間》差太遠了,而且幾個回放鏡頭看久了就膩了。

  在人物塑造上,主角幾乎就是個很完整的工具人,導演沒想過給他賦予任何人物特性,人設單薄這一點在諾蘭其他電影裡也有被提及,上次大規模提起是《敦刻爾克》,主角前後沒有任何變化,但《敦刻爾克》是戰爭片,人本身就是戰爭中的工具人。

  而《信條》是完全沒有給主角塑造人格,你看的時候很難跟他有情感共鳴,導致他去「送死」的時候也感覺不到最後的悲壯。

  但要說《信條》是爛片嗎?也不是,我只是起個標題黨騙你們進來看文章的啊朋友們。《信條》只是在自己的作品維度上顯得「爛」,放出去還是能吊打一片的。

  首先就是高概念,不管看得懂看不懂,必須承認的是,諾蘭把時間詭計這一套玩的很溜,完成度很高,而且你很難想像會有其他導演拍的比他更好。

  《信條》有且只有諾蘭能拍,看慣了漫威的爆米花,偶爾還是來那麼一下這種高密集度轟炸的,時間正向逆向的概念很直觀拍出來了,電影上映後就有人說劉慈欣早就寫過《坍塌》了,裡面表現的比這個牛逼多了。

  小說和電影是兩個文本,我覺得這是頂尖電影工業才能做到的,你很容易感覺到電影裡時間的流動感。

  能讓這麼多人心甘情願二刷三刷找出每一個細節彩蛋,寫那麼多分析貼,讓一群影迷瘋狂這件事本身就挺牛逼的。

  而且因為疫情全球電影市場低迷,諾蘭等於是激發了市場,不管看懂沒看懂,這兩天網絡上討論《信條》熱度高漲,有點影迷狂歡的意思。

  但你要說再多的我也誇不出來了,喜歡諾蘭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看不懂也不需要懷疑自己智商因為大多數人第一遍都看不懂。不是影迷的朋友可以不用挑戰了,你除了浪費了電影票還會感覺到一股深深的無力,花錢去考試這種事就停留在英語六級吧。

相關焦點

  • 諾蘭翻車?《信條》可能是諾蘭最「爛」的一部電影
    諾蘭,影迷觀影路上的啟蒙人,商業片裡做的最藝術的,藝術片裡做的最商業的,導致看諾蘭的電影大部分時候不需要什麼門檻,每個人去看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愉悅感
  • 《信條》,史上最諾蘭!優點最諾蘭,槽點也最諾蘭
    西班牙電影媒體Sensacine:《信條》很像一部老派的經典的007電影,這算是你一直想拍的007電影嘛?諾蘭:我一直深愛007電影,喜歡看007電影。《信條》,諾蘭用最嚴謹的邏輯、最紮實的理論基礎和最炸裂的腦洞,操縱了時間。你明明看上去是穿越時空回到了過去,但所有事情又都是發生在我們所處的正常時空。
  • 諾蘭《信條》顛覆感官炸裂登場!
    時間概念可能是科幻電影中最令人著迷,也最容易讓觀眾迷惑的元素。尤其是時間的線性流動被打破後,所可能產生的邏輯悖論是科學家都解釋不清的。「天上只一日,地上幾千年」,《星際穿越》簡單地將時間壓縮或拉伸就已經讓觀眾大呼神奇。
  • 諾蘭與《信條》中的時間觀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38期,原文標題《諾蘭與<信條>中的時間觀》,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如果觀眾可以轉換一個視角,把《信條》看作是一個假借著好萊塢爛俗英雄電影的軀殼從而延續諾蘭多年來的風格,從「硬科幻」的角度去探討人類時間觀的探索性電影,那麼可以說這部電影頗具勇氣
  • 諾蘭《信條》真的那麼好麼?
    觀察者Observer這樣描述《信條》:正如他在《盜夢空間》中所做的那樣,諾蘭創造了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某些事情因為他的創造而成為現實。未來的子彈可以從牆上倒轉成槍,已知的物理定律可以倒轉,汽車追逐可以同時在兩個方向發生。即使是在一部可能令人困惑的電影中,這些都是令人興奮的想法。
  • 諾蘭《信條》定檔,拍出了科幻片,另一種可能
    今年,最期待的兩部好萊塢大片。一部是鞏俐,劉亦菲主演的《花木蘭》,另一部是諾蘭導演的《信條》。在他面前,萬事萬物皆成可能。也正如《信條》的英文名稱《TENET》,就是一個含義很多的英文單詞。首先,就是諾蘭這個牌子太響了,基本上每一個熱愛電影的人,都不會不知道他。其次,透過《信條》看到了諾蘭對待拍電影的態度。一個細節,就是「炸真飛機」,這樣的行為,真的少見。
  • 諾蘭《信條》真的那麼好麼?
    觀察者Observer這樣描述《信條》:正如他在《盜夢空間》中所做的那樣,諾蘭創造了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某些事情因為他的創造而成為現實。未來的子彈可以從牆上倒轉成槍,已知的物理定律可以倒轉,汽車追逐可以同時在兩個方向發生。即使是在一部可能令人困惑的電影中,這些都是令人興奮的想法。
  • 《信條》,無疑是諾蘭最差的一部作品
    事實上,諾蘭導演至今都沒有獲得過好萊塢電影體系裡最高表彰——奧斯卡獎。僅有的一次導演提名,還是國內諾蘭粉最不待見的《敦刻爾克》。事實就是如此,諾蘭導演的成名作《跟隨》,和後面的《記憶碎片》、《盜夢空間》一起,為諾蘭打造出了「燒腦」、「高智商」、「懸疑」等標籤,國內觀眾沒看過這種類型,加上自媒體們最愛這種影片的解讀,一起把諾蘭推上了神作。但在好萊塢,這種高概念影片並不少見,各種平行剪輯、環形敘事已經被很多導演用過。
  • 《信條》熱映 諾蘭還是那個諾蘭嗎?
    上映前,在介紹電影故事時,諾蘭曾神秘兮兮地說:「《信條》是一部間諜驚悚片,其主人公是故事的核心,他就職於一個名叫『信條』的高度機密組織。」電影裡,也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這位大導演努力將科幻小說的元素與經典的間諜片元素進行著糅合。
  • 成功的魔法,諾蘭電影世界的「信條」
    同時,諾蘭的高票房並不是靠作品的數量換來的,他並不是一個以數量取勝的創作者,雖然成名多年,但諾蘭真正意義上的電影作品也不過十部左右,從最早的《追隨》,到讓諾蘭一舉成名的《記憶碎片》,隨後的一部改編歐洲電影的《白夜追兇》,緊接著就是讓諾蘭獲得全球票房大成功的《蝙蝠俠三部曲
  • ​全方位解析諾蘭最軟科幻電影——《信條》
    全方位解析諾蘭最軟科幻電影——《信條》 其實從影片設定基礎就可以看出,《信條》並不像以往諾蘭的那些硬科幻電影作品,而是一部建立在空談腦洞基礎上的軟科幻視覺大餐。本片是幾部中科學依據最弱的一部,觀眾們不需要多麼高深的物理知識就能理解。說得好聽點是科學依據「最弱」,說白了就是腦洞大開的閒扯淡。
  • VICE:《信條》是又一部建立於欺騙觀眾基礎上的諾蘭電影
    《信條》還同樣把諾蘭所有最喜歡的元素一次性打包:信仰、時間與空間、漂亮女主角、死亡、家庭、以及用車來放個煙花;然而卻缺少了在他大多數電影中都曾出現過的多愁善感(比如所有諾蘭電影裡瑪麗昂·歌迪亞出現的鏡頭,以及一整部的《星際穿越》)。
  • 諾蘭新品《信條》翻車?不存在的!翻車的是我的智商
    時隔大半年終於迎來了全國的電影院的復甦,作為一個周末不知道幹什麼就想去看個電影的文藝青年當然要立刻刷起來。除了震哭半個朋友圈的《八佰》以外,最讓我期待的就是《信條》了,上映立即買票,並且連夜把《盜夢空間》重刷一遍。
  • 這肯定是諾蘭觀影門檻最高的作品《信條》
    《信條》沿用了這種行動與解釋並進的敘事形式,特別之處在於這次要解釋的概念比「盜夢」、「植夢」更加燒腦,並且有悖於常人的生活經驗。時間概念可能是科幻電影中最令人著迷,也最容易讓觀眾迷惑的元素。尤其是時間的線性流動被打破後,所可能產生的邏輯悖論是科學家都解釋不清的。「天上只一日,地上幾千年」,《星際穿越》簡單地將時間壓縮或拉伸就已經讓觀眾大呼神奇。
  • 《信條》今日零點首映,諾蘭還是那個諾蘭嗎?
    新片《信條》還能延續這位傳奇導演的傳奇嗎,諾蘭還是那個我們熟悉的諾蘭嗎?諾蘭變了,這一次他拍了一部「間諜片」。上映前,在介紹電影故事時,諾蘭曾神秘兮兮地說:「《信條》是一部間諜驚悚片,其主人公是故事的核心,他就職於一個名叫『信條』的高度機密組織。」電影裡,也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這位大導演努力將科幻小說的元素與經典的間諜片元素進行著糅合。
  • 諾蘭史上評分最低電影《信條》,我找到了最正確的打開方式
    作為一個諾蘭粉,我從《信條》一開始放出預告片就開始期待,毫不誇張的說,當時看《信條》的預告片,看到時間逆轉這個概念出來以後,我渾身起雞皮疙瘩,因為我知道,那個熟悉的諾蘭要回來了,因為他的上一部電影《敦刻爾克》並不是我所喜歡的類型,雖然它也很好地玩轉了時間概念,並且運用了謝波的音節,營造了十分緊張的氣氛。
  • 諾蘭失手了?《信條》票房撲街口碑也崩盤,網友:透支了信譽
    9月份到來,雖然是開學季,但也是電影上映的黃金期,很多作品都已經進行宣傳了,包括劉亦菲、鞏俐等眾多大牌出演的《花木蘭》、成龍、楊洋新老人氣演員結合的《急先鋒》、弘揚女排精神的《奪冠》……幾乎每一部都有吸引大家的點。
  • 太過於「炫技」的諾蘭,這一次或許翻車了
    一直以來,諾蘭給觀眾的印象,就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導演。早期的那一部《記憶碎片》,閉環型的倒敘故事,就將頗具個人特色的敘事手法,給打上了烙印。甚至在很多的諾蘭的電影中,故事並不是很出彩,反倒是敘事的手法,讓一個平淡的故事變得很有趣。
  • 諾蘭的《信條》:用電影解構電影,用電影探索電影
    作為Covid-19橫行之下世界上最具指標性的好萊塢電影,諾蘭(ChristopherNolan)的第11部故事片《信條》(Tenet)自底開始在各國影院上映。這不僅是破億票房的數字紀錄北美和全球票房受疫情影響,諾蘭長期以來以拍電影、創作形象、看電影為中心思想,這不僅是對信仰的堅定追求,也是在這個特殊的年份值得尊敬和勇敢的挑釁。《信條》是一部情節燃燒的諜戰膠片,但這只是他的表面。
  • 諾蘭的新作《信條》,毫無疑問成為了我今年最期待的電影
    說起諾蘭,也可能也有觀眾一時記不起這是誰,但是他的電影,你絕對看過。《星際穿越》這部2014年的電影,8月2日在我國內地重映,截至8月5日,總票房達到8億。《盜夢空間》,由小李子主演的科幻電影,也將在8月28日開啟重映。再看看他的其他電影吧,在豆瓣上,他導演的長篇電影作品沒有一部低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