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史上最諾蘭!優點最諾蘭,槽點也最諾蘭

2020-09-04 小強聊電影

本文深度劇透,建議觀影之後再看。


西班牙電影媒體Sensacine:時間是你很多電影裡的一個重要元素,它為什麼如此吸引你?

諾蘭:自從我開始拍電影,就著迷於電影的運行方式,觀眾是怎麼樣觀看電影的,電影人又是怎麼創作的,著迷於這些和時間的關係。我覺得在所有媒介之中,電影和時間的聯繫尤其獨特。作為觀眾,觀感的產生,或是電影中故事的持續時間,對比坐在電影院觀看電影的時長,這之間存在著很複雜的機制。向觀眾展示這種機制,並讓他們參與其中,一直是我的樂趣。

西班牙電影媒體Sensacine:《信條》很像一部老派的經典的007電影,這算是你一直想拍的007電影嘛?

諾蘭:我一直深愛007電影,喜歡看007電影。我想拍一部間諜電影,想重現那種可能性和質感,重現童年時在大銀幕上看007的感覺,而方法就是另闢蹊徑,對其創新,選取間諜電影的一些概念,從不同的全新的角度切入進行創作,希望觀眾們能夠再次愛上這個電影類型。高速追車、飛機墜機或者是其他場面,也能給他們帶來不同的感受和激動人心的新鮮體驗。

以上採訪來自微博@諾蘭中文資訊 的原創翻譯

諾蘭踩著自己的肩膀跳的更高了

還記得在20年前的《記憶碎片》開場戲嘛?

照片上的圖像逐漸模糊直到消失,空白底片又回到了拍立得相機,扔掉的槍又回到了手中,射出去的子彈又回到了槍膛,被殺人的人又活了...

時間在倒流...

時間,是諾蘭電影最重要的元素。

《記憶碎片》,用倒敘來呈現失憶造成的時間混亂。

《盜夢空間》,用多層夢境來呈現不同的時間感受。

星際穿越》,呈現引力造成的不同流速的時間,用引力波來穿越時間。

《敦刻爾克》,用陸海空的不用時間跨度來營造緊迫感。

以上所有關於時間的呈現,都還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正常時間。哪怕是《記憶碎片》的倒流,也只不過是正流的倒放。

《信條》,諾蘭用最嚴謹的邏輯、最紮實的理論基礎和最炸裂的腦洞,操縱了時間。

你明明看上去是穿越時空回到了過去,但所有事情又都是發生在我們所處的正常時空。


還記得10年前的《盜夢空間》是怎麼講故事嘛?

先讓你開開眼見識一下什麼是盜夢,再來解釋如何盜夢,最後玩個四層夢境的大盜夢。

《信條》也一樣,我們跟著無名主角,開場先見識了一下逆時狀態,然後又跟著他加入了組織跟著女科學家了解逆時狀態,最後當然就是利用逆時狀態玩個大的拯救世界。

《盜夢空間》,甭管插敘了多少關於妻子的回憶,甭管夢有幾層,依然是個正敘的故事,觀眾理解起來毫無障礙。

《信條》,則是一個全新升級的莫比烏斯環式故事,收尾相接互為因果,觀眾理解整體故事不難,但要搞清楚每一個細節,真的需要二刷三刷。


還記得我們在諾蘭電影中看過怎樣的視覺奇觀嘛?

《盜夢空間》中有折貼城市和無重力旋轉走廊,《星級穿越》中有穿越黑洞和五維空間。

從不明覺厲的感覺上來說,以往那些奇觀,基本還是只有「覺厲」,觀眾基本還不至於「不明」。

《信條》裡的奇觀,其實沒什麼大場面,被當做宣傳點的飛機幢大樓,就已經是最大的了。本片最讓觀眾大開眼界的,是把瞬時狀態和逆時狀態的人和物同時呈現在一個時空裡,這既挑戰了觀眾大腦的邏輯本能,又挑戰了觀眾眼睛的視覺本能,就真的是「不明「+」覺厲」了。


我們看了好幾十年的007電影,其實都是一個故事。

孤膽特工全球調查追蹤挫敗企圖利用黑科技大殺器毀滅世界大反派的邪惡大陰謀...

也有例外...《天幕危機》裡的大反派就不想毀滅世界,只是個受了委屈找媽媽討說法的兒子。他也曾經是軍情六處的特工/M的兒子,跟邦德算是互為鏡像的兄弟。

這正是我特別喜歡《天幕危機》的原因,是一部有突破的007電影。

從諾蘭拍007電影的角度,我看完《信條》就想到了《天幕危機》。

主角和大反派,一個跟神一樣不需要名字,一個有著跟農神一樣的名字,一個拯救世界,一個毀滅世界,也是互為鏡像,並且電影多次通過旋轉門玻璃兩側的二人對視來從視覺上呈現這種人物關係。

這應該也算是諾蘭對007電影的突破創新。


諾蘭的揚長避短&放飛自我...或者是,放棄治療?

震撼而不感動,一直是諾蘭電影飽受詬病的最大槽點。吉爾莫·德爾·託羅在商業互吹中說諾蘭是情感數學家,換個說法就是,所有的情感都是精確算計的。

諾蘭電影,都有精巧的敘事手法、複雜的概念設定和震撼的視覺奇觀。這些帶給觀眾的震撼,已經無需贅述。恰恰也是因為這些,留給塑造人物、醞釀情感和演員表演的空間就非常小了,觀眾基本無從感動,角色/演員往往淪為工具人。

諾蘭電影不是沒有情感,但情感遠小於敘事、設定和奇觀。

《記憶碎片》有對妻子的愛,但更多是正敘倒敘交織的精巧敘事。《盜夢空間》有夫妻情感糾葛和回家與孩子團聚的渴望,但更多是四層夢境的複雜設定和震撼奇觀。《星際穿越》有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父女之情,但更多是黑洞、五維空間等有關時間和空間的複雜設定和震撼奇觀。《敦刻爾克》有幾十萬士兵回家的企盼,但更多是天空一小時海洋一天陸地一周的精巧敘事。

沒錯,這就是諾蘭,一個高度複雜、緊密、理性的類型片機器。

這就是諾蘭電影的特點,至於是優點還是缺點,見仁見智吧。

反正我看諾蘭電影,從來不會有收穫感動的期待,我看的就是敘事、設定和奇觀。

《信條》當然有情感,有主角和Neil的戰鬥友誼,有主角的奮不顧身,有Neil的獻身精神,有Kat對兒子的愛。但相比莫比烏斯環式的敘事、燒腦的逆時設定和瞬時逆時同時呈現的視覺奇觀,情感真的太弱了。

《信條》,史上最諾蘭!

情感是諾蘭最弱,敘事、設定和奇觀是諾蘭最強。

前者,我不在乎。後者,我爽了!


諾蘭一直拍不好動作戲,《信條》嘛...

小動作戲是主角打反派小嘍囉,沒什麼值得說的,大動作戲是主角和逆時狀態下的自己對打,有各種逆向動作,又成了視覺奇觀的一部分,也沒法用評價正常動作戲的標準去考量了。

諾蘭電影總是有很多解釋性對話,特別是有高概念的那幾部,《盜夢空間》要解釋盜夢,《星際穿越》要解釋穿越。

解釋盜夢的時候,給觀眾呈現視覺奇觀。解釋穿越的時候,好歹還有個紙筆道具。片需要解釋的概念更多,但除了第一次解釋,後面真的就是倆人在敘事節奏呼吸空間裡幹說(當然撞完飛機後那次是喝著水說的,不幹),沒有奇觀展示,沒有劇情推動,難道是因為小諾蘭沒有參與編劇?

這個,我很不爽...

相關焦點

  • 諾蘭翻車?《信條》可能是諾蘭最「爛」的一部電影
    而諾蘭的第十一部長篇電影《信條》堪稱他最難懂的電影,你去網上一搜,會發現關於《信條》的影評大多數都是科普貼,已經有影評博主三刷四刷整理好每一個細節,而且各種版本都有,無劇透的科普預習貼,有劇透的分析貼。
  • 諾蘭翻車?《信條》可能是諾蘭最「爛」的一部電影
    諾蘭,影迷觀影路上的啟蒙人,商業片裡做的最藝術的,藝術片裡做的最商業的,導致看諾蘭的電影大部分時候不需要什麼門檻,每個人去看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愉悅感,這是諾蘭電影的魅力之處。  看《信條》是極其疲憊的,假如你抱著娛樂放鬆的心態去看,那麼這部電影根本不適合你。  並且,我覺得《信條》對非影迷觀眾極其不友好,他根本沒有設置任何愉悅點。
  • 信條:史上最燒腦諜戰片是對諾蘭的追捧,還是對智商的侮辱?
    信條:史上最燒腦諜戰片是徒有虛名還是實至名歸?附觀看方法大家對於諾蘭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記憶碎片》和《盜夢空間》,確實是大手筆。近期,《信條》上映後,也是延續了之前的好口碑,豆瓣評分也來到了8.3。但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這部被譽為了史上最燒腦的諜戰片,大家居然都說沒有看懂。到底是對諾蘭的追捧還是對自己智商的侮辱呢?
  • 諾蘭三連映,壓臺的《信條》最燒腦
    終於,諾蘭粉絲們的狂歡即將達到巔峰—— 《信條》>但在這硬邦邦的科幻外殼下,諾蘭卻嵌入了人類最柔軟的情感內核 理想主義也好,邏輯不夠嚴密也罷,《星際穿越》落腳的這份最普世的人類情感,已經讓諾蘭再度封神。
  • 最諾蘭,最燒腦!《信條》深度影評&設定解析
    《信條》,諾蘭用最嚴謹的邏輯、最紮實的理論基礎和最炸裂的腦洞,操縱了時間。你明明看上去是穿越時空回到了過去,但所有事情又都是發生在我們所處的正常時空。《信條》裡的奇觀,其實沒什麼大場面,被當做宣傳點的飛機幢大樓,就已經是最大的了。本片最讓觀眾大開眼界的,是把瞬時狀態和逆時狀態的人和物同時呈現在一個時空裡,這既挑戰了觀眾大腦的邏輯本能,又挑戰了觀眾眼睛的視覺本能,就真的是「不明「+」覺厲」了。
  • 《信條》,無疑是諾蘭最差的一部作品
    事實上,諾蘭導演至今都沒有獲得過好萊塢電影體系裡最高表彰——奧斯卡獎。僅有的一次導演提名,還是國內諾蘭粉最不待見的《敦刻爾克》。事實就是如此,諾蘭導演的成名作《跟隨》,和後面的《記憶碎片》、《盜夢空間》一起,為諾蘭打造出了「燒腦」、「高智商」、「懸疑」等標籤,國內觀眾沒看過這種類型,加上自媒體們最愛這種影片的解讀,一起把諾蘭推上了神作。但在好萊塢,這種高概念影片並不少見,各種平行剪輯、環形敘事已經被很多導演用過。
  • 導演諾蘭新作《信條》上映 觀影「門檻高」成最大「槽點」
    就在上周,《信條》率先在英國、法國和韓國等地上映,總票房超過5300萬美元,霸佔32個國家與地區票房榜冠軍。口碑方面,爛番茄開出81%的新鮮度,IMDB得分8分。諾蘭自己也強調,《信條》是他拍攝過規模最大、最具野心的電影:「《信條》是我們為大熒幕量身打造的作品。作為電影院的頭號粉絲,我一生都痴迷於電影院帶來的儀式感,我最鍾愛的就是通過電影的力量逃往另一個世界。
  • ​全方位解析諾蘭最軟科幻電影——《信條》
    全方位解析諾蘭最軟科幻電影——《信條》本片是幾部中科學依據最弱的一部,觀眾們不需要多麼高深的物理知識就能理解。說得好聽點是科學依據「最弱」,說白了就是腦洞大開的閒扯淡。我最佩服的不是反向時間這個點子,而是創作團隊能夠想到反向時間並且將其具象化表現出來。看不見摸不著的時間在《信條》中具象化,導演用視聽手法表現出時間的正向反向,著實令人大開眼界。
  • 諾蘭《信條》CinemaScore觀眾評分揭曉 諾蘭最差影片
    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最新大作《信條》CinemaScore觀眾評分揭曉,只獲得B,並列諾蘭最差觀眾口碑影片!在爛番茄以前,CinemaScore是各大電影公司最重視的評分系統,甚至直接影響票房走勢。即便現在也是電影公司最重視的觀眾口碑,也是公認的權威口碑。
  • 《信條》熱映 諾蘭還是那個諾蘭嗎?
    憑藉一次次突破影迷想像和經驗的故事和畫面,20年來讓諾蘭成為極具個人風格,同時受到中國乃至全球影迷熱愛和追捧的英國導演。新片《信條》還能延續這位傳奇導演的傳奇嗎?諾蘭還是那個我們熟悉的諾蘭嗎?改變與不變諾蘭變了。
  • 諾蘭史上評分最低電影《信條》,我找到了最正確的打開方式
    作為一個諾蘭粉,我從《信條》一開始放出預告片就開始期待,毫不誇張的說,當時看《信條》的預告片,看到時間逆轉這個概念出來以後,我渾身起雞皮疙瘩,因為我知道,那個熟悉的諾蘭要回來了,因為他的上一部電影《敦刻爾克》並不是我所喜歡的類型,雖然它也很好地玩轉了時間概念,並且運用了謝波的音節,營造了十分緊張的氣氛。
  • 諾蘭新片信條來了!諾蘭《信條》真的那麼好麼?
    好萊塢知名導演克裡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最新電影作品《TENET信條》於9月4日,僅僅兩天時間票房就高達1.7億人民幣的亮眼票房,被視為全球電影產業救星,燒腦劇情更為影迷們所津津樂道,讓人忍不住想進戲院一刷再刷。
  • 《信條》:諾蘭的把戲
    這樣的感嘆,只是感覺諾蘭在玩弄故事的魔術這方面又精進了不少。熟悉諾蘭電影的人都知道,諾蘭最喜歡在電影中玩弄的就是「時間」的把戲。在《記憶碎片》、《蝙蝠俠》、《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這些電影中,諾蘭一次又一次的半遮半掩的把他對時間的痴迷埋藏其中,而這一次的《信條》乾脆就不藏了,直截了當的告訴觀眾,時間就是這部電影的主角。
  • 諾蘭最佳or諾蘭最差?解讀《信條》為何備受爭議!
    我覺得諾蘭最有代表性的電影是《致命魔術》。(影片中的重要伏筆)第三個步驟,也就是魔術最難的一個步驟:「化腐朽為神奇」,要把東西變回來。(回收伏筆)這就是「電影魔術師」,這就是諾蘭,括號裡的字幾乎可以概括《盜夢空間》,《星際穿越》和這次的《信條》。雖然諾蘭貢獻了這麼多評分超高的電影,但諾看電影從始至終都是有爭議的。兩極分化是諾蘭電影最普遍的現象。
  • 《信條》背後的諾蘭,何以成為最受追捧的好萊塢導演?
    在諾蘭本人看來,在全球影院難以為繼的情況下,更需要《信條》這樣的大片提升士氣。只不過,諾蘭對電影產業懷有的信心與決心終究沒能抵過疫情蔓延的速度,在6月中旬,出品方華納影業宣布《信條》將延期上映,而《信條》也是最後一部宣布撤檔的好萊塢影片。
  • 《信條》背後的諾蘭,何以成為最受追捧的好萊塢導演?
    3部電影連映,影院復工後迎來「諾蘭效應」如果要問影院復工以來哪部新片承載著觀眾最大的期待,那麼由諾蘭執導的《信條》必定當仁不讓。在《神奇女俠2》《007:無暇赴死》等大片上映無期的情況下,早在8月初,《信條》便率先於內地定檔,此時距離內地影院復工僅過去了半月,而《信條》也是首部宣布定檔的好萊塢影片,對於正待覆蘇的內地電影市場而言,其中的意義不言而喻。
  • 毫無疑問,諾蘭最差
    自然而然,屏住呼吸看《盜夢空間》,或者在《敦刻爾克》睡去,都是諾蘭帶給影迷觀眾的眾多反應。到了這次的《信條》,諾蘭釋放的信息,無疑是糟糕負面的。以電影結尾的高潮蒙太奇為例,一邊是俄羅斯404核子城市的攻防戰,一邊是越南近海的度假遊艇。
  • 《信條》今日零點首映,諾蘭還是那個諾蘭嗎?
    新片《信條》還能延續這位傳奇導演的傳奇嗎,諾蘭還是那個我們熟悉的諾蘭嗎?諾蘭變了,這一次他拍了一部「間諜片」。上映前,在介紹電影故事時,諾蘭曾神秘兮兮地說:「《信條》是一部間諜驚悚片,其主人公是故事的核心,他就職於一個名叫『信條』的高度機密組織。」電影裡,也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這位大導演努力將科幻小說的元素與經典的間諜片元素進行著糅合。
  • 諾蘭大作《信條》CinemaScore觀眾評分揭曉 並列諾蘭最差口碑影片
    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最新大作《信條》CinemaScore觀眾評分揭曉,只獲得B,並列諾蘭最差觀眾口碑影片!在爛番茄以前,CinemaScore是各大電影公司最重視的評分系統,甚至直接影響票房走勢。即便現在也是電影公司最重視的觀眾口碑,也是公認的權威口碑。
  • 看不懂的《信條》,「盜夢者」諾蘭的失敗?
    信條植入,似夢非夢 當一切「全景解析」式影評都在圍繞「時間鉗形運動」等沒點量子力學基礎基本拎不清的概念打轉之時,對於《信條》我們最需要關注的,恐怕是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封「神」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