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IMDB、爛番茄和Metacritic三家一夜之間各種浮動的分數也能看出,這波初評已經使這部影片也繼續在爭議中前進著。
好在,整體評價,還是好評為主的。
那麼,這部影片到底如何,又有哪些看點呢?
至此,我們翻遍了《信條》迄今為止第一波新鮮出爐的海內外評價,給大家分享一下。
劇情講了什麼?真的沒辦法一句話總結
相比於其他影片的影評解禁大場面,這次的《信條》完美的解決了被劇透的可能。
這一次,諸多影評人指出,他們很難在評價《信條》的時候說太多情節有關的內容,因為它……它它它實在是太複雜了!
對此,我還不信,於是問了兩個已經首批看完片的朋友。一個和我說,看完了很暈,一個和我說,我陪你二刷吧。
真的有這麼難講麼???
《好萊塢報導》首先發文,「如果我寫的這篇影評看似在迴避描述情節,那真不是為了避免劇透。要知道,為了寫這個影評,我看了兩遍電影,但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為什麼要這麼做。」
後來,《好萊塢報導》又補發了一篇文章,試圖這樣介紹《信條》:「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冰冷、充滿理智的電影。它很容易讓人欣賞,充滿了大膽和創意,但幾乎不可能讓人愛上它,因為它缺乏一定的人性。」
Variety評價克里斯多福·諾蘭這部宏大的娛樂、時間流逝的奇觀是一部未來時代的復古之作。
Mashable則表示,雖然《信條》壯觀的動作場面預示著一場勝利回歸大銀幕,但這個謎題可能會讓一些觀眾感到沮喪,因為影片直到落幕也沒有給出更多答案。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表示,不要試圖去理解它,感受它』是我能給所有人提供的最好的建議。
不過,也有人稱讚了故事情節的複雜性。
觀察者Observer這樣描述《信條》:正如他在《盜夢空間》中所做的那樣,諾蘭創造了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某些事情因為他的創造而成為現實。未來的子彈可以從牆上倒轉成槍,已知的物理定律可以倒轉,汽車追逐可以同時在兩個方向發生。即使是在一部可能令人困惑的電影中,這些都是令人興奮的想法。
諾蘭是那種能抓住我們想像力的導演,讓我們想像什麼是可能的,這是現在感覺很重要的事情。我們需要希望和分心的時刻,去思考遠離我們的現實。
《獨立報》(The Independent)評論這部《信條》「似乎是為了讓大家多次觀看而創作的,不過,它真的那麼重要嗎?」
諾蘭的電影吸引人的地方在於一切都設計得井井有條,最後的畫面給人一種秩序感,但從《信條》倒推,似乎諾蘭的電影美學創造風格又越來越傾向於混亂。
總結來說,《信條》是諾蘭最讓人困惑的電影,但在影片中迷失的體驗也很刺激。
這是否是一部諾蘭的粉絲電影?
克里斯多福·諾蘭是少有的能夠將大片的娛樂與複雜的情節結合在一起,同時又能穩定地傳遞廣受喜愛的高概念的電影導演,但這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會被他的多層次時間詭計所吸引。
儘管目前《信條》仍以大量的正面評論為多,但還是有一些人覺得《信條》在時間機制中迷失了自己的思路。這其中,有些人表示看不懂《信條》是因為不夠了解諾蘭。而那些願意二刷《信條》的大多數人也都是因為看過諾蘭的所有影片。
《信條》真的是一部粉絲向電影麼?當我們看這部《信條》的時候,我們又要以什麼心態去觀看呢?
《獨立報》(The Independent)指出:《信條》是克里斯多福·諾蘭迄今為止最古怪、最令人困惑的電影。我想說的是,我真的很喜歡它,它讓我感覺像一個小小的嬰兒漂浮在無邊無際的宇宙中。
《IGN》表示,從各個方面來看,這都是諾蘭的經典之作。崇高的理念,完美的場景設置,快速的情節安排,都讓這部電影看起來舒適舒適,只是因為它有點被一種過於熟悉的感覺所抑制,從而讓整部電影缺少了一些令人興奮的時刻。但不管怎樣,能夠再次在大銀幕上看到原創的、雄心勃勃的想法是很受歡迎的。
《Time Out》說,看這部《信條》,你需要帶上你一流看片能力,因為這不是一部能讓你放鬆下來的大片。與《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一樣,《信條》是一部需要多刷的電影,尤其是它情節裡的細枝末節,更得多次觀看才能解讀出全部。
《綜藝》 Variety表示,在《信條》中,諾蘭大畫布感的動作美學依舊是熟悉的一絲不苟,令人著迷。這似乎是為了彌補他劇本中鬆散的主線和挑逗性的悖論,也可能只是為了強調它們並不那麼重要。這部電影並非也無意成為電影歷史車輪裡的聖杯,儘管它嚴肅、莊重,卻是新老學派令人眩暈、昂貴、轟動的娛樂。
《帝國》雜誌指出,諾蘭在這裡製作了他自己的邦德電影,他引用了所有他喜歡的東西,拋棄了所有他不喜歡的東西,然後放棄了這一切。
The Wrap跟著表示,《信條》會給你一種令人費解的樂趣,但這部向詹姆斯邦德致敬的科幻電影可能會讓你想要吃一片阿司匹林,然後睡上一覺。
《環球郵報》(The Globle and Mail)評價,與其說《信條》是一部令人費解的驚悚片,不如說它是一種極端的逆向工程敘事。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但是正是這一切毫無意義的事情會使我們感到有趣。
《Deadline》則稱《信條》是一部「你可以錯過的電影」,強調這部電影「主要是獻給諾蘭眾多熱情粉絲們的」。
報導裡稱,片中大量的解釋性對話可能不會贏得爆米花觀眾的青睞,但諾蘭的粉絲們應該會十分享受在多次觀看中解讀影片謎團的機會。除此之外,那些喜歡複雜視聽難題挑戰的人將會很喜歡這部電影,尤其在同檔期也什麼可以與之競爭的大片的情況下。
IndieWire也同樣認為諾蘭的電影「毫無幽默感,令人失望」,並闡述「諾蘭並不熱衷於刻畫普通人的瑣碎情節。他一直以來都迷戀去構建一種大局概念,但對於他的忠實粉絲來說卻再驚豔不過。」
看起來,大家對《信條》的形容都包裹了一層邦德電影的糖衣,而路人觀眾和粉絲群體對《信條》的喜愛程度也有了涇渭分明的可預測性。
總結來說,《信條》背負了諾蘭影片中最具諾蘭風格的價值,把諾蘭在視覺、聽覺和時間方面的種種怪癖表現得淋漓盡致。但太過華麗的鋪排卻讓這部電影給人一種既喧鬧又浮腫的感覺。
但不管《信條》能不能成為克里斯多福·諾蘭的超前傑作,它都達到了他以往的水平,進入了他驚心動魄的經典系列之中。
《信條》能夠拯救電影院的未來麼?
其實,這個問題有兩層含義。當然,一定程度是針對北美市場。第一層,是這部電影是否值得在電影院看,第二層,是這部電影能不能成為讓大家安心回歸電影院的契機。
當《信條》上映,電影院行業能否「開門大吉」?
IGN表示,儘管《信條》相比諾蘭的之前兩部電影來說有點保守,讓人恍然似乎諾蘭的風格是一個系列而不是一個框架,但這部電影仍然比其他大片更有趣。在電影界正經歷其歷史上最艱難的時期,《信條》這部影片極好地提醒人們,大片可以追求什麼,以及為什麼在一個巨大的、黑暗的房間裡觀看是最好的體驗。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指出,不可否認,這部電影是令人愉快的,但它令人眼花繚亂的宏大只是凸顯了它所謂的智慧的脆弱。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措辭謹慎地表示,說實話,《信條》可能不是你所期待的那種能夠變成絕對獨一無二奇蹟的電影。它基本上是一場間諜冒險,但又帶有科幻元素,將諸多不可能不僅僅局限在普通物理層面,還包括了很多形而上的量子層面。
《倫敦旗幟晚報》(London Evening Standard)提出《信條》有一些令人討厭的表現,尤其那些對物理學的形而上的應用,讓我昏昏欲睡。
《綜藝》(Variety)撰寫的一篇總體正面的評論中也類似地指出:「《信條》看起來是全球混亂和威脅的具體聚焦點,在這裡,人類的生存取決於重塑時間和空間的小事,因此這部電影很適合當下焦慮的時代。」
可在這樣的特殊時刻,你會選擇去電影院看《信條》麼?
英國廣播公司(BBC)表示,雖然《信條》不會讓你在看片的過程中動搖,但你的思想會在走出電影院的那刻被震撼。這是一部絕對值得去看的電影。
《Total》給了《信條》一個完美的評價,指出這是一部具有紀念意義的大銀幕奇觀,它完美地證明了是什麼讓電影體驗變得如此特別。
Den of Geek表示,這當然取決於你感覺有多安全,但如果你看了,這肯定是你今年到目前為止最大的收穫。你可以在最大的屏幕上,與最好的音響系統,享受一場視聽盛宴。
《衛報》稱不管現在有多安全,都不值得一邊緊張又一邊勇敢地跑到大銀幕去看《信條》。
實際上,像諾蘭之前的很多電影一樣,影片充斥著解謎式的劇情,智力挑戰式的娛樂方式,那麼,你又對《信條》,抱有怎麼樣的期待呢?
最近,有套導演自傳很值得關注,那就是大衛·林奇的《夢室》。這是七十多年來,他的首部自傳。
別人寫自傳都是老老實實寫,但是林奇偏不。他先找了一個傳記作家,採訪與他有關的一百多位人士來寫自己的生平。然後在通讀對方的段落之後,再用自己的語言做出回應和補充,書寫自己的章節。
所以,這可以說是一本含有導演音軌的「雙音軌」傳記。
連李安都說:林奇的電影鮮,人鮮,寫起自傳的方式也很鮮。
而書裡不僅有《橡皮頭》《象人》《我心狂野》《雙峰》《藍絲絨》《穆赫蘭道》這些經典電影誕生的幕後故事,林奇也回憶了自己成長中的種種經歷——那些來路中藏著他真正的秘密。
如果,你也喜歡這個有趣的導演,走起啊!
大衛·林奇首部個人自傳《夢室》
點擊下圖二維碼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