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是哲學家諾蘭寫給這個時代的一封情書

2020-09-07 思廬哲學


友情提示

(內含嚴重劇透,建議看完電影後再閱讀)

我已經很久沒有像看完《信條》後的那種愉悅甚至有些亢奮的映後體驗了。當然,也有其他類型的電影[尤其是紀錄片]能打動甚至震撼到我,但是《信條》和諾蘭所建構的世界帶給我的東西是完全不一樣的。《信條》的精緻且複雜,值得大家探討。在此,我首先聲明一點,我對於《信條》的理解,有可能會超出諾蘭導演本人的設想,但這不重要,我認為我接下來的解讀在影片中,多少是可以找到一些明顯或不明顯的證據的。正如我認為的那樣,導演的多處留白,興許是為了讓觀眾一起參與到影片的再創作中來,這也就給我這樣的觀眾提供了闡釋的空間。所以我也傾向於認為,《信條》的很多觀影樂趣,和觀眾自身的知識儲備多少還頗有聯繫。


首先,《信條》絕對是一個哲學電影,對於一個哲學系畢業的學生來說,該電影所討論的話題是非常熟悉的[甚至有些老生常談]。而影片中所夾雜的大量物理知識或者物理學上的假設顯然像極了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未經證實,卻看上去很可信]。當然,這只是從影片的整體質感上的評論。


從具體的內容上看,《信條》是要比《星際穿越》甚至《盜夢空間》更加複雜的[在此,我暫且不用「深刻」而使用「複雜」]。這時,一個哲學系畢業生的一些古怪想法又要開始作祟了。《盜夢空間》的英文片名是《Inception》,也有人翻譯為《奠基》,但是我覺得把它翻譯為《基始》更好。為何?這就要對照了《信條》來講的。《信條》的英文片名是《Tenet》,可理解為「信條、教義、原則等」。是不是學過哲學的人都已經發現了一些奧秘。[我在此聲明,可能諾蘭並不是這麼想得,但我覺得接下來這麼理解,很有深意。]是的,我認為《盜夢空間》和《信條》都是諾蘭哲學世界發展的組成部分,前者指向「根基」後者指向「原則」。學過哲學的人一定會對這兩個詞十分敏感。依我之陋見,在《盜夢空間》裡,諾蘭是一個基礎主義者的立場,而在《信條》裡,諾蘭的基礎主義立場發生了讓步,可能他依然堅持有最最基本的事物,但那個事物不再是實體性的一個東西,而可能是一些原則。這一轉變,與哲學史裡的某些轉向,頗類似。可能我多慮了,但確實也說得通。


外國網友所繪時間線


再微觀一點看,很多人認為諾蘭在《信條》大玩時間線,故意製造複雜和破壞觀影流暢感的障礙。這個當然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喜好,但對於我來說,這樣「肢解」時間,不僅沒有帶來觀影的不適,反而大大增加了觀影的刺激感。有關《信條》裡的時間線,已經有許多的解讀,但我想要提出的一套理論可能和別人所理解的不太一樣[至少我目前所看到的解讀都不是這樣的],我稱為「五時間線理論」。簡單地講就是,諾蘭通過這個電影向我們呈現了5條時間線,分別是「[所謂的]正向時間線」、「[所謂的]逆向時間線」、「正+逆時間線[或環形時間線]」、「電影時間線」、「電影+現實時間線」[是不是有內味了]。其中,「正向時間線」都好理解,「逆向時間線」也比較好理解。「正+逆時間線[或環形時間線]」是最複雜的,很多人都進行了詳細地解讀,我也會展開聊聊。但「正+逆時間線」和「電影時間線」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電影裡的時間線不是《信條》裡的「正+逆時間線」,這兩條線怎麼轉化,我也會展開講。最後是「電影+現實時間線」,也很有意思,也會簡單展開。


那麼就從「正+逆時間線[或環形時間線]」開始。[其實這才是電影中的時間主線,正向時間線和逆向時間線完全是為了處在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的觀眾對於時間的習慣性理解罷了!而且我這麼說的另一個理由在於,諾蘭是一個頑固的物理控,他的電影一定不會違反現實世界中的一些基本的物理原則。比如「熵減」,在所謂逆向時間線裡,熵減是可能的也是必須的,但是在「正+逆時間線」種依然是遵循「熵增」原理的,如果我們加入對諾蘭個人思想的一些猜測,那麼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熵減」在諾蘭那裡就僅僅是一個假設,因為那是在「逆向時間線」上的事兒,而「逆向時間線」在諾蘭那未必是真實的。]看過電影的朋友肯定知道,在《信條》的設定裡,有個旋轉的裝置,可以讓人或事物進入逆向時間裡。[註:中文版海報裡標明的「逆轉時空」其實是不對的,諾蘭只逆轉了「時間」,沒有逆轉「空間」。]好,那麼問題來了,進入逆向時間的人或事物,進入的是哪個空間?或是進入了一個平行空間?從片子當中來看,逆向時間世界似乎和正向時間世界是同一個空間,那麼,[注意了]「祖父悖論」就無法避免。


但是[!]縱觀全片,諾蘭沒有堅持祖父悖論,或者說在諾蘭看來祖父悖論是可以被消解的。那麼,如何消解?諾蘭[當然]沒有明說,但是我認為[以下純屬個人瞎猜]可以隱約知曉。前面講到,逆向時間世界似乎和正向時間世界是同一個空間,而避開祖父悖論的一種可能的理論是平行空間理論,那麼這兩種情況如何實現相容?注意,我將這一條時間線稱為「正+逆時間線」或「環形時間線」,不僅僅是因為影片的主人公們貌似是進入了一個莫比烏斯式的時間環,還在於,我認為環形是解決「平行空間」和「單一空間」相容問題的有效模型。這種「環形」不是簡單的一個「圈」,而是一個類似彈簧的螺旋,或者類似上海南浦大橋位於浦西的引橋設計,車輛駛入引橋後就旋轉著向上直到上橋。當車輛在引橋上行駛的時候,似乎是在走一條線性的路線,但事實上,如果你從引橋上空俯瞰,那麼車輛就仿佛是在打轉轉[假設引橋是透明的]。[這一俯瞰的設想,源自電影《降臨》中關於外星文字的設定,也類似於GPU的工作原理。]也就是說,當你把時間理解成引橋路面,把空間理解成俯瞰引橋看到的圓形[二維的圓形],那麼「平行空間」和「單一空間」就可以相容,成為一個新的空間[但本質上還是一個單一空間]。這就解決了「祖父悖論」。


接下來是「電影時間線」。我們觀影看到的,就是「電影時間線」,從某個意義上講是完整的,但從另外一個意義上講又是零碎的。很多觀眾吐槽的「不流暢」可能就是源於此。你可能會問,如果暫且認同「正+逆時間線」的說法,諾蘭又是如何把環形的時間線拉直成為「電影時間線」這樣的線性時間線的呢?這就是我認為諾蘭另一個高明之處。對物理學有所了解的小夥伴應該都能理解「將時間實體化」這個說辭。我認為,諾蘭在此就將時間做了「實體化」的處理。也就是說,他去剪了環形時間線裡的一段或者索性將某一時間長的環形時間線剪成若干段,進行了重新編排,這個過程就像排積木或者冰塊一樣,不僅可以隨意排列,還可以隨意調換[當然是以一種線性的方式排列]。這是一種偉大的創舉,就如同《星際穿越》中將「五維空間」進行可視化一樣,諾蘭用《信條》向大家呈現了看得見的「實體化時間」。


最後是「電影+現實時間線」。《信條》從英文片名到海報,處處表達著「旋過來」的理念。也就是說[可能是我瞎說的],整個影片,是不是有一個[電影時間線中的時間]點,可以被當做圓心或支點,也實現這樣的「旋」。貌似真的可以![有人提出可以倒放著再看一遍,是類似的一種實驗。]這個[影時間線中的時間]點,就是男主角坐在寶馬車裡,意識到這一切都是他一手策劃的的時候!接下來他將展開所有一些列的關於組建信條組織的活動,這一切又可以一直延伸到男主被招募進入信條組織為止。也就是說,我們簡單粗暴一點,大約可以以這個圓心時間點為圓心,把電影到此的兩個小時再旋過來,把故事「再進行一邊」。這就是為什麼我說這個電影可能有四個小時,其中後面近兩個小時是通過這樣的「旋轉」實現的腦補!而這部「四小時的電影」所在的就是「電影+現實時間線」,可能也是導演的某個詭計。[也可能根本不是。]



那麼除了「五條時間線」的可能設定,諾蘭在影片中,可能還加入了另外一些設想,我覺得特別可疑的有以下兩點。第一,[當然這個猜測是結合「環形時間線」猜想的]當人們進入「時間逆轉裝置」後,再進入一次「時間逆轉裝置」,出來的到底是回到原來的時間狀態,還是進入了一個新的時間狀態,只是這個時間狀態和正向時間世界裡的狀態一樣罷了。如果「環形時間線」成立,那麼,多次進入「時間逆轉裝置」的人必然不是簡單地「先逆向,又回正向」,而是「先逆向,再到逆逆向」。打個比方就是,到底是「順時針向後轉,再逆時針向後轉」還是「順時針向後轉,再順時針向後轉」[因為兩者的效果看上去是一樣的],我猜想《信條》裡可能是後者。這樣,就可以消解很多其他看起來不合理的設定了[比如前面講到的祖父悖論,以及為什麼會有多個尼爾在同一各空間裡]。我傾向於認為,某人只要進去一次「時間逆轉裝置」,就會多出一個某人。[這個設定,很有可能是延續了《致命魔術》裡的一個想法哦!]當然,這一點諾蘭在《信條》裡也沒有過多地展現,但也不能排除其合理性。第二,這個發現可能很重大,那就是,電影裡的「正向時間線」可能是「逆向的」!我的證據在於兩個地方,一個是男主角和尼爾去孟買軍火商家裡時,上樓的姿態非常像是逆向的,另一個是他們三個在海上的工程船上時,尼爾進入船艙時摘下來氧氣面罩,意味著外面可能是逆向的。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我的天吶,整個電影的設定就要變得更加複雜了,太刺激!



關於片中的一些感情戲份,很多人也進行了吐槽。以我之陋見,在這個電影裡,哪來什麼感情戲啊,人人皆工具啊!想想在「電影+現實時間線」中的圓心吧,男主角想明白的是啥。


總地來說,《信條》這個電影的複雜和精緻程度是遠遠超出我的想像的。毫無疑問,諾蘭的思考早已在哲學家的層面展開。而他花那麼大力氣讓大家看到這麼一個故事,仿佛是在勸誡大家:愛上思考吧!

作者簡介

陳三每,哲學博士,紀錄片導演。


本文為投稿文章,鳴謝作者。

相關焦點

  • 信條 諾蘭寫給諾粉的一封用力過猛的「情書」
    一臉懵逼的進電影院,看完《信條》之後,再一臉懵逼地走出電影院。相信這是大多數這部電影觀眾的感受。如果說《星際穿越》是諾蘭把航天科學家腦海裡面的宇宙展示給普通觀眾,那麼《信條》就是諾蘭把自己內心獨屬於他自己非同一般的想像給拍出來。
  • 《信條》是諾蘭寫給時間的情書,其實你也可以做到
    諾蘭電影《信條》上映後火了,很多人因為這個電影今年第一次走進了電影院。但是不同於過去對諾蘭電影一邊倒的好評如潮,這次對這部電影的評論卻兩個極端都有。「你以為你看懂了50%,實際上你只看懂了5%。」「無聊到根本不想去深究。」對於諾蘭的粉絲們來說,卻認為不用試圖去理解它,去感受它就好。
  • 電影留聲:巖井俊二的《情書》,就仿佛是一封寫給年輕人的情書
    雖然青春這個詞語很美,帶有所有的年輕的意味。但是終不過是一場少年一場夢,夢醒了以後,什麼也沒有留下過。巖井俊二的《情書》,就仿佛是一封寫給年輕人的情書,電影有開場有結束,青春也有開場也有結束。人生也是如此,只不過大多數時候,我們在中間的場景裡過渡,多得是失落的情緒。
  • 電影留聲:巖井俊二的《情書》,就仿佛是一封寫給年輕人的情書
    雖然青春這個詞語很美,帶有所有的年輕的意味。但是終不過是一場少年一場夢,夢醒了以後,什麼也沒有留下過。唯獨有時候,有人將這些平凡的場景撿起來,忽然有一天你再次看到,可能還是很難接受曾經的幼稚、困窘、錯過,卻開始對自己好一點,也開始回味起來。
  • 寫給邯鄲孕產婦的一封情書
    孕育有時候很像【π】3.1415……永遠循環,有著說不完的話題~今天,趁著情人節這個特別的日子
  • 《默片解說員》——一封寫給舊時代電影的情書
    盛夏光年,常感覺我們正青春,也常在這個季節做白日夢。電影院和我們分開的這幾個月,遙遠的卻像是上個世紀的離別,與其窩在屋裡想念著「天堂」電影院,不如打開屏幕看這部《默片解說員》。現年64歲的日本導演周防正行的新片《默片解說員》就是一封寫給舊時代電影的情書,帶領我們這群新時代影迷做了場跨世紀的仲夏夜迷夢。
  • 唐漢霄空降酷狗星樂坊,一封「寫給宇宙的音樂情書」甜蜜告白
    5月25日18:00,酷狗星樂坊迎來音樂創作才子唐漢霄,在5月專屬告白季獻上一份「寫給宇宙的音樂情書」,廣大歌迷們趕緊預約,接收超甜蜜告白攻勢吧!這次酷狗星樂坊5月告白季特輯中,他將帶著一封神秘的「寫給宇宙的音樂情書」亮相,在來福LiveHouse精心營造的氛圍裡,用音樂帶領觀眾進入無限寬廣的領域,去探尋愛的本質。
  • 紀錄片《大地情書》:一封寫給鄉土中國的「情書」
    優酷播出的紀錄片《大地情書》,聚焦塵世凡人,體察鄉土民情,用心用情用功地講述了一段段發生在東北黑土地上的感人故事,光影之間自然流露出鄉土中國的自然美和人性美
  • 諾蘭是這個時代的喬治梅裡愛嗎?
    諾蘭就是這樣一個對於他所追求的東西非常偏執,同樣也注重整個電影行業發展的人,無論是他一直堅持的膠片攝影還是不計成本的實拍,亦或者對於其主題的不斷探索,都是如此。他一方面用在這個時代早已處在邊緣位置的介質,執導一個看似陳舊的類型片故事,但另一方面他也在推動新的剪輯語法的革新,推動整個行業對於全新可能的探索。
  • 一曲《我懷念的》,一封寫給自己的情書
    它就像一封寫給自己的情書,卻早已沒有了投遞的去處,在寂寞深冷的夜裡,獨自撫慰著傷口。今天就給大家介紹這樣的一首歌——《我懷念的》。《我懷念的》這首歌是由孫燕姿演唱的一首輕慢的抒情歌曲。這首歌由姚若龍親自填詞,作曲人李偲菘譜曲,收錄在孫燕姿2007年發行的個人專輯《逆光》中。
  • 一封馬克思寫給燕妮的情書
    正是因為馬克思,燕妮才是燕妮,1856年的夏天,燕妮因去探望病重的母親,不得不暫時與馬克思分離,離別的日子裡,馬克思向燕妮寫下了這封情書。一百多年過去,今日的我們從這封情書中,依然能窺視到馬克思與燕妮的那份浪漫的愛情。今天書書君就與大家一起分享這封馬克思寫給燕妮的情書。願他們的愛情故事,能給書友們的周末帶來一份好心情。
  • 《今夜在浪漫劇場》一封寫給電影的情書
    當紅新生代男演員坂口健太郎VS日本國民女神綾瀨遙,兩位的好感度與首次同框讓《今夜在浪漫劇場》賺足了眼球,二人的復古變裝秀更是給奇幻故事增加了視覺美感,讓觀眾心甘情願忽略這個中二故事的無數bug。然而實際上,在奇思妙想的愛情之外,《今夜在浪漫劇場》更是一封寫給電影的情書。
  • 靈魂系電影《消失愛人》:一封寫給逝去愛人的銀幕情書
    此外,男女主人公跨越生死的愛情感動了無數人,很多觀眾聯想到自己的親身經歷,盛讚電影是「一封寫給逝去愛人的銀幕情書」。本片也被當做1月份最強愛情類型黑馬,將於1月15日上映。「靈魂系」是第101種讓你流淚的愛情故事愛情的形態千千萬萬,讓愛情片有了講故事的無限可能。
  • 《一秒鐘》:電影人寫給觀眾的一封情書
    由張藝謀執導,張譯、劉浩存、範偉主演的電影《一秒鐘》今日發布「慶祝歸來」版預告和一封張藝謀導演的親筆信,正式定檔11月27日全國公映。作為張藝謀導演睽違6年後又一部現實題材作品,電影講述了張九聲(張譯 飾)、劉閨女(劉浩存 飾)、範電影(範偉 飾)因一場電影結下的不解之緣。
  • 《一秒鐘》:電影人寫給觀眾的一封情書
    由張藝謀執導,張譯、劉浩存、範偉主演的電影《一秒鐘》今日發布「慶祝歸來」版預告和一封張藝謀導演的親筆信,正式定檔11月27日全國公映。作為張藝謀導演睽違6年後又一部現實題材作品,電影講述了張九聲(張譯 飾)、劉閨女(劉浩存 飾)、範電影(範偉 飾)因一場電影結下的不解之緣。
  • 諾蘭堅守院線!《信條》等「三連轟炸」大銀幕,全力支持影院復工
    其中《星際穿越》上映以來票房突破8500萬,影院注入了復工以來的最強活力,而《盜夢空間》與《信條》同天定檔雙雙連上熱搜,為這場諾蘭的時空盛宴掀起了一輪最猛烈的期待,除了重溫兩部經典外,也讓觀眾們迫不及待地想要把「時間」撥到9月4日,進入到《信條》中的那個「逆轉時空」。
  • 《信條》觀後感 你看明白了麼?詳細解析
    《信條》從故事上可以簡單總結為特工男主為了摧毀反派毀滅世界的計劃進行的一系列操作,最終達成拯救世界的目的。但如果僅僅從這個故事的維度去看影片,那真的只能說是太簡單。「子彈從牆壁裡被吸出來彈回到一把槍裡,這個念頭至少存在我腦海裡超過20年了。」諾蘭導演的這個想法,是影片創作的原動力。
  • 一封寫給朱顏曼滋的《情書》
    影片中陸老師口中吐出的都是我們爛熟於心的「金句」,「好好看看自己的卷子,你們為什麼考得那麼慘」,「我看看你考多少分,覺得自己考得不錯,不用學了吧」等等這樣對於靈魂的拷問,對於經歷過高中時代的我們,聽著都會心一笑,那個時代的「受難」在心靈上留下的確不都是「遍體鱗傷」。
  • 如果你想和我交朋友,《信條》2刷起,再聊一聊
    在《信條》的世界中,正向時間線與逆向時間線首度銀幕合體同框,超級震撼令人驚嘆!比如在正向世界中人是向前移動的,但如果這個人體經過了逆向傳輸,他和正向的人同時處在一個時空之中,只不過他需要反向移動,即倒著走。
  • 寫給你的最後一封情書
    今天的故事是《與妻書》《與妻書》又名《與妻訣別書》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在1911年黃花崗起義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寫給其妻子陳意映的訣別信。它講述了為推翻清王朝腐朽的統治,公元1911年4月27日,革命志士炮轟兩廣總督府,遭遇清軍圍攻,死傷慘重,其中一位年僅24歲的青年林覺民,留下了一封盪氣迴腸的《與妻書》,文如黃鐘大呂,情如杜鵑啼血,感動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