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是這個時代的喬治梅裡愛嗎?

2021-02-15 拾樨集

《信條》是一部完美的電影嗎?

當然不是。

作為諾蘭以他的高概念重構間諜類型片的嘗試,無論它之後能夠達到怎樣的高度,首先得承認它還是有很多的不完善,甚至可以說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視效方面對比來看差距尤為明顯。

與其前兩部奇觀化的作品相比,《盜夢空間》中對於空間的摺疊令人震撼,《星際穿越》中的浩瀚星際更是無需多言,但在這兩部作品的創作上諾蘭面對的都是實體化的場景,但《信條》則截然不同,諾蘭的對手從空間變成了時間,一個更抽象,更難被具象化的概念。雖然說時間作用於運動物體可以展現時間的具象化,但對於時間本體的展現則被迴避掉了。在我看來這和《盜夢空間》對於有明確層級概念,高度理性化的夢境展現如出一轍,《盜夢空間》中的夢不是夢,而《信條》裡的時間也不是時間。

為數不多的幾場動作戲亮點也寥寥無幾,追車戲毫無新意,最後宏大的決戰也平平無奇,時間正序倒序在同一空間交織的奇觀並沒有做到真正能給人震撼感的程度,在觀眾觀看電影之前就已經知道這個高概念之後再進行觀影,如果沒有非常奇觀的視覺效果場景做支撐,無疑就如同倒序時間進行任務一般感受不到額外的驚喜,即便是最後正反同時炸樓的畫面也是,遠不及他之前的電影帶給我的震撼感。而範霍特瑪的攝影則被進一步功能化,電影通篇沒有一個值得稱讚的鏡頭,只是恰如其分的完成了它的職能而已。

最大的缺點是情感在《信條》中的弱化。無論是在《星際穿越》中穿越宇宙連接兩個人,連接兩段命運的父子情,還是在《盜夢空間》維繫著小李子的家庭與親情,諾蘭是非常重視人物情感在電影中的作用的,但在《信條》中的情感相當弱,情節過於密集的鋪陳嚴重擠壓了人物情感狀態的過渡,人物奔波在各個任務點之間,而沒有更多的時間來體現狀態。也許最後兩人的對話也非常有感染力,但這種力量是非常脆弱的。

但《信條》真是一文不值,諾蘭是否就跌落神壇了呢?

我的答案也是否定的。

作為一個全新領域的初步探索之作,它當然有它的局限性,但這也無法掩蓋住諾蘭對於時間與命運的永恆命題探索的先鋒性。說他陷入了對於燒腦的故事結構的偏執追求也好,說他沒有其他更深刻更新穎的表達也罷,這都無法否認諾蘭對於電影語言革新的共享。

諾蘭就是這樣一個對於他所追求的東西非常偏執,同樣也注重整個電影行業發展的人,無論是他一直堅持的膠片攝影還是不計成本的實拍,亦或者對於其主題的不斷探索,都是如此。他一方面用在這個時代早已處在邊緣位置的介質,執導一個看似陳舊的類型片故事,但另一方面他也在推動新的剪輯語法的革新,推動整個行業對於全新可能的探索。《信條》可能諾蘭拋出的一塊磚,也許現在看來不盡如人意,但這塊磚最終一定能對其他的導演有所啟發。

再回到《信條》,這一次諾蘭使用的高概念是迴文結構。不同於《記憶碎片》使用了巴赫「螃蟹卡農」的正反敘事相結合,《敦刻爾克》使用謝潑德音階製造出無限上升的緊張感,《信條》使用了迴文結構來呈現這個故事的同時,也並不局限於此,我們所看到的開頭並不是故事的開頭,結尾也並不是故事的結尾,而其他的故事線也被諾蘭隱藏在一個一個的細節之中,要靠觀眾自己去發現,串聯。

《信條》是一個有瑕疵的藝術品,毫無疑問諾蘭對於時間的探索是有局限性的,但這並不會影響他的歷史地位,正如我們不能要求球員過掉所有對手打入制勝球,不能寄期望於一部開山之作達到巔峰的水平。諾蘭或許只是一個領路人,《信條》不僅僅只是一部電影,由電影引發的幾乎全民性的討論,讓更多人去思考電影對於時間未來的可能性是他能帶來的更大影響。從《致命魔術》,《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再到今天的《信條》,諾蘭在他所追求的命題再次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在1997年諾蘭所拍攝的短片《蟻嶺》中,一個人在房間裡捉一隻蟲子,到最後發現自己才是那隻蟲子,並無限循環。時間,循環,命運,這似乎才是諾蘭一直思考,並希望得到更好詮釋的東西。

他就是這個時代的喬治梅裡愛,

《信條》就是這個時代的《月球旅行記》。



- E N D -


相關焦點

  • 默片時代講座 魔術師的浪漫故事:喬治·梅裡愛
    ·梅裡愛講座時間:2017年1月14日(周六) 晚19:00 - 21:00梅裡愛與他的影棚「大玻璃房」富家子弟梅裡愛是個魔術狂人,在盧米埃爾電影的首映之夜上,梅裡愛找到了新的工具繼續自己的魔術夢想,並把自己狂熱的魔術創造力融入電影創作。
  • 電影史之導演系列2:喬治·梅裡愛
    喬治·梅裡愛對電影作出的巨大貢獻,就連導演馬丁·斯科塞斯自己都說:「作為一個電影創作者,我認為今天有關電影的一切,都是源自喬治·梅裡愛」。這部電影僅僅是對盧米埃爾兄弟的簡單模仿,與梅裡愛緊接著的幾十部電影沒有太多區別,並沒有得到影迷過多的青睞,直到梅裡愛發明了停機再拍的技巧。一天,梅裡愛在放映自己拍成的電影時,發現銀幕上一輛行駛的公共馬車突然變成了一輛運送棺材的馬車。研究後發現,原來是因為拍攝當天,膠捲因為機器故障問題,被卡住了一秒鐘,才出現了這一詭異現象。
  • 電影史之導演系列2:喬治·梅裡愛
    喬治·梅裡愛對電影作出的巨大貢獻,就連導演馬丁·斯科塞斯自己都說:「作為一個電影創作者,我認為今天有關電影的一切,都是源自喬治·梅裡愛」。喬治·梅裡愛於1861年12月8日,出生於法國的巴黎。從小,他就對木偶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後來,受到John Maskelyne和David Devant兩位大師的影響,他開啟了通往魔術世界的大門。
  • 佳片 |《雨果》——馬丁•斯科塞斯用對喬治•梅裡愛的一次致敬
    他曾經自問:我只是50到70年代的產物嗎?我有沒有在繼續成長?我還有什麼有趣的東西能對觀眾訴說?這一次,古稀之年的馬丁做了一次全新的冒險:採用他之前從來沒有使用過的3D技術,作為向觀眾傾訴的方式。《造夢的雨果》的作者布萊恩•塞茲尼克,與電影其實淵源已久,對古典好萊塢電影有所了解的觀眾和影迷,不會對「塞茲尼克」這個姓氏感到陌生。賽茲尼克家族,誕生過好萊塢顯赫一時的大製片人:大衛•塞茲尼克,《亂世佳人》、《金剛》等劃時代的影片,都是他一手操控的影史傑作。從一口氣讀完這部小說,到最終將它拍成電影,馬丁用了足足四年的時間。
  • 喬治・梅裡愛,奇思妙想的電影魔術師(內有詳細影片資料)
    喬治•梅裡愛|Georges Méliès        喬治•梅裡愛,一位法國電影製片人
  • 《信條》是哲學家諾蘭寫給這個時代的一封情書
    你可能會問,如果暫且認同「正+逆時間線」的說法,諾蘭又是如何把環形的時間線拉直成為「電影時間線」這樣的線性時間線的呢?這就是我認為諾蘭另一個高明之處。對物理學有所了解的小夥伴應該都能理解「將時間實體化」這個說辭。我認為,諾蘭在此就將時間做了「實體化」的處理。
  • 保羅-喬治公開了自己當初為何離開步行者,這個理由充分嗎?
    保羅-喬治公開了自己當初為何離開步行者,這個理由充分嗎? 快船球星保羅-喬治針對當年為什麼離開步行者給出了答案,並不是大家想像的那樣,他只是為了冠軍才選擇離開,而是有球星過來想和保羅-喬治一起合作,然而球隊卻以小球市運作不了,承擔不起為由拒絕引援,如果真像保羅-喬治說的這樣,那真的是讓人浮想聯翩。
  • 諾蘭新片《信條》只有2D版本,是因為導演不喜歡3D嗎
    諾蘭出手,必須大製作,但卻不同於其他大導演的是,諾蘭只拍2D電影。新上映的大片《信條》也是只有2D版本,因為它是諾蘭採用IMAX與70mm膠片攝影混合拍攝而成。,我們耳熟能詳的有喬治· 盧卡斯,史蒂文· 史匹柏,昆汀· 塔倫蒂諾,詹姆斯 ·卡梅隆,克里斯多福 ·諾蘭等。
  • 《信條》熱映 諾蘭還是那個諾蘭嗎?
    憑藉一次次突破影迷想像和經驗的故事和畫面,20年來讓諾蘭成為極具個人風格,同時受到中國乃至全球影迷熱愛和追捧的英國導演。新片《信條》還能延續這位傳奇導演的傳奇嗎?諾蘭還是那個我們熟悉的諾蘭嗎?改變與不變諾蘭變了。
  • 諾蘭電影:在時間的魔術裡,聚焦時代困境
    而諾蘭電影最有想像力的構思即是對於時間的把控,如同孩童手中被揉搓的泥巴,時間在影片中可以被放大、縮小、扭曲、摺疊,甚至逆轉。實現這一設想,諾蘭主要採用了兩種方式:其一,藉助敘述,「人為」地打亂故事線。聚焦時代困境的視覺探索正如《盜夢空間》對「偷盜類型」的顛覆,諾蘭自言《信條》是對「特工類型」的開拓。《信條》主角在助手幫助下,依靠「信條」這唯一的線索,輾轉世界多地,開展特工活動以求解開「信條」之謎。最終藉助數次時光逆旅,挫敗未來人及其現世聯絡人的地球毀滅計劃,完成拯救世界的重任。
  • 諾蘭電影:在時間的魔術裡,聚焦時代困境
    而諾蘭電影最有想像力的構思即是對於時間的把控,如同孩童手中被揉搓的泥巴,時間在影片中可以被放大、縮小、扭曲、摺疊,甚至逆轉。實現這一設想,諾蘭主要採用了兩種方式:其一,藉助敘述,「人為」地打亂故事線。聚焦時代困境的視覺探索正如《盜夢空間》對「偷盜類型」的顛覆,諾蘭自言《信條》是對「特工類型」的開拓。《信條》主角在助手幫助下,依靠「信條」這唯一的線索,輾轉世界多地,開展特工活動以求解開「信條」之謎。最終藉助數次時光逆旅,挫敗未來人及其現世聯絡人的地球毀滅計劃,完成拯救世界的重任。
  • 《信條》今日零點首映,諾蘭還是那個諾蘭嗎?
    諾蘭還是那個我們熟悉的諾蘭嗎?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信條》可能是諾蘭至今所有電影裡,最跳出他慣常語法的一部。這個「無名」的扮演者華盛頓回憶說:「一開始閱讀劇本時,瞬間吸引我的,是主人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觀眾本人。他在經歷的旅程,觀眾也要一同經歷。」甚至也有不少觀眾看完影片後挑剔說,片中很多角色都是「功能性」的,人物性格並不突出。
  • 諾蘭,敗了嗎?
    諾蘭的生涯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個成績比諾蘭的上一部作品在越來越多人鍾愛無腦碎片化內容的時代,願意動腦思考的人著實越來越少了。毅然選擇拯救影院的諾蘭,也許就已經做好了失敗的準備。善於操控時間的諾蘭,仍有機會依靠時間來逆轉戰局。
  • 這個叫諾蘭的導演,怎麼拍電影?
    是因為電影而結緣的嗎?諾蘭:我們是在大學第一天相遇的。我們住在同一棟宿舍樓,在社交時認識。我想進入電影業,也在拍電影,便找她參加電影學會,而她接管並且運營這個協會。大學畢業後,她進入電影業,為Working Titles工作。 「製片人」意味著很多事情。從第一部電影開始,她在你的片子中扮演了什麼角色?諾蘭:是啊,她跟我做了所有事情。
  • 英國富豪一年60萬招保姆,喬治保姆月薪2.3萬還會近身格鬥
    ~我有一個相關學位,我選擇這個專業是因為我非常喜歡孩子並且我已經為一個同樣情況的家庭工作4年了,而我現在一年工作26周的年薪為85000鎊,聖誕節獎金為一個月薪水。也有很多人對於這樣將教育權利交給保姆的方式感到質疑:比起他們的父母,孩子們會更喜歡保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