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出手,必須大製作,但卻不同於其他大導演的是,諾蘭只拍2D電影。新上映的大片《信條》也是只有2D版本,因為它是諾蘭採用IMAX與70mm膠片攝影混合拍攝而成。
好萊塢聚集著眾多的著名導演,我們耳熟能詳的有喬治· 盧卡斯,史蒂文· 史匹柏,昆汀· 塔倫蒂諾,詹姆斯 ·卡梅隆,克里斯多福 ·諾蘭等。
在這群導演中,克里斯多福 ·諾蘭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他年齡最小,只有50歲。在電影界,相對於卡梅隆他們早期電影製作人來說,諾蘭屬於中生代的導演。
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卡梅隆等早期導演也是最先擁抱最新數位技術的人,諾蘭卻始終堅持使用膠片拍電影。
諾蘭曾在7歲的時候就用父親的超8攝像機拍攝自己的玩具,從而開始電影創作。其後嘗試了一些短片,直到1996年,26歲的諾蘭才拍攝了第一部真正的電影《追隨》。
2005年,諾蘭第一部IMAX電影《蝙蝠俠:俠影之謎》上映;2008年首次使用IMAX膠片攝像機拍攝《蝙蝠俠:黑暗騎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4年的導演生涯,諾蘭一共只拍了11部電影,可以說產量是很低的,但是取得的成績是非常矚目。在《蝙蝠俠:黑暗騎士》之後,諾蘭基本採用的都是IMAX膠片拍攝。
在諾蘭看來,3D電影只是一個電影過渡的技術,目前還並不完善,而且戴上眼鏡以後,對畫面是有損傷的。而且用2D平面去構建一個3D立體空間,這種製造幻覺的能力,電影本身就具備,不需要通過3D技術,這樣反而畫蛇添足。
對於諾蘭,他也支持創新,喜歡用最新的電影技術,只是目前還沒有比膠片更好捕捉畫面的技術。膠片的解析度更高,支持整個光譜的無限調色,更加接近人眼看到的世界。
曾在奧斯卡科學技術頒獎典禮上,諾蘭說:「我會使用膠捲是因為這是最棒的影響格式,它有最高的解析度、最好的色彩重建,我希望給予觀眾最棒的觀影體驗,而膠片是最好的選擇。當然,我對新科技非常著迷,但它必須是超越之前的技術。」
在電腦特效無所不能的時代,諾蘭卻堅持一切能夠捕捉實景,就絕不使用特效,而且使用IMAX膠片機,只有在不可能完成的情況下才會考慮非IMAX膠片機。
因此,在需要拍攝實景的時候,諾蘭會首選膠片拍攝。比如在拍攝《星際穿越》的時候,為了營造一種貼近真實的場景,諾蘭帶領團隊種植了500英畝的玉米,而不是使用電腦特效。當然,拍攝完,這一片玉米還小賺了一筆。
還有《盜夢空間》的旋轉走廊,很多人以為是電腦特效,其實是實景搭建出來的,這可不是一個小規模場景。
在諾蘭的執導生涯中,他始終堅持2D與膠片理論,期望讓膠片繼續存在電影世界中。而使用IMAX攝像機拍攝,在視覺上有飽滿生動的清晰度,畫面也能呈現出層次感。
《信條》使用IMAX與70mm膠片攝像機混合拍攝,無論是畫面的規模還是動作場景的規模,全部都是以大畫面來拍攝完成,並將這一切儘可能的在銀幕上呈現,讓人感到無比的真實。
其中,角色正逆時空動作戲也是全部由演員親自上陣,演員都是經過了反覆的排練。而且在一架飛機穿過一棟樓,最終炸毀的飛機是真實的波音747。
《信條》使用了大約160萬英尺的膠片完成了絕大部分的場景拍攝,為了使場景更加真實,團隊輾轉了7個國家進行實際場景的大規模調度。
總之,我們觀看諾蘭執導的電影,不用期待著3D電影,他目前根本不會去拍,除非有更好的技術出現。